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你一个清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你一个清华梦-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除了考上大学无路可走——我们没有别的离开贫困和愚昧的途径。他说: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如果没有一个大学生,这个家庭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农村家庭摆脱贫困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只要你们考上个名牌大学,你们就有了跟城市人平等的竞争地位;只要你在大学里拼命学习和培养交往圈子,你就能在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扎住脚跟;只要你在城市扎住脚跟,你就能让你的家庭扬眉吐气,摆脱现状的压抑和折磨”——这可能是他当年受到的励志训导,现在用在我们身上依然那么恰当。    
    那时候,我拼命地学习。我们在高一就几乎把高中的所有课程学完了。即使我拼命地学习,也觉得这并不是很辛苦——我的其他同学也是跟我一样,我们比赛着谁更努力,谁懂的东西多,就在这种“攀比”中度过了高一的时光。    
    我还忘说了,我的高中虽只是一个县级市最好的高中,但每年的高考录取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上大学,而且有一半的学生能上重点大学。想起这样天才的摇篮,谁也能想到摇篮里的学生们受到过多么惊心动魄的训练!我在高一受到的训练就是魔鬼训练,可能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这样痛并快乐着了;而这种训练对于未来的社会究竟有什么作用却几乎没有人知道,或者知道也不说。因为在一个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下提出反对的声音无疑是不识时务的,或者说大多数人都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过来了,我又不是惟一的一个,又何必去埋怨什么?况且我还是受益者,哈哈!要不是这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我这样的笨人又怎么能够进入国人眼中最好的大学——清华大学呢?    
    其实,我更津津乐道的是这种训练的高一时期,它几乎是我截至目前目的最单纯的一个阶段。我还记得那时候每天早上5点起床,10分钟之内刷牙洗脸,5:10就要到操场上跑步——跑1500米大概需要不到20分钟的时间(当时我们的宿舍在3楼,操场距离宿舍也有500米,这20分钟当然包括下楼和跑到操场的时间),然后就到教室里读英语或者背诵语文。到6:40吃早饭的时候,一般我已经学习了一个小时了——试想,这时候许多的清华学子还在睡梦中(到清华后,我发现清华人80%晚于7点起床)——这样,我怎么能考不上清华呢?    
    早饭的时间超级短,大概是15分钟;因为学校的饭菜太难吃了,吃得快一点就缩短了遭受折磨的时间,反正不饿就是了。或者说,这15分钟也是一天中难得的全班都比较放松的时段——因为要尽量避免把注意力放在那可恶的饭菜上,大家就尽可能地搞笑,让自己可以在吞下那些热量补充品。15分钟后,教室里马上就静下来了,这是班主任的要求——只要教室里有一人在学习,其他所有的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饭后到第一节课开始的7:40之间大概又是40多分钟的学习,然后是老师来上课。    
    这里的老师授课超级快,数学、物理、化学基本就是讲一些概念,英语就是告诉你哪个是固定用法,哪个是常见词组。应付这几科的共同特点就是大量地做题,反复地做题、讲题,几乎可以把连续10年的高考题做个遍——这种做法的歹毒可以从山东考生惊人的考分上看出来!可以说,我在高一时候学的东西就是我在高二、高三用来吃的老本,因为我在以后的两年过得相当自在,自在得现在想起来应该砍脑袋。    
    说起语文来,就要感谢班主任老王了,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绝对不会给你们讲课文的,课本有什么可讲的,反正高考也不考;我只讲高考有可能考的东西。”他让我们多看文言文,多注意一些思想界和文化人士的观点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在高一的时候几乎把《古文观止》背了下来,并且阅读了全年的《南方周末》——至今在清华跟同学侃大山的时候从嘴里都能蹦出一大段古文来,惊骇得他们以为来了台电脑,让我相当有成就感。除了这些小满足之外,我发现其实学习古文不背诵真是不行的。在清华,有一天听讲座,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先生给我们讲了一次课——他是研究《论语》的大家、国内之翘楚。林先生在讲课时竟然也是大段地背诵《论语》,而且很明显地表达了他对国人连一些基本经典都不能诵读的不满。也是,文言文连诵读都做不到,何从奢谈理解其中之深意!对于写作,老王相当看重。他让他的弟子们一个星期写两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但是必须自己写的,不能抄袭了事。结果是高一下来,我写了大约有百万字,远远超过了老王的要求——这是因为我越写越爱写,竟然喜欢写自己的心情了。这个习惯至今我保留着,我敢肯定,这对我的影响远远大于高考中作文所得的近乎满分。    
    


