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伐-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荆州军退到汉江以南,邺城人马进驻樊城,两军隔江对峙,那就很难发生冲突。为了让两军保持近距离接触,司马昱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他的这些手段在桓温面前不顶用,桓温在建康呆了三十多年,建康人士的心理和处世之道被他摸得通透。接到诏谕后,他一眼看出司马昱有用荆州军压制邺城的用意,既然如此,他干脆连降将乐弘、上官恩也不交了,并做好了建康、邺城、江陵三方相互扯皮的准备。

石青是通过历史了解的建康人士。认识的没有桓温那般真切、敏锐,仿佛中间有些距离,这种距离让他像个旁观者,有时看得比桓温更全面,更透彻。所以,建康方面的消息传入耳中之后,他只随便咀嚼了一下,便将其抛在脑后。

对于整日蒙头做梦的人来说,美梦做得再怎么好,也没有实现美梦的勇气、力量和经验。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威胁。邺城不需要为之操心忧虑,有那功夫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实事。

五月底到八月初,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石青老老实实待在建立各种施政官署,邺城连窝都没挪过。

历史上,三省六部制是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熟得施政结构。自隋开始,“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便非常稳定,很少出现变动,一直被沿袭,三省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不少争议,行政权经常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间换来换去,元、明、清甚至是采用一省六部制。鉴于已知的经验教训,石青对三省六部的职能做了些改动,以此为框架构建邺城权利机构。

当然,这种机构不能明目张胆地宣之于口,只能用另外的名称代替。邺城的权利架构因此有些不伦不类,其中分别叫做:

政务部(尚书省),政务院主管、副主管(宰相、副宰相)执掌下辖行政事政。

秘书监(中书省),秘书监主管、副主管(中书令、中书侍郎)起草王谕诏令。

监察部(门下省),监察院主管、副主管(左、右谏议大夫)负责审核监督政务部、秘书监。

政务部下设六曹,分别为:

功曹(吏部),掌管官吏升迁罢免。

仓曹(户部),负责邺城财政征收及支用。

工曹(工部),负责组织重大工程、大规模的开发生产以及技艺的创新和推广。

户曹(拟议中的‘民部’),下设五斗米互助社、义仓等,专事赈济灾民,安置流民。

刑曹(刑部),制定刑律,主管诉讼,维持民生治安。

学曹(吏礼部),负责推行官学,普及教育,对胡人进行汉化,选拨人才,春秋祭祀。

以上就是经过石青修补完善后的“三省六部制”。没有明示的“三省六部”归民王麻秋下辖,对民王府负责。需要说明的是,石青把军事从“三省六部”之中独立出来了。

乱世之中,唯有刀枪才是最有力、最直接的力量。他必须把兵权牢牢控制在手,任何人都不能与之分享,邺城下辖的所有军队将由征北大将军府统带。为了方便管理,石青在邺城建了一个“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行营设装备制造司、辎用供给司、青壮征募司、组织人事司四个掾属部门,以便从三省六部获得行政、后勤资源。

历史证明,军队独立于行政之外是种很糟糕的体制,后患无穷,不可为长久之计。石青明白这一点,只是为目前形势所迫,他只能如此办理,只有等时机成熟之时,冀州征北大将军府和邺城邺城行营才会撤消,与中枢机构合并。

与麻秋的封号相对应,邺城下辖的所有军队将统称为“民军”。随着襄国三月一期的整编进度的推进,“民军”将会是一支由征北大将军府直接下辖的人马,再没有私兵的存在。

征北大将军府对将领的任命权一直向下延伸到营校尉一级,营也是民军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人数编制最少八百人,最多三千人。

两个或两个以上、六个或六个以下的营合起来可成一军,一军之首为正将,直接下辖人马不能超过一万五千人。八千人以上的军必须设一员副将,一万二千人以上的军必须设置两员副将。邺城辖下十州的州将军如徐州将军周成、兖州将军贾坚等都是正将。只是边州的人马配置的多些,设的有副将,内地州的人马较少,就有正将直接统带各营校尉。

遇到战事或者特殊情况下,两个军或者三个军人马需要联合行动之时,应该有一位都督统一指挥。只是都督是临时职务,战事结束,便告解职。

以上便是目前民军高级将领的分级体系。

营校尉以下采用的是汉时二五进制的兵员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以此类推。

营校尉以上只有统带偏师的副将和统带一军的正将两级,非常的简明。不过,为了给予部下将领晋升机会,石青把正将细分为六级。从最低的一级开始,按照军功考绩等向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一级级攀升,越到后面,升级需要的功绩越多,晋升便越难。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三省六部”、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的框架在邺城搭建出来。框架很容易就搭建出来了,“三省六部”主管、邺城行营各司主事、十州将军、刺史、各郡郡守人选等人事任用却令石青非常头痛,奖功罚过,拔擢人才,剔除昏庸之士等等只是基本考量。在这些基础上,他必须考虑哪些人更可靠,哪些人暂时动不得,哪些人必须分拆开…。。在这种特殊时期,在这种恩主私军盛行的年代,有些东西他不能明示出来,不能公开制度,只能依靠手段悄悄地进行改变。否则的话,即便不是众叛亲离,也会有不稳定的变故出现。

