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山变- 第7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李慈铭的一句话,载滢故意笑眯眯的拿眼睛瞄向三弟,载滪也觉得有些尴尬,场面一时冷清了下来,“是了,”肃顺装出刚刚发现的样子,诧声问道,“五阿哥今天怎么没有来?年前有一次在朝堂道左偶遇,他还说初三到我府上来呢,怎么没有来?”

“老师还不知道呢?五弟今天到英国使馆去了。”

“有正事?”

“啊,听说是英国公使亨德逊先生的寿诞之rì,这不,他受邀到访去了。”

顺长长的‘喔’了一声,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第204节 臣下之道(1)

第204节臣下之道(1)

因为是亨德逊的生rì,私人事件,也不必大张旗鼓的进行,因此,只是在最小范围内邀请了几个朋友,到领事馆共聚,除了亨德逊的同事之外,唯一被邀请的,就只有同在中国的各国使官,载湀作为中国同行,也被列席其中了。器:无广告、全文字、更

亨德逊和夫人穿着礼服,和载湀握了握手,微笑着给他和自己夫人做着介绍,“这位是我的太太,伊丽莎白。”

“很荣幸见到您,夫人。”载湀在德国留学多年,英语也很能说,不过不及载滢那么纯熟就是了。但用于交流还是不成问题的。

伊丽莎白的年纪在五十岁上下,肤色白皙,高鼻凹眼,一双绿色的眸子,满头栗色的长发高高盘起,露出修长的脖颈,由着对面的年轻人捧起自己的手吻了一下,微微屈身行礼,“我的荣幸,殿下。”

“哦,这是我的礼物。”载湀挥手示意,有身边带着的侍从奉上礼物,是一件府中的珍藏,元代青花的双耳小瓷瓶。

“谢谢您,殿下。”亨德逊在中国多年,对于汉族文化并不陌生,深知这一次的礼物相当贵重,有些鸡动起来;倒是他的太太,不明究竟,看这瓶体上两侧耳边有细小的裂痕,心中很有些不高兴:这是什么啊?看样子破破烂烂的!

“请这边走,殿下。我为您介绍几位朋友。”亨德逊很热情的拉着载湀的胳膊,一路走进大厅,“这位是葡萄牙驻贵国的大使桑切斯先生及夫人;这位是瑞典驻华大使馆的武官皮尔森先生及夫人……”

一连串的介绍下来,载湀耳中灌满了各国语言,不管听得懂听不懂,都得挤出一抹笑容,点头附和着。

亨德逊带着他走了一圈,重又绕回大厅zhōng yāng,趁着晚宴尚未正式开始,从侍者的托盘中取下两杯香槟,递给载湀,“昨天的时候,我收到从圣彼得堡发来的电报。”

载湀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他最迫切知道的消息,“哦?”

“原则上我国同意贵国皇帝陛下的条件,但具体的细则,还要留待rì后,详细磋商。”

载湀一愣,英国人白白吃了一顿大餐竟然还不知足?还有什么条件要谈?“可否请大使先生透露一二?”

“哦,对不起,殿下,并不是我不愿意告诉您,只不过,此事我我国国内还没有成议,所以,一切都要等rì后我国派遣专使来华之后,才能具体的知道内容。”亨德逊解释了几句,又再说道,“不过我听人说,外交大臣阁下的意思,是担心大英帝国在rì本的利益会因为大片的土地割让给贵国之后,受到影响。”

载湀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而且,国内对于贵国准备把范围之内的rì本人尽数迁移进大陆,另有微词。”

“这又是为什么?”

“想来还是担心……”亨德逊忽然闭紧了嘴巴,向他点点头,“哦,皮尔森小姐,您好。”

载湀回头看去,是一个长身欲立,比他还要高上一头的女孩儿笑盈盈的站在两个人身后,她的一侧脸颊微微隆起,倒似乎是腮帮中藏着什么东西不及下咽似的,但他知道,不是这样的,这个女孩儿只是生了这样一幅有些畸形的面容而已。“晚上好,皮尔森小姐。”

“晚上好,殿下。”女子用德语说道,“您是能够说德语的,是不是?”

“是的,”载湀换上了更加流利的德语,和对方攀谈起来,亨德逊听不懂,识趣的给他使了个眼色,转身离开。

从亨德逊这里得到的消息让载湀很觉得有些急迫,与皮尔森的聊天也变得吞吞吐吐起来,女子很快发现了他的心不在焉,敷衍了几句,转身离去。

载湀抬手看看手表,已经是晚上的八点一刻,这会儿就是离开,也根本进不去皇城,也就不用提将此事禀奏父亲了,这样一想,心里有逐渐踏实下来。

这一次的宴会一直进行到过了亥时方始结束,载湀饮了几杯洋酒,头脑有些发胀,出了大使馆的门,被夜来的冷风一吹,清醒了很多,“备轿,回府!”

