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RAPD)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rDNA序列测序、核酸杂交技术等是近年来发展
起来的可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的新型手段,但这些方法自身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且不能帮助
判断检测的阳性结果是感染还是定植,在检测过程中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等,因此,其
结果判读需要结合临床全面分析。
    (四)寄生虫病
    寄生虫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体,当其侵入宿主后,可在宿主体内寄生、发育而导致感
染。寄生虫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统称为寄生虫病。寄生虫实验诊断是
诊断寄生虫的主要依据,实验诊断包括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其他实验室常规检查。
第九章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由于每种寄生虫均在其特定的生活阶段以一定方式排离宿主,以求得转换宿主个体而延续
宗系,因此,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的特点,从病人的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体
组织中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虫期,这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广泛用于各寄生虫病的诊
断。但是,病原学诊断方法检出率较低,对轻度感染需要反复检查,以免漏诊;而对于在
组织中或器官内寄生而不易取得材料的寄生虫,可考虑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
    免疫学方法诊断寄生虫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除了经典的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
合试验等,近几年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一linked immlJnosorbent assa5r,ELISA)、
免疫酶染色试验(immI~noenzymic staining test,IEST)、免疫印迹试验(immunoblot,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immurlofhaoI‘es(:ent method,IF)等使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大大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方法,如DNA探针技术和PCR(聚合酶
链反应,polymei‘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或寄生虫分类提供新的
高敏感的检测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
    1.支原体检测  支原体是一群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可通过滤菌器、无细胞壁,能
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已知有50多种,其中14种有病原性。与
人类疾病有关的是肺炎支原体、唾液支原体、口腔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微
小株支原体。支原体因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直接显微镜检
测一般无临床意义。分离培养是支原体感染的确诊依据。不同种支原体在培养基中生长速
度不一,如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生长较快,利用培养后所见的典型菌落形态可作出初
步鉴定,再以特异性抗血清作生物抑制试验或代谢抑制试验即可作出确诊。肺炎支原体和
生殖道支原体初次分离较慢,一般需10天左右才生长出“荷包蛋”状菌落,故而不适合
于临床快速诊断。DNA探针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目前已用于临床实验室的检测。
    2.螺旋体检测  螺旋体是一群细长、柔软、运动活泼、呈螺旋状的微生物。将标本
置于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运动活泼、具有特殊形态的螺旋体具有诊断意义。除钩端螺旋体
外,其他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等尚不能人工培养,因而,
血清学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检测。显微镜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是常用的血清方法。用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
(vDRL)或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对梅毒患者血清进行过筛试验,出现
阳性者再用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或抗梅毒螺旋体微量血凝试验
(MHA—TP)作确诊试验。PCR检测可快速检测出螺旋体特异核酸片段,目前,已逐步
成为常用的检测方法。
    3.立克次体检测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
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均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
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统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立
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取血液或组织进行立氏立克次体血清学试
