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你一个清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你一个清华梦-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气氛;而她怕的,是那个结果。    
    我还来不及想更多,试卷便已经发到我手里了。    
          
    三    
    每天下午的测验使我很难悠闲地看着太阳落山了。还好,还有杨云会和我一起骑车回家。    
    空气中初夏的味道很浓,杨云和我把车靠在马路边,对着绿得正好的宽叶子梧桐说话。她小心地把心里的事说给梧桐听,我听不清楚。我猜大概是快点高考之类的话吧,她不止一次地说过了。我对那棵树说,我们都希望早点重生。杨云不说话,微笑地看着我。    
    “再见,小心别被车撞了。”每次听到杨云这样和我告别,总会有一点温暖——这种隐在她调皮笑容中的“诅咒”能使我觉得开心。我也会同样回一个会意的坏笑:“你也一样。”没有挥手作别,我们各奔东西。    
    回到家,把疲惫的自己扔在床上,顺手摸出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是杨云买的,也是我除了《一千零一夜》惟一能找到的闲书了——其他书压在参考书下面,懒得拿出来。    
    翻开书来,里面掉出一张小纸片:“加油!一起努力!杨云。”我又想起杨云伏在《十年高考》上睡午觉的样子,心里有一种浅浅的难过。    
          
    四    
    我坐在教室的一角,很认真地在本子背面画画。考试成绩出来了,很不好,比“二模”退了20多名。我不在乎这名次,我是凭运气和直觉考试的,我的成绩一向上蹿下跳。只是班主任的批评让我有点生气,早上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这回退步这么多,怎么回事啊?”    
    “不知道,状态不好吧。”我低着头回答——我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向来是低着头的,我不是个会讨人喜欢的乖学生。    
    “有没有仔细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她又问。    
    我尽量虔诚地望着她点了点头——这样的谈话令人觉得别扭,我不想把它拖得太长。    
    班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杨云也退步了……你们俩自习课经常讲话吗?”    
    我不说话。我得承认,这是事实,但我并不觉得就凭一两节不讲话的自习课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尤其是对一个基本上定了型的学生。如果不讨论,我不会只有几道题不理解,也不会发现杨云对问题的看法有时是很有自己观点的。    
    而班主任似乎得到了肯定回答一样,点点头说:“你们不要再坐在一起了,你不能帮她,可别让她影响了你。我也不是反对你们讨论,但你要注意你的讨论对象。”    
    我瞪大了双眼看着这个瘦小的女人,仿佛不认识她。“影响”——这个词真讨厌,我和杨云是平等的两个人,为什么我不能和她一起讨论呢?我不想多说,低下头。    
    她似乎觉出了我的不满,又补了一句:“自己好好考虑,到时候把你的座位调一下,你回去吧。”    
    我于是低着头走回座位,然后扬起脸,使劲往眼睛里滴眼药水,想使自己舒服一点——实际上我的眼睛很舒服。当一个人不开心时有眼泪滋润他的双眼,他总会感到舒服一些。    
    “干吗呢?”杨云盯着我乱涂的手,没话找话地问了一句。    
    “没事儿干,闲着。”我停下。我们彼此望了一下,不再说话。    
    约摸半小时过去了,杨云忽然抬起头,望着黑板旁边只剩两位数的高考倒计时说:“只有32天了。”我也抬起头,看到那白墙红字以及一黑板的数字、字母和符号——醒目、刺眼。    
    “杨云,我要被调到别处去坐了。”我看着自己的书,吐出这句话,说完感到很累。    
    “唔。”她手中的笔停了一下,十分短暂,又继续写下去了。    
    我们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五    
    日子被一天一天从日历上划掉,墙上的红色数字跳跃着,两位数变成一位数。    
    杨云的《十年高考》已经是刚买时两倍厚了。我依然如故,教科书、参考书和闲书一通乱看。    
          
    六    
    “你干吗啊,盯着黑板发愣?”我看着杨云问。    
    “我迷茫啊。”杨云笑了。    
    “迷茫?”我笑道。    
    “迷茫,”她又重复一句,“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卷分析过了。”    
    “怎么?”我把书包提到她旁边——最后两星期长假之前,一切都没规律,现在教室里只有一半的人,老师被学生团团围住,没空过来管。    
    “快放假了。”杨云把书往她那边挪了挪,给我腾了个地方。    
    “没事,未来就是光明了。”我站起来摆出超人pose。    
    “自恋。”杨云不屑,但是很夸张地笑了,“是啊,马上要结束了。”    
          
     七    
    漫长的两星期复习,我奔忙于家与图书馆的自习室之间,看课本,背概念,背史实,做习题和一叠一叠的考卷。    
    杨云没有消息。有一次去她家取书,她说:“有空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复习。”杨云的妈妈看到我很开心。“你可要多帮帮我们家杨云啊!”她一边给我倒水一边转向杨云,“你们是好朋友,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杨云尴尬地“嗯”了一声。    
    我不敢看杨云,我很惭愧。这一刻我忽然发现,即使我们本身是平等的,总有些东西会把我们分级——可我们是朋友啊。    
    最终杨云也没有和我一起去图书馆复习。    
          
    八    
    我用一夜时间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把《梦里花落知多少》看完了。这时离高考不到一星期。故事结束得很突然,基本上我不喜欢这本书,但我喜欢它中间传达的感情和结束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我在最后一页看到杨云写的字:“好久没有这样哭过了。”我从没见过杨云流泪,一次也没有,从开始认识她到高三结束之前。而我的眼泪却在看到她的字的那一刻,止不住地流下来。    
          
