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因此,尿液
检测(urine examination)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
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结核、肿瘤、肾
脏的移植排斥反应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治疗好转后,尿液检测相应指标也
有改善,因此尿液检测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首选项目。
    2.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尿液来自血液,凡引起血液成分改变的疾病,均可引
起尿液成分的变化。如糖尿病时进行尿糖检测;急性胰腺炎时作尿淀粉酶检测;黄疸时作
尿三胆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时作尿本一周蛋白检测等,均有助于该类疾病的诊断。
    3.用药的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磺胺等,可引起肾
的损害,故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需观察尿液的变化,以确保用药的安全。
一、尿液的一般检测
    尿液一般检测包括:①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度等。②化学
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③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细胞、
管型、结晶体等。目前,尿液检查已经基本上被尿液干化学方法和尿沉渣分析仪法所取
代,可快速准确打印出数据结果,但不能缺少尿沉渣显微镜检。
    (一)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留取、保存和尿量的准确记录,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十分
重要。
    1.尿液标本的收集  成年女性留尿时,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用清
洁干燥容器留取标本,避免污染。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
    (1)首次尿:尿液检测一般以清晨首次尿为好,可获得较多信息,如蛋白、细胞和管
型等。
    (2)随机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
    (3)24h尿:如果需要测定24h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
量检测,需要留取24h尿液,并且记录尿量。
    (4)餐后尿:通常在午餐后2h收集尿标本。此标本对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检测较
敏感。
    (5)清洁中段尿:参见第九章第一节。
    2.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常规检查的标本收集后应在2h内检查完毕,否则,①尿
中的尿素经细菌分解后生成(NH。)。c0。,使尿pH升高,有形成分破坏。②尿中化
学物质经细菌或真菌降解,如糖分解后可使病理性尿糖减低或消失。③盐类可因久置
而结晶析出,干扰显微镜检查。如遇特殊情坷甫辨行蚌腓枪杏.百r要酌D』下梏觞但存
与翰瘸:
;§摹.靛鼋嚣筘蘩蕃雾.。霎蓼摹警蘸*;墼藿垂饕鬟聚羲嚣雾.0#§;。
;;,。E¥。整黪,%鍪。;。。,鲞蓑錾霉%,,;。.  ;瓤秽£,鏊器鬣肇|爹,&黔霉鬣};:鹄蟒蚕嚣錾《i瞄髂鬟㈣爱嚣
第四章
    (1)冷藏:用于不能立即进行常规检测的标本。可将尿液标本置冰箱(2~8l口C)保存
6~8h。注意有些标本冷藏后可有磷酸盐、尿酸盐析出,影响对有形成分的观察。
    (2)加入化学试剂:①甲苯:用于尿糖、尿蛋白检测的防腐剂,可在尿液表面形成一
薄膜层,以阻止标本与空气接触。用量为每升尿中加甲苯5ml。②甲醛:能较好地保存细
胞和管型,用量为每升尿中加400g/L甲醛5m1。因甲醛为还原剂,可干扰尿糖测定,所
以不能用于尿糖检测的防腐剂。③麝香草酚:用于尿电解质、结核杆菌检查,用量为1g/L
尿。过量使用可致加热乙酸法尿蛋白定性出现假阳性结果,以及干扰尿胆色素检测。④盐
酸:用于尿17羟或17酮类固醇、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化学成分定量检
查。用量5~10m1/L尿。⑤冰乙酸:用于醛固酮和5一羟色胺检测的防腐剂,在24h尿液
中加入10~25mI。
  (二)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原理】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起重要作用,两者维持
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球一管平衡,使每日排出尿量(urine volume)保持于正常范围。肾小
球滤过率取决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肾小球囊内压力、血浆胶体渗
透压等因素。肾小管重吸收主要取决于肾小管功能的完整性,尤其是抗利尿激素对远曲小
管和集合管的作用。
    【参考值】  1000~2000m1/24h(成人)。。
    【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24h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polyuria)。
    1)暂时性多尿: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
    2)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糖增多引起的溶质性利尿;尿崩症,由于垂体分泌的
抗利尿激素(ADH)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影响尿液浓缩导致多尿。
    3)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均可出现多尿。
    (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1/24h或17ml/h,称为少尿(ol塘uria);而低于
100m1/24h,则称为无尿(anuria)。
    1)。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滤
过不足而出现少尿。
    2)肾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3)肾后性少尿: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2.尿液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尿液颜色受食物、尿色素、药物等影响,一般呈淡黄色至深
黄色。新鲜尿液发生混浊,应注意鉴别:①尿酸盐沉淀:在酸性尿冷却后,可有淡红色的
尿酸盐结晶析出,加热或加碱皆可溶解。②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在碱性尿中,可有磷酸
盐、碳酸盐结晶析出呈灰白色,加酸后可溶解,碳酸盐遇酸后可产生气泡。病理性尿液外
观可见下列情况:
    (1)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
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
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
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
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hemogl c9binuria)及肌红蛋白尿(myoglc)binuria):正常尿液隐血
317
318
;j00鋈j?遂
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
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正常人剧烈运
动后,也可偶见肌红蛋白尿。
    (3)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
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pyuria)和菌尿(bacteriuria):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
