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午战争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TXT好书,敬请登录。。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第一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第一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二 东学党起义
  三 朝鲜乞兵与清军赴援
  四 日军大举入朝
第二节 中日交涉撤兵与清政府和战两歧

¤  第二章 甲午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丰岛海战
  一 清军增援牙山
  二 日本海军准备袭击北洋舰队
  三 不宣而战
  四 济远和广乙的抵抗
  五 操江被掳和高升之沉
第二节成欢之战
  一 日军进犯牙山
  二 安城渡伏击战
  三 激战成欢驿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  第三章 中日陆海决战

  第一节 平壤之战
  一 四大军入朝
  二 平壤的防御
  三 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四 船桥里挫敌
  五 坚守普通江
  六 玄武门外的战斗
  七 雨夜溃奔
  八 日本的军事冒险与清军平壤之溃退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一 北洋舰队护航大东沟
  二 两军相接 海战的序幕
  三 勇冲敌阵
  四 背腹受敌
  五 力挽危局
  六 转败为功
  七 北洋海军将领对黄海海战的检讨

¤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二 日军攻占安平河口
  三 虎山激战
  四 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
第二节 金旅之战
  一 日军登陆花园口
  二 日军攻陷金州
  三 大连湾弃守
  四 旅顺口的防御
  五 土城子迎击战
  六 旅顺口的陷落
  七 旅顺大屠杀惨案
第三节保卫辽阳东路之战
  一 清军退守辽阳东路
  二 辽阳东路争夺战
  三 清军反攻凤凰城失败
  四 辽阳东路争夺战的继续和收复宽甸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一 山县有朋罢职与日军进攻海城
  二 清军救援海城与缸瓦寨战斗
  三 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四 清军反攻海城
  五 争夺大平山
  六 海城日军出击
第五节 辽河下游之战
  一 日军袭击牛庄
  二 日军占领营口
  三 田庄台大战

¤  第五章 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第一节 德璀琳东渡
第二节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一 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和防务
  二 威海卫的后路防御
  三 日本组建“山东作战军”和进行威海卫作战准备
  四 日军登陆荣成湾和荣成失守
第三节 威海卫之战
  一 白马河前哨战
  二 南帮炮台争夺战
  三 南帮炮台外围战斗和北帮炮台弃守
第四节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一 刘公岛保卫战
  二 孤岛援绝与《威海降约》的订立

¤  第六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

第一节 日本破坏广岛会议
  一 张邵东渡
  二 日本广岛拒使
第二节 马关议和
  一 李鸿章赴日乞和
  二 日军攻占澎湖
  三 李鸿章遇刺与《中日停战协定》的订立
  四 《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
  一 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形成
  二 日本反干涉的失败和中国收回辽南

¤  第七章 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

第一节 台湾民主国成立和台北沦陷
  一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二 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第二节 新竹争夺战
  一 日军南侵和新苗军的成立
  二 日军新竹受阻与暂缓南进
  三 台北新竹间的战斗
  四 争夺新竹城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二 大甲溪伏击战和彰化陷落
第四节 台南府保卫战
  一 刘永福力撑危局与黑旗军反攻台中
  二 日军大举南侵与保卫台南之战
  三 台南府城的陷落
  结束语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插图一
插图二
插图三
插图四  
甲午战争史 


作者:戚其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寸阴尺壁、不敢稍懈,笔耕历时几近八年,此书终得面世。无论是资料积累还是研究的广度 和深度,此书皆为上乘。为读者再现了这场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时光荏苒,逝波难再。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教训极其深刻,值得我们后人进行认真的反思…… 

本书是研究甲午战争的重要著作《甲午战争史》的插图修订本。作者戚其章是研究甲午战争的公认权威,在本书中他旁征博严密考证,图文并茂地对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具体进程进行了全面、生动、严谨的描述和分析。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从大至每一次战役、小到每一次战斗的层面全面了解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从而加深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的渊源和大局的理解。  

 

 

 

 

 
  
 
 

 

 



第一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第一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其所著《蹇蹇录》第一章中洋洋得意地宣称:“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日本抓住东学党起义这个时机,挑起了甲午战争,使日本跻身于列强之林,这是日本扩张主义者一贯自诩的得意之作。不过,即使当时不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还会利用别的借口来发动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的。所以,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而挑起战端,看来似乎偶然,其实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的一个必然步骤。

