《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打得好,打得漂亮!”罗司令员边看边对吴华夺等人说,“现在我们占领了韩庄,就可把牢山东的南大门!顽军沿津浦路北上的美梦,将会被我们击破。”    
    韩庄之战的获胜,不但一举截断了临韩线的交通,为整个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前提与保证,而且磨练了部队,增强了干部战士打攻坚战的能力。    
    此时,驻临城守敌国民党第19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已坐卧不安。陈大庆,1925年1月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先后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第一部分:保卫抗战果实 准备应付内战蒋介石终于拉了他们一把(2)

    12月1日,陈大庆率部沿津浦路南犯,妄图打通临城、徐州间联系。当该敌进入我军7师19旅预设的伏击阵地后,立刻遭到我军猛烈火力袭击,随后全都向7师19旅缴械投降。    
    当日晚,津浦前线野战军以第二纵队第5、第9旅并肩突击临城以东的国民党第97军新编第29师;以第8师向南进逼临城,截歼由临城出援之敌;第二纵队第4旅、第7师第19旅占领临城以南沙沟地区,阻歼徐州北援之敌;鲁南警备第9旅第17团监视枣庄之敌。    
    12月3日开始,二纵5、9旅连续向临城东部顽敌背后新编第29师阵地实施猛烈攻击,激战两昼夜。消灭国民党军一个团,占领了全部阵地。在逐个争夺碉堡和制高点的战斗中,我26团打得极为艰苦,团长严光、政委谢锡玉等1;100余人负伤、294人牺牲。在炮火掩护下,外围国民党守军仓皇退入临城。    
    据97军军部的记录,“本军给养已在极度困难情形下维持。今日后则仅以红薯、高粱、黑豆维持。甚而一日仅得一饱。11月26日以后,全军给养已极度困难,至四里石外围据点不守,补给更显困窘。官兵日仅稀饭一餐,战马饿死者已达百余匹,马草、马料更无处采购。弹药耗损殆尽。”    
    就在第97军处于穷途末路之际,蒋介石终于拉了他们一把。12月5日,国民党空军运输机在战斗机护航下,飞抵临城上空,投下30多包粮食弹药。以后又多次前来空投,使97军得以维持下去。直到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宣布停战,临城之围才因我军主动撤离而解除。    
    鉴于我军重武器太少,攻坚能力有限,指挥部命令对临城实行围困。待国民党军忍受不住,我军就可以寻求机会,在运动中歼灭突围的97军或徐州来援之敌。同时,转兵先取滕县。    
    驻守滕县的是国民党19集团军暂编第1旅李华部及山东保安第2师赵毅轩部,他们依托高大城墙和外围碉堡群,妄图长期固守。    
    山东军区第8师担任进攻滕县的任务。第8师师、团首长亲自到距城墙50米的前方观察地形,决定以东门为突破口。东门有三个炮楼,是最大的障碍。城墙下还有鹿砦、河沟,形成四道封锁线。8师组织主攻连队反复看地形,研究战术,组织了爆破组、投弹组、突击班,准备了攀登城墙的梯子、镢头。    
    12月12日下午4时,我军的山炮开火,发射17发,15发命中,东门的3个炮楼均被摧毁。爆破组冲向第一道铁丝网,第一包炸药一响,我军的机枪、迫击炮跟着怒吼起来,压制住敌人的火力。    
    第二爆破组冲向鹿砦,战士看见鹿砦稀松,便从中间钻过去,爬到城门前,一声巨响,东门被炸开。后面的投弹组、突击班乘着烟雾,迅速突入城中。他们机智地避开街道上的地堡,钻屋翻墙,展开巷战,使敌军火力无法封锁前进道路。    
    后续部队冲入城中,对敌军实行分割包围。并使用俘虏当向导,专找敌人的师、团指挥部打。这一招很见效,一个敌军团长本来还想顽抗,看到自己手下只剩200人,又与其他部队隔开,遂丧失信心,缴枪投降。这一仗8师以400人的伤亡歼灭守敌8;000多人。其中俘虏7;600人,毙伤敌师长以下1;000余人,缴获山炮6门和大量枪支弹药。但是,8师师长王麓水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至此,临韩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军2万余人。    
    《新华日报》1946年1月4日详细报道了临韩战役战况:     
    本报山东特讯:我津浦前线自卫战已胜利告一段落。顷据前线野战指挥部公布综合战果如下:总计自11月25日至12月13日攻克韩庄、沙沟(临城徐州间)、官桥(临城滕县间)、滕县城、小窖、陶庄(均在临枣支线中段)等重要据点,毙伤敌伪2;815人。配合敌伪向我进攻(而)伤亡(的)国民党军队1;550余人,俘敌军4;000余人,伪军6;130人,国军放下武器者7;900人(陈大庆招募处靖国部队3;000人,19集团军暂1旅4;000人及其他部队900人)。此外,国民党新编第36师何志斌部2;000余人战场起义,拒绝内战,已进入解放区。我缴各种炮5门,掷弹筒61个,轻机枪261挺,重机枪36挺,步枪10;550支,美式自动步枪33支,战马265匹,汽车25辆,其他军用品甚多。    
