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_重返61号公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遥远的乡愁_重返61号公路-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寿全则在一次座谈会中表示:商业的介入并不是不好,但是唱片公司为了求量,难免粗制滥造,以致造成质的不够好。(《联合报》,1981)创办金韵奖的新格唱片公司当时新成立不久,这一策划由音乐人姚厚笙大力推动。作为新力电器公司以及新力台籍股东新创办的新格电器公司下的相关企业,同时又挂了新格的招牌,新格唱片的出片方针当中,不免会掺入有关整体企业形象塑造的考虑——一种清新、年轻、活泼的形象,特别是对〃新格〃此一品牌的塑造。

    在金韵奖之前,新格所推出的第一张唱片是李泰祥编曲、指挥的《乡土?民谣》,把一些中国及台湾的传统民谣以管弦乐来重新表现,同时也发行了丁晓慧、李丽华、刘蓝溪等定位于一般流行歌星的专辑。稍后,在竞争压力及企业理念——〃不要跟着别人走〃——的引导下,便另外着手开发为当时一般国语唱片公司所忽略的大专学生市场,其所采用的策略,基本上是在为舆论所诟病的国语流行歌曲套路之外,另建立一套以大专生为范围的,从歌手到歌曲征选、唱片制作到宣传、行销的完整机制。

    1977年5月到6月,首届〃金韵奖青年歌谣演唱大会〃分演唱组及创作组进行全岛的征选及比赛;报名者有一千二百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大专学生。经过初赛的筛选,晋级决赛的演唱组歌手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参赛的自选曲目分属国语流行歌曲、外国电影主题曲、外国民谣、台湾民谣,得奖的前五名其选曲依次是外国民谣、艺术歌曲、台湾民谣、外国民谣、国语流行歌曲,这显示出西洋现代民歌在一般大专生当中所占有的主导性影响力,台湾民谣在其中亦占有一定的分量。此外,所谓〃大专学生排斥国语流行歌曲〃的说法也不够正确,对于某些少数的国语流行歌曲,如一般耳熟能详的刘家昌创作的《海鸥》,大专生会以自己的方式——以吉他为主的编曲伴奏以及未经太多修饰的唱腔与形象去加以诠释。

    另外创作组也选出前五名,其中有一首闽南语歌曲(简上仁的《正月调》),一首英文歌曲(傅幼文的dancing),其他均为国语歌曲(刘苍苔的《烟逝》、邰肇玫与施碧梧的《如果》、包美圣的《悟于一九》)。

    基本上入选者多半外貌并不出色,也并未以打扮穿着取胜,与一般歌星大不相同,因此使得随后灌录的唱片《金韵奖纪念专辑》造成发行与传播的障碍,因为〃电台没兴趣,电视不屑一顾,唱片行老板不愿意卖〃。面对这样的局面,新格采取一种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策略,即校园巡回演唱会,直至现在,这依然是流行音乐惯用的宣传手法之一。

    第一场校园巡回演唱会于1977年12月15日在文化大学举行,获得意外的成功,演唱会后没几天,士林地区唱片行卖的金韵奖唱片就卖断了,纷纷催货。第一波在台北地区的五场演唱会下来,销售量就明显上升,在短短数个月之内便突破了十万张,这不但超过了损益平衡点的五万张,更超过了当时一些大牌歌星的销售纪录。

    在往后的四年当中,新格每年进行一轮全岛歌手歌曲征选——唱片灌录、发行及巡回演唱。其中,除了每届比赛之后灌录两张合辑唱片以外,新格亦会再从这些合辑唱片的听众反应当中找出受听众喜爱的歌手,然后再灌录这些歌手的个人专辑唱片,如包美圣、陈明韶、王梦麟、李建复等歌手的专辑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下诞生的。采用的歌曲除了来自征选之外,也会从投稿或约稿取得,这些歌曲通常是被唱片公司买断的。

    自〃金韵奖〃飙起唱片工业民歌风潮之后,民歌手的称谓成为新进歌手与专辑畅销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校园歌曲吸纳了彼时正陷于进退两难境地的〃中国现代民歌〃,杨弦便在此情况下得以被〃歌坛誉为现代民歌之父……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一个觉醒纪录〃。就这样,〃校园歌曲〃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历史传承的定位说法,而〃淡江——《夏潮》〃则被排除在外。

    唱片业的介入使得早期校园歌曲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同时鼓励更多能写会唱的普通学生加入到民歌的行列。新格唱片是首家通过商业方式包装、发行、宣传民歌的唱片公司。对于每一届金韵奖大赛涌现出的新人新作,新格在制作人姚厚笙、黄克隆的极力倡导下,均以〃金韵奖〃为名推出,先后共推出十张纪念合辑。

    历届金韵奖的冠军歌手分别是陈明韶、齐豫、王海玲、郑人文和潘志勤。优胜歌手有包美圣、杨耀东、黄大城、王梦麟、李建复、李宗盛的木吉他合唱团、郑怡、施孝荣等,其中还包括由殷正洋等人组成的四重唱,以及由童安格、袁中平、邱岳组成的旅行者三重唱,而四小合唱团中的成员则包括许景淳与黄韵玲。因金韵奖分创作组与歌唱组同时进行,年代久远,获奖名单并不完整,同时也不够准确。