东学党,自称“东学道”,即后来盛行于朝鲜民间的天道教、侍天教的前身。所谓“东学”,就是“东方之学”,是与当时叫做“西学”的天主教相对抗的。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传教士就从中国偷渡鸭绿江,陆续进入朝鲜秘密传教。当时信奉洋教的教民,有不少是地痞,流氓和不法之徒,他们以教会为靠山,横行霸道,欺压良民,民教矛盾日趋尖锐。于是,以宗教为外衣的秘密结社东学道便应时而生。

东学道的创始人崔济愚(一八二四——一八六四),本名济宣,号水云高,庆尚道庆州府人。父亲是乡村塾师,以道德文章名于一道。崔济愚十六岁丧父,家道衰微,无以为业,便遍游名山大川,访师求友。他见西方传教士努力布教,贫苦群众皈依者颇多,便萌发了创立新的宗教与洋教对抗的念头。于是,改名济愚,进入庆尚道梁山郡之千圣山,在内院庵内修道。数年之间,他对于儒,佛、道三教教义之长短进行了反复的忖量和比较。一八六O年五月二十五日,忽有所悟,感到儒教拘于名节,未臻玄妙;佛教入于寂灭,断绝伦常,道教悠游自然,缺乏治平之术。决定取三教之长,舍其所短,以“诚”,“敬”、“信”三字为要义以教人。并制成二十一字咒语曰,“至气今至,愿为大降侍,天主造化定,永世不忘万事知。”自称代天主布教济民,所新创之道为“天道”,学为“东学”,以与天主教为代表的“西学”相抗。东学道教义简明,信徒日众,以庆尚、全罗二道为中心,在几年的时间内渐及全国。崔济愚为道主,号天宗大神师,其下各道有大按主,郡县有接主,信徒主要是农民群众。东学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一八六二年,崔济愚被捕,当时由于数百名教徒群集官署请求而获释。次年,崔济愚和道徒二十余人再度被捕,以其咒语中有“天主”二字,被目为黄巾,白莲之流,决定严惩不贷。一八六四年四月十五日,庆尚道观察使徐宪淳判崔济愚以左道惑民之罪,在道治太邱府处以斩刑。被捕的道徒也都被发配到绝岛或远恶之地。

崔济愚虽死,但东学道并未被镇压下去。当他被捕之前,先将秘法授予门下高徒崔时亨,以备不幸殉教之后可继承其衣钵。于是,崔时亭成为东学道第二世道主。崔时亨(一八二七——一八九八),初名庆翔,号海月堂,庆尚道庆州府人,与崔济愚同族。幼丧父母,生活贫苦,曾到造纸作坊学徒。一八六一年,投于崔济愚门下受教。及继任教主后,称海月神师,并遵教祖遣命避于太白山中。后辗转于庆尚、忠清、全罗三道之间,秘密传教。一八八O年。崔时亨集教祖之遗文,以《东经大全》之名刊行.到一八八三年,又增补再刊。因此,东学道之教义得以广泛传播,来投访者络绎不绝。此时,东学道的内部组织已渐完备,设教长,教授,都执、执纲,大正、中正六职。注1

虽然东学道在隐蔽中继续发展,但仍被政府视为厉禁,不容许其存在。一八八五年以后,忠清遣观察使沈相薰对东学道徒屡加镇压。及至一八九二年,赵秉式任忠清道观察使,继续侦察崔时亨之行踪。当时,崔时亨潜居于忠清道报恩县,有道众建议:天主教布教之禁已经解除,而东学道反禁,实为本末倒置,请教主集合教徒,向观察使请愿,申教祖之冤,为之建祠,并严禁迫害东学道徒。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各地教众会于全罗道参礼郡,到者数千人,草拟陈情书,向全罗道观察使李宪植申述。李宪植在陈情书上批曰:“勿再迷惑!”东学道众不服。二十五日,再上书李宪植,申述地方吏胥军校恣意没收东学党徒财物,以饱私囊,及其种种不法之举,并请求为先师雪冤。上书后,道众数千人留全州府不去。李宪植害怕道众暴动,于二十七日发布告示,禁止今后迫害东学道众。请愿道众归参礼郡后,以道祖之冤未能昭雪,议决再檄召八道道众向中央请愿。

