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扬雄在西汉末年神学经学占统治地位、谶纬迷信盛行的情况下,坚持唯 

  物主义观点,批判宗教迷信观念,力图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是非常可贵的, 

  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① 《太平御览》卷一。 

② 《汉书·扬雄传》。 


… Page 71…

     (2)扬雄的辩证法思想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扬雄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都 

是对立的统一体,以阴阳对立为基础的矛盾普遍存在,正是这种对立面的依 

存和交错,推动着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如他说的“玄者,摛措阴阳而发气, 

一判一台,天地备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立天之经曰阴与阳, 

形地之纬曰纵与横,表人之行曰晦与明” (《玄莹》。这与《老子》、《周 

易》中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扬雄强调物极必反,认为对立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发展到一定限度 

时就要向自身的反面转化。“极寒生热,极热生寒,信道致诎,诎道致信”。 

扬雄强调“极”是转化的条件,“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太 

玄摛》)这是对《老子》、《周易》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扬雄认为事物的存在是一个过程。他用“罔直蒙酋冥”来描述事物从生 

到灭,从无形到有形,到消逝的过程。“罔”是“未有形”之时,但已包含 

形成个体的因素或元气。“直”是个体已成雏型,但形态不确立,不成熟, 

 “蒙”是事物“修长”之时,“酋”是事物“成象”之时,个体成熟,结出 

果实。“冥”是事物毁灭之时,个体分化,“复于无形”。任何事物都是这 

样一个“出冥入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萌芽,生长、成熟到消亡的过程。 

     扬雄还分析了事物因循革化的发展规律。指出:“夫道有因有循,有革 

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 

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这里所说的因和循,就 

是继承;革和化就是改新,他所论述的是继承与改革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 

展有继承传统的连续性的一面,又有改革创新变通性的一面,因循是合乎规 

律,革化是合乎时宜。因循与革化结合起来,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 

没有继承事物不能凭空而生;没有改新,新事不能代替旧事物,事物的发展 

便不能成立。扬雄还进一步论述了因循必须遵守基本原则,革化必须审时度 

势,认为这是国家成败的“矩范”。扬雄的这些论述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既讲继承传统,又不泥古不化,并把它提到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有明显的 

进步意义。同时也是对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尖锐 

批判。 

     扬雄还对:“五百岁而圣人出”的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驳斥。他指出: 

 “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于数百岁而生。因 

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意思是说,历史上尧舜禹君臣相继,文王武 

王周公父子相序,他们几乎同时,都是圣人。而商汤到孔子则相隔千年。因 

此,机械地讲五百年出一个圣人的说法是荒谬的。 

     当然,扬雄的辩证法并不彻底。他的发展观没有跳出循环论的圈子,而 

是“一判一合”,“一生一死”,“出冥入冥”的循环往复。扬雄也没有摆 

脱阳尊阴卑论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到封建宗法制度的问题时更认为天地不 

可易位,上下尊卑等级也不可转化。另外,他企图用数字来说明宇宙万物的 

变化,也暴露了其理论思维形式化的流弊。 



     (3)扬雄的认识论、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扬雄的认识论有反映论的因素。他首先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人有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能力。他说心就是神明,“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 


… Page 72…

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天地人事 

都是可知的。他要求儒者应该去认识天地自然,也应认识人本身,“通天地 

人日儒”。他认为,人们的认识也就是要探求自然的法度和规律。也就是“遵 

天之度”,“遵天之术”,以通“天道”、“地道”、“人道”,兼通三道 

便是掌握了最高的自然规律。 

     扬雄主张,人们的言论、著作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要有权威性经验的根 

据。他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 

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著作也是一样,必须遵循客观情况,客观 

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可随意增减,“不攫所有,不强所无。” 

这些观点反映了扬雄在 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态度。但是具有明显的简单化, 

表面化的局限性。 

     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抛弃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调和孟荀性善、性恶论, 

提出性善恶混的学说。他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 

恶则为恶人。”就是说,人性之中有善也有恶,关键看后天怎样修身和学习。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意思是 

说,视听言动思这些功能是人所天生的,“性所有也”,但是,人所视所听 

所言所思所动的内容性质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正确的便可正视正听正 

言正思,否则便会邪视邪听邪言邪思。正则为善,邪则为恶。扬雄的人性论 

决不是对孟荀两家的简单折衷,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对善恶的决定作用,具 

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性质,超越了前代水平。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扬雄主张法治,注重教化,反对法家的重刑思想。 

他认为“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觌德则纯,觌刑则乱。”他批评“申韩 

之术,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他抨击申不害、韩非的法家主张 

是把人当作牛羊一样对待。 

     扬雄主张政治改革,他认为因袭成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时革除不合 

时宜的弊政,是治理国家的“矩范。”关系到国家的成败兴衰。在西汉末年 

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扬雄要求革除时弊,挽救危机,具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扬雄对当时神学经学的权威大胆地提出挑战,并构造了新的哲学体系, 

企图取而代之;他捍卫儒学正统的战斗精神对后世儒者有很大影响;他的无 

神论倾向给桓潭、王充等人以直接的启迪;他的 《太玄》标志着汉代哲学家 

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对魏晋玄学有深刻的影响,是秦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过 

渡的桥梁。 


… Page 73…

             5。桓谭的唯物主义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约生于公元前40年,死于公元32年,是西 

