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道废,仁义在。”这句话中的仁义,就是因为国家没有走上正轨,所以才特别显现出来。
  “乱世出忠臣。”就是因为世局太乱,才能显出忠臣的忠贞。
  根据这些法则可以使我们明白,在人际关系上,只靠表面是无法看出真象的。
  ·愈是会装模做样的人,内心愈是空洞。
  ·平时不易接近的人,突然变得很热情,他一定是另有企图。
  ·对于过分替自己辩解的人,不可放弃对他的疑心。
  ·说话夸大的人,大都缺乏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去观察,相信可以发现更多类似这种事例的例子。
  反面观察法运用在透视人们的性格上,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优点的反面就等于缺点,缺点的反面就等于优点。
  听到某些意见,马上就“是!对!”表示赞同的人,事实上,是很少会按照我们的意见去做的。
  一位智人曾说过:
  “很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而且马上迎合的人,很少能坚持对方的意见。”
  因此,当我们觉得对方唯唯诺诺时,我们不必马上相信他,反而要对他加以警戒。
  我们把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翻转过来看,也许会发现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事。
  中国古代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100个人当中,有99个都说他好的人,那这个人不是轻薄就是先知先觉;不是强盗,就是奸细。”
  这是战国时代很严肃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太平盛世,这种严肃的反面观察法,就未必正确了。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心是如何地浮动了。
  一位现代哲人也有相似的见解。
  “众人都认为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人,这好比法官宣判一样,胜诉的一方,都说法官很好,败诉的一方,都说法官不好。那么,到底法官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应该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之后,再下结论。
  我们不要只利用反面观察法去发现别人的缺点,应该更进一步,利用这种方法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缺点中的优点,并加以运用。
  俗语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人的嘴巴真是快得可怕。更糟的是,好事没人替你宣扬,可是你一旦做错了一点小事,周围的人很快就知道了。传话的可怕性在于:本来是“大概如此”,慢慢会变成“真是如此”,最后变成为“确实如此”。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旁人时,不要跟着人云亦云,应该经过仔细的观察之后,再加以判断。
  观察人的时候,也应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不要光看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对于一般人批评的“某某人有什么缺点”,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衡量,可能这个众人公认的缺点,反而是他的优点呢!
  有一位陈先生,被大家公认为爱出风头。在一次陈先生没有出席的酒会中,大家聊起陈先生的时候,就有人说:“他真爱出风头。”接着,大家就七嘴八舌地举出例子,证明他确实爱出风头。
  不过有人认为,陈先生一向热心公益,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他马上语气和缓地说:“他是有一点多管闲事,不过,还是很乐于帮助别人的。”听了这话之后,同事们立刻转变了态度,开始赞扬他的优点,这种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真正了解了所谓批评别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际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别人,愈看愈觉得不好;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衡量,也许就不认为这是缺点了。“君子之交,贵相知心。”就是要我们尽量去观察别人,发掘别人的长处。


