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地域文化的形成(四)-葛剑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4地域文化的形成(四)-葛剑雄-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上面以农立国的方针反复的推广,以后这个牧业就慢慢没有了。最后最多变成家庭的养殖再留一点。这个政治因素也起了作用的。那么反映在方言上面也是如此。 
 
  大家说方言怎么跟政治手段有关系?也有关系,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杭州,杭州人讲话,特别杭州城里跟周围都不同。虽然它在吴语包围中间,但杭州人讲话有的都带有北方味儿。有的还有儿话的表示。什么加个儿,吴语没有这个习惯的。那么这种现象明朝人郎瑛他就已经注意到了。那么这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移民。是因为靖康之乱以后,宋朝的康王赵构做了皇帝,那么他就往南迁,最后把首都定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宋朝的皇帝赵构即位后,为什么南迁?这就要追溯到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公元1128年,也就是靖康二年,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攻克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皇帝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康王赵构逃到南京应天府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为了避开金朝的威胁,南宋把首都迁到了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那么社个首都定了以后,因为皇帝迁到了那里,所以原来的贵族、大臣包括开封原来首都那批南迁的商人,甚至和尚、道士全部集中在杭州。把开封大的商店、寺庙都恢复。当然各个衙门也都迁到那里了。尽管这些人不一定是移民礼貌的多数,但是他们是主流。你看是皇帝是贵族是大臣是富商是名流是军人。他们原来都是开封迁过来的,当然讲开封话或者北方话。因为 
当地人如果要跟他们打交道方便,就倒过来要学习他们的方言。那么这个靠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力的影响。你看北方移民不但迁到杭州,也迁到周围苏州、嘉兴、湖州都有。为什么其他城市就没有这个现象呢?只有杭州有这个现象呢?一方面固然是它比较集中,但更主要的是这个移民有这种政治优势。不用你讲,这个就推广了。所以尽管现在离开南宋已经那么多年了,这个残留的影响还存在。 
 
   再举个例子,我大家都感受得到。比如我们这些年来,我们解放后,大力推广普通话。那么现在推广下来应该讲,效果很好。责骂好法?就是你如果到一个地方去,在当地找个中学生来,要他拿本地的方言念一张报纸,他肯定念不清楚。上海就这个现象。为什么呢?他一念讲到有些字,普通话发音就出来了。而且各地的方言礼貌,本地的一些土话,南慢已经消失了。人际交流比较多的都用普通话,或者说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就像我一样,我这个普通话不标准,但是我也尽量讲普通话了。那这个 
就是我们通过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台湾。台湾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移到台湾以后,当时蒋介石也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大力推广国语。我们叫普通话,它叫国语。这里什么因素呢?一个就是它本身就是迁去的人,也就是来自中国各地的。那么蒋介石大家知道是宁波人,他的主要下面很多是江浙一带的人。 
 
  但也有北方,东北、山东甚至有少数民族也都有。那么他要把这些人凝聚起来,那么另一方面台湾有个很复杂的背景,大家都知道,1895年割让给日本。日本曾经推广皇民化,要他们讲日文。那么还加上台湾的移民主要来源是闽南人客家人。那么好,你在一个地方有的说日文,有的说客家话,有的说这个那个,他怎么样巩固自己的统治呢?你跟大陆的关系靠什么联系呢?那语言就非常重要。所以他强制推广国语。不管你今天怎么评价他,他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甚至采 
 
  取强制手段。所以台湾在他统治的这一段时间以及以后蒋经国时代,的确台湾老老少少都会讲国语。所以这也是个例子。所以中国很多文化的现象如果它是借助于行政来推广的话,它就可以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那么历史上我们来看也是如此。有比如我们讲到我们的服饰,今天我们女士穿一个旗袍,我们大家说这是一个民族形式。男的现在穿唐装,立领的,对襟的衣服。其实这个衣服不是,这个衣服是满族的服装。旗袍就是旗人妇女穿的旗袍。中国本来不是穿这个服装的,这个服装是清朝入关以后,建立清朝强制推广的。我们小时侯印象年纪大的人,戴个瓜帽皮,穿个长马褂。这个印象哪里来的?也是清朝推广的结果。就是清朝入关以后,他就下令发易服。 
 