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载湀早早起床,他的福晋是曾经做过鸿胪寺少卿的吴重熹的女儿,吴重熹是广东海丰人,翰林出身,做过河南陈州知府。后来调京内用,一直无香无臭,任谁也想不到,冷锅爆出热栗子,皇帝竟然让嫡出的长子娶了他家的女儿!

吴太太人非常贤惠,而且秉持夫道,从不多言少动,过门之后,小夫妻的感情非常好,距今已经有数月光景了。

太太伺候着他换上衣服,低声问道,“昨天夜里下了雪,今天还出去吗?”

载湀年纪虽轻,但为人却很稳重,他从小就不大好热闹,如今长大,入衙门办差,仍旧是一副闷葫芦的性情,吃过早点,端坐在太师椅上,凝神静思,听妻子连问两遍,这才缓缓点头,“啊,得出去。我休息一会儿,这就得走。”

“这天气,就不能自在些吗?”吴太太说着话,回头叫一声:“春莺!”

ūn莺捧来一个包袱,解开来看,是一件簇新的紫色镜面的狐裘。吴太太提着领子将在手里,春莺便说:“请贝子爷换了狐裘吧?外面太冷了。”

载湀不忍驳了妻子的好意,穿上厚重的衣服,“备车!”

“外面天气冷,……”吴太太为丈夫整理好衣服,又拿来一个锦囊,“这里面有切好的参片,若是觉得冷,就嚼两片。”

“我的身子好,不怕的。”

“有备无患嘛!”吴太太这样说道,“哦,今儿个初四了,要是有人来给爷拜年……”

“就说我出去了,别的不必说。”

“是。”

片刻之后,后挡车备好,载滢冒雪而出,吩咐一声,“到城外,六爷府上去。”

奕年前和rì本人展开谈判未靖之时,突然发病,皇帝派太医诊断,是伤寒之症,这种病最是麻烦,缠绵病榻良久,一直到过年,才稍见起色。皇帝心疼恭王多年疲累,仿效阎敬铭的旧例,不准任何人过府探望,而且特别降旨,让他在城外的小汤山的御园休息,免除了他新春朝贺的所有礼仪,以为调养。

休息了半月之久,奕的病体缓解了很多,有心就此回城,但他是奉旨到此调养,即便是想回城也得请旨后定夺,偏偏眼下已经是新年,错非是军国大事,不可惊动圣驾,只好再忍几天了。

夜里下过一场大雪,天明之后,正是雪后寒的天气,但空气极好,奕由侧福晋陪着,披着厚厚的貂皮大氅,在园子中的阆苑下遛弯,六岁的载沣跑来跑去,顽皮得不得了。

载沣本来是奕譞之子,皇帝特意降旨,将其过继给奕为嗣,几岁的小娃娃挣开谙达和嬷嬷的手,在雪地中留下一串快乐的笑声,“阿玛,您看啊?多好玩儿啊?”

“小心一点,别冻着了!”奕怜爱的轻声说道。载澂之死在他而言是一生难掩的悲怆,但难过归难过,心中对这个不孝子在生前就已经弃绝父子之情,而且那时候自己的年纪尚轻,还不大能感受到父子之乐,倒是这个载沣的到来,让他心中满是平安喜乐,只觉自己的后半生只要能够常听见他欢快的笑声,看着他奔忙的小小身子,就足慰平生了。

看孩子摔倒,却一个轱辘身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积雪,浑若无事的撒欢嬉戏,夫妻两个相视一笑,“沣儿?来,让阿玛看看,可摔伤了没有?”

“没有,没有!”载沣叽叽喳喳的叫着,跑到阿玛身前,“阿玛,儿子给您堆个雪人啵?您和儿子一起来,好不好?”

“沣儿,你阿玛有病,身子还未大好,自己去玩儿吧。”

“哦!”载沣乖乖的应了一声,管自跑了开去。

这一边有下人来报,“王爷,五爷来了。说是要给王爷拜年。奴才们不好阻拦……”

说话间,奕誴阔步而至,微笑着给他行礼请安,“老六,身子可好些了吗?”

“好多了,五哥,这大冷的天,你怎么来了?”

奕誴打量着多rì不见的兄弟,奕病中的身子,还有些虚弱,面色更是青白一片,看了让人心疼,“老六,不是我说你,皇上也早就说过,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你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以后可不能这么搏了。”

“是啊,五伯,您是他哥哥,也得多劝着他一点儿。”恭王侧福晋在一边插言道,“朝廷这么多事,都交到王爷身上……”

“行了,你懂什么?”奕粗暴的打断侧福晋的话,兄弟两个转身向里走,一边走一边说话,“家里都好?嫂子和侄子们也都好吗?”

“都好,都好。”奕誴虚扶着他,进到上房,各自落座,“对了,这大冷的天,怎么出城来了?”

“还不是为清漪园的工程之事?”

“怎么呢?”

