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曼施坦因-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克的里面,也更像地狱。虽然有着较强的越壕能力和较强的火力,但车体与履带之
间并没有弹簧等减震装置,车体内部也没有隔音设备;因此坦克在行进中,发动机
很快就使舱内的温度升高到摄氏32度以上——车内安装的大马力发动机以设计者的
名字命名,名叫里卡多。这种发动机功率不小,但工作时冒出的浓烟使里面的乘员
们头痛发晕,咽喉红肿——而且舱内噪音大得惊人,变速箱内齿轮尖锐的嘎吱声,
履带发出的咋嗒咔嗒声,汇成一股持续不断的、震耳欲聋的噪音,坐在对面都听不
清讲话的声音,只能靠手势。这时的坦克不可能扩大战果,因为驾驶员已经被机器
弄得筋疲力尽了。
    尽管如此,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的使用,还是对德军产生了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德军集团军参谋长在给总部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
了一种新型的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
    曼施坦因倒不这么看,他认为坦克是一种既有机动性又有着强大火力的综合体,
如果对这种新武器进行改进,就一定能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同时也能
大量地杀伤敌人。在堑壕战这种失去机动性的战争中,步兵的伤亡太大了,而人力
资源的损失对德国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果不其然,德军在懵了一阵子之后,缓过神来,也依样画葫芦,加紧了坦克的
研制和生产,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以高速机动和强大火力为特点的坦克战理论,在
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以坦克战为基础的闪击战,在战争初期给盟国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索姆河战役使双方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到了1916年11月,双方都再也打不下
去了,英国损失近42万人,法国损失20.4万多人,德国损失了67万多人。发动这次
战役的协约国,仅仅得到了一条宽7英里、长30英里的狭长地带,而这块地带并无多
少战略价值。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元帅因此而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
    1917年下半年,由于德军基层单位伤亡比较严重,缺乏富有经验的筹划作战指
挥人员,曼施坦因从集团军总部被调往驻防柯尔兰的德军第四骑兵师任作战科长,
充实第一线的指挥力量。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机动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夕,仍然为各国的军事家所看中。骑兵的最大单位是骑兵军,1个骑兵军下辖2—3个
骑兵师,每个骑兵师下辖4—6个骑兵团,骑兵团的名目繁多,有枪骑兵团、骠骑兵
团、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哥萨克(俄国)骑兵团等。每个骑兵团由4—6个骑兵
连组成。每个骑兵师中还编有1个骑兵炮兵营,这种营由2—3个炮兵连组成。这样,
每个骑兵师可达到3500—4200人、12门火炮、6—12挺机枪。至于骑手们,则主要以
马刀、卡宾枪、转轮手枪为武器。
    曼施坦因在骑兵部队中任职的时期,骑兵作为陆军的一个兵种,逐渐在走下坡
路。主要原因是由于步兵中装备了轻、重机枪,炮兵中使用了榴弹,杀伤马匹太快,
经过了几个回合之后,战马只好委屈到后方驮运辎重,而头戴精美头盔的骑士们,
不得不默默无闻地徒步作战。骑兵的日趋没落对曼施坦因不能不说是一个震动。
    “必将有一个新兵种和新的战术出现,进而取代盛极一时的骑兵,”曼施坦因
不禁暗自问自己,“但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迫使骑兵即将退出战争舞台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坦克作为“机械化的
骑兵”的出现。坦克兵虽然没有像骑兵那样,成为陆军的一个独立兵种,但英国第
三集团军在康布雷,对由德国巴伐利亚皇子鲁普雷希特率领的六个师进攻作战中,
使用了大量坦克,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曼施坦因仔细研究
了有关康布雷战役的坦克使用情况。
    康布雷位于法国北部,在此之前是一个并不太出名的小城镇。周围的土地平整
而干燥,非常适合机动装甲部队发挥作用。英国总参谋部的军官,后来成了英国著
名军事家的富勒上校,首次提出了在此使用大量坦克机动作战的建议,得到了总参
谋部和英国战场指挥官的首肯。
    为了保守秘密以达成坦克袭击的突然性,英军在战前把大批坦克隐藏在己方阵
地后面的阿夫兰科特大森林之内,特别规定在攻击发起之前,坦克不准驶进德国前
哨阵地的1英里之内。
    在攻击临近的时候,英军出动了飞机,在德军的阵地上不停地低飞,嗡嗡的声
响盖住了坦克发动机的隆隆声。英军还用最接近周围景色的彩色斑纹,涂在坦克车
身上,以达到伪装的效果。除了使用坦克的人和为数不多的高层军官,其他人在进
攻发起的48小时之前,对坦克即将投入战斗一无所知。这样,即使有人被俘,也不
会暴露坦克的秘密。
    1917年11月20日6时20分,天刚蒙蒙亮,本来一片沉寂的英军阵地上,突然轰鸣
声大作,睡眼朦胧的德国守军从堑壕中,伸出头来望去,但见从英国阵地开过来一
片黑压压的怪物,这种怪物浑身上下钢铁打造,喷着火舌,发出巨大的隆隆声驶向
自己的阵地。前沿的一道道铁丝网、一道道堑壕竟也挡它不住。参加过索姆河战役
的德军士兵们看着眼熟:这不是坦克吗?