  原来中国的男子都是长头发,一般从来不剪掉的。因为中国人有个观念,头发也是受之父母,要保存的,把它束起来,盘在上面,戴上帽子,男的都是这样。清朝要照它的样子,因为他也是游牧跟尚武的精神。大概打仗方面,全部前面都剃光,剩下扎一根辫子。男的都是这样。这件事情对汉族当时打击很大。很多地方本来已经投降归顺了,它下了这个命令,重新起来反抗。这等于把老祖宗的样子变了。男人怎么剃一个光头,光这里留一个辫子?谁都接受不了的。但是当时强制的。留发不留头,你自己选择。要留头还是要留头发?当然留头还是重要了。所以强制执行。你再反抗,反抗后来镇压,镇压下去以后,还是要照这个做。另外就是易服,服装就要改掉。明朝原来都是宽袖大袍,到清朝以后都是窄袖的。马褂长衫就这么来的。 
 
  女的就包括旗装,旗装后来其中一种就是旗袍。所以这个过程中间,有很多悲惨的故事。多少人人头落地,或者是满门抄斩被灭门。经过这样一番艰苦地一个强制推广,下面抗争,最后基本上在全国都这样做了。但是,民间还是悄悄地抗争。比如有些地方,寿衣全部做成以前明朝的样子。就是生不能做大明的人,死要做大明的鬼。有些人画祖宗的像,还不愿意用长袍马褂,还是原来的女的凤冠霞帔,男的是服装。有的时候结婚的时候非要穿一穿古装,不用长袍马褂。总而言之,民间的抗争还是存在。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人的服饰到清朝就改了。这是一个用政治权力推广一种文化的典型。所以我们现在,你像地域文化,原来中国各地地域的服装不是这个样子的,现在基本上都是这样,但是这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区别来。各个地区之间,特别民间的服装,有的还是保留一些,特别在边远地区还保留一些原来的样式。所以我们讲,就是我们今天看来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可能在历史上并不一定是有特点的,反过来历史上面已经存在的这种有地域特色 
 
  的文化,可能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我们如果要研究,要了解的话,要注意一下,看一看它的政治因素起了什么作用。这是不能忽略的。 
 
  (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分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布和迁移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各个民族的迁移和分布会给当地的地域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我要讲的第四个民族分布。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现在我们还有56个民族。那么历史上面,各朝代的时候都有多民族的特点,特别是对我们现在影响比较大的清朝。那么清朝的疆域里面已经基本上把今天的56个民族都包括在内了。那么大家知道只要产生了民族,民族的感情总是不能割断的,所以一个民族 
 
  无论是它整个民族迁移,还是它自己的民族人口,一部分民族人口迁移,它都会把民族文化带到它的迁入地,都会尽可能的保存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它有些特色是没有办法保存的,所以一般的话都会发生变化、改变,甚至会形成新的民族文化。那么这种迁移,民族的分布往往会在一个地方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举个例子,从东汉开始,北方跟西北的牧业民族少数民族就大批地南迁。我们知道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以胡人、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少数民族为主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由农变牧。原来这些地方,从秦朝开始就开垦为农田,汉朝的时候又向那里移民,已经是一个主要的农业区了。但是这些少数民族进来以后,慢慢农业就变成牧业。 
 
  不要以为这个变化一定不好,这个变化产生一个重要的以前人不大注意的客观上一个有利的因素。什么因素呢?这一带正好是黄河中流是黄土高原,原来农耕的时候因为耕种土地引起水土流失,开垦土地引起水土流失。所以黄河的泥沙到现在为止,它主要的来源就是黄河中游,就是今天山西、陕西交界的这块地方,包括内蒙古南部稍微有一点。那么这些地方它产生大量的泥沙流到黄河,使黄河下游河床高。它一下子变成牧地以后,我们知道一般的牧地要不是牲口太多的话,它就用不到什么退耕还林,就自然的状态。一般的牛羊吃草也不会把草根都吃光,所以相对讲植被就得到了恢复,水土流失就轻微就减少了。这样一来,从东汉开始黄河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尽管战乱不 
断但是黄河差不多有800年的时间没有大的决口泛滥。这个耕种发生变化,地域文化的变化,它有的时候会带来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现在我们治理黄河怎么治理,这几年就有个政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就是不要高密度地去开发。你给它留点空地,让它长长草、长长树,这样它这个泥土就不容易一下雨就冲掉了。当然现在我们是有意识的当时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果都是汉族人在那里不会改变,就是牧业民族过来了,他就把它改变了。 
 
