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元璋(下)-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惠鼻子里哼了一声,没出声。    
    朱元璋说:“你看这字,遒劲有力,你知道朕请谁写的吗?”    
    “还用请吗?谁不巴结皇上啊!”郭惠说。    
    “这个人可从来不巴结人。”朱元璋说,“朕如果求他为我的爱妃题个宫匾,他一定找个借口不题。朕是分别叫他单题一个字,再拼起来的。”    
    “他不题,那你杀他呀!”郭惠揶揄地说,“皇上不是随便杀人吗?”    
    “你是存心气朕啊!”朱元璋说,“皇上也得讲道理呀!这刘伯温可是杀不得的。”    
    郭惠有点赌气地说:“皇上是想干什么干什么,没理也能讲出理来。”    
    朱元璋说:“你今天是存心和朕过不去呀!走,朕陪你到里面去看看。有几间厅、殿朕没让他们动,等着听你的安排呢。”    
    郭惠说:“我要一间房子,一个蒲团,一个木鱼,一卷经够了。”    
    朱元璋说:“好啊,朕天天陪你念经。”    
    郭惠说:“对呀,你才是个正经念过经的和尚啊。”说着自己忍不住扑哧一下笑了,朱元璋并不生气,也跟着她笑。


第二部分 大明洪武皇帝的备忘录第47节 云奇发现了秘密

    二人站在万春宫正殿回廊前看着匠人们登在梯子上仰脸彩绘,人人都是一脸一身颜色。    
    郭惠忽然问他是怎么弄出个遗嘱来的?话中有刺,并含着鄙夷味道。    
    朱元璋说:“怎么是朕弄的?有你娘为证啊,又是白纸黑字。”    
    “我娘也不敢得罪皇上啊。”郭惠说,“如今我们母女孤苦无依,在人屋檐下,能不低头吗?”    
    朱元璋说:“天地良心。这么多年朕是冷落过你呀,还是让你们衣食不周过?有马秀英、郭宁莲的,从来也有你娘和你一份呀。”    
    “那是你没安好心。”郭惠言语犀利如刀,怪不得他百般不让蓝玉娶她,原来给自己留着呢,郭惠说她早猜到了。    
    朱元璋说:“这并不是朕抢他的人,而是不准他抢朕的人啊!朕既知道有你父亲的遗嘱在,朕自然要当仁不让,何况朕早就对你心仪已久了。”    
    郭惠说他对蓝玉也够狠的了。    
    朱元璋为自己申辩,一没贬他官,二没罚他俸,反而为他找了个好夫人,又升他官,这叫狠吗?朱元璋告诉她,常遇春死后,蓝玉现在是率领二十五万大军的统帅了。他问郭惠听了这消息,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郭惠反问:“皇上希望我高兴还是不高兴?”    
    朱元璋说:“你曾爱慕于他,朕虽是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能强迫别人无情!”这回答出于郭惠意料,也多少博得了好感。    
    郭惠深情地看了他一眼,心里暗忖,想不到他的心也有宽容的时候。    
    自从如悟被割了舌头送到皇觉寺后,云奇心里总是放不下,做梦也常梦见他。云奇常给他捎过钱去,有人去进香,总要给他带点好吃的,可从来没得到过如悟的回音。他不会写字倒也是事实,云奇总疑心他连自己也怨恨。    
    云奇动了回皇觉寺去看看如悟的念头,吞吞吐吐地好几回没说出来,朱元璋追问出来后,反倒很生气,说云奇把他看成个无情无义的人了,云奇想看看师兄弟,人之常情嘛,他怎么会阻拦?这一说,云奇可高兴了,那天晚上多吃了一个馒头。    
    第二天他就上路了,直奔阔别多年的皇觉寺而来。    
    到了皇觉寺,他没惊动寺里的长老,一打听,他们让如悟当挑水僧,云奇老大不满,他来的时候,如悟不在,又出去担水了。    
    云奇便坐在山门外溪边的小桥上观望等待,只见远远的一个走路蹒跚的身影从竹林后闪现出来,那是个担水的和尚,走路很吃力。    
    云奇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过去。    
    担水的正是脸上留下一道疤痕的如悟。云奇大叫:“如悟!”    
    由于激动,如悟趔趄了一下,水泼了一地。云奇帮他把水桶放下,问:“你怎么还是个挑水僧?”    
    如悟眼中掠过仇恨的阴影,他含混不清地说:“皇上……叫挑……水,不挑行吗?”他应该感谢那几个割他舌头的人,有云奇的面子,他们手下留情,给他留了大半截舌头,使他没成为纯粹的哑巴,是个半语子。    
    “你能说话了?”云奇还是很高兴,抱住他的肩,晃着说:“你受苦了,你叫我日夜惦念着啊,我给你捎的五贯钱你收到了吗?”    
    如悟伸出一个手指头:“就一贯。”    
    云奇说:“可恨,又是从中间打劫了。”如悟哈腰想担水,云奇替他担起来,如悟去抢,云奇说:“你看你,担水都直打晃,你病了吗?”    
