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佛教教理(佛协-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近住戒亦名八关斋戒。有人不能终身持戒的,就受近住戒,只持一昼夜。过
了一昼夜后,要再持又可再受。因为受持的时间短,所以要求比五戒高,一切要
如阿罗汉。近住戒有八条,就是将五戒的“不欲邪行”改为“不非梵行”,加上
“不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食非时食”等三条共
为八条。广如《佛说斋经》、《八关斋经》、《优婆夷堕舍迦经》等说。《瑜伽
师地论》卷五十三说近住律仪五支所摄:一、受远离损害他支,即不杀生、不不
与取;二、受远离损害自他支,即不非梵行;三、违越所受重修行支,即不妄
语;
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即不涂饰香鬘等以下三条;五、不坏正念支,即不饮诸
酒。

  沙弥戒相,如《沙弥十戒法并威仪》说。沙弥尼戒相,如《沙弥尼戒经》
说。
沙弥、沙弥尼所受有十戒,就是近住八戒,将“不涂饰香鬘”与“不歌舞观听”
开为二条,再加上“不受畜金银等宝”,共为十戒。此十戒开为三十三,再加
“舍在家相”,“取出家相”,“请和尚法”,共为沙弥应受持的三十六法。此
十戒即总摄具足戒,如沙弥尼戒经说:“能行是十事,五百戒自然具足。”

  沙弥尼受十戒后,应从僧乞二岁学戒,受六法,二年不犯,方许受具足戒。
六法依《四分律》即于四根本加“不非时食”及“不饮酒”,依一切有部有“不
独行”等根本六法,及“不捉宝”等随行六法。此外于比丘尼戒,一切皆应随
学,
广如《式叉摩那尼戒本》说。

  比丘、比丘尼戒,具足离一切应离身语业,故又名具足戒。《瑜伽师地论》
卷五十三说,比丘戒有四支:一、受具足支,谓受戒时作白、白羯磨、说四波罗
夷等。沙弥、沙弥尼、正学女的受戒,都属于此支。二、受随法学处支,谓从受
戒后,于律藏及别解脱戒经中所有随顺比丘戒众多学处,悉皆守护奉行。沙弥、
沙弥尼、正学女戒及三千威仪等,都属于此支。三、随护他心支,谓行住坐卧如
法威仪,不应往处(如五家等)不往,护他讥嫌。四、随护如所学处支,谓于微
细罪深见怖畏,于所学诸学处能不毁犯,若犯能速忏悔还净。故出家五众的戒,
广义的说,就不仅是戒经所列的条文。但一般说戒相,多指戒经条文。现在中国
一般所诵的四分比丘戒本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本有三百四十八条。藏语系佛
教区所诵的一切有部比丘戒本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本三百六十四条。其余
大藏中现存“僧祇”、“十诵”、“弥沙塞”等诸部戒本,久未通行。条文多
少,
也各微有出入。但不过是堕罪以下小戒条文的开合,实际没有多大差别。

  七众别解脱戒中,唯近事戒,对于不能全受持五戒的人,许先暂少受某几条
或一条。其余近住及出家五众的戒,必须全受,不能缺减任何一条。受一切别解
脱戒,都不能有所限制,如限定某些有情才不杀,某些财物才不盗,某处才持某
条戒,都不成清净戒。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说:“别解脱律仪普于一切
有情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若起此心,于某处受,某处不受,不得律仪。”

  七众受别解脱戒,都必须先发求解脱的清净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则所受的
戒就不能成为解脱的正因。若受戒时未发出离心,受后也要修令发起,戒体才圆
满。

  别解脱戒,出家众必依师受。在家的近住戒,有说必须从师受,有说只初次
必从师受,以后如缘不具,也可自誓在佛像前受。近事戒有说也可自誓受。但自
受者既无善知识可依止随学,也无“顾他生愧”的功能,故应以从师受为正。总
可说一切别解脱戒必依师受。