  (少数民族的迁入使黄土高原的很多土地由耕种变成放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自然灾害。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也促进着汉族文化的发展。比如很多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物质文明传入汉族就会成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例子有哪些呢?) 
 
  民族分布不能只看到汉人先进都是汉人进步,未必如此。我们如果到西南,西北少数 
民族地区看,那里的一些汉人往往也都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所以这样,我怎么看到民族之间相互地影响,这才是真正能够了解一个地方它的文化本质,不能只看一面,而且应该看到在历史上面,汉人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且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到地域文化这个例子很多。除了我提到过的胡服骑射以外,对我们还有很大影响的,就是很多原来来源于少数民族物质文明都传到了汉族,并且成为我们今天汉族文化一部分。各位现在能够坐在椅子上听课,应该讲我们得感谢胡人。为什么呢?首先坐在凳子上的是胡人,不是汉人。我们华夏老祖宗是盘腿席地而坐的。孔老夫子当年讲课的时候,三千弟子都是盘腿坐在席子上面听的。以后怎么样才开始坐?最早的是胡人。 
 
  胡人大家知道,胡人要骑马的,骑马他就习惯于两个腿坐着的姿态。你让他盘着腿,他恐怕不舒服。所以胡人最早是用小的类似凳子这样一种,比较常规的在帐篷里面或者有钱的他就坐在比较、正规的像凳子称为胡床,胡人的床。这个胡床传到汉人那里,汉人觉得舒服,慢慢慢慢改变,就改变成为各种什么太师椅,什么椅什么椅,都变成椅子。你们可以想想看,当时哪个地方最先受到胡人影响,可能哪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就包括凳子、包括椅子,可能没有受到影响的地方,寒热照样还盘着腿。你看朝鲜、日本古代深受中国汉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长期,到韩国你看到现在有些人还盘着腿;日本至少上一代家礼貌还都盘着腿。所以这个问户影响,我们不要只看到汉人影响他们。比如说音乐舞蹈,以及这种对音乐舞蹈崇尚的风尚,哪里来的影响?主要影响也是少数民族。什么道理?因为汉族比较早地发展了语言文字,所以表达的方法比较充分,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比如男女两个人有什么爱情,可以写一首情诗,可以写一封信。少数民族它往往语言文字不发达,那只有唱个歌,跳个舞。表达的形式不一样,这里如果要歌颂什么事情,可以写一篇奏章。少数民族如果赞扬它的领袖,可能跳个舞,走个什么形体动作,所以长期下来是他们发达。又比如少数民族视野开阔,大草原上面,所以他嗓门也亮,长啸的声音特别响。这个都让中原慢慢学来。他们的乐器也比较丰富。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民乐,讲的国乐,其实礼貌大多书乐器都是从西方乐器来的,今天新疆、中亚、西亚这些地方来的。所以我 
 
  们看一个地方,比如要看它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这种形式的话,你也得看到,就是岁着少数民族迁移,它逐步逐步影响到这些区域。还有比如艺术,大家知道石窟、雕塑,都是以外来为主。我们从新疆开始一路排进来,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发展进来到敦煌,敦煌千佛洞,然后到大同,云冈石窟,再到洛阳龙门石窟,这个艺术的形式主要是外来的。所以一度在西域河西走廊那里,石窟是相当普及。我们现在看到只是留下来的,当时多得很。所以总而言之,我们研究地域文化的时候,也要注意考察民族分布对当地的影响。尽管他们有很多形式。可能已经融合到我们当地的主要民族中间去了,但是不能忽略。我想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一些内容。谢谢大家。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四)地域文化的形成(四)-葛剑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