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山变- 第6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帝震怒之后·转头一想,也能听得出来,奕的话不能算错,对于日本,他没有丝毫的好感,甚至将这种情绪也带到政务处置之中了而这,却是与他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公私分明的意念相违背的

“朕可真成了孤家寡人了”他苦笑,“那,日本人是什么条件?”

奕把副岛种臣的话说了,皇帝摇头,“不行”他说,“老五是朕的血亲兄弟,朕都要以礼相待,遑论小日本儿?此事不行”

看又要陷入僵局,奕赶忙说道,“皇上,臣弟想,不如折中一下,让王行一鞠躬礼,许乃钊、沈葆桢、丁日昌等人行三鞠躬礼;日本天皇行一鞠躬礼,以为答谢”

“这是对日本天皇,对于其他的大臣呢?”

“一概行以平礼”

“好就这样和日本人告诉日本人,若是这样的条件他们还是不答应的话,就算了”

“是”奕心中暗喜,口中答应着,“皇上,还有一事,是日本大使副岛种臣托臣弟向皇上转达歉意”

听他说完,皇帝翻着眼睛想了想,“老六,你以为副岛种臣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臣弟想,这自然是日本公使于我皇上有濡慕之心”

“你想得太简单了若说副岛种臣对他们的天皇有濡慕之心,朕还相信,对朕嘛,只怕除了恼恨,就是窝火了你记住,这些人说话,没有一句话是没有深意的常怀着一颗与人为善的心思和日本人交往,你早晚吃亏”

奕很不以为然,又无可答对,只把这番话当做是皇帝心中憎恶日本人之下所发出的牢sāo,半句也没有放到心中

看看政事有了个暂时的结果,曾国藩躬身说道,“皇上,皇上前几日说,要选一明朗清凉日子,驾临臣府,臣退值之后,暗自思忖,于阖府感戴圣恩之外,臣却以为,此事不可行”

“嗯?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不欢迎朕去?”

“臣岂敢

只是臣想,如今国家用钱的地方多,为臣府作为接驾之地,又要工部、内务府多方疲扰,举凡种种用度,皆需内帑支付臣心中不忍”他说,“皇上若是有意降恩广平小儿,不如径直宣长公主入宫,也好省却各项花用靡费”

“朕和你想得不一样”皇帝微笑起身,在养心殿勤政亲贤殿中来回踱着步子,“大公主是朕的长女,出降你嘈府不足一年,便诞下麟儿,这不但是你曾府之荣,也是朕心欢喜之事”

“是臣心中欢喜与皇上一般无二,但也毋庸为一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耗费靡仍啊臣这点心思,请皇上体察”

“你心里怎么想的,朕知道不过就是怕你府中大肆铺张,花用国币,担心日后有人找你的麻烦——此事是朕定下来的谁敢多说,让他到朕面前来答对”

三月十七日,肃顺从天津进京他这一次来,是为了直督之任真除,他所上的一折一夹片事

咸丰二十一年的二月十三日,胡林翼病逝于北京,肃顺真除直隶总督,在上表谢恩之外,又附带了一张折片在折片中他提出一个建议,即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专门为绿营部队,培养军官,至于冲任其间的生员从全国绿营部队中,挑选有游击以上功令的军中将士,经过四年时间的培养之后,以式战法,统领全军

皇帝深知,以肃顺的学识,是怎么也想不出这种式武备学堂的建议的,这一定是出自他府中清客之手但这没有关系建立陆军学校,也一直是他的梦想之一如今山东威海、广东黄埔两地已经有海军学院在教学和即将展开教学,而绿营部队的将官的培养和教育,却还是一片空白;正好,肃顺的这道奏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他专门招军机处议此事,赵光、阎敬铭和奕对军制所知不多,未必能够说出什么有道理的话来,只有曾国藩的话,是他想认真听取一番的但他没有想到,曾国藩于此事却持和肃顺相反的态度,“能够选有所功令的军中旧将入院学习固然是极好;但臣以为,其中有三点弊端”

“你说是哪三点?”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用诸四海而皆准军中情势特殊,绿营兵士都是穷苦出身,受军营铁律所约束,尚不免有聚众违法之事,何况军中主官尽数不在?到时候,一旦出事,便是极大事体,不但于军情极为不利,恐有害所驻一方百姓”

“你这话不对”皇帝抢着打断了他的话,“怎么说军士没有主官管着就会出事呢?再说,即便真的招收游击以上的旧将入院学习的话,也不是将这些人尽数抽空”

“是,这正是臣要说的”曾国藩一句不让的反驳道,“陆军学院虽然是建之所,但有山东、广东两处海军学院先例在,天下人皆知,这是朝廷予无功名的年轻人以登进之途—届时,一定会有很多人抢着挤占有限的名额若是为此引发军中宿将的不和,又当如何处置?”

