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故事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读故事会-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时俱进,棋先一着。    
      于是,编辑部与一家影视公司联袂,决定共同开发《故事会》的故事资源,拟共同出品“悲剧故事”、“阿P故事”中的部分作品。前者主要是历年《故事会》中的“中篇故事”代表作。其情节复杂,容量厚实,人物、环境、情节都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便于影视制作。而后者则表现的是一种类型化、性格化的人物,具有喜剧色彩,影视效果预感不错。    
      这项正在实施的工作,相信一定会产生更大的《故事会》冲击波。    
      人世间的许多宝藏,本来就是存在着的,但是却需要人们用智慧和心力去发掘。在何承伟的带领下,《故事会》的编辑们总是不断地发掘着这些宝藏,不倦地走着自己独特的、立体化发展的道路。    
      永远不要忘记,你手中握着的石头,可能正含有丰富的金矿,关键是你需要找到提炼的方法。    
      《故事会》的标志,那个神态可亲可爱的“说书俑”,将印在一套长达十五卷的历史百科全书——《话说中国》的封面上。    
      这是依靠《故事会》品牌,向着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读者与世界文化的一次延伸。    
      何承伟和他的同事们充分地认识到故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认识到品牌的社会效应,因此他们又以故事的方式,着手演绎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云谲波诡的战争,先后编辑出版了“《故事会》经典书系”——《话说中国》《话说战争》,这两本书是这套书系中率先冲向市场的双子星座,还未出版就引起了关注。特别是《话说中国》,被列入了国家“九五”重点规划项目,这本书的出版将改变人们阅读历史的传统和习惯,因为图书中精选了二千五百则中国历史故事,以及二千五百幅精美的历史图典。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将抽象的历史,变成为形象生动的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阅读将是轻松、愉快和令人陶醉的。    
      这套书还在编辑的过程中就引起了海外多家出版机构的关注。看了样稿后,纷纷提出购买该书海外版版权的意向。经过慎重研究,最后决定将这套书的版权授予世界著名的跨国出版集团——美国《读者文摘》有限公司,在国内推出《话说中国》的同时,同步出版《话说中国》的海外繁体版,在条件成熟时,再出版英文版。    
      美国《读者文摘》每月以十九种文字印发全球,销售超过二千七百万册,是一本拥有一亿读者的全球畅销刊物。它在出版期刊的同时,还推出了许多具有影响的图书。这次购买《话说中国》的版权,是借期刊的发行渠道,向全球华人推广和销售这套书。    
      为什么像美国《读者文摘》这样的国际一流期刊,如此地看好这套书呢?    
      作为这套书的组织者何承伟认为,“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含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突破传统的历史读物注重叙述王朝兴衰的框架,以故事体的文本作为主体,以世界的眼光,一流的专家学者的史识来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的不足,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和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    
      在这部书里,你还将看到互为表里的图与文的精彩结合。    
      这种结合不是表象的组合,不是枯燥的说明,而是立体地凸现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的故事,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整套书的图片又构成一个个独立的专门图史,如服饰、医药、风俗、军事、科技等等,使读者通过这些图片的分类,对于纵横交错的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贴近现实,贴近当代的读者,是《故事会》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这套书中,对传统的文字说明进行了改造,努力揭示图片背后的信息,让这些文字更加贴近当代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让读者在读完文字之后,对这些极有价值的图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发现。    
      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文并茂的双重收获。    
      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读者获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和知识的滋养。    
      数字化为我们的时代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为此,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地运用了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的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故事文本与相关知识信息。    
      这是为广大读者编辑的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前进中的现在,而且还有更加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的未来。    
      李学勤教授认为:“《话说中国》走学术通俗化的道路,它的这种内容与形式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够把握好学术高度和通俗性的关系,能够做到既通俗化大众化,又有一定高度和学术内涵,是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是可以与世界优秀作品相匹敌的。”    
      听一听这些令人振奋的卷名吧:《创世纪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不断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将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文化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这是编辑们在品牌的延伸中所长期坚持的。    
      为了编辑这套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何承伟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整整的六年时间。他们希望浸透着自己智慧与汗水的这些图片和故事,能够组合成一部中国当代出版物的传世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殿堂增光添彩。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7)