汉末年东汉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天文学家,著有《新论》29篇。现全书不 

存,仅有辑本。 

     桓谭在哲学上比较突出的贡献是对形神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 

了精神不死的迷信思想。当时,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都有得道成仙和长生不 

老的迷信思想,桓谭以烛与火比喻肉体与精神,尖锐指出,长生不死是不可 

能的,更没有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 

烛矣。……烛灭,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人之老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桓谭与扬雄是同时代的人,好朋友。在有生有死这个问题上他们是一致 

的。他们都认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以 

烛人之喻,论证形死神灭,桓谭是第一人,对后世无神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影响。但是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还仅是初步的,后来经过王充、到范缜才得 

到真正解决。 

     桓谭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对谶纬迷信的批判。两汉之际,社会危机加深统 

治者企图用谶纬迷信来欺骗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谶纬流行起来。王莽更 

利用制造谶语为夺取政权服务。后汉光武帝刘秀也制造一些谶语作为自己推 

翻莽新恢复汉室、加强统治的工具。桓谭对此进行抵制和批判。他多次上书 

提出反对意见,一次一次不见回音,他仍“冒死复陈。”他指出“观先王之 

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今诸巧慧、小才、伎 

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 

他指出当时的所谓图谶都是那投机取巧的小人编造出来骗人的,不可凭信。 

即使在光武帝刘秀面前,桓谭仍“极言谶之非经”,光武帝大怒,说他“非 

圣无法”,差点儿杀了他的头。他从此“忽忽不乐”,不久就死了。 

     和扬雄一样,他反对将孔子和儒家典籍神秘化的思潮。他指出:“谶出 

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 

 (《新论、启寤》)他对神学目的论也进行了批判,指出自然界某些植物、 

动物彼此伤害,并不是上天有目的制造出来的,“譬若巴豆毒鱼,矾石贼鼠, 

桂害獭,杏核杀猪,天非故为作也。”有些毒药能杀人,这并不是天有意安 

排的。桓谭对天人感应的天谴说也提出了批评,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 

常有无世而不然。”不应恐惧。 

     桓谭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的唯 

物主义形神论观点和对谶纬迷信、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富有战斗性的,对后世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Page 74…

              6。谶纬迷信和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思想 



     (1)谶纬和象数之学 

    谶是一种能够预示出吉凶后来应验的隐语。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过, 

秦始皇时流行很广。西汉初社会安定,很少出现,到西汉末年,社会动荡, 

各种谶语与纬书结合在一起,逐渐流行。王莽、刘秀都提倡这种迷信用来为 

自己改朝换代制造根据。 

    纬,“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是汉代儒生用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纬是对经而言,有经就有纬,如易和易纬,书有书纬。纬书的名字 

都很怪诞,如易纬有《乾凿度》、《稽览图》等。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河图”、 

 “洛书”一类的纬书。 

    谶和纬本来是两码事,但随着六经的神秘化,纬书中也有些谶语,谶也 

往往假托圣贤之言,所以后来人们往往把谶和纬混为一谈,通称为谶纬了, 

其实谶完全是宗教迷信,纬书中则包含了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其中最 

重要的是易纬中的象数之学。 

    易传中本来包含着象数,象即图象,就是阳爻(一)、阴爻(一)以及 

由其所组成的卦象。数就是数目,最基本数是奇偶。数中的奇偶与象中的阴 

阳相应。易纬专门阐发易传中这部分内容,构成一个世界图式。所谓象数之 

学,认为象和数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本源,这就是象数之学坚持无中生有 

的宇宙发生论。 

    易纬《乾凿度》说:“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 

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论。浑论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在《乾凿度》中更明确地说:“易起无,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 

象,象而后数。”从以上两段材料可以看出宇宙发生的几个阶段是从无 (太 

易)到有气(太初)到有形(太始)到有质(太素)。其中“易”起自无, 

有一个由无入有的过程,从有理产生出形、象和数,象数变化产生万物。 

     《乾凿度》说,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 

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 

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3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 

物有阴阳,因有重之,故6画而成卦。3画以下为地,4画以上为天,物感以 

动类相应也。”这段文字说明周易卦象形成的原理。以及象数与宇宙间事物 

相感应的神秘作用。它把10天干、12地支和28星宿与5音、6律、7变联 

系起来,认为这就是周易系辞中所说的“大衍之数五十”,这个“大衍之数” 

可以变幻出世间一切事物。具有“成变化而行思神”的神秘力量。《乾凿度》 

中以一七九代表阳的发展,以二八六代表阴的发展,阳气生息、进展,阴气 

消减、退让。它还将一至九个数排列成一个奇妙的矩阵、即二九四、七五三、 

六一八,这个矩阵与四正四维的方向相配,构成了九宫运行图: 

     {ewc MVIMAGE;MVIMAGE; !12100240_0126_1。bmp} 

这个组合中的数字横坚斜相加都是15。再与月令相配,据说它代表了一年之 

中阴阳之气的消长。宋代人将这些数字用黑白点表示,就成为河图、洛书。 

 《乾凿度》中也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封”配以4正4维4 

时12月,以表明一年当中阴阳消长4时寒暑变化的规律。 


… Page 75…

     {ewc MVIMAGE;MVIMAGE; !12100240_0127_1。bmp} 

     《乾凿度》还将人的道德伦常与八卦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