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明当才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大明当才子-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提到对自己痴心一片的梅清韵,张大少爷不由有些黯然,本来张大少爷是不会拒绝同时迎娶熊瑚和梅清韵的,这年头法律也允许三妻四妾。可问题是三妻四妾中只允许有一名正妻,另外两名妻子则是地位稍逊的平妻,以张惟贤的身份地位。当然不会允许他一手抚养长大的嫡亲外甥女做别人的平妻就算张惟贤答应,注重颜面英国公府也不会答应▲如果让熊瑚退一步让出正妻位置,不仅熊廷弼一家不会答应,亏欠熊瑚颇多的张大少爷那点所剩不多的良心也不会答应。所以很遗憾的,张大少爷和梅清韵只能是注定的有缘无份,另外还有秦良玉的那位千金,也只好低头退出。
“想她了?想她的话,那就求张国公把她也许给你吧见张大少爷久久不语,熊瑚难免有些醋意上涌。张大少爷收回心思,嘿嘿一笑¨紧妻子说道:“谁说我想她了?我是在想,怎么在这两天时间里。好好补偿我新婚燕尔的娘子。免得她和我离别后,空虚寂寞,”
“讨厌了,大白天的。”
五月三十,张大少爷的岳父熊廷弼先行离开京城,与高第同赴山海关上任并交割尤逍∷低,陆万龄和纪用等人随行。六月初一,成亲网刚三天的张大少爷和同样成亲网满三天的张石头分别告别爱妻父母,又带着宋献策、吴六奇和张大炮等亲信上路。赶往山东招募士兵,筹建新军一
山东兵的勇猛可丝毫不在义乌兵之下。自古就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兵源供给地。一同随行的,还有网被张大少爷举荐为营州屯卫镇抚使的卢象升。另外还有赵率伦和吴三桂两卢、赵率教和吴襄都不是笨蛋,看出张大少爷前途无量,当然愿意让兄弟和儿子跟在张大少爷身边攀上高枝。以期将来收获丰厚回报。
时间紧急,容不得张大少爷一行游山玩水,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之下。才用了三天多时间,张大少爷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临清。前面说过,临清城外和邻近几个府县的千顷良田,十亩田地里面有八亩半就是张大少爷家的,早在去年到辽东上任之前,张大少爷就已经说服父亲拿一半出来,交给宋应星吃种植春红薯,现在也正是收获的时候,宋应星也正在临清等着张大少爷回来检查成果▲张大少爷一行刚网,踏进临清境内,就看到了道路两旁的田野中,到处都是正在收获红著的自家佃户。
“大少爷回来了!张老爷家的大少爷回来了!”一个老佃户率先认出了张大少爷,大喊了那么一句。很快的,无数的佃农都放下了手上的锄头,捧着一串串肥硕带叶带茎的红著冲到路上,亲切的向张大少爷打招呼,还有不少人激动的喊道:“大少爷,我们早就盼着你回来了。这次你可是给我们带来好东西了,今年我们可以不用担心挨饿了!还是大少爷好啊,不仅派宋先生来教我们种这种好东西,还免我们今年的田租,我们今年一年到头都可以吃饱饭了。”中国农民的保守程度有多深是人都知道,为了让佃户接受红著这种新鲜事物。张大少爷只能宣布凡是种植红薯的佃户免租一年,这才勉强把自家一半的土地全部种上红薯,现就这还有不少佃户十分勉强,不过还好,现在张家的佃徊算是明白张大少爷的苦心和好心了,张大少爷再次回到临清时,自然受到佃户的夹道欢迎了。
面对热情的自家佃户,张大少爷也不说话,跳下战马,从一个佃户手里抢过一串红薯仔细观察,发现红薯根部挂满了上臂粗细的带泥红著。大的足足有一尺多长,最小的也有拳头那么大,长势十分喜人。张大少爷又扯下一个红薯,拔刀削去外皮,露出白里透红的薯肉,再一口咬下去,清凉甜蜜的感觉立即弥漫整个口腔。张大少爷这才开心一笑,向热情的佃农问道:“老乡们,你们种的这种红著,一亩地能收多少斤?对了,过冬的麦子收成如何?”
“今年还是太旱,过冬的麦子一亩地勉强才收一百来斤,那些种麦子的人都快后悔死了。”一个老佃农笑眯眯的说道:“不过狗著的收成就太吓人了,一亩里最差的也能收一千八百多斤,最好的能收两千五百多斤啊!一般的地都是两千斤以上啊!大少爷,这都是托你的浮”。
“狗薯?你们怎么把红著叫狗薯?”张大少爷有些目瞪口呆打破脑袋也想不出红薯怎么还有这么一个别名?那老佃农顺口答道:“大少爷你的外号不是叫狗少吗?我们为了感谢你,就把这东西叫赶紧闭嘴。旁边的张家佃农个个想笑不敢笑,个个憋得肚子直疼。张大少爷更是尴尬,苦笑道:“算了。你们喜欢的话,就叫狗薯吧。
是乎,张大少爷技只大飞蛾又是一翅膀扇下夹,中国业嚼。诅的红著也多了一个大名狗薯!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既然你们光靠种红来。今年就能吃饱饭了,那事的半年,你们又打算种什么?还有没有兴趣继续种少爷我从西洋带来的东西?。张大少爷又追问道。佃农纷纷答道:“少爷放心,你叫我们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我们相信少爷不会害我们还有人叫道:“少爷派来的宋先生已经说了,下半年他要让我们种花生、洋芋和玉米,我们收红著的时候,已经在点玉米了。为了教我们种玉米,宋先生还特别从吕宋国请来了两个洋先生,一点一点的教我们。
“宋应星果然是实干家。”张大少爷满意点头,问道:“那宋先生现在在什么地秤你们知道不?”