     4。 走向世界的故事    
      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    
      在每天收到的数千封来信和来稿中,这的确是一封与众不同的信件,那长长的信封即使放在多如烟海的来信来稿堆里,也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来。    
      这封信来自遥远的瑞典,寄信人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员盖玛雅。    
      原来,盖玛雅是这所世界著名大学从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研究员。她在阅读中国众多的期刊中,发现《故事会》在中国的期刊、特别是文化期刊中可说是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虽然有许多期刊后来从开本的大小,图案的设计,作品的选发等方面都模仿《故事会》,但那也是只学了表皮,而未曾学得“真经”。    
      一位远在“天涯”的外国学者,竟然能从中国浩如瀚海的期刊中发现《故事会》,除了这位外国学者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故事会》不同凡响的办刊宗旨和时刻闪现出来的个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盖玛雅在来信的同时,还邮来了一本评论图书资料。在这本资料中,有许多地方的例证都引自于《故事会》。她在来信中告诉编辑部,她目前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通俗文学,因为这本刊物特别具有民族特点和大众特点,而她在从事研究中的许多资料,都来自于“《故事会》上创刊以来所发表的一些小说”。    
      不知道这位瑞典学者是如何地看待“故事”与“小说 ”的,但她对于《故事会》“从创刊以来”所发表作品的深入研究,不能不使人对此发出惊叹。    
      村村寨寨都在流传《故事会》里的故事,天涯海角都有阅读《故事会》的知音。《故事会》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故事和中国期刊的发展之路,引起了海内外同行和读者的关注。    
      《故事会》这本“小”刊物,已经走向了大世界。    
      《故事会》的未来之路是什么?    
      何承伟心中早已画出了一幅蓝图。    
      他说:“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仍感到很不满足。在新世纪,刊物竞争日趋激烈,仅凭以往的经验,不可能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故事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建设方面,必须走好两步‘棋’,一是向基层发展,深入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二是走向世界,引进世界故事的精华,为己所有,然后再推向世界,让全世界的读者共同享受故事美学,实现‘故事的世界,世界的故事’的目标。”    
      好一个宏伟的目标!    
      经过1979年那次由《故事会》发起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故事研究专家和作者的研讨会后,《故事会》有了一个模式,而且事实证明已是读者乐于接受的模式。以后声誉卓著,基础日固,只要照此萧规曹随,刊物也同样会“稳步前进”。可是,这不适合何承伟的性格,他要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故事会》更大的进步。    
      作为主编的何承伟,现在虽然已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社长了,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故事会》,因为这本刊物同时也是出版社的“拳头产品”。他已将自己的大半生心血,融入了这本期刊的字里行间,融入了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作者成长的历程,融入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满意的心灵。他生命的年轮也在这一月一本的《故事会》中增长着,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追求,有他的事业,有他乐意献出整个生命的激情。    
      正是由于他和两代编辑的忘我工作,这本小小的刊物,才能够在中国百年期刊的历史上,创造出如此令人神往的神话。    
      为了将这本刊物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这本刊物走向世界,让世界来了解这本刊物,何承伟围绕这个宏伟的目标,已经开始了运作。    
      作为一本刊物,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要想使刊物走向世界,实际上就是必须让其所代表的文化走向世界。    
      为此,围绕何承伟所提出的宏伟目标,编辑部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打通和架设两座文化桥梁——“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传统便是一种继承,一种文化的发扬,这是“根”。只有“根”深才会干壮、叶茂,才能有生命力。但是如果完全脱离现实,一味的“传统”,就会使一本刊物脱离生活,脱离读者。而“民族”与“世界”本来就是一对统一体。因为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才越具有世界性,才能够真正地走向世界。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期刊的发展,也曾经有过许多想“走向世界”的刊物,与《故事会》不同的是,这些刊物将一些外来的东西,进行了毫无选择的移植,有的甚至是完全“西化”。可是,这些被“舶来品”由于水土不服,不但没有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反而圈子越做越小,不久便关门大吉,连编辑部那间小小的房门都未曾迈出去。    
      事实一再地向我们证明,抛弃了民族传统的期刊,走向世界只能是一句空话。    
      《故事会》则牢牢地抓住了“民族性”这一点,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架设起“两座桥梁”,脚踏实地地在继承中国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民族文化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又根据现代生活的特征,不断地开发有时代气息的新故事。在此基础上,从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欣赏习惯出发,在不断培育民族文化的同时,有目的地引进外来文化,并通过“嫁接”,使其能够为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    
      《故事会》有目的地向海外的读者打开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窗户的同时,又向国内的读者打开了外来文化的另一扇窗户。    
      《故事会》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民族文化为支点的:通俗、易懂、易记、易讲,便于流传,就是从外国引进的“苹果”,到了《故事会》这棵中国的“树”上,也要将其培育出一种中国文化的味道来,然后奉献给读者。    
      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与流行的结合,使这本刊物在海内外赢得很好的声誉。    
      在这本薄薄的刊物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将中外古今融会贯通的大手笔。原有的“民间故事金库”“外国文学故事鉴赏”已成为《故事会》的长期保留栏目。这里的故事大都是从中国民间传说、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学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经过作者加工,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画的语言重新进行了改编,使中国的读者不仅爱看,也使外国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文化的滋润。    
      为了从本民族的文化出发,使刊物真正地走向世界,《故事会》始终坚持民族性、大众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坚持追求通俗文学的高品位。作品坚持清新明快,诙谐幽默,接近群众的品味和民族审美需求。近来还不断地推出一些中外读者都能接受的新栏目,如“中国新传说”、“情节聚焦”、“谈古说今”“传闻逸事”等等。这些栏目的故事,集中到一点,就是体现一种令人神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座从本民族的土地上向外延伸的世界之桥。    
    


第七章世界的故事(8)

    1998年,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