    这一批极具才华的学生歌手几乎包揽了当时校园民歌的演唱,成为这一时期校园民歌的中流砥柱,他们演唱的歌曲也都成为校园民歌的经典,如齐豫的《橄榄树》、叶佳修的《踏着夕阳归去》、包美圣的《捉泥鳅》、王梦麟的《雨中即景》、木吉他的《散场电影》、李建复的《龙的传人》、施孝荣的《归人沙城》等等。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第四届与第五届间隔了四年的时间,事实是,1984年第五届的金韵奖已是校园歌曲的强弩之末,冠军歌手甚至很少被人记住。

    〃金韵奖纪念专辑〃唱片封套上的词句是〃由这一代人的心声所谱成的〃(第一辑、第二辑),〃这一代青年心声的标志〃(第三辑、第四辑),这里面的〃这一代青年〃与中国现代民歌或淡江——《夏潮》中的〃这一代青年〃已大不相同,它避开了这一代青年与反映社会现实、民族主义等的联结,走向一个更强调个人的方向。与此相关的众多〃歌手小传〃与〃歌手近况报道〃,除了是一种宣传策略之外,也成为校园歌曲歌手成为明星的要素之一。

    那个时候,民歌排行榜是靠听众寄明信片来统计,真的就有听众号召周围的同学多写明信片投给心仪的歌手。买不到或买不起唱片,学生们就自己跟着电台的节目翻录一卷卷的录音带,而〃代客录音〃的业务也相应出现。

    〃金韵奖〃的成功随即诱发其他唱片业同行的跟进,如海山、四海、丽歌、歌林、环球等等原来以发行国语流行歌曲为主的唱片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如民间出版社、光美、乡城等,然而能与新格金韵奖相提并论的,只有海山公司制作的自1978年起连续四年一年一张的《民谣风》,其制作人林伯宜先生的努力功不可没。

    除了唱片工业的生产行销之外,校园歌曲也借由电视媒体深入传播,例如当时收视率甚高的〃中视〃《六灯奖》歌唱竞赛节目便引进自弹自唱的形式与歌曲作为新的竞赛项目。一些原本演唱一般国语流行歌曲的歌星也开始出这样的唱片,或者延请校园歌曲的知名创作者为其创作歌曲。稍晚在1980年7月,由《民生报》、〃中广〃、〃警广〃与〃华视〃共同举办了名为〃创作歌谣排行榜〃的票选活动,每周通过〃警广〃《平安夜》、〃中广〃《亚洲之声》、〃华视〃的《综艺100》以及《民生报》影剧版揭晓排行结果,初期榜上有名的清一色都是校园歌曲,第一周的前十名依序为《龙的传人》、《恰似你的温柔》、《归去来兮》、《秋蝉》、《归人沙城》、《年轻人的心声》、《归》、《今山古道》、《故乡的风》、《小草》。这项活动整体所产生的宣传与传播效果,显然要远大于陶晓清单一的广播节目与《滚石》杂志社所合办的民歌排行榜,甚至大于唱片公司本身的宣传。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创作歌谣排行榜〃一开始本以民歌为号召,《民生报》记者涂敏恒为此还写了一篇现代民歌发展小史,提到黄晓宁、洪小乔、胡德夫、杨弦、李双泽与〃淡江事件〃,并特别强调其中的〃民族情感〃,然而后来主办单位根据音乐学上〃民歌〃的定义,为免混淆,把此一票选活动定名为〃创作歌谣排行榜〃,其宗旨即为〃鼓励创作,以期提高歌曲的水准〃。

    校园歌曲的声势于1980年左右达到最高潮。除了唱片的出版与传播媒体的大量推介之外,政权亦在这一年展现肯定校园歌曲的姿态,如国民党青工会旗下的《自由青年》杂志即在1980年初举办了一次座谈会,肯定了〃校园歌曲与民歌〃的地位,另外时任〃新闻局长〃的宋楚瑜也在当年成功岭大专生暑训演讲中以当时最受瞩目的,连他本人〃也深深感动〃的《龙的传人》为主要话题,甚至动手改写了几句歌词。

    校园歌曲这种在唱片公司与大众媒体主导之下的机制与运作过程,基本上与一般国语流行歌曲的生产和传播并无二致,所不同的主要在于表现形式、诉求以及歌手的非专业身份——尤其以新格来说,民歌手的汇集更像是学生乐团的延续,他们很少以歌手自居,而是如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般友爱、有趣。

    校园歌曲与当时的国语流行歌曲也有很大的不同:校园歌曲中爱情所占的比例与国语流行歌曲比较起来并不算太多,两者对爱情的表现手法也颇不相同,爱情的字眼甚少出现在歌名当中,歌词也多是借由自然景物来暗喻爱情,这种纯真、清新的风格,却往往被批评者视为〃新风花雪月〃。

