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饮食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饮食分册-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部分 


… Page 2…

                               点心的由来 



     众所周知,“点心”是人们每日早上用来充饥的,俗称“早餐”。 

      “点心”一名由来已久。据传说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之时,见到战士们日 

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 

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 

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其实,“点心”的名字,据有关烹调资料记载,比这个民间传说要早得 

多。例如,宋人吴曾撰的《能致斋漫录》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 

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按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 

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吴曾与梁 

红玉同一时代,并其成书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所载唐人郑修 

一事有按有据,应当足信。这样“点心”一名的出现,比传说的要早200年 

以上。 


… Page 3…

                               年糕的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 

伐楚。吴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郢都,另立新 

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 

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 

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越国乘机 

伐吴,战事连绵,申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 

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 

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 

     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同时也取“年 

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Page 4…

                              腊八粥的由来 



     农历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每逢这天,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 

口的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两种说法。 

     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入山修行,寻求人生真谛。有一天他走得 

又累又饿,倒在河边,有一个牧女看见了,就将自己的一碗用各种谷米混在 

一起煮成的粥给了他,释迦牟尼喝完这碗粥,顿觉精神焕发,在河里洗个澡, 

又打了一会盹,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了。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从此以 

后,每逢腊八,寺院都要举行仪式,熬腊八粥敬佛。 

     另一个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饿得饥肠辘辘。有 

一次,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老鼠洞,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于是,伸 

手掏了下去,掏出来的却是大米、豆子、粟米、红枣等。他把这些粮食煮了 

一锅粥,喝起来感到比什么都香。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整天吃山珍海味。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从老鼠洞掏粮食煮粥的事来,于是传命御厨以各色五 

谷杂粮进食。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吃后大悦,因此,就将粥赠名为 

 “腊八粥”。 


… Page 5…

                               水饺的由来 



     水饺,是我国的传统食品。 

     古时的饺子叫馄饨,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 

揖所著的 《广雅》一书中,就提到了馄饨这种食物。北齐时的颜之推,讲得 

更为具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就是半月形,这 

正是饺子的形状。到了唐代,又被称做“牢丸”。唐人段成式著的《西阳杂 

俎》一书里,就有汤中牢丸的记载。明朝末年的张自烈考证了饺子名称的来 

源,他说:“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丸,或谓粉角,北人读角为矫,因 

呼饺饵,伪为饺儿”。从这些记载来看,饺子至少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了。 

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塔那北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唐代墓葬,出土了一 

个木碗,碗里盛着饺子,仍很完好,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这说明 

饺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到我国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了。 

     饺子成为北方春节的传统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人们春节吃饺子,不 

仅因为它好吃,还取其“吉利”,所以,有些地方把饺子包的形状如元宝, 

有的还包上花生米,因为花生米又名长生果,希望吃了这样的饺子,身体健 

康长寿。 


… Page 6…

                               馒头的由来 



     在我国,无论南方、北方,差不多家家都吃馒头。说起馒头的来历,还 

很有趣的呢! 