“宋先生在老赵庄那边一个知情的佃农答道:“听说俺们山东的大官都来了,宋先生领着他们去看俺们临清种植的狗薯,想把狗薯带到山东其他的地方种植,听说他们还打算拿一石粮食换一百斤狗薯的种薯,带到山东的其他地方去种。宋先生叫我们别急着换,说是价格还能涨点。”
“很好,马上老赵庄,消登莱巡抚孙元化也来了。”张大少爷点头,先向张石头等人吩咐一句,又转向佃农人群笑道:“老乡们,你们都回去忙活吧,记住,你们的狗薯一定要留足来年的种子,多听宋先生的话,他教你们留种子,你们就怎么留!还有,给我也留几万斤种子。少爷我也拿粮食和你们换一两斤粮食,换你们一斤狗著种子!”佃农们的欢呼声中,张大少爷一行全部上马,一个抱着一个红薯啃着,快马加鞭的继续赶往老赵庄。
马不停蹄的赶到临清近郊的老赵庄。宋应星和张大少爷两个看家的亲舅舅果然正领着一大群官员在田地里考察佃农收获红薯。张大少爷快马冲到面前,立即认出这些官员中有不少熟人,什么漕运总督郭尚友、山东巡抚赵彦、布政使熊文灿、按察副使黄褒、东昌知府华敦复、充州知府孙朝肃和东昌推官解学龙”官员多得名字叫都叫不过来。除此之外,登莱巡抚孙元化又赫然在列一很明显,他这是来解决小冰河期导致军屯粮食减产的问题了。
“探花郎?!”临清知县陈显际第一个发现自己治下跑出去的朝廷大员归来。惊叫声中,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迎了过来,争先恐后的向张大少爷道喜,恭祝张大少爷荣升巡抚,半只脚踏进封疆之列。张大少爷跳下马一一还礼,好不容易客套完了,张大少爷二话不说就一把抓住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恳求道:“孙巡抚,和你商量一件事情,这次朝廷下旨,让我在山东招募士兵组建新军,我打算到你治下的一个∝去招募,消你能行个方便。”
“到下官的治下招募兵员?”孙元化面露难色。答道:“张大人。不是我不好说话,可是我掌管的登莱水师也需要大量兵员和民夫,你如果打算从登州、莱州和威海这些地方招募兵员对登莱军队就有点影响了
“放心,登州、莱州和威海这些的方的士兵,我一个不要!”张大少爷斩钉截铁的答道。孙元化一楞≈问道:“那张大人你打算从登莱的什么地方招募尖兵?我的治下,也就这几个州县的人口多一点啊。”
“胶州!”张大少爷沉声答道:“这一次征兵,山东其他州府县镇的士兵,我一个不要全部要胶州兵”。
“胶州?。孙元化满头的雾水。心说临清张狗少放着家乡兵不要,干嘛要盯上胶州兵?那地方又穷又偏僻。几百年都没打过仗了,更没有什么在卫所练过的老兵种子,连上过战场的民夫都没有,招募再多士兵去也是一群新兵蛋子,根本顶不了什么用啊?不过也正是如此,孙元化很快就笑着说道:“如果是胶州的话,那没问题,那地方离登莱太远。就算征调民夫也征不到那里。我叫胶州知州方时化全力协助于你
“既如此。那就多谢孙大人了。”张大少爷松了口气,赶紧行礼道谢。陪同张大少爷回山东的宋献策则满头雾水,找机会向张大少爷问道:“东家,你放着临清的家乡兵不要,怎么跑去胶州征兵?你难道没有想过,如果你在临清征兵。招募来的兵员肯定大部分是你家的佃农子弟,指挥更方便,用起来也更放心?。
“宋师爷,你不懂,但将来你就会明白了张大少爷摇头,心说我总不能告诉你?几百年后,有一位前伟后毁的大人物就是用胶东兵横扫东北打赢辽沈战役,还有一支胶州子弟兵先打塔山拼命战,又打抗美援朝战吧?至于我的家乡兵,当亲兵还差不多。,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一山。章节更多,种作者,种正版阅读!涧书晒细凹曰迅姗不一样的体蛤,阅读好去外
第一百五十五章狗少城管队是怎么炼成的
二旺:今日二更。第一更送到求月票。)“绝删一
位于胶州湾畔的胶州,下辖即墨、高密二县,在明代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相对比较荒凉贫困的地方。山多风大,百姓主要以耕种和打汪为生,仅有的特产就是胶菜和鱼虾▲且土地贫瘾,粮食生产稀少。在灾荒年景常常无以为继,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饥荒,甚至还数次发生过易子相食的人间惨剧。但也正是这恶劣的环境,造就了胶州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彪悍勇猛的作风,还有争强好胜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些,胶刚才招来了张大少爷闪烁着绿光的贪婪目光”,