“这就是你的第二个弊端吗?”

“是”曾国藩朗声说道,“还有第三,便是只招纳有功令的将领,而不招普通士卒的话,臣担心会有人以为朝廷厚此薄彼,于绿营军制不利凡此种种,倒不如干脆不要办这样的陆军学院

“你这是因噎废食从咸丰四年,你在天津演练光武军起,便是全都依靠着一传、再传子弟分驻各省,训教部下,以为薪尽火传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不好,不过效率太低绿营军制成军以来,能够说得出名字的,也全都是当年参加过对英法作战的第一期将佐我大清士卒过百万,能够独当一面,领军作战的有多少?如同贫儿数宝,屈指可数的很有限的百十个人?”

“朕看过肃顺报上来的折子,现在的天津杨村光武军所出生员,早已经不复见当年的飒爽英姿,取而代之的,又是如军制之前的一片疲沓景象——难道还要像当年那样,派一个人到天津去,重整旗鼓,一切从头来过?这样做未必是不行,但日后呢?等到旧情复现,难道还要朝廷再选派人,一遍又一遍的重来过?重蹈覆辙的事情,朕是绝不做的”

“至于你说的这些问题,只要认真想一想,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朕一条一条和你”他端起御案上温热的参茶喝了一口,却并没有就此阐论,而是起身入内,将众人招至暖阁中,让几个人坐下,这才说道,“先说第一,你担心兵士失却管束,日后有不法情事这又何必担心?绿营兵士分驻各省,不论是总督、巡抚、知府,都有节制兵事的权限;难道仅仅因为少了几个直属长官,就会有人敢以身试法吗

曾国藩打起精神,认真的听着,“皇上,臣所担心的是物自腐而后虫生兵士身在军营,……”

“这加不会了”皇帝对曾国藩略有几分不满起来他这是怎么回事?为陆军学院一事,和自己这样的唱对台戏?纟

第111节朝堂激辩(2)

∷:∷

第111节朝堂鸡辩(2)

皇帝尽量按捺下心中的不愉快,为他解释,“兵士的这种军中袍泽情谊,较诸常人的血亲之情,朕以为还更胜一筹。即便有彼此口角,进而饱以老拳,但也不会有碍大局的。”

看他的神情有些不耐烦,曾国藩不再多说。

“再有第二。你说有人强占名额,这倒是事实。但也是双刃剑,能够入选学院的,难道就一定是在日后有了一条康庄大道了?若是在学业中有未能达标,不但无赏,还要有罚至于惩罚是什么,以何为准则,等到日后你我君臣共议之后再定——总之一句话,入选学院的,未必是福,没能入选的,也未必是害。此事在海军学院中难道不也是有先例的吗?”

皇帝这话指的是越南海战之后,大清各省百姓知道海战详情,一时间报国热情高涨,威海和黄埔两处海军学院的门前到处都是排队报名的年轻人;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谐之声,认为一己之力在海上根本无用武之地——若是遇到像广利号管带赵长耕那样的无能将官,自己报国不成,反而凭空搭上一条性命,多划不来?

这样的话固然是自私自利,但也可以看得出来,百姓对于这一次海战中北洋海军的战力,还是颇有微词的。

“最后,你说的第三,也就是担心士兵于此不满,认为朕是在厚此薄彼。这更是杞人忧天。陆军学院之制,现在尚无定论,一切都要等到日后,现在说这些,不嫌太早了一些吗?”

“皇上说的是,老臣也以为,兹事体大,能否从容一点,着六部九卿官员们认真思量,各上条陈,集思广益,岂不是皇上所言,于国事当谨凛小心的圣意?”

皇帝瞄了曾国藩一眼,心中有些不快。曾国藩是自己多年来最信重的大臣之一,但自从许乃钊去职之后,在国事上总像是在故意和自己顶着来似的,每一次御前奏对,总要让他费劲c魂舌,才能说服,因此,越发有了一份讨厌,“这不正是在集思广益吗?朕和你们军机处商谈此事,也是为日后心中有数,如此大事,朕又岂有不征询六部的道理?”

曾国藩做了一辈子官,什么话听不出来?闻言立刻起身跪倒,“是皇上教训的是,老臣昏悖,求皇上恕过。3∴35686688”

看他如此紧张,皇帝倒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朕也没有说你什么嘛坐下说话,坐下说话。”摆手让他重新落座,他又说道,“这件事,以肃顺的才学,是断然想不出来的,不过既然折子是他上的,想来也早有了万全之策,军机处廷寄天津,着肃顺进京。朕要亲自见见他,问一问他。”

肃顺接旨之后,把任上的差事安顿一二,起身回到北京。他是上一年的九月出京上任的,再回到北京,已经是转年的春暖花开——皇帝在他上任之前,曾经和他说过,津京密迩,会时不时的招他进京来,君臣说话,但真等他履新天津,能够回京的时间很少——比之当年人在山西,反倒更少了见到皇帝的机会了。

这是因为直隶总督的差事比泽州知府可要忙上太多太多了。原来在京中陪在皇帝身边还不觉得,等上了任,才发现这其中的苦楚,有时候想想,也真觉得胡林翼很了不起,这样的一份差事,他居然一做数年,可是怎么熬过来的?