    这次英军共出动了381辆坦克,铺天盖地,好不威风!这些钢铁怪物重达28吨,
每三辆为一组,一辆在前,两辆在后,相距约180到250米,交替掩护冲击,辅助步
兵肃清掩体内的敌人。德国人加宽之后的堑壕也挡不住它们,因为它们随车携带了
用链条束成的长长的柴捆,临近堑壕时,把柴捆塞入堑壕,再从上面驶过。车上还
带有铁锚,用钢索拴在车尾,把铁锚扔进铁丝网丛中,拉起便走,为随后而来的英
国步兵打开了缺口。
    步兵坦克协同的战术应用得很成功,德国士兵从未遇见过如此战法,他们惊惶
失措,阵地和支撑点相继失守。在不足5个小时之内,英军前进了6至8公里,占领了
德军的前两道防线,俘虏了约8000名德国士兵和160名军官,英军损失轻微。
    为了庆祝康布雷的胜利,英国伦敦所有的教堂钟声齐鸣,在大战中这是仅有的
一次。坦克在康布雷的成功运用,向世人昭示了未来装甲作战的前景;甚至德国元
帅兴登堡也不得不承认:“英国在康布雷的进攻,第一次揭示了用坦克进行大规模
奇袭的可能性。它们能够越过我们未遭破坏的堑壕和障碍物,这些不能不对我们的
部队有显著的影响。”
    年轻气盛的曼施坦因自然不会满足于骑兵在后方驮驮粮草、运运弹药之类无足
轻重的活计,他于1918年5月——一任骑兵师作战科长不足一年——又调到了德军步
兵第213师任作战科长,仍然是负责筹划作战有关事宜。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都没有离开过西线的法国战场。
    埃里希·曼施坦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转战过比利时、东普鲁士、波兰南
部和塞尔维亚,参加过凡尔登、索姆河和艾斯尼会战,并曾身负重伤。他从一名军
校在校生、皇帝身边的侍卫,晋升到预备团副官、集团军参谋、骑兵师作战科长和
步兵师作战科长,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不知是何原因,曼施坦因本人绝少谈及在此一阶段的经历,他的朋友和同僚也
鲜知此事。是彼时军界前辈如史里芬、毛奇、兴登堡、鲁登道夫之辈的光辉太过明
亮,以致于被笼罩;抑或德国最终战败,不宜独吟己勇?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有一
条大概是不错的,这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曼施坦因只不过有区区上尉军衔,
官微衔低,所起的作用自然是十分有限,因此说他是默默无闻也并不为过。
    但这一段血与火的经历却在曼施坦因的人生历程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尤
其对他日后为希特勒所器重,成为独当一面、统帅千军万马的陆军元帅,意义更为
重大:对他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已经登场,使他成就功名的武器和战略战
术已经具备了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为德国重整军
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而为他和其他军事将领施展才华作了铺衬。
    不知德国战败后,对埃里希·曼施坦因有何影响,且听下章分解。   
  曼施坦恩        
      第六章  国防军中的精英
          首次大战告失败,签订和约主权衰;
          重新组建国防军,冀图卷土又重来。
    话说德国在经历了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之后,元气大伤,再无余力发动新的攻
势。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遭受到人力和物力极
大损失的德国,从此失去战争的主动权。
    1916年8月29日,曼施坦因的姨夫冯·兴登堡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德军总参谋
长,鲁登道夫被任命为后勤总监,以图东山再起;而曼施坦因的所在师,更是奔命
于西线各防御要点之间,大有捉襟见肘之感。他在激烈的战斗中,看到身边的战友
和士兵们一个个地倒下,认为这种静态堑壕战,对德国非常有害,步兵遭受的重大
损失是德国所承受不起的,因此有寻求新的战术观念的必要。
    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使曼施坦因仿佛又看到了德国取胜的一线希望,但
不久随着美国参战,这个希望破灭了。
    1917年3月初,俄国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和粮食骚动,沙皇派去了军队,可军队
倒向了暴动者一边。3月15日,沙皇政府宣布倒台,尼古拉二世把他的退位诏书交给
了国家杜马的议长,俄国成立了临时政府。
