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怡策控股数近26%,比华资财团的控股数加起来还高得多,已优势在手;何况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入顺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业,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除银行外,其市值仅次于长实系。凯瑟克家族在海外还拥有不少非怡策系资产,有人估计,其控有的资产不在李嘉诚之下。
  因此,即使华资财团能控得置地,也要经过一番血战,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
  李嘉诚是个商战高手,而并非一个民族斗士,虽然他的收购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须权衡商业利益,而不会不顾一切地决一死战。更何况,对方虽是垂暮的老狮子,但余威犹存,反击起来也非同小可,没有必要跟它硬拼。
  但是,华资财团既已退出收购,为什么还要签订带妥协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协议呢?应该说,怡和赎回82%股权的价码并不高,不足以成为换取“怡和7年太平”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至今仍不得而知。
  不过,即使没有这一附加条款,华资财团也不大可能再动置地的脑筋。首先,经过这次交锋,怡和全系控股权已相当稳固,给外强留下的可乘之机已很少。另外,已经迁册百慕大的怡和系,从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不在香港股市挂牌买卖,这样一来,就为外强收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也许正是考虑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才决定彻底放弃收购,顺便卖一个人情给置地。
  李嘉诚确实是个商战高手,他凡事并不一定非要争胜不可,而是以商业利益为准绳,能赚就赚,不能赚就退出,毫不拖泥带水。
  事实上,华资财团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收购不成功,但售股的税后利润,估计也在1亿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赚。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恶意收购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更何况胜负难定。倘若经过一番拼杀后,华资财团不幸落败,则会遭受惨重的损失。这显然不符合李嘉诚的作风和性格。


进退登峰造极


  身处竞争时代,首先应要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种坚韧和执著,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心灵,苦练坚韧之功。
  曾国藩平生爱好学习,从少年至老年,没有一天不读书。他受书籍的影响非常大。他所说的:“心灵不牵执于物,随遇而安,不为以后的事操心,专心过好现在,对于已经过去的事不常依恋。”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很高明的处世之道,而曾国藩竟然能在读《易经》时体会出来。曾国藩受书籍的影响,实在是非常深。
  对于人生的进退,最易造成两种错误的行为,一是盲人骑瞎马式莽撞,一是自暴自弃的沉沦。曾国藩虽善于忍让,但也有不愿退却的时候,如拒交关防一事,则看出他也有争的一面。
  曾国藩任钦差大臣镇压捻军,当时刘秉璋作为辅佐军事的襄办之官,献防守运河之策,于是清军在河岸修起长墙,阻止捻军渡过,试图把他们围在一个角落里聚而歼之。李鸿章在江督行署,力争不可,亲自给刘秉璋写信说:“古代有万里长城,现在有万里长墙,秦始皇没有意料到在一千多年后遇到公等为知音。”显然带有嘲讽的味道。刘秉璋率万人渡运河,接到李鸿章的公文,说粮饷缺乏不能够增兵。李鸿章事事进行干涉,并且时常上报情况,条陈军务,曾国藩很不满意李的这种做法。等到时间一久,军无战功,清政府便让李鸿章接替为统帅,曾国藩不忍心离去,自己请求留在军营中继续效力。李鸿章接任后,急忙派人到曾国藩驻所领取钦差大臣的“关防”。曾国藩说:“关防,是重要的东西;将帅交接,是大事,他不自重,急着要拿去,弄没了怎么办?况且我还留在这里。”李鸿章派客人百般劝说,让他回到两江总督之任上,曾国藩也没有答应。有人给李出主意,并调停说乾隆时西征的军队用大学士为管粮草的官,地位也与钦差大臣相等。曾国藩故意装作不懂,说:“说的是什么?”刘秉璋说:“现在您回到两江总督之任,就是大学士管粮草的官职呀。”李鸿章又私下告诉他说:“以公的声望,虽违旨不行,也是可以的。但九帅之军队屡屡失利,难道不惧怕朝廷的谴责吗?”曾国藩于是东归,从此绝口不谈剿捻的事。李鸿章接替为统帅,也没有改变曾国藩扼制运河而防守的策略。后来,大功告成,李鸿章上疏请求给从前的领兵大臣加恩,曾国藩仅仅得到了一个“世袭轻车都尉”,因此大为恼怒,对江宁知府涂朗轩说:“他日李鸿章到来,我当在他之下,真是今非昔比了!”
  因此,曾国藩在处理进退关系问题上,则是该进时进,当退时退。在曾国藩不得已启程赴两江总督任之时,途中观者如潮,家家香烛、爆竹拜送,满城文武士友皆送至下关。申刻行船时,遂将郭嵩焘所纂《湘阴县志》阅读一遍,以抑制自己复杂的心情。睡后,则不能成寐。“念本日送者之众,人情之厚,舟楫仪从之盛,如好花盛开、过于烂漫,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不胜惴栗。”后二天,他每日只看《湘阴县志》,并将此志寄还。从第四天开始上半日处理文件,见客:下半日与晚上便开始抓紧时间读《国语》、《古文观止》。告别了他经营多年的江宁,离开自己血脉相承的胞弟,怅怅如有所失,内心十分不安,只企望旅程之中能在自己喜爱的书籍中得到安慰与休憩。同治八年(1869年)1月9日,曾国藩行至泰安府,忽然接到新的寄谕,所奏报销折奉旨“著照所请”,只在户部备案,毋须核议。这等于说,一些人原抓住曾国藩军费开销巨大,要审计查账,现在一纸圣旨就将此事一笔勾销,不再查他的账了。曾国藩为此大受鼓舞,认为这是清政府对他的特别信任、空前恩典。谕旨使他“感激涕零,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因而便又有点心回意转,虽虑“久宦不休,将来恐难善始善终”,但不再要求辞职了。这样一来,曾国藩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看书的劲头更足了,轿中、宿店的旅途之中,他将《战国策》、《左传》反复阅读,目的是在进见皇太后、皇上之时,陈述自己的中兴大业之策。
  曾国藩一生中几进几退,但每次面对困境时他都能冷静面对,从容找到出路,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能在官场中纵横数十年的资本吧!