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
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chyluria)和脂肪尿(Iipid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
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糜血尿(hernatoch5rluria)。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
尿。用乙醚等有机溶剂抽提乳糜微粒、脂肪小滴,尿液变清,可与其他混浊尿鉴别。乳糜
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
病综合征等。
    3.气昧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中挥发性的酸性物质。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
解可出现氨臭味。若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等。有机磷中毒者,尿
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尿有鼠臭味。
    4.酸碱反应
    【原理】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与。肾小管滤液中的NH。或HPot”结合,形成
NH。一或可滴定酸(H:Po。一)随尿排出。尿液的酸碱改变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
液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成碱性尿。尿液pH值可用指示剂法、pH试纸、
pH计和试纸条法测定。
    【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O之间。
    【临床意义】  由于膳食结构的影响,尿液酸碱度可有较大的生理性变化,肉食为主者
尿液偏酸性,素食为主者尿液偏碱性。
    (1)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
药物。低钾性代谓|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
    (2)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3)药物干预:尿pH可作为用药的一个指标,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使碱性药物
中毒时从尿中排出;而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酸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
    5.尿液比密
    【原理】尿比密(specl’fic gravity,SG)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
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尿比密可用折射仪法、称重法、比重
计及试纸条法来测定,可粗略地判断。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参考值】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密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密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
合征等。
    (2)尿比密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
症等。
    (三)化学检查
    1.尿蛋白
    【原理】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辩爨嚣蠢鬣纛爨^鹭爹。。0。,.,;。&彰,錾
#参£霉嚣罄誊e誊。    }0;;  t、i:垂,    }罄il}    l;。
    ?j一。|鼍I。j?    掣,13
等四毒礁泄翘i?分泣壤,'孽嫠黧《《《‰黟
    (1)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
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根据病变滤过膜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的组分分
为2种:①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
白(82一MG),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IgG、IgA、IgM、C3、CA),半定量多在+++~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②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 proteinuria):说明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
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及小分子量的B2一MG,半定量在+~++++,几乎均是原发性肾小
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效果常常不十分满意,提示预
后不良。
    (2)原尿中95%的蛋白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肾小管
对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异常增
多,经过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
    (4)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起始部分泌的Tamm—Horsfall(T—H)糖蛋白增加。
    【尿蛋白检测方法】尿蛋白常用的定性检测方法有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法、试纸
条法;穿量检测方法有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法等,尿蛋白定性及定量试验有一定的相关
性,粗略供参考的相关性是:定性尿蛋白±~+,定量约0.2~1.0g/24h;+~++常为
1~2g/24h;+++~++++常》3g/24h。
    【参考值】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pro—
teinuria)。
    (1)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程度较轻,持
续时间短,诱因解除后消失。如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
及血管活性剂等刺激下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蛋白尿。
    (2)病理性蛋白尿(pathological proteinuria):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
多为持续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各种原因
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
力所致。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
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
(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如
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以及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
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即属此类,见于溶血性贫
血和挤压综合征等。另一类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