六月初十,张大少爷一行风尘仆仆的赶到胶州城,胶州知州方时化早已领着地方官员和乡仲迎侯在城门之外,双方见面,张大少爷连气都来不及喘上一口,跳下马就把让张石头和亲兵拿出厚厚一叠告示,向方时化说道:“弈大人,时间紧急,闲话一会再说,麻烦你马上让衙役把这些告示贴出去,胶州的各乡各镇都要贴到。
另外再请胶州各个地方的地编多宣传一只要志愿来参加军队的青年壮丁,只要考核合格的士兵∪给五两安家银子,管吃管住管衣服。每日三餐都有油水,每年十二两白银的俸禄加奖励,按月发放!还有。我已经向朝廷请得圣旨,凡是有子弟当兵的农户,一律免税”。“好优厚的条件”。方时化悄悄吐了一下舌头,心说我这里的百姓这下可要疯狂了,不过也好,把那些地痞无赖全带到军队里去,我这里可要安宁许多了‰到这里,方时化忙把告示亲自接过去,又交给衙役班头,吩咐衙役按令行事,这才向张大少爷笑道:“探花郎,我们山东官场都说你是山东走出去的骄傲,办事果然是雷厉风行,这些告示都走路上写好的吧?真会节约时间啊
“让方大人见兴,兵部只给我一个同时间,现在已经过去十天了。所以急了些,还请方大人千万不要介意。”张大少爷尴尬笑着向方时化谢罪。在朝廷里没什么靠山的方时化当然不敢介意。只是亲热的拉着张大少爷,为张大少爷一一介绍在场诸人,介绍完官员,方时化又指着在第一个的中年乡伸说道:“探花郎,这个大人也许你认识,你是山东的骄傲,这位高鸿图高大人则是我们胶州的骄傲。他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担任过陕西巡按和陕西道御史,今年年初才致仕还乡,你们在京城里,也许还见过面。”
高鸿图大约四十多岁,瘦瘦高高,国字脸看似威严,态度却非常亲切。微笑着解释道:“方大人误会了,我去年从陕西回到京城的时候,探花郎已经去了辽东,我致仕还乡的时候,探花郎好象还在建奴的伪都盛京城里大振国威,所以无缘识得探花郎尊容。”张大少爷在京城时曾经听山东籍官员提起过高鸿图。知道他是一个不属于阉党也不属于东林党乡”所以不敢怠慢,赶紧向以晚辈身份向高鸿图行礼问候,高鸿图还礼≡张大少爷不摆架子的作风甚是欣赏。
“张大人,罪员听说你这次来胶州。是打算招募士兵镇守蓟门,支援辽东,而且点名非胶州兵不要。”高鸿图用了一个罪员的自称,平静说道:“罪员为了种探花郎的义举,已经发动族中子弟,动员他们主动报名参加军队,为探花郎招募了九百多名家族子弟,全都是丰七岁到三十岁的壮丁,听凭探花郎调用。罪员还愿意捐助一批钱粮,以助探花郎军威!”
“九百多人?这么多?不可能都姓高吧?”张大少爷大吃一惊,差点以为高鸿图家和自己家一样,佃户多得数都数不清。旁边方时化抢着解释道:“张大人。高大人的家族是胶州第一大族,胶州高姓最全,人口众多,可以这么说吧,只要是高姓的字辈支脉,在胶州都能找到!高大人招募这九百多人,只用了一天时间。如果探花郎愿意,高大人肯定还能再给探花郎招募一批青壮。”
“高大人不畏军旅凶险,主动发动亲族参军,还散财助军,忠义热肠,报国之志,感天动地,下官钦佩之至,也感激之至。”张大少爷嘴上的漂亮话说得一句比一句好听∏子里却非常清楚高鸿图既然是自称罪员,证明他肯定是犯了什么事被迫致仕还乡,这么主动热情的配合自己的募兵行动,除了爱国热忱之外。只怕还指望着从自己身上找到脱罪复出之门。不过这没关系,张大少爷还是很乐意利用老乡关系,在朝廷上给自己笼络一帮党羽的。
“探花郎不必客气,这些都是下官应该做的高鸿图非常之谦虚。和张大少爷言谈甚欢。旁边方时化则赶紧给张大少爷介绍完事的胶州乡伸,又说道:“探花郎,快城里面请,下官在衙门里略备薄酒。粗茶淡饭,请探花郎和探花郎带来的诸位大人务必赏光。”
“方大人,酒宴一会再说。”张大少爷再一次拒绝方时化好意,拉着方时化的袖子焦急说道:“方大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