  受别解脱戒须具相当仪式。受时具足如法的仪式,才能引生殷重的护戒心。
若不具仪式,无受戒的身语表业,就不能引发殊胜无表。

  受近住戒,先受三归依,次受八戒,从不杀生至不非时食,依次随师教说,
循环说三次,说第三次完时即得戒。受近事戒,亦先受三归依,次说戒相,于说
三归依完时即得戒。出家五众受戒,各有详细的仪轨,如律藏中受戒犍度广说。
沙弥、沙弥尼戒,于说三归依完时得。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戒,干白羯磨完时
得。此外,有由特殊的原因而得具足戒的:一、佛或独觉不由师授自然具足,于
尽智心位得。二、五比丘见谛得戒,于初入见道时得。三、耶舍等佛唤善来须发
自落成为沙门,于佛言下得。四、大迦叶信佛为大师,信时即得。五、大生主受
八敬法,闻教敬受时即得。六、法授比丘尼遣使受戒,在所遣尼受竟时得。七、
三归得戒,不在佛前的人,佛遣阿罗汉为说三归,于说三归完时得。八、苏陀夷
七岁善答佛问,佛听受具足戒,于佛言下得。此等特殊的得戒,除独觉的自然具
足外,其余都是佛在世时才有。佛灭度后,得具足戒都必定依羯磨法。

  受持别解脱戒的期限,除近住戒外,其余七众别解脱戒,都是尽形寿受持。
近住戒只受持一日一夜,于清晨明相现时受,持至第二日晨明相现时止。若时相
现时忘受,也可于早餐后补受。

  出家五众别解脱戒由五缘舍:一、对人作法言舍,二、犯根本罪(现生不得
重受),三、形没二形生,四、断善根(起重邪见),五、命终后。近事戒以三
缘舍:一、舍佛法入外道中,二、断善根,三、命终后。近住戒亦以三缘舍:
一、
次日明相现已,二、起不持想,三、命终后。

  一切佛法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三学次第决定以戒为首,如《瑜伽师地论》卷
二十八说:“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
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
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
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学如是次第。”别解脱戒不仅在声闻乘中为三学根本,在菩
萨乘中也为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根本。如《瑜伽师地
论》卷四十说:“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诸菩萨受律仪
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摄善法戒。……”不先能防
止恶法必不能积集善法,不先能不损恼有情必不能饶益有情,故摄善法戒、饶益
有情戒,都要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菩萨要守护摄律仪戒,就不能不守护自己所受
的别解脱戒。《四分律》卷三十五佛自释戒经序说:“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
摄持威仪、住处、行根(诸心行及诸根门摄持行根即修意根律仪和诸根律仪)、
面首(戒德流露,颜色和悦,诸根寂定)、集众善法,三昧成就。”也说明别解
脱戒是成就禅定和积集一切善法的基础。最基本的,佛弟子至少要受三皈依。三
宝中正所皈依的是法宝。皈依法总应护持的戒就是不损恼有情。七众别解脱戒
中,
近事五戒主要所受为远离最胜损他事支(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欲邪行),其
余二支(即不妄语、不饮酒),都为帮助远离损他事。近住八戒和出家五众别解
脱戒,也就是五戒的广开和增上。故七众别解脱戒的主要内容总为不损恼有情。
受持别解脱戒也就是从初皈依为佛弟子必要学修的基本学处。《遗教经》说: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佛临涅槃教弟子以戒为师。佛灭度后别解脱戒即是大
师,
既是法宝,亦是佛宝。别解脱戒住世,佛法即住世。三藏中处处广说别解脱戒为
佛法根本,极为重要。

(隆 莲)


【金胎两部】

  一、名称的总解

  “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合起来
的简称。“部”是“部门”、“部族”、“部类”的意思。金胎两部说明毗卢遮
那如来的“理”、“智”两德,说明理德的一部分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说明
智德的一部分称为“金刚界曼荼罗”。如来的理智两德幽深玄远,不容易用语言
文字表达出来,现在假借采绘丹青的图画、形像来开示诱导一般初学的人,使他
们从这些图画形像的标帜里面觉悟到自己本有的理(身)智(心)两部功德,所
以金胎两部又称色心两部或理智两部。理是本有,属因位;智是修生,属果位,
故又称因果两部。胎藏为




发心之始,包含万行,如东方为生长万物之首;金刚为证得之位,显现万德,如
西方成熟万物之终,故又称东西两部。

  这两部曼荼罗也把真言宗两部大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的思想内容,
用图像表达出来。它网罗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
并蓄,可说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作为真言修行者的信仰和观念的对象。真言
宗就在这两幅画上表现出胜过其他各宗的特色。

  真言宗的修学分为“教相”、“事相”两门,教相是文字理论,事相是仪轨
修法。如果只研教相,不习事相,对于庄严诸尊的法身就不能有亲切的体会;只
重事相,不通教相,对于仪轨修法就往往攒入婆罗门的窠臼。所以两幅画像是真
言宗事相的一个重要图记,必须结合着教相来理解它。《大日经疏》说:“凡秘
密教中,皆记因缘事相喻以深旨。”因此,这两幅画在真言宗的人看来,是十分
重要的。如果仅仅当作是多神的聚会,认为是多神教的表记,那是很外行的看
法。