维稳啊!一定要维稳——

石青一边苦涩地念叨,一边煞费心思,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和麻秋、郎辏У热讼嗌套虐迅鞑克局饕倮羧搜∏枚ㄏ吕础

各部司官将领的任命需得民王麻秋宣布,麻秋宣告的任命只有等大晋赐封的民王封号下来了才有法理意义。因此,人选敲定之后,邺城的“三省六部”尚不能马上成立,只能依循前例暂且维持。

大多部司之政务可以从容图之,有一些部司事宜却耽搁不得。户曹(民部)辖下五斗米互助社的铺展、掳掠的幽州南部民户的安置,工曹(工部)下辖技艺创新推广司的创新立项、推广项目立项以及学曹(礼部)在中原诸州宣扬汉家礼仪、推广官学教育、对胡人汉化等等诸般事项皆是石青日程中的优先项。

没有任何宣扬声张,祖胤、孟还真、郎肃、郗愔四个内定的学曹司官悄悄就任了,祖胤是学曹掌总的主事,孟还真是负责推广官学的从事,郎肃是负责胡人汉化的从事,郗愔是负责宣扬汉家礼仪的从事。

与此同时,工曹(工部)主事和技艺创新推广司也悄悄地开始运转。秋天来了,眼见天气一天冷是一天,内定的工曹主事王羲之还未回转邺城,功曹下辖技艺创新推广司的从事诸葛裕就忙碌起来了。他一边组织人手在莱芜大规模挖掘石炭,冶炼钢铁,一边在青兖征募熟练的泥瓦工匠,去冀州北部推广火炕技术,另外还承担起投石车的研制。

不同的历史阶段,投石车的叫法不一。历史上所谓的石炮、霹雳炮、抛车,说得都是投石车。中国象棋中的炮指得也是投石车。在冷兵器时代,投石车是真正的攻守利器,然而,自春秋出现以来,直到宋时投石车才得到大规模的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投石车不易生产、不易操作、笨重不易携带等三个方面。种种弊端让投石车的发展经常出现中断,到五胡乱华这等历史倒退时期,中原工匠只从传说里知道些投石车的大致轮廓,至于制作工艺却是半点不知。是以,石青想得到投石车,必须聚集熟练工匠如创新般研究制作工艺。

悄悄铺展开得几件事都比较急切,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有一件事不仅急迫而且带有凶险,这件事就是对关中胡人的汉化。

八月初六。石青传令驻守在冀州北部与幽州燕军对峙的各路都督,准备接收经过襄国整编新军,与此同时,原有人马需要重新到襄国整编并注册登计。

这一次接受整编的人马总计有五万余,规模极为庞大。石青勒令各部都督,必须在八月底完成换防,九月初十前,需要整编人马必须抵达襄国训练营。传令信使离开之后,石青招来何三娃,让他亲自走一趟襄国,暗地交代孙威,十月中旬,襄国整编队伍的野外行军操练将在司、豫两州进行,其间可能会有实战演练,请他做好各项准备。

石青和王猛有过默契,冬季农闲是迁移关中胡人的最好时机,在襄国接受整编的五万人马和关中魏统、诸葛攸枕戈以待的三万人马将是这一进程顺利实施的最有力保证。

万一开头难,这次迁移人数大约有十余出头。只要开始强行将其分散开,十余万人洒在司州、豫州广褒的大地上,连朵浪花都浮不起来。有了这个基础,垒屋定居、屯耕赋税、登记造册等等日后豫州刺史杨群的管理和礼部进行的汉化将会省力的多。

为长远计,石青把胡人汉化一事视为重中之重,看得比麻秋封王还要重要。他一早就打定注意,一俟麻秋封王、自己成婚的大典结束,便即刻挥兵南下,亲自坐镇司、豫,耗上一个冬天把胡人迁移一事办下来。

“石帅!徐州来报,前日大晋宣诏使仪仗过了淮河,以日行五十里的速度北上,刘大人、王大人、郗大人都有随行。”一名亲卫进来禀报大晋宣诏使的最新行程消息。

“哦,这么快!”石青从琐事中回过神来,眼珠一转,兴奋地说道:“来人!快马去冀州传令……哦,不!不是传令,是去请祖凤将军尽快来邺城……”

“完婚”二字在喉咙里一打转,又被石青咽了下去。

第七集 第十四章 齐人之福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皇帝诏曰:谯郡麻秋,齐大夫麻婴二十八代苗裔也。勇武果毅,忠贞精白。时匈奴猖獗,羯胡祸起,中原沉沦,社稷蒙尘。秋有不忍,立志驱除鞑虏,继而潜入羯胡之中,披肝沥胆,坚韧磨砺,每遇战阵,必迎忍而上。凡三十年,除征西都督,成有为之士。秋不忘汉身,心属大晋,渴欲恢复中原衣裳,适逢石酋亡故,石氏子自相征伐……”