矢志不渝篇考清华 从高一开始(3)

    就这样真正地“披星戴月”、“三伏三九”地度过了自己的高一,而且成绩还不错,竟然从一入学的全校30多名上到了前十。接着要上高二了,我遇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分文理班。    
    我要学文科还是理科,在我的老师和父母眼里几乎是不需要回答的。结果,我的选择让他们一直忐忑不安,直到我考上了清华。我在高一的班级是所谓的“奥林匹克班”,这个班级是培养学生通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走免试录取上大学的捷径。而奥林匹克竞赛有免试录取机会的只有理科竞赛,还没有听说有语文奥林匹克或者历史奥赛,所以这个班的所有人都是被概念为理科生了,这在老师的想法里也是毫无疑问的。当时我的理科成绩是相当棒的,在班级里也是4强之一;而校领导的想法是我们这一批人起码要考上六七个清华北大,所以我还是非常有希望在理科班考上清华的。可是,我选择了文科班,就是全校臭名昭著“只出桃色传说和暴力新闻”的文科班。由此对比得到了结论是:我主动地堕落,放弃了上清华北大的机会。当时的上一届的文科班的状况是拥有全校80%的受处分的学生,而文科班人数只占全校总数的20%;文科班历年高考录取率是理科班的1/4。这两项对比得到的结论是相当明显的,也是相当滑稽的。我父母和亲爱的老王反对我学文科的最大理由是:我的学校10年里没有一个文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同期却有将近50个理科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在他们看来,我选择学文科就意味着我放弃了上清华北大读书的希望,开始走下坡路了。他们不相信我会在文科班考上清华北大的;他们相信我比较聪明,但坚信我不能破天荒。于是,同学认为我简直就是找死的神经病,老妈老爸就认为我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老王说我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我愣是不顾反对选择了文科班,对外界宣称的理由是文科班美女多,其实真正的想法还是缘于我在高一时思想的巨大变化。我已经不是那个刚从山村里出来的有点小聪明的16岁少年了,当年懵懂的目光已经开始变得清澈而有神了。这不能不归功于老王开放的语文课,因为他放羊一样不管不问的教育让我有了时间寻找更多的报刊、杂志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书籍,并且鉴别选择了一些似乎有用的东西。我对于未来的人生也大概有了一些想法——反正我是不能一辈子待在我的老家那个山村里了。外面的世界可能并不美丽,但至少充满了诱惑。    
    实话说,高一之前,我一直以为像我的乡亲一样辛勤劳作——又脏又累的生活才是值得提倡,因为我一直以为那就是自食其力。我对所谓都市白领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的看法是——他们凭着心计和计谋在攫取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想起来好笑,不过,当时确实是这样的想法阻碍了我产生到城市生活的念头。这种对劳动的崇拜是父母给予我的,从记忆开始就深深种植下了。我爸爸是中国较早一批的下岗工人,虽然他是工厂的生产能手,但是千百个像他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也无力抵挡管理不善和市场竞争的巨大风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工厂破产倒闭。对于厂里几个腐败堕落的领导,他有深切的痛恨——他认为是这几个人的贪图享乐而糟蹋了工厂。我妈妈是典型的农民,她只上学到小学五年级,是那种只读《毛主席语录》的小学;她的观点总是非常务实和坦率的。我的父母最大的特点是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儿女是他们的全部期望;他们相信的是只要肯出力,就能把日子过好。    
    当进入文科班时,我还是下定决心非清华北大不考了。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考试,我很轻松地考了全校的文科第一名,比第二名多出了40多分;新班主任说我绝对有冲刺清华北大的实力,而且不会太难。我于是也就欣欣然自喜;甚至有空琢磨一场恋爱——喜欢上了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女孩,上课拼命出风头,希望能够引起她的注意。这也许就是暗恋,我一直没有好意思告诉她。等高考完了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告诉她自己曾经暗恋她;她竟然说:“你不是开玩笑啊,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再说,你能喜欢我?”    
    


