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地形不明,营州军不敢深入西辽泽内,所以大军将几条通道堵住,便和西辽泽内的契丹残军继续对峙起来。按照营州军参谋虞侯们制定的计划,营州军将在这里困死契丹残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底定草原。
同时,参谋虞侯们也在扶余城滑哥等兄弟的帮助下,找来了几个熟悉西辽泽内情的契丹人,正在紧密制定后续计划,一俟契丹残军坐困,便要挥师而入。
围困西辽泽已经一月有余,根据俘获的契丹降军中那些首领们的供认,包括痕德堇可汗在内的契丹王庭及残军余部全都在西辽泽内,军队连同各部部族六、七万人,恐怕最多再能维持月余,粮食便将彻底耗尽。
但李诚中等不起了。大安山变故、刘守光向宣武军归附、东平王保奏刘守光为卢龙留后、刘仁恭、周知裕等人被囚的消息纷至沓来,一条一条都打得李诚中措手不及。李诚中不愿意与刘守光媾和,除了两人之间旧有的私怨之外,这还是一个天赐的莫大良机,面对一举掌控卢龙的诱惑,别说李诚中抵御不了。就连整个营州军高层全都抵御不了。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迅速从西辽泽脱身。怎样尽快调兵南下!
除了将韩延徽派往柳城主持拖延之计外。李诚中没有丝毫闲着,他命令姜苗带领新兵营刚刚训练完毕的三千名新兵赶至西辽泽,补充饶乐山大战后的损失。同时展开就地整训,磨合新兵和战兵之间的协同配合。
饶乐山下的决战中。营州军左厢打得极为惨烈,折损非常严重,直接战殁者八百余人,伤者超过两千余。其中重伤不可复愈者六百多人。很多都队直接拼光了,超过一半的营头失去了再战之力,可谓成军以来最大一次减员。
除左厢之外,怀约联军折损也是不小,尤以暂编骑兵第一、第二营为重,这两支骑兵在和契丹主力骑军的连续作战中损失了五百余骑,令李诚中心痛不已。战力保持相对完整的只有右厢,目前围困西辽泽的战斗也主要以右厢和怀约联军几个步卒营为主。
另外,早在得到幽州方面的紧急情报后,李诚中便立刻命令周坎抓紧时间征募新一批士卒。同时抽调老兵进入白狼山军校集训,以补充兵力和基层军官的缺额。
为了填补营州腹地的空虚。应对幽州方面可能到来的攻击,李诚中命令库莫奚、契丹乌隗部、契丹迭剌部、契丹楮特部、契丹涅剌部、室韦山北部和乌丸部再次动员部众,拼凑出两千人,授予怀约联军暂编骑兵第三营和暂编骑兵第四营的番号,以撒兰娜和乞活买为指挥使,赶赴柳城接受整训,一应缺额自饶乐山下的契丹降俘营中征调。
同时,李诚中下令,柳城、燕郡、锦县、辽城、建安等五个预备营开赴柳城,连同驻守榆关的元行钦所部以及南下的两个临时组编的怀约联军新编骑兵营,统归周坎训练和节制,并给予元行钦在平州再次募兵的权力,要求他将所部扩充至千人。
这一段时间,周坎一直在白狼山军校、榆关和柳城以南的新兵训练营来回奔波,号称“三过柳城而不入”整个柳城和燕郡的军工作坊全力开动起来,满负荷生产军甲兵刃和冬季作训常服,这个秋天自辽南大地上所产的粮食也一车车发往柳城,囤入府库。就连渤海国和新罗、熊津州等地也接到了李诚中的命令,军饷和物资飞速发往柳城储备起来。
战争机器已经高速发动,就等李诚中回师的那一刻。
夜晚,繁星满空,李诚中立于东山之上,俯视西辽泽。
西辽泽并不大,东山也不高,由东山俯视西辽泽可一览无遗。东山是西辽泽北的一座矮山,也是西辽泽北向出口的门户,因其最高处位于山峦东部,故称东山。山高不过十余丈,连绵不到半里,却在西辽泽这片矮丘间呈鹤立鸡群之势。对于这样一处战略高地,契丹残军曾经死守了半个多月,直到今天下午才被攻克。
三天前的一场大雪早已将天地覆盖成白色,虽然天寒地冻,却也使得夜晚的西辽泽处于较高的可视度内。也正是得益于这样一场大雪,严重缺乏补给的契丹人才在东山争夺战中败北,数百名契丹士兵被营州军全歼于此。东山失手之后,西辽泽内的契丹部众可谓大势已去。
在此起彼伏的丘陵之间,依稀可见一处处契丹营地,成片的皮帐在夜风中瑟瑟发抖,说不出的凄凉。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只要依据契丹人扎营的形状,便可大略推测出西辽泽内的地势了:哪些是可以行走的通道,哪处是隐藏在雪下的沼泽,基本上一清二楚。
虞侯司的一众参谋们正在山顶上抓紧时间绘制西辽泽内的地形图,他们时而小声向契丹向导征询意见,时而三三两两对着泽内指指点点,时而埋头挥毫,一张张用奚车改造而成的简易行军桌上点满了油灯。