擒纵征服人心


  千万不要笨拙地认为在一个人身上有效的策略,必定可以运用到所有人的身上,要找出与对方沟通的钥匙,首先必须打开他们的心胸。三国时期,魏国从北方对蜀国发动全面攻击,与此同时,孟获领导的蛮邦不断骚扰南方。作为丞相的诸葛亮要防卫北方的魏国,就必须先解决南方的威胁。于是,他挥军南下,去解决南方的危机。
  诸葛亮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攻占人心,而非城池;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赢得人心是最关键的。”
  在交战中,诸葛亮设下陷阱,掳获了孟获大部分的军队,孟获本人也被俘虏。然而诸葛亮没有惩罚或处死他们,而是以食物和美酒款待,蛮兵眼含热泪,感谢诸葛亮对他们的恩惠。
  诸葛亮对孟获说:“如果我放了你,你会怎么做?”
  蛮王回答:“我会再度召集军队,与你决一死战,如果你再度俘获我,我就会臣服。”于是诸葛亮就将孟获放了。
  孟获果如其言,再度攻击。但是其部下受到诸葛亮的善待,反戈一击,把他绑住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再度询问孟获相同的问题,孟获回答:“我不是在公平决战下被打败的,而是因为手下背叛,所以我会与你再决胜负,如果第三次被抓,我就会臣服。”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智取孟获,但是每一次孟获都有借口:误中诡计或是运气不好等等。
  第六次被擒后,孟获主动说:“如果你第七次掳获我,我会倾心归服,永不反叛。”诸葛亮表示:“如果我再擒住你,我就不会释放你了。”
  孟获第七次又被擒住了,在这场杀戮之后,诸葛亮不忍再面对他的俘虏,他派遣使者告诉孟获:“丞相特令我来释放你,如果你办得到,再去动员一支军队来决战,看你能否击败丞相。”
  孟获垂泪不止,跪倒在地,终于臣服了。
  诸葛亮设宴礼遇孟获,重新让他登上王位,将征服的土地全部归还,然后带领军队返营,没有留下任何驻军,南方的威胁终于解除了。
  真正聪明的人会作长远的打算,长时间的征服会激起被征服者的厌恶乃至仇恨,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将奋起反抗。这种征服只能带来潜在的危险。真正懂得进退规则的人会“攻占人心”,让人信服。信服的对手就是潜在的同盟。
  用心去筹划并且迎合对方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弱点,慎用征服,那样只会激发对方的不满和不悦。对于每个人来说,心才是主宰,会时刻影响情绪,温情胜于严酷,深入人心的信服胜于强力制胜的征服。一旦在心理上控制了对方,他就会成为你忠诚不贰的盟友。
  现在,很多人感觉到麻木与平淡,同时开始怀疑权威,他们处于冷漠和僵硬状态,成为从众行事、循规蹈矩的机器,这一切都使得权力操纵或强力征服更加无效。
  信服能转化为长期的支持;征服带来的则是暂时的顺从。与其操纵了无生气的傀儡,不如让针锋相对的人信服你,心甘情愿为你的计划效力。要找出与对方沟通的钥匙,打开他们的心胸,让他们对你的一切都心悦诚服。


虚实玩弄权术


  玩弄权术的人往往利用虚实规则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可能他给别人设置了“两难”境地和“控制先项”,可是人们却还为他拍手叫好。
  1847年,32岁的俾斯麦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时,在国会中竟然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细心地观察之后,他决定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身为国王,但个性软弱,明哲保身,经常对国会里的自由派让步。这种缺乏骨气的人,正是俾斯麦在个性及政治上所不屑的。
  俾斯麦的选择的确让人费解,然而他却依然不断讨国王欢心,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诸多愚昧的举措时,只有俾斯麦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他并没有满足,仍然不断努力,请求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鼓励国王保持自尊来统治国家,同时慢慢恢复王权,使君主专制再度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力量。国王也完全依照俾斯麦的意愿行事。
  1861年腓特烈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继承王位。然而,新的国王很讨厌俾斯麦,并不想让他留在身边。
  威廉与腓特烈同样遭受到自由派的攻击,他们想吞噬他的权利。无奈的国王感觉无力承担如此危险不安的权位,开始考虑退位。这时候,俾斯麦再次出现了,他坚决支持新国王,鼓动他采取坚定而果断的行动对待反对者,采用高压手段将自由派赶尽杀绝。
  尽管威廉讨厌俾斯麦,但是他明白自己更需要俾斯麦,因为没有他的帮助,自己的权位就会面临危机。于是,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虽然两个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并不影响国王对他的重用。每当俾斯麦威胁要辞去宰相之职时,国王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让步,这种方法很奏效,可以说,俾斯麦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当时,很多野心勃勃的青年政客,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家政权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们把精力倾注在最有权势的人物身上,希望能够以此掌握权力。而俾斯麦则认为,依附强势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强势已经很强大了,他们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而与弱势结盟则更为明智,可以让别人需要你而依附于你,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主宰力量。他们不敢离开你,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他们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崩溃。
  俾斯麦聪明地攀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掌控着国家的权力。
「全文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