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袁崇焕传-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八,防止逃兵,预先布置。他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向前屯、山海关,抓住斩首,以肃军纪。当时,山海关由辽东经略高第镇守,山海关总兵杨麒也是不归他管。他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军情紧急,他就越权。    
    袁崇焕在紧张而有序地防御宁远,天命汗则在驱骑急驰而整肃地奔向宁远——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第三部分宁远告捷(1)

    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军西渡辽河之后,长驱直前,指向四虚无援的孤城宁远。    
    正月二十二日,袁崇焕守城部署刚刚就绪。他与几个幕僚至鼓楼,同朝鲜使臣翻译韩瑗等谈古论今,镇静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无人”,静待后金兵近城池。    
    二十三日,八旗军穿过宁远城东五里处的首山与螺峰山(窟窿山)之间隘口,兵薄宁远城郊。努尔哈赤命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布阵,并在城北扎设统帅大营。努尔哈赤在发起攻城之前,释放被虏汉人回宁远城,传汗旨,劝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严辞拒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    
    放捉获汉人,入宁远往告:“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宁远道袁崇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    
    袁崇焕断然拒绝努尔哈赤诱降之后,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歼虏数百”。后金军不敢留此驻营,将大营移到城西。努尔哈赤见袁崇焕既拒不投明军铁头盔    
    降,又发炮轰击大营,命准备战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后金兵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上。在城堞上,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皮。明军凭坚城护卫,既不怕城下骑兵猛冲,又能够躲避箭矢射击。后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辅领兵坚守,祖大寿率军应援。明军用矢石、铁铳和西洋大炮下击。后金兵死伤累累,又移攻南城。后金军在城门角两台间火力薄弱处凿城。守城军“则门角两台,攒对横击”。明军以城护炮,以炮卫城。都司佥书彭簪古指挥东、北二面大炮,罗立指挥西、南二面大炮,“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金兵顶着炮火,用楯车撞城;冒着严寒,用大斧凿城。明军发矢镞,掷礌石,飞火球,投药罐;后金兵前仆明军作战时使用的石雷后继,冒死不退,前锋挖凿冻土城,凿开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处,宁远城受到严重威胁。袁崇焕在严重危急关头,身先士卒,不幸负伤,“自裂战袍,裹左伤处,战益力;将卒愧,厉奋争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时,袁崇焕命官兵用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号“万人敌”;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健丁缒下,用棉花火药等物烧杀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火星所及,无不糜烂”。据明方塘报记载:“贼遂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处,于是火毬(qiú)、火把争乱发下,更以铁索垂火烧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毙,贼稍却。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殒。城下贼尸堆积。”这一天,后金军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尸积城下,几乎陷城。    
    二十五日。后金兵再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后金兵惧怕利炮,畏葸(xǐ)不前,“其酋长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后金兵士一面抢走城下尸体,运到城西门外砖窑焚化;一面继续攻城。但攻不能克,乃下令收兵。后金军两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攻具焚弃,丧失殆尽。努尔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    
    二十六日,后金兵继续围城,明兵不断发射西洋大炮轰击。努尔哈赤无计可施,便改变进攻策略,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见后文)。    
    袁崇焕刚击退后金军进攻,派景松和马有功,将他们从城上系下,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战况。高第派人急驰奏报朝廷:“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枝,攻觉华岛,焚掠粮货。”    
    宁远之役,后金某重要人物为明炮弹击伤。各书记载略异,现在征引如下:    
    明天启年间购自澳门、葡萄牙制造的红夷大炮。    
    明蓟辽经略高第奏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第三部分宁远告捷(2)

    朝鲜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载述宁远之役,现抄录于后:“我国译官韩瑗,随使命入朝。适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瑗目见其战。军事节制,虽不可知,而军中甚静。崇焕与数三幕僚,相与闲谈而已。及贼报至,崇焕轿到敌楼,又与瑗等论古谈文,略无忧色。俄顷放一炮,声动天地,瑗怕不能举头。崇焕笑曰:‘贼至矣!’乃开窗,俯见贼兵,满野而进,城中了无人声。是夜,贼入外城,盖崇焕预空外城,以为诱入之地矣。贼因并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时举火,明烛天地,矢石俱下。战方酣,自城中每于堞间,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长,半在堞内,半出城外,中实伏甲士,立于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层〔屡〕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无数。须臾,地炮大发,自城外遍内外,土石俱扬,火光中见胡人,俱人马腾空,乱堕者无数,贼大挫而退。翌朝,见贼拥聚于大野一边,状若一叶。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mènhuì)而毙云。”    
    宁远之役,就总体而言,就战术而论,历史的结论是:努尔哈赤兵败宁远。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以明朝的胜利和后金的失败而结束。明朝由“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到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是自“辽左铁佛郎机子铳    
    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明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因之,宁远与宁远大捷,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宁远,为山海之藩篱,关京师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与明相反,努尔哈赤原议师略宁远城,夺取山海关,不料败在袁崇焕手下。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戎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宁远之战明军获得大捷,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    
    宁远之战对于天命大汗、军事统帅努尔哈赤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指挥失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宁远之败时说: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天命汗努尔哈赤虽在宁远城下失败,却将骑兵进攻的打击点,由宁远城移向觉华岛。觉华岛成为宁远之战的分战场。    
    觉华岛具有重要的价值。    
    觉华岛(今菊花岛)远眺    
    第一,位置冲要。觉华岛悬于辽西海湾中,距岸18里,离宁远30里,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两津。觉华岛早在唐代,已为开发,港口著名,其北边海港,称为靺鞨口,已为岛上要港,出入海岛咽喉。明朝军用粮料,储之海岛,觉华岛成为明军的一个囤积粮料的基地。孙承宗既经营宁远城之筑城与戍守,又经营觉华岛之囤粮与舟师。    
    第二,囤积粮料。芝麻湾(止锚湾)、笔架山、觉华岛为明军辽西海上囤积粮料的重要基地。明广宁失陷后,御守重在宁远城,粮储则重在觉华岛。觉华岛有一主岛和三小岛——今称磨盘岛、张山岛、阎山岛,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岛125平方公里。主岛“呈两头宽,中间狭,不规则的葫芦状,孤悬海中”。这座囤粮城,依据踏勘,简述如下:“觉华岛明囤粮城,今存遗址,清晰可见。城呈矩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50米,墙高约10米、底宽约6米。北墙设一门,通城外港口,是为粮料、器械运输之通道;南墙设二门,与‘龙脖’相通,便于岛上往来;东、西墙无门,利于防守。城中有粮囤、料堆及守城官兵营房遗迹,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排水沟。”    
    第三,设置水师。明朝于觉华岛,在广宁失陷前,“独金冠之水兵运艘在”。孙承宗出关前,即令龙、武两营,分哨觉华岛的防卫。不久以国宁督发水兵,在觉华岛守卫。明觉华岛的水师,仍由游击金冠统领。其作用:一是守卫岛上的粮料、器械;二是配合陆师进图恢复辽东失地;三是策应宁远之城守——正如文献记载:“以筑八里者筑宁远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万当宁远之冲,与觉华岛相犄角。而寇窥城,则岛上之兵,旁出三岔,烧其浮桥,而绕其后,以横击之。”