旁敲侧击,比较观察


  一位君主有一次对他的近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某人对妻子十分冷淡,实在很不应该。假使夫妇之间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够的离婚理由,他大可名正言顺地和妻子离婚,否则就应该彼此互敬互爱,白首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某人这样,连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冷淡,对待别人更是可想而知,这种人绝对不可靠。”
  这就是以某人对待妻子的态度,推测他可能有的处世态度,用的是比较观察法。
  A化妆公司的宣传部长刘先生,曾在闲聊时讲了则他的经验谈:
  有一次,一个广告代理商到他那里洽谈生意,谈到与A公司对立的B化妆品公司,这个代理商或许为了拉广告,于是把B公司的宣传机密全盘托出。
  刘先生听到这里,忽然想到:
  “此人与我并无深交,为什么会对我泄漏B公司的秘密?可想而知,他同样会把我们公司的机密泄漏给B公司。”
  刘先生用比较观察法识破对方的诡计之后,从此再也不信任这个广告代理商了。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
  “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八大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至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我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博欢心无疑。”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官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中山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中山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
  “他们如此厚待,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
  “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
  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
  “乐羊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
  “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
  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
  秦西巴觉得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原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幽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间:“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
  孟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据观察对方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通过比较,由彼推己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这既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的好方法,同时也告诫我们:你在不经意时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许已经被在一旁的有心人记在了心里。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观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
  “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日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日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日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有一次,某大国派使者到相邻的小国说:
  “我君想铸一口大钟(古代乐器)送给贵国,但是两国之间的道路艰险,车辆无法通过,请贵国将险道扩展,以利运送。”
  在当时,大钟是很贵重的宝器,所以小国君主满心欢喜,准备立刻拓宽道路。
  可是群臣之中有人识破了大国的阴谋,于是劝谏国王道:
  “从古至今,没有大国赠送礼品给小国的道理,其中必然有诈。据臣的猜测,礼物之后必定随有兵车,此事断然不可答应。”
  然而,小国君王为物欲蒙蔽了心思,不听臣下的功谏,开路迎接,果然大国军队随在钟后蜂拥而至,毫无防范的小国顷刻间,土崩瓦解。
  我们对于事情的判断,不能够太自信、太武断。即使你自以为用心良苦地看透了对方,但事情总是没有绝对的,或许你的眼光有所偏差,或许对方在被你看透之后又发生了变化。


大略称霸天下


  曹操豪爽豁达的个性还表现在其气度上,“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更是对一代豪强的性格总结。
  曹操为东汉末年豪强,决心一统天下。他极富雄才大略,马上战杀、提鞭赋词、横槊吟诗……无一不是其个性的表露,基于此,也让其了却了称霸天下的心愿。
  有人说曹操是奸雄,有人说曹操是英雄,如果从性格看人物,曹操应是一个豪强,豪气加霸气是曹操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起事,率军东征西讨,歌咏抒怀无不表现了他的豪气,敢为天下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又显示一个军事家的霸气。
  曹操从小博览群书,钻研兵法,喜欢玩飞鹰、养犬、打猎习武。他文武并施,御军30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军传”,开创了军事统帅注解兵书的先河,他曾广泛收集整理东汉前各家军事著作,编成《兵法接(节)要》;并第一次为军事巨著《孙子》作注;还从《孙子》82篇中取其精华,将其缩编为13篇,加以注解,他还著有《兵书十三卷》、《步战今》、《军令》、《皇博法一卷》、《太公阴谋解三卷》等14部兵书。
  曹操具有雄谋大略和杰出的领兵艺术与指挥才能,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他审时度势,打起了“兴义兵,诛暴乱”的旗帜,实行屯田制度,依法治军治国,坚持用人唯贤的方针,“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文韬武略的主帅。他戎马一生,带领和治理过百万大军,是严于治军、善于将将、工于心计的卓越军事统帅,他从陈留起兵到洛阳去世,指挥着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拼搏50余场,擒吕布、灭袁绍、征乌桓、破刘表,以及晚年的三征孙权,四征汉中,在南征北战中创造了军事史学家公认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他削平了北方各强大豪族割据势力,为重新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这些胜利无一不与人的个性有关。
  曹操跃马挥鞭,往来驰骋,并不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独骋图”,而是在他麾下有着一个千军万马,山呼海啸的群英谱。这一壮阔的场面来源之一便是曹操的博大胸禁和豪爽个性。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能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士。”才能把天下统一在我的麾下。历史上的曹操,也正是这样做的,由此可见其气度的恢宏。
  曹操,一生建功无数,这其中有天时、人势等诸多因素,其中个性豪爽,不甘人下更是主要原因。的确,像曹操这种豪爽霸气的性格,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不知几人能有这种心胸和气度!


正谋出自忠厚


  有谋略的人并非都是曹操那样的奸雄,性格敦厚仁爱又有谋略的大有人在。就在曹操身边的荀攸就是最好的明证。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要谋士,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他为曹操称霸中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性格敦厚仁爱、皆出正谋,从不以邪恶之术害人。谋略是中国文化思想内涵的一部分,不管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都与之紧密联系,攻打杀伐,斗智斗勇,外交捭阖,无一不在谋略,本来中国文化就有着浓厚的谋略特征,鉴于此,也就出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