    经此战役,徐州以北敌伪已大体肃清。     
    历时3个月的津浦铁路沿线作战,我军在战略调整的动荡中,克服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等困难,连续出击,控制了津浦线130公里长的路段和临城到枣庄的铁路,歼灭了众多国民党军和日、伪军,使国民党迅速打通津浦路、调兵北上的计划被迫延迟。不得不寄托于海运,将调往东北的军队运到秦皇岛上岸。这就有力地加快了各解放区进军东北的步伐,为开辟东北根据地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第一部分:保卫抗战果实 准备应付内战蒋介石要六个月之内击溃共军主力

    鏖战高邮,日伪守敌风声鹤唳    
    蒋介石要六个月之内击溃共军主力    
    1945年11月9日,重庆。    
    大雾罩着重庆,罩着重庆城周围的山川和流水。在蒙蒙大雾下,蒋介石正在举行抗战胜利后首次秘密军事会议。    
    全国各战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等高级将领云集重庆。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确定了“剿共第一”的指导方针,提出“六个月之内击溃共军主力,然后分区清剿”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规定:第一步,控制苏北、皖北,肃清山东,打通津浦线;第二步,集结重兵于平津,“扫荡”华北;第三步,打通平绥线,占领察绥。企图以武力解决中国战后的主要问题。    
    根据蒋介石的部署,顾祝同、汤恩伯、李品仙等进入徐州后,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策动华中日伪军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解放区;原驻扬州、泰州的日军3;000人及伪军第2方面军一部,进至高邮、邵伯一带;国民党军第25军随即进占扬、泰一线,并企图与高邮一带的日伪军配合,沿运河进入我根据地,将华中地区切为两大块,再与北线国民党大军夹击华中新四军;而高邮日军不仅拒不向新四军投降,反而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向新四军“收复失地”。    
    在这种情况下,12月3日,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并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建议举行高邮邵伯战役,提出:“我为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以便以后之坚持及主力之机动,建议即集中野战军3个纵队,攻占高邮与歼灭可能来援之顽25军。”    
    高邮地处大运河和苏北公路的交通要道,南控扬州,北扼两淮(淮阴、淮安),因而一向是敌伪军的重要据点。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顽固派支持纵容敌伪,动用24万民工,又在高邮城外筑起一道长10余公里的坚固城垣,修筑大量炮楼、碉堡,烧毁民房400余户,以便加强守备。12月初,原驻扎在扬州地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两个大队1;000余人,和刚由伪军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2路军第5军第42师另一个特务团共5;000余人,进至苏中高邮县城,积极谋划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解放区。    
    高邮城高垣厚,碉堡林立,工事坚固,易守难攻,是国民党军向华中解放区发动进攻的重要通道。因此,国民党军自鸣得意地宣称:“运河是道门,高邮是门上的锁,有了这把锁,就可以把共军锁在笼子里。只要开锁进门,国军就可长驱直入,直捣两淮。”反共气焰十分嚣张。    
    日伪军自恃高邮地形险要,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加之有重兵据守,有国民党军撑腰,真乃“金城汤池”,绝对万无一失。因此,其态度异常骄横,对华中野战军令其立即投降的通牒,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傲慢地说:“根据统帅部的命令,要缴枪只能缴给蒋介石,他是中国的正式政府,你们新四军没资格受降!”    