    九    
    “紧张吗?”我在那个决定一切的考场前问杨云。杨云没说话,给了我一个反问的眼神。    
    我摇了摇头。她也摇了摇头。我们看着对方,笑了。    
          
    十    
    高考成绩是好久之后才公布的,报志愿之后,我们都像“待宰羔羊”。杨云脸上有疲惫的笑容,但她终于不必再守着那叠起来和沙发一样高的《十年高考》了。我迅速地把所有旧参考书都卖了,收入不少——用小三轮车拉了近一车,钱自然不会少。但我们不再一起行动。清华的紫色通知书不会和没名气的二本学校通知书一起到达。印象中杨云也没有出现我任何一场庆祝或送行宴上。    
    “我要走了。”我给杨云打电话说。    
    “再见,小样,我以后可没法找着你了。”杨云平静地说。    
    “你不来吗?”    
    “没法送你了,我现在不在西安。”她静了几秒,“对不起。”    
    “没事。”我大方地说。    
    “再见。”她说。    
    放下电话,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北京不是我的城市,忙碌又有点陌生。    
    我和家乡所有的朋友断了联系,包括杨云。    
    没有挥手作别,我们各奔东西。    
    


斗转星移篇追求理想 我对清华情有独钟

    董  亮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让枯木长出鲜果,让沙漠布满森林。年轻的心充满了活力,发出了一个誓言:将来要上清华,要成为栋梁之材。    
    我很早便知道了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我看来,做人的境界莫过于此,同时我还喜欢另一所世界名校的校训——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对真理的追求,在我看来是一个人理想的最高境界;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勤奋、踏实、坚韧、不屈不挠又是必备的素质,而这些都是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因此,当中学班主任第一次问我钟情哪所高校时,我毫不犹豫,掷地有声地说出了“清华”二字。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理想是指路的明星。”很多人空有梦想,却不懂得付诸实践,殊不知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实践,是虚无缥缈的雾。一旦心中确定了目标,我们要做的是前进而勿顾后,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北京与外地有很大不一样,这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贯彻得更好。我像等待绽放的花苞,拼命地汲取养分。我从小最喜爱的便是读书和各种体育活动,小学时我就自己学会了下围棋、踢足球、打乒乓球羽毛球。很多人一提到那些成绩拔尖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优秀学生是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First to be a man then be professional”,只有先成为“大写”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的人才,不知这是否对一些只顾自己考试成绩的人有一种启发。    
    生命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层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而一个伟大的人生,其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现在当我回顾在汇文的3年生活时,我可以昂首自豪地说:“我没有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为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颗闪闪的明星——梦想的清华园在指引着我,让我不由高歌:“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考了年级第30名,而到了这学期的期末,我的名次蹿到了年级第9,这一连串的成绩让我信心倍增。而我清楚成绩的背后是艰辛: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经历一番跋涉,就很难领略到人生的壮美;而只要你奋斗过,纵使未能达到既定目标,但既已在天空中翱翔过,也不枉一生。正可谓在人生的旅途上,得意时所走过的是宽敞的大道,失意时所跨过的是幽深的山谷,宽敞的道路会让你的生活顺利,但幽深的山谷会让你的生活壮观。因此,任何时刻都不要惧怕失败,有个真谛——“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终将由双足跋涉而抵达。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与热情……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进行下去,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当时光的年轮转到了高一下半学期时,我已经是年级第4名了,而且我也没有错过2002世界杯,每天看两场球,晚上学到12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学习效率,初中3年我次次拿第一,可从来也没晚于10:30睡觉(看球除外)。    
    但快乐着同时也痛着,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也失去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但只要青春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出来;晚上,在做题的闲余,我会捧起诗集轻声诵读:“……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岁月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时光弹指一挥间,高二上半学期期中考试,我得了第二;期末时,我终于拿到了年级第一。在汇文这所名校,在500人的大年级中,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实现了第一个诺言;当我意气风发地走进高三时,我知道我该去寻我的清华梦了。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也难得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到了高三,我真正体会了“时光如梭”的含义。记得2003年11月份时,望着无垠的夜空,我对同学说:“仿佛昨天还是9月份,而今天已是11月××日了。”而2004年4月份时,我又说了相似的话。莫名的惆怅升腾起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把青春看成一束娇艳的鲜花,沉醉于妖娆纷繁的姿色,必然会因花儿凋谢留下无尽的悔恨;如果把青春当作青翠的枝芽,及时植根于沃土之中,来日在那勃发的参天大树上将会看到青春永不消逝的身影。    
    高三是艰苦的,我在这一年第一次熬了夜,第一次觉得学习是如此艰苦。高三第一次考试,我再次拿到了年级第一。由于高二我拿到了年级第一,自然而然地学了理科;怎料造化弄人,到了清华我却进了人文学院。但我从来也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虽然高考发挥不理想,但我已在汇文证明自己学得不比任何人差。在高三,我曾抄过一首励志诗——“即使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诗的旁边便是我的两个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及“名出所学,名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高三时,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人生的第一次抉择到了”,但我一直认为纵使高考失败了也不是世界末日,人生的价值有很多实现方法。当我收到清华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初时悲喜交加,终于可以到梦中的清华园去生活了;但对于学理的我来说,“中文系”又是一种尴尬。可现在我一切都安好,无论学什么,只要付出,就能够学好,况且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地方,大可不必为了一个专业而心惶惶。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探索与创造,而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在清华这片澄净的天空下安心地读书,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奋斗。    
    


一马当先篇保送与高考的进退抉择(1)

    钟  原    
    有同学曾戏谑“全国人民中高三的学生最辛苦”。虽是玩笑,但是高三生活的确包含了不少的辛酸。如果你询问经历了高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