  二、金刚世曼荼罗

  (一)金刚界曼荼罗的意义。金刚界曼荼罗是九会曼荼罗(九种曼荼罗的集
合)的通称,因为“会”字的意思就是从曼荼罗译成的,依初会《金刚顶经》,
这九种曼荼罗各有名称,但都是金刚界曼荼罗的组成部分,所以总称金刚界曼荼
罗,至于金刚界曼荼罗这一名称的由来,如施护的三十卷《教王经》说:“复次
我今当渲说,最上广大曼荼罗,其相犹如金刚界,是故名为金刚界。”因为金刚
界曼荼罗是金刚界的大日如来最初为金刚手、观音等十地菩萨在阿迦尼吒天宫
(色究竟天)所示现的。但是为了摄取此会所遗漏的根机,所以下降到须弥顶重
为示现,现在所图绘的金刚




界曼荼罗就是描写当时集会的情况。其构造完全等于色究竟天和须弥顶的式样,
因此这一幅图画的曼荼罗也称金刚界曼荼罗,所以说:“其相犹如金刚界,是故
名为金刚界。”

  金刚界曼荼罗也是佛菩萨在阿迦尼吒天宫和须弥顶集会的场所,金刚界就是
大日如来,因为是依金刚坚固的智的“成分”所成立的,所以名金刚界如来;对
胎藏界大日如来的“理界如来”,又可称“智界如来”。西藏的什迦弥怛罗解释
说:“由一切如来身口意金刚本斦所完成故,名曰金刚界如来。”《秘藏记》
说:“金刚者智,界者是身,持金刚者之身,身即聚集义也,言一身聚集无量
身。”就是由无量无边的金刚智体所成的身子称为金刚界如来。

  (二)金刚界曼荼罗的组织。金刚界曼荼罗是根据密教两部根本经典之一的
《金刚顶经》所图绘的,《金刚顶经》有十八会、十万颂。不空三藏仅仅译了初
会中的一部分,即《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中的一品《金刚界品》就去世
了,到了宋朝施护法师译出三十卷《教王经》,才是初会的全经。他又译出七卷
《最上秘密大教王经》,是第十五会;法贤三藏译出七卷《最上根本大教王
经》,是第六会。

  普通所称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不是指全经十八会中的九会,而是初会经里面
有四大品(1.《金刚界品》,2.《降三世品》,3.《遍调伏品》,4.
《一切义成就品》),《金刚界品》说六种曼荼罗(1.金刚界曼荼罗,2.金
刚秘密曼荼罗,3.金刚微妙曼荼罗,4.金刚事业曼荼罗,5.最上四印曼荼
罗,6.最上萨埵曼荼罗),其中第六开为两种(一印会、理趣会),成了七
种;再加《降三世品》的二种曼荼罗,就成了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其现图的方位
如下……


┌──────┬───────┬────────┐
│五       5  │ 四         6 │ 三         7   │
│   四印会   │    一印会    │     理趣会     │
│            │              │                │
├──────┼───────┼────────┤
│六       4  │ 九         1 │ 二         8   │
│   供养会   │    成身会    │     降三世会   │
│            │              │                │
├──────┼───────┼────────┤
│七       3  │ 八         2 │ 一         9   │
│   微细会   │    三昧耶会  │ 降三世三昧耶会 │
│            │              │                │
└──────┴───────┴────────┘



九会的名称本来应依照经上所说,但为了讲说方便,后人便立了图上这些简单的
名称。名称虽说有九会,但总的组织只是一个金刚界曼荼罗;而金刚界曼荼罗主
要又只是一个“成身会”,成身会是说明佛果行相的。图里面的阿拉伯数字和中
国数字,分别表明从因向果的上转门和从果向因的下转门两个方向。如果众生从
因向果,则先从(一)降三世三昧耶会渐次上升到(九)成身会;如果佛从本垂
迹,则从(1)成身会次第转入到(9)降三世三昧耶会。

  中央的成身会又叫羯磨会,也就是经上所说的六种曼荼罗当中第一金刚界曼
荼罗,是金刚界九会曼荼罗的根本,属于四种曼荼罗中的大曼荼罗。真言行者观
想这里面所画的尊容而成就自身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