     据说 1700多年以前,诸葛亮为了扩充蜀国的势力,亲自率领大军南征, 

获得了七擒孟获的胜利,尔后班师回朝。这一天,当大军行至泸水时,只见 

江中浪涛汹涌,水流急湍,不能渡江。眼看大军被阻隔江岸,诸葛亮十分焦 

虑。这时,降将孟获求见,孟获对孔明说,泸水中有一猖神,经常兴妖作怪, 

弄得舟翻人亡。所以,来往行人必须给猖神祭祀,如能在江中扔下49颗人头 

以及一头黑牛一头白羊,泸水就会立时风平浪静,让行人渡行。 

     诸葛亮听后,沉吟了半晌。对孟获说:“如今蜀国四方安定,如何无故 

杀人祭神,你看这样如何?”原来诸葛亮想了个补救办法,他让厨师用白面 

掺水塑成人头的模样,里边包上牛羊肉,用以替代真人头,起名叫“馒头”。 

当天夜里,孔明披上八卦袍,在泸水岸边点设明灯数盏,把白羊黑羊及 49 

个馒头供在备案上。午夜三更,命人把祭物扔进了江中。次日天明,只见云 

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流过泸水。从此,馒头被人传为美谈,并被人 

们视为高贵的食品。一般在宴会上都要上馒头。 


… Page 7…

                               面条的由来 



     面条是我国最大众化的传统食品之一,历史久远。 

     最早的“面条”很难称之为“条”,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即下锅 

去煮,故称为“煮饼”、“水溲饼”,又叫“汤玉”。由于它在烹制方法和 

配料上,同今天的过水面、热汤面类似,所以我们仍将它视作面条的前身。 

晋代,“煮饼”又名“汤饼”。“汤饼”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 

 《新唐书·列傅·玄宗皇后王氏》中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汁面, 

为生日汤饼耶!”由此看来,过生日吃面条,唐代已有此风俗。 

     唐代人食用汤饼,要用筷子挑起,这也从侧面说明,面条在此时已发展 

成“条”状。到了宋代,面食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风味。 

见于史料记载的面条类食品有:“淹生软羊面”、“三鲜面”、“鹅面”、 

 “百合面”、“大燠面”、“素面”等。由于面条在宋代已成为受欢迎的大 

众食品,故在民间形成这样的习俗:生了孩子后的第10天,要举行“汤饼会”, 

请亲朋来吃面条,以示庆祝。 

     元明两代,面条兴盛不衰:元代有挂面问世,明初的刘基还记下了8种 

面条的制法。清代面条的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面条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 Page 8…

                               麻食的由来 



     麻食是关中人常吃的面食。它是用水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 

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另外将肉类、豆腐、 

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 

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 

尤美味可口。 

     关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来历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饮 

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 

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 

 《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 

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 

意食之。” 

     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 

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 

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 Page 9…

                               汤圆的由来 



     宋朝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 

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 

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 

宵。1912年,袁世凯纂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 

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 

 “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           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 

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 Page 10…

                             萨其玛的由来 



     满族风味糕点“萨其玛”名称的由来有一段历史原因。这一词,最早见 

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制作萨其玛 

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 

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词的缩写。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民众 

入关,满汉杂居,生活习俗,语言词汇交流融合。萨其玛作为一种民族风味 

食品,也被汉族人民接受。萨其玛的名字也成了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 Page 11…

                           “缸鸭狗”的由来 



     “缸鸭狗”,即宁波汤团,以它洁白如玉,细腻香甜的特色,驰名于国 

内外。 

     “缸鸭狗”,是宁波一家老汤团店的招牌。解放前,宁波虽有很多汤团, 

但以这家最为知名。为什么要叫“缸鸭狗”呢?是因为店主人叫江阿狗。俗 

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宁波人讲官话。”在宁波方言中,江阿狗与 

 “缸鸭狗”谐音。这位精明的宁波人,就在招牌上画一只缸,一只鸭,一只 

狗,用这种既别致又形象的商标招徕顾客。再加上他做汤团的手艺很好,质 

量讲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宁波的一家著名汤团店。但是,到了 

50年代后期,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缸鸭狗”的招牌被取消了。直到1979 

年,“缸鸭狗”才得恢复。 


… Page 12…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上百年来,狗不理包子作为津门三绝之首,名扬四海。 

     狗不理包子,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们青睐。那么,这么雪白味美的包 

子为什么偏偏要叫狗不理呢?原来,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边侯家后一带 

有一个专卖包子的小摊,小摊掌柜的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因他的包 

子味好,买的人多,他一个人连做带卖实在忙不过来,就琢磨了个快速售货 

法,在摊头放一把筷子,一摞粗瓷碗。谁要买包子就把钱放到碗里,再把碗 

给他,他看钱给包子,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于是人们笑话他:“狗子卖包子, 

一概不理!”传来传去,就传成狗不理包子了。 

     狗不理包子越传越有名,由小摊档变成大摊档,由大摊挡变成包子铺, 

变成饭馆,又扩大成三联号。狗不理不仅在国内一些城市建了分店,还出口 

到了日本。 


… Page 13…

                          “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种风味小吃。有人说:“不尝‘过桥米线’算 

不得去过云南。”一套“过桥米线”,抵得上一桌宴席:每人面前有碗有碟, 

汤、米线、白如粉片的生鸡脯、紫红透明的猪里脊肉、肝、腰花,洗净并切 

得整齐的韭菜、菠菜,还有香菜。 

      “过桥米线”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过去在云南西部有一位秀才, 

为了考状元,独自住在一个湖中的小岛上,以躲避人来函往的应酬,一日三 

餐均由妻子送饭。由于路远,每次饭都凉了,贤惠的妻子十分着急,但又想 

不出好办法。一天,她提了一罐鸡汤送去,一打开,鸡汤却热乎乎的。原来 

是厚厚的鸡油保住了汤的温度。秀才的妻子由此得到了启发,常用鸡汤米线 

给秀才吃。在妻子的鼓励和细心照料下,秀才悬梁刺股,发愤攻书,终于考 

上了状元,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位贤惠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一座桥才能 

到小岛上,以后这种米线也就被称为“过桥米线”,又因为秀才考中了状元, 

一度又称为“状元米线”。 


… Page 14…

                               油条的由来 



     早点食品油条是宋朝时杭州劳动人民首先创造出来的。 

     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其妻王氏等暗订毒计,杀害 

于风波亭。消息传出,京城临安 (今杭州市)舆论沸腾,南宋军民无不义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