验,分离培养和鉴定,通过荧光染色从皮肤或其他组织中找到病原体有助于确定诊断。血
清学诊断需取3份血清标本,即发病第1周、第2周、第4~6周。PCR通过检测立克次
体特异性核酸可进行早期诊断。外斐试验为非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验,用于斑疹伤寒、斑
点热和恙虫病的确诊,特异性缸清学试验有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补体结合
试验等。
    4.衣原体检测  衣原体是不活动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有化学上与革兰阴性菌相似
的细胞壁,具有核糖体,可出现胞质内包涵体。直接显微镜检查细胞质内的典型包涵体对
衣原体感染诊断有参考价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与病毒培养一样,在鸡胚卵黄囊内生长良
451
i、.蝴j?|ij,?i叠||j。。薯
∈乡j_i第置潴0实验诊所
0.蕊瓣;懑瀵惫懿0。
好,还可采用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法。过去采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分离衣原体的方法,技术
难度大,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理想,且费时费钱。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的
直接荧光抗体法,可快速确定系何种血清型衣原体感染。DNA探针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
术目前已经应用于衣原体疾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无症状衣原体携带者的诊断。
    5.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病毒的检测  SARS俗称“非典型肺炎”。SARS
病毒属于单正链RNA病毒(positive single—strand RNA virus)。首例SARS病例于2002年
¨月报道,是冠状病毒科的一个新变种。随后,sARS病毒迅速波及全球,对全球人类形
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SARs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和各种实验室检查。目前,
sARS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主要包括:①免疫学方法一一免疫荧光试验(IAF)和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I.ISA)可在1~2h内快速检测sARs抗体。②基因检测方法——包括RT—
PcR、巢式RT—PCR(:rlested RT—PCR)和荧光定量PCR,其中,荧光定量PCR具有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可进行病毒早期感染诊断,是SA.RS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手段
之一。③细胞培养——是鉴别SARs感染最为准确的一种方法,其培养宿主细胞为非洲绿
猴正常肾脏细胞(VER()E6),可从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培养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因此
十分准确,但是,其技术难度高,操作复杂,所需时间长等限制了细胞培养用于大量检测
和快速诊断。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
    各种实验诊断方法中,临床标本分离和培养的阳性结果最具有诊断价值。经病原体鉴
定,可明确诊断病原体的种,并可作药物敏感试验。然而,分离培养的阴性结果并不能完
全排除感染的可能。常因标本采集运送的不当,培养条件不适合,病原体为难培养菌或已
使用抗生素/抗菌素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尤其是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见细菌而
培养阴性者需考虑是否为I。型细菌、厌氧菌或苛养菌。
    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阳性结果提示某种感染性病原体
的存在,但对于那些存在正常菌群的标本,需考虑共同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必须在设有
严格对照试验和排除试验时,阳性结果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核酸检测已成为现代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由于PcR技术具有很高
的敏感性,影响因素多,容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因此,操作者应严格按照操作规
程和程序,设立阴性和阳性对照,避免结果出现误差。其阳性结果只能说明标本内有某种
病原体的核酸,但是否为现期感染病原体则难以肯定。血清学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感
染性疾病检测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内存在的特异性抗体,以出现IgM抗
体或高效价IgG抗体为阳性判断结果有重要诊断意义,并可作出现期感染的结论。为排除
隐性感染或回忆反应,常需作双份血清抗体的动态检测。IgM检测不仅可作早期诊断,且
可区分为原发性感染或复发性感染,在检测时应注意排除类风湿因子的干扰。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
    病毒性肝炎主要有7型,即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
型(HE)、庚型(HG)、输血传播病毒肝炎,它们分别由肝炎病毒甲型(HAV)、乙型
(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HEV)、庚型(HGV)、输血传播病毒
(TTV)所引起。几年前发现的己型肝炎病毒(HFV)与乙型(HBV)的关系仍有待确
认。近年发现的与人类肝炎有关的GB病毒和SEN病毒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肝