一八九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崔时亨召集八道道众于忠清道报恩县,决定向中央呈递陈情书,陈述东学道教义及教祖之冤案。三月二十九日,以崔时亨门人朴光洁为疏首的四十人,齐集景福宫光化门前,上疏于国王。疏称:“某等饮泣茹恨于兹三十年,先师之至冤至今尚未得伸。以是鸣冤锦营,呼吁定府注2,而淆世薄俗不辨底细,随而辄目之以邪学,被之党锢。以东学为名者,茫茫天地,无所归矣。盖东学云者.别无他意,但我先师居于东,学于东,以此名倡者,所以遏西来之学也。不意今日党锢之灰复燃,反助西教之左臂。悠悠苍天,此何人耶?”朝王以其上疏违制,不予接受,而下教旨曰:“尔等其各归家;各安其业;则依愿施行”注3朴光浩等不得已而离京返回全罗道报恩县。

东学道徒伏阙上疏,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容庵弟子记》记此事说:东学道徒“来汉数十人,请韩政府尽逐各国官民,只留华人。揭榜挂西人门首,诟詈多端,外人均大恐。”注4四月六日,袁世凯致电李鸿章,亦称:“东学邪教,联名诉请韩王,尽逐洋人。迭有揭帖榜文,沿西人门多端诟骂,称将逐杀。在汉洋人均大恐。日人多携刀昼行,尤骚讹。”注5东学道的揭帖榜文保存下来的不多,现摘录一件,以见其斗争矛头所向:

“今倭洋之贼,入于心腹,大乱报矣。试观今日之国都,竟是夷贼之巢穴。窃惟壬辰之仇注6,丙子之耻注7,宁忍说乎?宁忍忘之?今我东方三千里兆域,尽为禽兽之据;五百年宗社,将见黍离之叹。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而今安在哉?况乃倭贼反有懊恨之心,包藏祸胎,方肆厥毒,危在朝夕。倘视恬然而谓之安,则方今之势与投火薪上何异哉?生等虽草野蠢氓,犹袭先王之法,耕国君之土,以养父母。于臣民之分,虽有贵贱之殊,然忠孝何所异哉?愿效微忠于国家,而区区下情无路上达。伏想巡相阁下,以世家忠良,永保国禄,忧在进退,爱君忠国之忱,非生等之可比也。古语曰:大厦将倾,一木难擎,大浪将簸,一苇难航。生等数百万,同力誓死,欲扫破倭洋,而效大报之义。伏愿阁下同心协力,募选有忠有义之士吏;同遂辅国之愿。千万祈恳之至!”注8

这份充满爱国激情的揭帖,提出了“扫破倭洋”的口号,无异一篇讨伐外国侵略者的檄文。

不久,东学道徒又开始酝酿再次伏阙上疏。四月二十六日,全国八道的东学道徒汇集于忠清道报恩县,达数万人之多。忠清道观察使赵秉式束手无策。消息报到京城后,朝鲜政府惊恐万状,下令革去赵秉式,李宪植观察使职务,以赵秉镐,金文铉代之。又派户曹参判鱼允中为宣抚使,速赴报恩县解散道徒。鱼允中派人密

探东学道内情,得知道主崔时亨并无聚众暴乱之意。五月十五日,鱼允中偕报恩县县令李圭白亲赴东学道徒之聚会处,传达国王的教旨,井当众宣布今后地方官吏如有非法杀害东学道徒没收财产等事,将处以严罚。崔时亨本无反抗政府之念,在鱼允中劝谕下,便令道徒解散,各自归家。

崔济愚、崔时亨领导的东学道,其宗旨是对抗“西学”,与中国近代的某些反洋教斗争有相似之处,从反对西方教会开始,逐步发展到逐灭一切洋人。这一斗争,尽管带有笼统排外的倾向,但其实质却具有鲜明的民族自卫性质,应该是反帝爱国运动。东学道并不反对官府.不能称之为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当然,不排除东学道的某些行动带有一定的反封建因素,但迄于一八九三年为止,其主要斗争矛头仍是对准外国侵略者的。

注释:

注1 《海月神师实史》,《天道教书》,第5278页。转见田保桥洁:《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中译本,第3537页。

注2 锦营,忠清道公州监营;定府,全罗道全州监营。

注3 《海月神师实史》,《天道教书》,第92一90页。转见田保桥洁:《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第4042页。

注4 沈祖宪、吴闾生编纂:《容庵弟子记》,见《中日战争》(2),第268页。

注5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4卷。

注6 壬辰之仇,指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之役。

注7 丙子之耻,指1875年日本军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