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兄弟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兄弟连-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是在哈尔滨的一个早晨,晨雾笼罩,新参加工作的侦察员刘英国从市公安局出来,到市委社会部去。走在一条通往南岗的石子路上,迎面来了一辆送牛奶的马车,车上除了几桶牛奶外,在车的后座上坐着一个畏缩着身子的男人。在马车从刘英国身边过时,他看了一眼后座上的人,顿时他停住脚步,转身喊道:“站住!”    
    车后座上的人催促车夫:“快,快赶,我多给你钱!”    
    刘英国掏出枪:“站住,不站住我开枪了!”马车停下了。刘英国跑过去,枪口对着后座上的人问:“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    
    “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杜文春。”    
    “先生,你认错人了。”    
    “没有认错,你就是杜文春。”    
    杜文春拱手一揖:“老弟,你抬抬手我就过去了,总算是咱们在松花江上共过事。”    
    刘英国:“少费话,下来!”    
    车夫看刘英国用枪逼住他的乘客,急忙解释:“我不认识他,是他雇我的车。”    
    “你不是送牛奶的吗?怎么拉起人来了?”    
    “我是捎个脚,他到南岗去,我到南岗送牛奶,想挣俩钱。”    
    刘英国:“走,到公安局去!”    
    侦察科长赵铁铮来到市委社会部办公室,向哈尔滨社会部长陈于报告:“在国民党‘宾江组’案犯口供中,不是有个杜文春吗?杜文春是伪满‘江上军’搞电台的,今天早晨刘英国遇上他,把他抓到了。”    
    “好!”陈于部长说:“赶快组织审讯,不能给敌人喘息时间!”    
    “好,我马上组织人审讯。”    
    “你们对刘英国同志要及时表扬,一个新参加工作的同志,能时刻有敌情观念,是很难得的,要在大会表扬。”    
    对杜文春审讯后,赵铁铮带着审讯人员,集体向陈于汇报。赵铁铮说:“杜文春交待了,他是国民党驻哈尔滨‘宾江组’的报务员,我们在搜捕‘宾江组’时他不在哈尔滨,他回乡下的家了。‘宾江组’的人被逮捕他不知道。”    
    陈于部长问:“杜文春回家,吴征安知道吗?”    
    “知道。他向吴征安请的假。”    
    “就是说,吴征安知道杜文春没有被我们逮捕,认为他还在家里。”陈于点上支烟,他边抽烟边思考——    
    赵铁铮望着思考的陈部长说:“杜文春和‘宾江组’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他不想为国民党使自己受严惩。所以他交出电台、密码本、‘宾江组’的人员名单。名单是属实的,我们和‘宾江组’案犯的口供对照是一致的。‘宾江组’的案犯除组长吴征安化装逃跑外,全部被我们逮捕。”    
    陈于问:“你们通过审讯,看杜文春这个人怎么样?”    
    机要科长碧云说:“从审讯中看,杜文春是搞技术的,没有什么政治倾向,谁给钱给谁干。我看这个人有偏执症。”    
    陈于问:“偏执症?什么偏执症?”    
    碧云:“这个人对发报机很精通,对别的是‘二百五’。他被拉入特务组织后,吴征安亲自考核他的发报技术,任命他为电台台长。”    
    陈于:“根据你们所说的,在杜文春这个人身上我想了个主意,咱们讨论讨论。”    
    赵铁铮问:“什么主意?”    
    “我们利用敌人的电台为我们服务,咱们也雇佣杜文春,他干不干?”    
    黄耕:“他干,别说给他钱,就是不给他钱他也干。因为咱们抓着他的把柄,他不敢不干。”    
    陈于摇摇头:“这不行,他要真心实意地为我们干,否则,弄巧成拙,那可坏了大事。”    
    碧云说:“我看要慎重,我们是和国民党北满站打交道,北满站是国民党保密局派驻东北的特务机关,是‘宾江组’的直接领导,这样做风险太大。”    
    陈于:“是冒险,你们说这险值得不值得冒?该不该冒这风险?”大家沉默了一会,赵铁铮说:“值得冒这风险,干什么没有风险?我们就是在风险中走过来的。”    
    “好。”陈于对赵铁铮说,“你拟个电报稿,让杜文春发出去,看看敌人的反应,我们下一步再说。”    
    赵铁铮问陈于:“电报稿写什么内容?”    