    “打摆子,没事。”如悟说。    
    云奇担起水来,因为瘸,水不断往外泼洒,如悟还是夺了过来。    
    快到山门前了,一个管事和尚向水桶里看一眼,申饬如悟说:“你这贼和尚真会偷懒,怎么只挑了半担水?”    
    如悟不敢顶撞,狠狠瞪了他一眼。    
    “你还不服?”那管事和尚当胸就是一拳,把如悟打了个趔趄,正要打第二拳时,云奇托住了他的拳头:“你怎么随便打人?”    
    “这是我佛门的事!”管事和尚说,“你一个凡夫俗子,多管什么闲事?”    
    云奇说:“你别仗势欺人,我是皇上派来进香的,要整治你这样无法无天的恶僧。”说着亮出了宫中腰牌。    
    管事和尚吓坏了,连连作揖:“小僧有眼不识泰山,请大人高抬贵手,高抬贵手!”    
    云奇又说:“告诉你们方丈,今后给如悟个好差事,不当挑水僧了。”    
    “是,是,”管事和尚说,“打扫经堂行不行?管上香的行不行?”    
    云奇指令说:“到藏经阁管经卷。”    
    管事的和尚唯唯:“是,是,贫僧回去即向长老禀报。”    
    云奇还不解气,命令管事和尚:“这水,你来挑。”    
    这胖和尚敢怒不敢言,他哪干过这样的苦差事,挑起水来佝偻着腰,直喘粗气,云奇和如悟在后头忍不住发笑。来往的僧众不知出了什么事,都好奇地议论不休。    
    傍晚时分,住持长老和管事胖和尚亲自把云奇送到僧舍来,这间僧舍宽敞明亮,一尘不染,被褥也干净。云奇打量一下房间,问这间僧舍平日谁住?    
    长老告诉他平时是空着的,朝廷二品以上大员来进香,才有资格临时下榻于此。    
    云奇说:“去,把如悟和尚的行李取来,叫他与我同住。”    
    长老慌了:“这可使不得,他是何等样人,敢与钦差同榻而眠?”    
    云奇说:“从前我们本来是师兄弟,常挤在一起睡的。我方才去看了他的住处,连狗窝都不如。”    
    长老答应可以给他换地方,但与钦差同住,断断使不得。    
    “那我去与他同住。”云奇说罢往外走。长老和管事的无可奈何,长老说:“既然钦差大人执意如此,那就听便吧。”    
    云奇进一步吩咐说:“我走后,这房子就归如悟住了。”    
    长老与管事和尚不禁面面相觑,应也不是,拒绝也不是。最终拗不过云奇。有人认出了他是皇上身边最近的太监,这还得了?谁敢得罪,得罪他等于得罪皇上,谁知道他在皇上跟前会说什么?他说几句坏话,皇上一怒,把每年拨给皇觉寺的修缮银子卡去,那损失可大了。    
    如悟的住处真不如狗窝,那不能叫房子,是借着庙的后墙搭起来的一个茅草棚,房顶都长了斑驳的绿苔。    
    低矮、潮湿的半间屋中,黑漆漆的,一灯如豆,蚊子嗡嗡叫,如悟正坐在那里光着脊梁抓虱子。    
    如悟听到有脚步声,一抬头,见云奇和管事和尚来了,忙披上破僧衣。    
    云奇说:“卷起铺盖,走,跟我一起住!”    
    不知为什么,如悟很不情愿,趴在又脏又破的行李卷上,呜呜地说:“不去,不去。”    
    云奇对管事和尚说:“师父自便吧,我来劝他。”    
    胖和尚作了个揖,自去。    
    云奇说:“你这人,天生愿意吃苦受罪呀?走,跟我住好房子去。”    
    如悟仍趴在行李上不肯走,云奇生气了,过去把他提起来,又顺手去提破烂行李。如悟“啊”的怪叫了一声,扑过去想遮掩什么。    
    云奇发现了秘密,一把推开他,原来有一个小木头人藏在枕头底下,那木头人刻得很简陋,用黄布做成的龙袍,上面写着“朱元璋”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木头人从头到脚钉了十多根钉子。    
    云奇大惊,这是民间咒人的妖术啊!他把木头人拿在手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如悟啊啊叫着过来夺。    
    云奇闪身躲开,回手打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如悟的嘴角流出血来,恐惧地望着他。云奇打他,是恨他拿自己的命不当回事,这妖术有屁用!    
    云奇说了声:“你这不是找死吗?”打过了又后悔,觉得他好可怜,他扑过去,抱住如悟大哭起来。他一哭,如悟也哭,云奇说:“我知道你心里恨他,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万一叫人告发了,你还有命吗?”    