李诚中独自立身于山顶最高处,身后五六步外站立着一大群军将,虽然没有严格的区分过各自的站立序位,但这群军将却很自觉的依照各自官职依序排列了好几排。除了教化司考功处的虞侯外,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清晰明了的将数十名军将按次序排好位置,但其实并不用专人来排序,这些军将或许不知道别人应该站在哪里,但稍微比较一下同级的同僚,便自动寻到了自己的站位。
比如第一排只有三个人,姜苗、张兴重和钟韶,而这三个人的站位也有讲究,张兴重居中,左首是姜苗,右首是钟韶,其中钟韶比张兴重和姜苗二人稍稍错后半步,这一点点错后的距离,不仔细瞧是瞧不分明的。这点区别既是营州高层公认的,也是这几个人自己心知肚明的。
自东征渤海之后,营州军内部逐渐流行开了“三个半巨头”和“六大腹心”之说,“三个半巨头”就是指张兴重、姜苗、周坎和钟韶四人,张兴重是头号巨头,姜苗和周坎紧随其后,这三人牢牢占据着三司之首的职位,是无可辩驳的三巨头,钟韶因其战功和对李诚中死心塌地的忠心也与上述三人相提并论,只不过在资历上有所欠缺——他不是李诚中原健卒营老酉都的弟兄,故此只能算半个。
“六大腹心”说的是孟徐兴、焦成桥、王义薄、周小郎、解里和高明博。
前四人是李诚中控制营州军这支核心主力的带兵重将,是名副其实的腹心,其中王义薄军功稍差,但其资历极为深厚,当年在魏州城下便与李诚中和姜苗相交密切,仅凭这份资历,便足以傲视群雄了。
解里是白狼山军校骑兵和箭术总教官,同时也是怀约联军中的统兵大将,是李诚中联合关外各族群的一面旗帜。
至于高明博,只要看一看他掌控的是什么衙门,便可知其在李诚中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三个半军头”和“六大腹心”之外,营州军内部还有“十将头”一说,即指深得李诚中信任、在营州军中素孚名望的十个军将。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十将头”中究竟是哪十人,却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形成公论。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营州军左厢都教化魏克明、右厢都教化李定难、右厢都虞侯刘金厚、虞侯司作战处从事冯思友、后勤处从事赵弘德等五人都始终忝列其中。其他如韩延徽、萧哲元、杨可世、郝先恩、冯术、朱原宥、薛继盛、文嗣朔、王安虎、秦月山等,甚至赵原平都曾名列榜间。
这样的名号代表了他们在军中的威望,同时也很直观的反映到此刻的站位。第二排居中的就是“六大腹心”中的前五人,高明博在柳城,否则他也会很自然的站位于其间。他们身边左右是几个厢一级高级虞侯参谋,再两侧则是怀约联军八虞侯中剩下的几位。
第三排是一大堆营级指挥,各营的同级参谋虞侯等军官则站到了更靠后的第四排位置。
包括滑哥兄弟、乞活买等人在内的契丹亲唐派各部头领和贵人则另成一群,站在李诚中的侧后方,而撒兰纳等库莫奚、室韦等部首领却远远的站在另一个方向,与营州军将和契丹人远远分开。
此刻冰天雪地,就算是身披着狐毛大裘,李诚中仍是感到一股忍不住的冷意,他搓了搓手,冲冰冷的手掌上哈了口热气,将大裘往肩上又拉了拉,张口道:“善能法师……”
善能法师从滑哥兄弟等人身后闪出,缓步来到李诚中身边,低头念了句佛号:“阿弥陀佛,都督有何吩咐?”
善能的密谍身份只有寥寥几人知晓,在场人中更是只有李诚中和张兴重知道根底,所以李诚中仍以“法师”称呼他,而他也继续装模作样的假扮大师。


第二十二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
ps:  感谢eagle周兄打赏;感谢王小刀、airfish兄的月票鼓励。
饶乐山决战之后,善能和慧源被无暇顾及的阿平甩在了身后,成为营州军的俘虏。当然,其“俘虏”的帽子很快就从头上摘掉了。
在李诚中召见善能和慧源二人的过程中,两位“上师”很惶恐的向他乞罪,自认的罪名当然是帮助契丹人“呼风唤雨”这件事情契丹绝大部分首领和军将都知晓,其中超过一半人此刻都被圈禁于饶乐山下新建的战俘大营,所以瞒是瞒不住的。但乞罪的同时,他们也在极力辩解自己的冤屈和疑惑。
但李诚中并没有责怪他们,他很是好笑的问两人,莫非他们真的以为这场秋雨是他们祈来的?