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各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及核酸。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针
对抗原或抗体的酶联免疫法(EIA,EI。ISA)、放射免疫法(RIA)、血细胞凝集法
簧藜j攀蘩攀囔湖i溅§
(RPHA,PHA);针对核酸的斑点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等。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HAV属微小RNA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正20面体颗粒,直径27~32nm,内含一
条线状单正股RNA基因组,外由衣壳包封而成核壳体。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甲型
肝炎病毒抗原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IgA和Ig(')及HAV—RNA。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测定
    【参考值】EuSA法检测血清HAV颗粒为阴性,放射免疫(RIA)法或免疫电镜
(IEM)检测粪便HAV颗粒为阴性。
    【临床意义】  HAVAg阳性:见于70.6%~87.5%的甲肝患者。HAVAg于发病前
2周可从粪中排出,其发病第一周粪便的阳性率为42.9%,l~2周为18.3%,2周后消
失,粪便中HAV或HAV抗原颗粒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证据。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IgM、IgA和IgG抗体。HAV—IgM是病毒衣壳蛋白抗
体,HAV—IgA是肠道黏膜分泌的局部抗体,HAV—Ig('在病愈后可长期存在。
    【参考值】  EI。IsA法:抗HAV—IgM和抗HAV—IgA均为阴性。抗HAv—IgG阳
性可见于甲肝感染后的人群。
    【临床意义】①抗HAVIgM阳性:据观察,甲肝患者抗HAV IgM的阳性率,在发
病后2周为100%,1个月为76.5%,3个月为23.5%,6个月为5.9%,12个月时可为阴
性。所以,抗HAV IgM阳性说明机体正在感染HAV,它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②抗HAV IgA阳性:甲肝早期和急性期,由粪便中测得抗HAV IgA呈阳性反应,是早
期诊断甲肝的指标之一。③抗HAV IgG阳性:出现于恢复期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
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三)HAV—RNA测定
    【参考值】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HAV—RNA阳性:对诊断,特别对早期诊断具有特异性。可检测粪便
排毒情况和污染的水源与食物,有利于及时监测与预防甲型肝炎。可作基因分型研究。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包膜病毒。现用于临床
的病毒标志物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m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
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r,抗一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rL,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epatitis B virus e antibod—
y,抗一H_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HBcAg)、乙型肝
炎病毒核心抗体(1a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r,抗一HB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
前s2和前S2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
    (一)乙肝六项测定
    传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常为五项联合检测,俗称“乙肝二对半检测”,包括
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随着方法学发展,HBcAg也被加入检
测范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联合检测情况与分析见表4—9—2。
    【参考值】各项指标EI。IsA法为阴性(s/co≤2.1;S/c0:样品与对照的光密度比
值);放射免疫分析(RIA)法为阴性。
    秘蛔驾狲谁滔AFIH
    猪蛔皙狲谁澄A刚■
    胖驾窜狲AqH‘秘明雎磁带still一珥
    。日H一骣雨一半‘谁澄AHH形豁
    d'辨簖
耀士士研A∈IH鸦且‘皤目军still一算/~VSflH
    可勘鹏鹭AHH
    髓城僻西AHH‘∈IH珊酎犟羽,号
    鲐孵胖驾AE【H‘日H科旃箪现g
    Ⅻ戥牌驾AflH‘qH聊斟鞲羽r芎
    河饕胖酉AFIH‘脬古揍澄人HH飘号
蜱髟凿密解群
。日H

。qH    WSI一0qH    aaH
骅    孵    瓣    ~VaFIH  ~VSflH
    摊g写嘟斟嘞宰斟AEtH Z‘6一p擎
    。(z一6一驴辈)孙舞到r群陋骅羽r刚明%8£
孽垢。翼璐詈班‘氍科磺封‘河掣峭骂当擎‘多辫菩号并‘翠掣AFIH明羽,落澄单£}】戥可
Y掣当篱‘羽,Hsl暑V。qH。:SVaHH朝N…缫幢嗽砚暂业七b戥可…1段剁,秘一确坷‘鼙回蚵崮珥
塑擎誓士f『蕊2骥迥蟛并‘马墓叼,狲牲一瞽‘弭勰叼r狲鲷璐鲻auBa士翠型6VOSH‘9
    。暂沥豆髯由+琢游斟上旦羽性f并‘出勘诉龃¥现衅拯D~IaHH一珥。幂
必明曾甲碑胜晕琢羽,弓萃明智胖戮可哇鼻翠彰埘碰2勘崩也毋嘟砚。日H一群‘q彭卯。壶羽,
刚明%9晕锄中岩羽,豳~VSHH翠‘羽,尉鬃彩串异辨辫~VSHH犁‘%8’18唑OA8’Z6椠ng
髟索幂砚朝小鹫埘唑够埘羽r割,翠‘%8’8£鬃瞬士奉吊砚£}|语螂碰2翠。qH一群。斟群澄璃
明磺貊AHH朝羽,豳SVS~H椠勘工旦‘澄聘亘8v。剐j羽幸印觋a/:tH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