    “这电报的内容——”陈于想了想说,“你想,‘宾江组’的人都被捕了,惟有吴征安这个组长一个人跑回去了,北满站能不怀疑他吗?最起码怀疑他怕死,我们再给他加点‘佐料’。”    
    赵铁铮笑了:“我看哪,把‘宾江组’被我们逮捕的人员名单,报给北满站。”    
    陈于:“对,除了杜文春外,把‘宾江组’被我们逮捕的人全报去,让吴征安全身是嘴也说不清。”    
    碧云:“杜文春在发报时,我们必须有专用电台收报控制,否则风险太大。”    
    陈于:“好,碧云同志说得对。你就选一名报务员专门盯着杜文春的电台。这是我们给敌人第一份电报,编号001号。”    
    碧云将电报稿递给杜文春,说:“把这封电报发给北满站,你要知道,这是对你的考验,也是你立功赎罪的机会,你不要在电报上有什么打算。”    
    杜文春表白地说:“请碧科长放心,我不会为国民党卖命的。我家里有70多岁的老母,有妻儿老小,我死了他们无依无靠怎么活下去?”    
    碧云:“你知道就好。”    
    电报在专用电台的控制下发出去了。两个小时后,国民党北满站回电:内容获悉,很好很及时。望谨慎从事。    
    碧云问陈于:“回电吗?”    
    “不但要回电,还要给北满站一份情报,你看给他什么情报好?”    
    “最好是军事情报。”    
    陈于思考后:“这要请示东北总部,我请示后再回电。”    
    1948年的初冬,哈尔滨飘着大雪。机要科长碧云冒着大雪来到陈于办公室,递给陈部长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是我们控制台和杜文春同时收到的。”    
    陈于看了电报:“吴征安又来了。”    
    碧云问:“谁是吴征安?”    
    “你忘了,他是国民党‘宾江组’组长,上次搜捕时他化装逃跑了,我还熊了一顿赵铁铮。吴征安是带着任务来的,让我们赵科长秘密地逮捕他。”    
    通往五道口火车站的路上,侦察员孙鼎披着光板皮大衣扬鞭赶着大车,向五道口车站驰去。五道口是没有站台的小火车站,快车不停,慢车早晚各一趟。站外两排低矮的房子,有几家小店铺还没有开门,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农民打扮的侦察员甘永泉,牵着一匹没有鞍子的枣红马,从小街道走过。刘英国推着一辆脚踏车向小街走来。侦察员程坚提着手提包站在站里,像是等着上车。6时45分,一列慢车徐徐驶进五道口车站。下车的人很少,都在程坚视线之内走过。从火车的尾部下来两个人,一胖一瘦,胖的50岁左右,左手提着点心匣子,右手提着小提包。瘦的30岁左右,扛着一个大提包,向出站口走去。程坚一眼认出那个胖子正是吴征安,他暗示给刘英国,刘英国骑上车子在街口暗示给赶车的孙鼎。孙鼎远远看着走过来的吴征安和瘦子,走上前去按着电报上的暗号问:“先生,是买大豆还是买木材?”    
    吴征安仔细看了看孙鼎,说:“我们是过路的。”    
    “上车吧。”孙鼎看他们二人上了车,他打了个响鞭报信,大车颠颠簸簸跑起来。坐在车上的吴征安还在观察孙鼎,他好像预感到什么。当大车来到叉路口时,吴征安问:“这是到哪里去?”孙鼎背朝吴征安没有回答。吴征安又问:“这是到哪里去?”孙鼎回头看了一眼吴征安没有说话。吴征安急了:“我问你,这是到什么地方去?”孙鼎转过身,对吴征安说:“上面让我把你们拉到哪,我就拉你们到哪,你问这干啥?”    
    “你这是往市区里去的?”吴征安看赶车的没有说话,他着急了:“你怎么不说话?我问你这是往市区去的路?”    
    孙鼎背对吴征安说:“这是上面指定的地方,不到市区你说到哪?”    
    “停车!”    