对于李诚中的质疑,两位“上师”自然感激涕零,他们使劲的哭诉自己压根儿和这场雨没有关系,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场该死的秋雨怎么会如此莫名其妙的降下来,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他们举出的证据就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连法坛都没有摆设。
被李诚中好言安抚之后,两位“上师”又再次奉命回到了西辽泽,关于自己怎样从乱军中脱身,两人很光棍的表示,营州军自李都督以下,对他们都敬佩怀德,所以不敢有所冒犯。这样的说法如果放在后世,十有**会被契丹人立刻清理掉,但这个时代,却很有说服力。
经历过祈雨一事之后,两位“上师”在契丹军民心中早已成功的塑造出了高僧大德的形象,不仅痕德堇可汗亲自出帐迎候,就连阿保机和阿平两人都恭恭敬敬的拜服于法驾之前。诚惶诚恐的请求上师们能够再显宏**力。拯救部众于水火之中。
自觉腰杆子硬挺的两位上师这次不愿再发功了。他们宣称,草原上升起了新的太阳,饶乐山上光芒万丈,各族人民都要臣服于新领袖的领导之下。共同奔赴幸福的美好时光。总之就是天命不可违,大势所趋,非人力可以挽回。
其实仗打到这个份上,无论是可汗痕德堇也好。各部首领和贵人也罢,就连带兵的主将阿保机和阿平两人,都知道自家已经没什么指望了。再加上这两位上师关于天命的鼓动的宣传,整个西辽泽都是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如果按照草原上的规矩,这些契丹头领们早就向李诚中投降了,因为在大伙儿的心中,无论哪一个汉人来统治草原,草原依旧是他们的,就像过去几百年那样。最多就是征调丁壮为征服者作战,部众和族民们接受的盘剥更加残酷一些。或者再拉出几个人来顶罪而已。
但现在就不好说了,因为有一个扶余城横亘其间。
扶余城作为契丹人中全面倒向营州的一方,这次也算作战胜者之一,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应当算作战胜者仆从军。有了扶余城,营州都督便有了不同的选择,他可以不需要战败者的效忠,甚至可以将战败者作为战利品,奖励给仆从。如果李都督真的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而且目前看来,李都督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做出这样选择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草原上的内斗比起与汉人之间的争斗来说,其残酷性绝对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车辕者斩”和“一体为奴”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内斗失败的一方,整个部族都有可能随时举族消亡,能否活下来,完全就在战胜者的指顾之间。
如此可怕的后果让西辽泽内的契丹人已经近乎绝望,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动员了起来,兵刃不够,他们就将短棍、牛角刀等凡是能够给敌人带来伤害的东西都随身携带着,一切就等着被营州军攻破防线的那一天。妇孺老弱则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都要相互告别一次,她们随时做好了准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横死于乱军中,或是成为别人的奴隶,就此和亲人们永别。
这一个多月的围困是在打打谈谈中度过的,穿梭于泽内泽外为双方传话的义务,被高僧善能和慧源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起来。已经连续奔走了五六次了,始终没有谈拢。但因为两位上师的不停揭底,西辽泽内契丹人的想法倒是全被泄露给了营州高层。
西辽泽内的契丹人愿意归顺营州都督,但希望能够自立,和扶余城的契丹人分开,扶余城的契丹亲唐派们自然不会同意,他们希望将对方的部众全部吃下去,一口都不剩,滑哥甚至连乙室部的可汗大位都想吞到肚子里去。
但西辽泽的契丹人和扶余城的亲唐派恐怕都没有搞清楚李诚中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穿越者,李诚中头上笼罩着浓厚的穿越者迷雾,对于契丹以及契丹人建立的后世大辽,他从骨子里就带有一份深深的畏惧感。在李诚中的内心里,他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怎么将契丹人连皮带骨吞下去,彻底为后来者免除丢失燕云的大患!
一想到后世中原文明在北方铁蹄碾压下的屈辱和血泪,他就感到无法安坐于席!
善能此刻就在李诚中身后的人群当中,听到李诚中的招呼,连忙抢了出来,恭听李诚中的命令,当然,表面上仍旧是一副中立的上师模样。
今夜的李诚中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师了,所以他决定不再左右摇摆,应当立刻给出一个最后的投降通牒,而这个通牒,他打算暂时以扶余城亲唐派的意见为主。在他内心里,其实对“阿保机”这三个字以及围绕在这个名字周围的契丹族群更恐惧一些。只有从**上消除这个隐患,他才能睡得踏实。
就在他正要告诉善能他的决定时,忽然从山下西辽泽内传来一阵悠远的胡琴声,伴随着胡琴声而起的,是一通鼓响。鼓声干瘪、单调,既不连贯也无节奏,却一声一声的敲击在人的内心深处。
李诚中踏前两步,凝神向西辽泽内看去,东山之下,远处白茫茫的雪地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