    如悟也不认错,梗着脖子。    
    云奇拔去了木头人身上的钉子,把写着朱元璋名字的黄布也扯烂了,把木头人扔到了大墙外。他拉着如悟出去,说:“你得保证,今后别再干蠢事,皇上那里,我替你说,他会原谅你的……”    
    如悟却用力挣脱了他,不认识似的瞪着他,用力喊了几声“不,不”!


第二部分 大明洪武皇帝的备忘录第48节 仁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新建的文楼是太子讲经处。明媚的阳光从门窗射进来,此时偌大的房子里只有宋濂和太子朱标二人对坐。    
    朱标发问:先生说仁政可安天下,仁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濂这样讲述:仁政是孔夫子所倡,是与苛政相对的;孔夫子痛恨苛政,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这时朱元璋悄悄从侧门进来了,因在宋濂身后,宋濂并未发现,朱标刚要说话,见朱元璋向他摆手示意,便未出声。    
    朱标问:“先生,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真的是这样吗?”    
    宋濂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确是赵普说的。不然赵普怎么把大宋开国之初治成了盛世?    
    朱标问:“那一定是仁政了?”    
    宋濂说:“当然。”    
    朱标提到父皇在衙门旁边设立皮场庙,杀了贪官剥皮实草摆在大堂上,这是不是仁政呢?    
    宋濂一时答不上:“这个……”    
    朱元璋插话说:“也是仁政。”    
    宋濂这才发现了皇上,忙站起来:“皇上什么时候来的?”    
    朱元璋说:“快请坐,朕也是先生的学生啊。”这话太谦,反倒令宋濂不安。    
    宋濂落座后,朱元璋接下去陈述他的观点,不用严法对付贪官,他们就会用苛政欺压黎民百姓,让官吏们奉公守法,百姓就得实惠,可以安居乐业,这不是仁政吗?    
    宋濂笑道:“虽拐了个弯,也说得通的。”他指着面前的《春秋》说,《春秋》是孔夫子褒贬善恶的一本书,倘能悟透,永远遵行,就会天下太平。    
    朱元璋说他虽没用《春秋》治军、治国,却也相契合。先生每天教太子仁政?熏这固然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熏但仁政不等于同情之心、妇人之心。    
    朱标问:“父皇认为帝王不该讲人情吗?”    
    朱元璋认为,如果一味地心软,动不动洒下同情之泪,断然当不好一国之君。    
    朱标问:“当皇上一定要心狠手辣吗?父皇也是这样吗?”这话戳了朱元璋的肺管子。    
    “胡说!”朱元璋不无埋怨地看了宋濂一眼说:“看看,在先生陶冶下,太子成了一个女人。朕施以严刑峻法,比如杀你哥哥朱文正,那确是心狠,狠心杀了他,天下震服,几年之内没有敢以身试法者。”    
    宋濂替朱元璋打圆场说:“那天太子不是亲眼所见吗?大将军常遇春的灵柩从北面运回来,皇上哭得那么伤心!人都是有良心、有同情心的,皇上怜悯天下贫苦人,一再免税捐,赈灾抚恤,这也是同情之心啊。”    
    朱元璋告诫太子不可一味地发善心,那就会把人放纵了,会诱发人的恶性,恩威并用,这四个字要他永远牢记。    
    朱标说:“这样看来,孔子的仁政不完全了。”    
    宋濂说:“臣前些天在李丞相府看到皇上去年冬天写的一首绝句,写得好,大有山河一统再造盛世的气魄。”    
    朱标说:“我怎么没看过?”    
    宋濂便抑扬顿挫地背起来:“腊前三白少无涯,知是天宫降六花,九曲河深凝底冻,张骞无处再乘槎。”    
    朱元璋说这不过是偶亦为之。写诗终究是雕虫小技。他打算把这几年来亲自草拟的论、记、诏、序和诗文收集到一起,还想请宋濂先生给斧正一下。    
    宋濂很是称道,认为正好可以编一部《御制文集》,圣者不可无言。    
    朱元璋可称不上什么圣者。    
    宋濂说皇上的《皇陵碑》、《朱氏世德碑》文,都堪称佳作,可以传世的。    
    朱元璋说:“恐不足为后世凭。先生和刘伯温把元史修得差不多了时,本朝之史也该留意了。”    
    宋濂说:“隔代才修史呀。”    
    朱元璋说:“本朝人、当代人如不留下文字凭证,后来人怎么写,也不好杜撰吧?”他这是在暗示,让本朝人多留下颂扬文字。    
    宋濂说:“那是。”    
    这时陈宁进来说:“陛下,蓝玉从北方进贡一种神奇的鸟,叫海冬青,日飞千里。陛下不去看看吗?在西鹰房。”    
    朱元璋对宋濂、朱标说:“走,都去看看。”    
    西鹰房里,一只巨大的纯白色的海冬青鸟用铁链子拴着,盛在一个很大的笼子里,这是出产在长白山、混同江一带的巨鹰,体躯很大,翼展丈余,是蓝玉刚刚贡进来的。    
    朱元璋兴冲冲地赶来看海冬青,饲鹰人适时地打开了笼门,那大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