大晋永和七年,八月二十二。

琨华殿前,炉、鼎、龟、鹤,吐出缕缕香烟;金钟、玉磬,琤琤琮琮,清脆悦耳。高高的丹樨之上,大晋宣诏使侍中纪据手捧皇诏,声音抑扬顿挫,正在朗声诵读“忠贞之士”麻秋的“显贵身世”;丹樨之下,麻秋垂首倾听,神色颇为谦恭。一干邺城文臣由刘征、申钟领衔立于大殿左侧。一干武将由石青领衔立于大殿右侧。

站在右侧武将队列中里的荀羡对邺城人士杜撰出来的麻秋身世没有半点兴趣,心神恍惚之际,他隐隐感觉到不妥。不妥的原因来源于他将要接受的新职务——征北大将军邺城行营丁壮征募司主事。

按照邺城新颁布的品秩制度,行营各司主事的品秩和军中副将相当,与原来就任的亲卫步兵营校尉相比,担任青壮征募司主事算是拔擢,但是荀羡对这种拔擢非常不满。朝廷正在限令邺城裁撤人马,中原战事越来越少,哪里需要征募青壮?这种情况下,征募青壮司铁定是个闲散的养老所在,可怜他尚未满二十八岁,哪里就需要养老了?养老不养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因此丧失了领兵权。

荀羡和兄长荀蕤一直认为,他们这伙人包括戴施在内,最好的局面是荀羡、戴施领兵,郗愔、王羲之在邺城朝堂辅助麻秋,郗超贴身监视石青,郗昙、谢石、荀蕤三人担任刺史郡守之类的地方官吏。如此地方、朝堂、军中三方相互呼应,很容易聚拢出一股势力。然而,荀羡不知道石青是有意还是无意,竟将自己调出兵营,将谢石、荀蕤、郗昙等尽皆调进了邺城。此举若是无意还好,日后可以慢慢周转,若是有意……想到这种可能,荀羡就不寒而栗,石青的狠辣他很清楚,对方若是摸清了自己一伙人的意图,后果可就太可怕了。

“……兹,钦命麻秋为民王,暂代天子牧守青、兖、司、豫……”

纪据的声音如风拂耳,没在荀羡心中留下半点痕迹。“不行!必须通知郗超,让他尽快摸清石青的想法。”

荀羡正暗暗决定的时候,琨华殿里哗地一片乱响,嬉闹声、恭贺声不绝于耳。原来纪据把诏书宣读完了。麻秋正在遥拜,谢天子之恩,其他人则一蜂窝地向麻秋道贺。

犹豫了一下,荀羡迈开步准备向麻秋道贺。就在这时,静鞭一响,负责礼仪的宫人扬声唱到:肃静——请民王沐浴更衣,上座受百官朝贺——

琨华殿倏地一静,麻秋哈哈大笑,数十名早已准备多时的宫女端着盛放王冠、玉带、王袍等物的玉盘,一拥而上,拥簇着麻秋去了偏殿。

荀羡见状,缩回迈出的脚步,退进武将队列。

不一会儿,麻秋更衣完毕,头戴王冠,身着蟒袍,腰缠玉带,满面红光地在宫人服侍下到丹樨王座上坐定,祖胤越众而出,唱礼道:“民王麾下诸臣公,行两跪六拜礼——”

大殿两侧文武将官齐齐跨出三步,在殿中站定。祖胤站在前首中央,一边唱礼“跪——”一边示范着先自跪下,后面人等有样学样,呼喇喇跪倒一大片。

“一拜——”祖胤双臂抬起,双手贴额,手捧额头般极其庄重地向下扣去。

“二拜——”

……。。

两跪六拜礼罢,麻秋大笑道:“哈哈哈——好啊!诸卿免礼。”

众人依言退回原位,麻秋扬声道:“诸卿,日月更替,推陈出新。石赵、冉魏已成往昔,当前天下一统,民心尽归江东朝廷。望诸卿抛弃昔日恩怨,与寡人同心与共,辅助朝廷中兴繁荣……秘书监,代寡人宣读诸卿之职。”

一回到邺城便被任命为秘书监主管的刘群恭敬地应了声是,随即手捧民王谕告,来到丹樨下首,面对文武将官宣读道:“上承圣德,民王诏曰:北地沧凉,百废待兴,才俊义士,焉能旁顾。为社稷故,为黎民故,本王选贤拔能,以为任用。具体如下:政务院主管刘征,副主管刘启、郎辏В幻厥榧嘀鞴芰跞海敝鞴苷陨兀患嗖煸褐鞴堋晨诟苯罡鹩稹幽诳じ苯恒健澈?じ苯罾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