    俄国新政府宣布继续忠于协约国,把战争进行下去。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
克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工人和士兵组成了苏维埃委员会,不愿意
再去流血送死。
    布尔什维克发动了武装起义,并于俄历的十月(也就是公元1917年11月7日)掌
握了俄国政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11月8日,革命成功后的第二
天,列宁发布了和平令,11月22日签订了停战协定,随后派出了托洛茨基率领的苏
联代表团,在被德军占领的俄国铁路线终端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开始了与德国的
和平谈判。
    在东战场失去了主要作战对象的德国,开始把主要兵力由东向西作大幅度调整,
在俄国只留下几个师,用来监督把在俄国和乌克兰掠夺来的谷物,源源不断地运往
德国。
    1917年4月6日,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作战,使美国找到了加入欧洲战事的借
口。美国对德国的宣战,使得本已精疲力竭的英法等协约国像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美国的雄厚兵力和工业实力,不久就把战争胜利的天平压向了协约国一方。
    协约国对德国的封锁,加之连续数年的穷兵黩武,导致德国国内基本生活物质
匮乏,人们对战争感到厌倦。1918年初,德国的几个工业城市累计有50万名工人,
由于不断恶化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宣布罢工,德国后方狼烟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德国步兵,又发明了步
兵的新战术——堑壕对垒战中的步兵渗透战术:以步兵营或者比营稍小的单位,组
成由一些战斗经验丰富、年轻力壮的精干人员参加的突击渗透部队;利用协约国防
御部队的间隙和薄弱部分,突入到协约国防御纵深之后;战斗打响后,由大部队向
正面之敌发起攻击,而渗透部队则从后面割断其防御体系,再夹击已经孤立的据点。
有一次,由于渗透战术奏效,德国士兵甚至缴获了英军阵地上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成
千上万瓶威士忌酒。         渗透战术虽然不是曼施坦因所发明,但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种战术有
点与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的闪击战术类似,只是在使用的规模和机
动速度上,有大有小而已。
    随着德国回光返照式的进攻:1918年7月15日被称为第二次马恩河之战进攻的结
束(这一进攻只持续了两天),德国军队就只剩下防守挨打的份了。协约国于7月1
8日开始大规模反攻,德军连续退却,人力和物力均感疲乏的德国军队,兵力只有协
约国军队的37%。而协约国一方,包括坦克、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内的新生力量,正
被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前线。德军精心设置的防线——1916年构筑的极为坚固的“兴
登堡防线”(也称“西格弗里德防线”)被协约国士兵轻而易举地突破。
    1918年10月30日,德国的盟国土耳其宣布停战,接受了协约国苛刻的停战协定。
    奥匈帝国也于1918年11月3日宣布投降。根据停战协定,奥匈军队只可保留20个
师的兵力,其他一概复员;释放全部战俘,战舰解除武装后交给协约国,协约国军
队有权使用奥匈境内的铁路和公路,这样协约国就可以从奥匈境内进攻德国。
    为了挽救颓势,德皇于1918年10月27日迫使鲁登道夫辞职。第二天,德国北部
的重要军港威廉港爆发了海军的反抗,并很快蔓延到基尔港的公海舰队。革命的标
志——红旗飘扬在战列舰上,德国水兵们戴上红色帽章,成群结队地唱着法国大革
命时期最流行的《马赛曲》行进在街头,军官们有的参加了起义,有的躲了起来。
到了11月4日,起义已经席卷德国北部,并迅速蔓延到南部和西部。以新任国防部长
埃茨贝格领导的德国停战委员会,开始同协约国最高军事指挥官、法国的福煦元帅
在贡比涅的火车车厢里谈判。
    1918年11月9日,冯·兴登堡正式会见德皇威廉,告诉他,德国军队已经没有力
量保护他,并劝告德皇退位,前往荷兰避难。德皇威廉接受了劝告,在48小时内宣
布了退位;统治德国达数百年的霍亨索伦家族寿终正寝。
    停战之后,曼施坦因所在的师在驻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