    从造型来看,流行歌曲的歌星多半衣着华丽,女歌星以浓妆为主,照片拍摄上眼睛对着镜头,讲究打光,常会摆出特殊姿势,而校园歌曲的歌手延续了现代民歌的风格,以接近当时一般大学生日常打扮为主,照片上歌手的目光甚少对着镜头,背景也多半以户外的树林、草坪为主。

    在演出方面,校园歌曲的演唱方式大多轻松随意,配器简单,以吉他为主,流行歌曲则要复杂得多。另外校园歌曲的演唱者们很多都是自弹自唱,懂得作曲或填词,也与当时的流行歌曲歌星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这一代的歌这一股〃唱自己的歌〃的热潮,迄今已受到广泛的注意与重视。虽然许多人仍在怀疑,甚至基金会本身亦时常检讨,对于鼓励年轻人创作歌曲的热狂是否得当?而以这般非正式音乐科班出身的人来写音乐,是否会使音乐的水准降低?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释然!然而,〃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歌,以及年轻人创作的欲望〃这个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

    洪建全基金会董事长洪简静惠当校园歌曲成为国语流行歌曲新生力量时,现代民歌并未能跟它串接起来,但是,因为歌手朴素的外形、演唱风格与创作者提法的强调与现代民歌别无二致,在歌手的层次上,校园歌曲与中国现代民歌的歌手都被唤作〃民歌手〃。

    这样的模糊地带,在效果上给予校园歌曲一个接近现代民歌的正当性位置,所以《自由青年》的座谈会将校园歌曲与民歌并置在一起并同等看待。1979年,曾有标榜〃向民歌挑战〃的流行歌曲演唱会,1980年元月台视更举办了一场校园歌曲vs。流行歌曲的〃蓝白对抗赛〃,明白显现出校园歌曲与流行歌曲分庭抗礼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完全是对立的,有些民歌手也登上夜总会的舞台与流行歌手同台演出,有些流行歌手则在唱片公司的策划下以民歌手的身份再出发,如刘文正、刘蓝溪、潘安邦、银霞等。〃创作歌谣排行榜〃这样的命名更意味着一个介于校园歌曲与国语流行歌曲之间的模糊地带渐渐浮现,对新兴唱片工业来说,这样的效果正是稍后得以走出校园歌曲的框架而正式进入国语流行歌曲的市场当中。现代民歌的推动者们对这种模糊的状况相当不满意,认为这是与流行歌曲同流合污,是〃民歌没落了〃的主因。陶晓清、钟少兰等人对《金韵奖》第二辑的评语是:歌曲本身没有特色,意象不明,个性不够强烈,制作的过程似乎在〃艺术〃与〃流行〃的矛盾中进行。歌词方面仍偏重不切实际的风、花、雪、月,金韵奖的知名度够了,今后应向词曲方面谋求更深的内涵才是!…………………………在名称上,已不再使用〃中国现代民歌〃这个具正统意味的称呼,而仅仅使用〃唱自己的歌〃这样一个与〃校园歌曲〃难以区别的称呼,包括陶晓清主编,皇冠出版发行的专刊也未采用〃中国现代民歌〃而使用〃这一代的歌〃。

    此外,陶晓清本身的电台节目〃中国现代民歌〃,也在〃中广〃当时的总经理坚持之下,改名为〃中西民歌〃,而与《滚石》合办的年终排行榜在1979年之后的上榜歌曲更几乎清一色是〃校园歌曲〃,《滚石》杂志更转化为1980年代引领国语流行歌曲风骚的滚石唱片,中国现代民歌本身已不能成为可以凝聚力量的招牌。

    对主导的陶晓清来说,此刻现代民歌成为流行歌曲已是既成的事实,〃不管古诗词或新诗词谱曲,创作歌曲或校园歌曲,都是流行歌曲的范畴〃(熊传慧语)。

    建构一个非营利性的现代民歌推动组织的想法并没有断,1980年,〃歌词作家学会民歌委员会〃成立了,这个以中国现代民歌推动者为主而形成的组织又名〃民风乐府〃,这可说是第一个以现代民歌为主体而形成的推动团体。通过以活动养活动的策略,民风乐府举办了大型演唱会以及小型个人专题演唱会,乃至新作品的征选竞赛与发表会,希望使现代民歌〃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想让它轰动一时然后就结束〃。

    〃民风乐府这个名字,是由陶晓清当时在台大教书的好友方瑜取的。1980年,方瑜在《我对民风乐府的期望》一文中说道:〃……不常见面但很知己的朋友陶晓清,打电话来,要我为现代民歌的聚会想个好名字。听着她爽朗清润的声音,很自然地就想起民风乐府这四个字。〃陶晓清在2004年回忆道:民风乐府曾经在1981年的7月到1982年的8月间,在声宝视听图书馆举行过一系列的小型发表会。节目除了演唱,还有创作人对作品的解说。小小的会场每次都挤满了年轻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