第三部分宁远告捷(3)

    由上,觉华岛成为明辽军与后金军的必据必争之地。觉华岛激战的爆发,是在天命汗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之后,而衍化成的一场残酷的争战。    
    努尔哈赤一向刚毅自恃,屡战屡胜,难以忍受宁远兵折之耻,誓以洗雪宁远兵败之辱。他决心以攻泄忿,以焚消恨,以胜掩败,以戮震威。    
    正月二十五日夜,后金一面派军队彻夜攻城,一面将主力转移到城西南五里龙宫寺一带扎营《满洲实录·武讷格败觉华岛兵》    
    。其目的:一则是龙宫寺距觉华岛最近,便于登岛;二则是龙宫寺囤储粮料,佯装劫粮。此计确实迷惑了明军,高第塘报可以为证:“今奴贼见在西南上离城五里龙官(宫)寺一带扎营,约有五万余骑。……讫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    
    时值隆冬,海面冰封,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姚抚民等守军,为加强防御,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然而,天气严寒,冰濠凿开,穿而复合。姚抚民等率领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堕指”。    
    二十六日,后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宁远城;一面命大部分骑兵突然进攻觉华岛。后金军由骁将武讷格率领蒙古骑兵及满洲骑兵,约数万人,由冰上驰攻觉华岛。明军凿冰15里为濠,列阵以车楯卫之。辰时,武讷格统领的后金骑兵,分列12队,武纳格居中,扑向位于岛“龙头”上的囤粮城。岛上明军,“凿冰寒苦,既无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战,且以寡不敌众”;不料大雪纷飞,冰濠重新冻合。后金骑兵,履冰驰进,从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粮城北门,猛烈厮杀,冲进城中。后金骑兵驰突乱斫(zhuó),岛上水兵阵脚遂乱。后金军火焚城中囤积粮料,浓烟蔽岛,火光冲天。旋即转攻东山,万骑驰冲;巳时,并攻西山,一路涌杀。后金军的驰突攻杀,受到明守岛官兵的拼死抵抗:“且岛中诸将,金冠先死,而姚与贤等皆力战而死。视前此奔溃逃窜之夫,尚有生气。金冠之子,会武举金士麒,以迎父丧出关。闻警赴岛,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义男三百余人力战,三百人无生者。其忠孝全矣!”    
    觉华岛争战的结局是明军覆没而后金军全胜。此战,明军损失惨重。经略高第塘报:觉华岛“四营尽溃,都司王锡斧、季士登、吴国勋、姚与贤,艟总王朝臣、张士奇、吴惟进及前、左、后营艟百总俱已阵亡”。总督王之臣查报:“觉华兵将俱死以殉。粮料八万二千余及营房、民舍俱被焚。”同知程维楧报:“虏骑既至,逢人立碎,可怜七八千之将卒,七八千之商民,无一不颠越靡烂者。王鳌,新到之将,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榇,俱经剖割。囤积粮料,实已尽焚。”《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载:“我军夺濠口入,击之,遂败其兵,尽斩之。又有二营兵,立岛中山巅。我军冲入,败其兵,亦尽歼之。焚其船二千余;并所积粮刍,高与屋等者千余所。”总之,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和商民7000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主岛作为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同时,后金军也付出代价,明统计其死亡官兵为269名。袁崇焕作了《祭觉华岛阵亡兵将文》,文曰:    
    慨自战守乖方,屡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调南北水陆舟师。谓尔乘船如马,遂调之来,为进取也。据尔等间关远至,岂不欲灭此朝食,一帆而金、复归,再帆而黄龙扫哉!奈未尽其用而敌即来。冱(hù)寒之月,冰结舟胶。窘尔之所长,乌得不及于难。说者谓谋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势,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尔等计无复之,愤然以死,略无芥蒂。视当年之弃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将略尔罪而嘉乃忠。请命于天子,谅为之恤,所以不没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灵之所洒荡也。望故乡以何日,即转劫而无期,苒苒游魂,何不相结为厉,歼仇泄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尔其勉之!不腆之奠,涕与俱之。尚飨!    
    上述祭文,声泪俱下,感动天地,激愤人心。“苒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