    孙鼎停下车。    
    吴征安犹豫着——    
    孙鼎转过头:“走不走?不走你们赶快下去,我得按时回去。”    
    吴征安犹豫着,他看后面来了个骑脚踏车的和牵马的人,他感到这里下车太危险。孙鼎催促:“不走就下车,我不能在这儿耽搁时间!”    
    吴征安下了决心:“走吧。”    
    程坚、甘永泉跟着大车进了市区。    
    孙鼎把大车赶进侦察科大院,随手打了个响鞭,他对吴征安说:“到地方了,下车吧。”吴征安还没有反应过来,被从房间里冲出来的侦察员摁在车上,给吴征安和报务员戴上手铐。侦察科长赵铁铮走过去说:“吴征安,你又回来了,上次逮捕你,我让你跑啦,看起来咱们有‘缘分’哪。”    
    吴征安看看孙鼎,看看赵铁铮,他醒悟后:“赵科长,你这一手干得真漂亮。”    
    赵铁铮和孙鼎二人审讯吴征安后,他们来到陈于办公室,向陈于汇报。    
    陈于听了汇报后,“哈哈”大笑:“我们赵科长动脑子长智谋了。”    
    赵铁铮说:“通过审讯,这次吴征安来哈尔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军事情报。我军长期围困长春,既不打又不撤,敌人摸不清我军任何迹象,派他来是想摸清我军下一步的行动。”    
    陈于:“你们没有问问他,咱们给北满站发去的那封告他的电报起作用没有?”    
    “没有问,他说有人告他,差一点要了他的命,要不是他上面有人,他就完蛋了。这次来哈尔滨是带罪来的。”    
    陈于笑笑:“这说明,北满站对杜文春没有任何怀疑,很信任他。”    
    赵铁铮:“杜文春的电台,北满站没有告诉吴征安,对他是保密的,除了接吴征安外,不准和他联系。北满站对吴征安不放心,所以又让他带来一部电台。”    
    陈于思考着说:“这可能是——北满站为了保密,对吴征安留了一手。”他问赵铁铮:“对那个报务员审讯了没有?”    
    “审讯了。”    
    “怎么样?能不能争取过来?”    
    “他是敌人的工具,对敌人内情一概不知。”    
    “最好把他争取过来,让他准确无误地交出密码、呼号,必要时可以让他和杜文春见见面。如果能争取过来,赶快让他给北满站报个平安。”    
    程坚说:“那赶快让杜文春发个电报。”    
    “不行,必须让那个报务员发,否则,北满站不但怀疑吴征安是否安全到达,同时还会怀疑杜文春,那就坏事了。报务员发报,手法是不一样的,有经验的人会识别出来的。”    
    “那,短时间争取不了,时间长了再发报报平安,北满站肯定怀疑。”    
    “这很重要,时间长了不给北满站发报,也会怀疑杜文春。”陈于部长想了想,“你把碧云叫上,咱们找那个报务员谈谈。”    
    那个国民党报务员终于弃暗投明了。    
    


第三章   辽沈决战前的情报战辽沈决战前的情报战(7)

    17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电报:    
    你们如果能在9、10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18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敢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18个旅)则因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宜。再则,今年9月至明年6月的10个月内,你们要准备进行三次大战役,每次准备费去两个月左右时间,共费去6个月左右时间,余4个月作为休息时间。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该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以上意见望考虑电复。    
    1948年,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第三年,在这三年中,蒋介石从猖狂进攻打到防御,而我军从防御打到进攻。东北野战军经过“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夏、秋、冬三大攻势,国民党50万人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孤城。    
    锦州系北宁线上联结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场的战略要地。打下锦州就可以控制北宁线,把蒋介石的50万军队封闭在东北,不使他南逃,就地歼灭。因此,攻克锦州是取得战役主动权的关键。    
    东北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决定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但有个重要问题解决不了,就是百万大军往北宁线调动,不能让敌人发现,摸不清我们部队调动的意图。总部首长研究后,请东北局社会部协助解决。司令员亲自给东北局社会部部长邱中祥和副部长陈于打电话。    
    陈于拿着电话说:“司令员,我是陈于。好,我和邱中祥同志准时参加。”他放下电话对赵铁铮说:“司令员的电话,让我和邱中祥同志到他那里去,有重要事情和我们研究。你和碧云同志商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