进到城中,递上绿头牌,皇帝听说他到了,心中难得的泛起故人相见的快感,立刻传见,“奴才肃顺,恭请皇上圣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让朕看看你。”看肃顺站在自己面前,比起刚刚出京的时候,黑了很多,也精神了很多。皇帝笑了一下,“肃顺,你在天津任上,很辛苦吧?”

“奴才是皇上身边人,不敢欺瞒主子,诚然是很辛苦。”他说,“奴才每天一早起来,就得处置公事。一直忙的连用午饭的时间都没有。现在想想,各省督抚大都如此,奴才当年在京中的时候,只以为这些人都是白拿着朝廷的俸禄,今儿个自己挑起这份担子才知道,往日真是冤枉他们了。”

“你是一省总督,有这么忙吗?”

顺笑着说道,“旁的不提,只是每日要召见省内的官员,就要花去大半的时间。皇上您想,直隶省内,知府、知县、司道一级的官员何止千百。每一个人到来之前,奴才都要事先知道他们的命、字、号、家乡、籍贯、资历、履历、有一些人还得知道他们的性情喜好,才好在彼此商谈的时候有的放矢……”

“你了解这些做什么?”皇帝好奇的问,“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奴才是主子亲自选派出去的人,平日读书不多,言语粗鄙,总算有万岁爷圣心仁厚,不与奴才一般见识——到了外省,若是言语无趣,旁的人不会说奴才如何,只会以为皇上无识人之明。奴才一身是轻,要了伤了主子的这份圣明之德,就是奴才的大罪了”

皇帝真觉得有些感动了,“朕这么多奴才、臣下,也只有你肃顺,能、也肯和朕说几句心里话呢”

“奴才不敢。奴才才疏学浅,若论做事,奴才能力有限,怕是做不来很多;但这份向主之心,是奴才唯一值得自傲的。”

他望向肃顺的眼神中一片赞许,“你坐下说话。”他说,“近来朝堂上的事情,你也听说了?”

“是,奴才略有所闻。”

“你对曾国藩的话是怎么想的?”

“奴才不敢说老中堂的话无理。但来之前,奴才和府中的清客黄锡、王湘绮等人谈及,他们都说,曾大人什么都好,就是这份忧谗畏讥之心,越是老了,反倒越是厉害了”

这是探骊得珠的一句话在皇帝听来,也有拨云见日之感,同时也有了处置的要诀。不过这是不必和肃顺说的,转而问道,“那,这一次陆军学院之制,你是怎么想到的?”

陆军学院建议的出炉,是肃顺门下六子共同议定的结果,新任天津知府李慈铭和天津道高心燮发起此事的缘由,是在二人分别巡视过杨村绿营光武新军营房之后,这里的士卒多来自京津两地,对于日后学成之后要被分发到各省去多有怨言,都希望能够长久的留在光武营中,最好无灾无难的度过这一生的日子,才是最好。

这种情况的来源,是因为光武新军所操练有成的兵卒到其余省份,就近招纳新兵,进行几乎与此地完全相同的训练,倒似乎是杨村军营,在大清二十一个行省中全数开办了分院一样。李慈铭和高心燮商议之后认为,长此以往的下去,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各省之内,绿营将佐与军中袍泽情谊深厚,很容易有拥兵自重的情况出现。若是不赶紧加以整顿的话,待气势渐成,再想挽回,就是千难万难了。

肃顺只说了一半,皇帝就全明白了。心中赞叹:李慈铭和高心燮见事深刻真实历史上的湘军、淮军代八旗、绿营而起,就是因为这种乡土情结作祟,最后也导致了中央的政令不畅,地方大员拥兵自重,引发了一连串近乎雪崩一般的恶果。

或者在自己的时代,还不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但对于后世之君,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呢?真是失策。他心中思考着,肃顺后面的话几乎都没有听见。“嗯点头,随口答应着。

“皇上,皇上?”

“啊”皇帝点点头,眼睛逐渐发亮,“这个学院的办法很好。但终究只是治标之法,朕想,既然有了弊端,就要把他扑灭的萌芽你们是怎么想的?”

“奴才想,可以行以异地当兵的办法,不过这种做法难度太大,奴才担心,朝中有人会阻拦。”

“兵制之事,朝中的那些读书人根本不懂,也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