    随着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进攻规模的日益扩大,高邮城内的日伪军更加猖狂,不断四处骚扰,还扬言:“奉命收复失地,即日北攻宝应。”    
    华中军区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12月5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夺取高邮,同时集结主力准备打援部署,但须注意争取日军中立,或准许其撤走,或保障其投降后之安全,否则日伪结合,增加攻坚困难。对孙良诚亦以争取其反正为目的。整个战役以在一个月内结束才好。”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首长经过缜密的研究后,于12月中旬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刘先胜的名义,签发了攻占高邮、邵伯的作战命令,并召开作战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为达到预定的战役目的,此役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攻击部队应于本月18日按照指定位置集结完毕。19日白天完成攻击准备,21时向各攻击目标发起攻击。具体部署如下:    
    第八纵队集中大部主力,负责攻击高邮城之敌,并以一部阻击扬州、湖中增援之敌,务于6日内全歼守敌并攻克高邮城。    
    第七纵队集中主力攻击邵伯镇之敌,以一部向北警戒,并以一个团攻克邵伯以南之大闸镇;得手后,乘胜扫除邵伯以北、车逻坝以南各小据点。以上任务限于3日内完成。然后,以一个团控制大闸至邵伯一线,其余部队即转至真武庙东南地区集结,准备打击扬州、泰州方向之敌。    
    野战军直属特务团集中攻击高邮以南车逻坝之敌。攻克后,就地集结,向湖中,并以一部前出向露筋方向警戒,保障第八纵队翼侧安全。    
    苏中军区即派一得力部队切断仙(女庙)邵(伯)段公路,控制运河公路,集中主力于仙女庙以北、陈店以南地区,阻击北援之敌。以第1、第2军分区地方武装、民兵,摧毁宜陵以东、坡头以西公路沿线之小据点,彻底破坏扬(州)泰(州)、口(岸)泰(州)公路。    
    第六纵队集结于樊川镇以南、丁沟以北、宗村以西地区,担任总预备队。加强对塘头、郭村、泰州之侦察警戒,以便尔后实施攻击。另派一个团至八字桥以北郭子口,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第二阶段,在我第七、第八纵队攻克邵伯、高邮后,各部预定部署如下:    
    苏中军区主力即配合地方武装夺取仙女庙、宜陵,扫除扬泰公路上的小据点。第六纵队负责攻占塘头、郭村据点,尔后配合第七纵队相机攻占泰州城。其余部队原地休整。     
    正当华中军区进行攻打高邮的部署时,中共中央军委改变了原来的决定。12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给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的电报指示:“据各方情报,蒋顽将集中力量打通津浦路”,“对你们的战略要求是,消灭北上顽军主力,阻止顽军北上,如不能完全阻止顽军北上,亦须大量消灭顽军。望你们本此要求,根据当前情况准备一切。”同时指示:“粟裕部队,前电同意他们去打高邮,争取孙良诚反正,打击北进之25军,但也请你们考虑是否适宜,是否须要粟裕部队到津浦南段行动,配合你们,请你们决定,电告粟裕。”    
    12月11日午时,陈毅和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其他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战部署,指令“粟(裕)谭(震林)率六、八、九纵迅集津浦南段,进行大的战略破击,力求一举即能控制百里至100公里的铁道,并相机求得能歼灭北上顽敌1~2个师”;“华中应以张藩纵、管(文蔚)胡(炳云)纵之力量包围高邮。应一面包围,一面争取孙良诚迅速反正,并部署打击25军之出援。六、八两纵不宜用在高邮方向而应专力应付津浦”。    
    中共中央军委于12月12日复电指示:“同意真午(12月11日午时)电关于津浦路作战部署,望即依照执行,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即令王(必成)陶(勇)纵队执行津浦路作战任务,不去高邮。”


第一部分:保卫抗战果实 准备应付内战高邮守敌已成笼中鸟(1)

    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设在淮阴淮安中学,粟裕拿着电报,心急如焚,他低着头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陶勇的第八纵队已经开进宝应以南,王必成的第六纵队到达淮阴,张鼎丞和粟裕到达邻近高邮的兴化,一切准备就绪,预定于12月19日发起高邮邵伯战役。同时,敌情也发生了新变化。国民党军队正向徐州及津浦路徐蚌段集结重兵。占据扬州的国民党第25军有在日伪军掩护下进占高邮的动向。国民党第49军也有从江阴渡江北进企图。    
    高邮之战,势在必打,迟早要打,迟打不如早打。速战而胜,既利当前,又利长远。若失战机,后患无穷。当务之急,乃是火速实现战役决策。    
    想到这里,粟裕下定决心,提笔起草电报,再次建议举行高邮邵伯战役。    
    新四军军部同意第七、第八两个纵队先打高邮、邵伯,而将第六纵队留在淮海地区。待机协同山东野战军在津浦路作战。    
    粟裕接到电报后,立即召开作战会议。他说:“军部己同意我们攻打高邮、邵伯的作战方案,通知各参战部队,立即向预定地区推进,务于12月19日白天完成一切战斗准备!”    
    各部队受领任务后,由淮阴、淮安地区迅速南下,向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