矢志不渝篇考清华 从高一开始(4)

    我在高二就这样过来的,有时候走神想她好久;突然回过神来,才发现讲台上的老师已经换了,而我还拿着上节课的课本。然后,我就得拼命地学习以补上错过的课程。让人欣慰的是,高中的课程其实真的很少、很简单,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学,一年的时间就完全可以搞掂。当高二结束时,我就知道尽管我是这样边学边玩,清华北大也不会离我太远的。高二全地区的考试排名中我排十几名,而我们地区每年考上清华北大文科的大概有三十几名——我知道我只要保持住现状就可以了。    
    到了高三,我反而轻松起来,我把高三只是当作了一个通往清华北大的一个跳板,我有些无法忍受在高三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我早已烂熟于心的、除了高考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我开始学习英语,自己抱着一本大学英语课本啃,因为我觉得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也只有英语值得我付出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为这是一门工具,工具当然用得越顺越好了。    
    高三上数学课的时候,在老师讲到我做错的题的时候,我就抬头听讲;如果是我已经懂的,我就埋头做自己买来的参考题——这也必须是在我没有课外书看的时候(所谓课外书是指小说或者一些政治民生类的杂志)。当然,如果我突然良心发现,也会拼命地学一段时间的,一般这种情况一周只能出现两次,而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三小时。不过,我觉得一周七八个小时投入地学习是完全胜于每天疲惫不堪地挣命的。    
    我总是以为,对我能考上清华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我在高一时卓有成效的学习就是高考前一个月我近乎疯狂地做卷子。考前一个月是人心浮动的时期,许多人开始方寸大乱,每天的工作毫无计划性可言,几乎就是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这是最可怜的人,这种人在高考中毫无疑问是失败者。我相信一个真理:就是当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当别人也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你起码应该知道自己做什么不会有害。我从老师那里弄来全国各个大城市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带答案的那种。我就是按照高考的时间安排来考自己,每天上课时也不再听老师所谓考前心理的抚慰性教导了——因为我没有心理问题,我有的或许只是技术问题。我是一天做完一个城市的高考卷子——4科卷子,然后同一天之内把出现的问题解决掉并且强迫自己记住。还有更有效的办法,我跟我班里一个跟我水平差不多的人合作并签订了协议——我做卷子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必须告诉她,而她也对我承担相同的责任。这样就避免了我们两个人做同一份卷子而浪费时间,可以说效率提高了一倍——因为她会做的题基本上我都会,她不会的对我来说肯定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直做到高考前3天,我们才停止了这种疯狂的行为,我们共做了将近50套高考题。虽然做完以后也很好地理解掌握了,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在最后3天里把做过的题看一遍,集中力量看自己出错的地方。因为错误并不是很多,这种工作是很轻松的。在这3天里我甚至开始隐隐地兴奋了,有点太轻松了,于是我决定练字以克服这种浮躁的心态。练字的目的达到了,而且有意外的收获——我竟然能把字写得挺帅的,虽然只是表面上看来的轻浮好看而已——但你要知道高考时作文用一种令老师眼前一亮的字写出来那是多么大的好处。    
    我是很轻松地下了考场,甚至比平时的考试还轻松——我惊讶地发现高考出的题目都是很面熟的,就是以前做过那些模拟题的“兄弟姐妹”,我吃惊于各省市出题的老师真是把高考命题给琢磨透了!2004年的高考题相对比较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题目,剩下的时间我强迫自己去检查错误。虽然我之前没有检查的习惯,但在考场上我告诉自己说:“一定要检查啊,现在不检查以后想检查也没有时间了,要无聊的话以后有的是时间无聊,不必要在考场上无聊啊!”每场考试我都这样告诫自己,真是挺难受的。高考是两天的,中间的那个晚上我很早就睡了,睡得很香,真是没心没肺。    
    再下来的事情就是流水账了。高考完后在家里做农活,然后成绩下来,还不错,清华北大随便上,也省却了报志愿的麻烦,于是我就进了清华。进清华以后发现牛人很多,自己是很普通的一个,于是开始夹着尾巴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矢志不渝篇我心中的火——我对大学的渴望

    曾叶沁    
    当我提起笔,我并不是想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去历数所谓的成功经验——经历了煎熬、挣扎,我为高考拼个天昏地暗;之后步入大学,逐步学会适应全新的生活。在这一人生重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