“还不是立山和雷廷昌?”奕誴苦笑着,给他说了起来。

第205节 臣下之道(2)

出běi 精西直门,过高粱桥,向北直驶海淀,经畅春园往西不远,就到了万寿山麓,昆明湖畔的清漪园就坐落在这里。这一带本来有五座园子,最大的是圆明园,圆明园之南是畅春园,本是明朝武清侯李伟的别墅,那时的圆明园还是皇四子,也就是后来雍正皇帝的赐园,畅春园的规模比它大得多,是圣祖经常巡幸之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rì,龙驭宾之地就在畅春园。乾隆即位,或许因为这里曾是所谓‘夺嫡’奇祸发难之处,所以不常临幸,六十年中全力经营圆明园,而畅春园则因为位置在圆明园前面,被称为‘前园’。

这两座园子之西,依次为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合称为‘三山’,万寿山下的清漪园、玉泉山下的静明园、香山之下的静宜园,跟圆明园、畅春园共称为‘五园’。而其中以清漪园的建筑最称破旧,这里本来是乾隆借口为母亲庆祝60寿诞,决定修建园林,选址在瓮山,改名昆明湖和万寿山,园林取名即为清漪园。

一直到了咸丰九年,皇帝降旨大修,但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工程虽然完成了,但效果很是不好,所以才有了年前内务府奏陈,请皇帝降旨,重修清漪园。

皇帝对这件事很热衷,派杨三儿和立山多次到此选址,最近的一次是昨天,内务府造办处的官员、雷廷昌和他带来的将作好手,以及几家大本厂的掌柜。早就在那里伺候差使。行过了礼,雷廷昌将奕誴、奕譞、杨三儿和立山先请到一旁临时搭兼的工寮中,一面歇脚避风,一面听他先讲解地形。

“清漪园本来有八景。叫做载时堂、墨妙轩、龙云楼、淡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园子的规模,听这八景的名儿就知道了。”

想一想果然,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此外就是一座桥、一个洞,甚至于一条船,亦美其名为‘寻诗径’,规模似乎还不如寻常富室的园林。

“这一层我倒想不明白了。”奕誴皱着眉说,“乾隆爷是最爱修园子的。放着这么一片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倒不打主意?”

“没有比五爷再精明的,这可问到节骨眼儿来了。”雷廷昌答道:“我也听我家里老人说过,一呢。有一圆明园,天天忙,顾不到别处了;二呢,是给老太后庆寿的寺庙,那些花花梢梢的景致。安去不合适;三呢,这片地方处处可以用,要拿亭台楼阁填满了它,也真有点吃力。”

“噢!”奕譞听他说到最后一句话。深为注意,“这是说地方太散漫了!现在要拿亭台楼阁填满了它。不一样也吃力吗?”

“是!”雷廷昌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过那样子吃力反不讨好。这座山、这片湖是天然美景,布置得好。不会觉得散漫。”

他展开图来,指点着说:“清漪园一共三个部位……。”

这三个部位,第一是东宫门内的勤政殿和殿西、殿后的寝宫,文武大臣、左右侍从的值宿办事之处;第二是大报恩殿延寿寺,以及矗立在万寿山的九层大塔,位置在全园正中;第三是万寿山后东面的一处洼下之地,三面山坡,围着一泓碧水,在苍松绿竹中,掩映着高低参差的金碧楼台、游廊小桥,别有情致。这就是清漪园附属的一个小园:‘惠山园’。

照雷廷昌与那些将作名匠,细细研究的结果,认为重修此园,不能不利用原有的基址。勤政殿改名为仁寿殿,殿西建皇帝的寝宫,再后面是以皇后为首的后宫各位女主子的寝宫,在仁寿殿之后,皇后寝宫之东,要盖一座大戏台。因为皇帝万寿,可在此地庆贺,循例赐群臣‘入座听戏’,非有绝大规模的戏台不可。

在全园正中,大报恩延寿寺的遗址,背山面湖盖一座大殿,规制要崇于仁寿殿,作为皇帝的正殿。殿后就塔基修建一座佛阁,左右随山势高下,设置亭台。至于后山的惠山园,不妨就原来的样子,重建恢复。

听到这里,似乎话已告一段落。立山不免有些失望,因为照雷廷昌的规划,大致如旧,了无新意,皇帝所叮嘱的‘新奇有趣’,虽可在一楼一阁中想些花样,而整个格局,仍不免散漫空旷,只怕引不起游兴。

见此光景,便先提一句:“他们有个想法,真还不错!掉句袋,叫做‘匠心独运’。五爷、七爷不妨看看。”

看是看一张图。抖开一幅长卷,仿佛工笔彩绘的‘汉宫春晓图’,奕誴兄弟入眼一亮,只为湖边似乎缀着一条锦带,直通两头的宫殿,合二为一,格局顿时不同了。

“老七你看看!沿湖修一条千步廊,这头联着皇的寝宫,那头通到佛阁下的大殿。不相干的两处地方,不就拴在一起了吗?”

这条长廊的好处,在雷廷昌口中真是说不尽,绾合两处宫殿,只是其中之一。顶关紧要的作用是,长廊本身就是一胜,虽然长有二百七十余间之遥,但造得蜿蜒曲折,每隔数十步,布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