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赢利模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有效的赢利模式-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荷。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肯定是永远长不大的企业,一个长大了没有健康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但营养不良,而且风雨飘摇。当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含资金、人才、产品、市场等等对企业无比重要的因素。在长寿企业的漫长历程中,这些因素几乎都受到过挑战;但企业可以贷款渡过困境,企业可以更换领导而扭转衰竭,企业可以更换产品仍保持活力,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市场寻求发展……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对企业至关重要,但要说哪个因素与企业同生同止,唯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企业,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比如优质的产品、完善的服务、英明决策,往往都依托于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市场后工厂”的赢利模式也需要独特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所谓独特的,就是表现为是你这个企业所独有的。其一是偷不走、买不来,别人不可能轻易模仿;其二是分不开,像一双鞋一样不可拆分;其三是带不走,这个能力是属于企业的,不是个人的。企业竞争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产品与服务的背后是技术与人才,技术与人才的背后是企业文化。国外有关百年老店的实证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一家公司由优秀变成伟大,其成功的根本要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工艺技术,但企业文化绝不可以轻易照搬过去。好比用照相机可以为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不出来。凭借“先市场后工厂”的赢利模式发展壮大的蒙牛,其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诚信。以蒙古民族的豪放坦诚为基点,把诚信作为蒙牛的精神支柱,不仅体现在以诚信赢得消费者,以诚信吸引战略合作伙伴,还体现在以诚信凝聚员工和对待客户上,最终使得客户认可和信赖了“蒙牛”。此外,在“蒙牛”公司里面,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现象。比如,即使是员工自己的钱花得也不“自由”——用餐剩饭是要被罚款的;婚丧嫁娶、过生日、迁新居等一律不准收受礼金,违反者,“请你离开本公司”。在蒙牛公司里,有一种特殊的规定——中高层领导的直系亲属,绝对不准进企业;凡是向中高层领导打招呼企图往公司塞人的,一律列入“黑名单”。在蒙牛集团里面,上级给下级拜年支持,下级给上级拜年不许;上级请下级吃饭应该,下级请上级吃饭杜绝。因为下级对上级施惠有行贿之嫌,上级对下级施惠有奖励之意。在蒙牛公司,最大的福利是培训。公司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员工接受培训,总裁自己掏腰包买书送给员工,员工取得MBA证书,学费公司报销……也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塑造了蒙牛人积极向上的心灵,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蒙牛的领军人物牛根生有一条颇耐人寻味的治军哲学——“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他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从来不拖欠员工的工资。他的“仗义”,使得追随者“众”。牛根生在北大演讲时曾说:“所有的社会资源,包括土地、房屋、设备,甚至是从国际来的设备、包装、厂房,我们在合作过程中都不过分强调产权转移,只要能够支配就可以,不在于说我必须拥有。别人兜里的钱让我支配,这个钱是最多的。”在牛根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和“为我所用”的市场理念。以诚信为基础,营造一个信任的氛围,通过一种互惠的行为,坚持双赢,或者说是多赢的原则,实现以较少的实际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支配市场资源。可以这样说,正是诚信赢得了合作厂家和消费者的信任,使蒙牛凭借“先市场后工厂”这一模式打开了销售局面,塑造了又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蒙牛的成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先市场后工厂”的赢利模式的确值得一些企业效仿,它尤其比较适合那些自身具备较好的技术基础和较优的人力资源,却资金匮乏,在创业之初无法与市场领导者抗衡的中小企业。它们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洞察把握,来实现企业的资本积累,最终由虚转实,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

    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不赢利,企业家就是在犯罪!利润是企业的一切根源!”赢利是企业的本质属性,没有赢利动机的单位就不能称之为企业。怎样赢利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竞争策略方面的战术问题,更是个关乎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但是现实中有些企业,总想抓住一笔买卖,一夜之间就把一大笔钱赚到手。在这样的动机支配下,免不了采用急功近利的策略,甚至不惜以欺骗作为赢利的手段。有的企业也着实因此火了一把,但最终却落得了“过把瘾就死”的结局。这便是为了赢利而赢利,掉进了赢利的陷阱。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赢利模式的常见误区

    有些赢利模式陷阱对企业的战略举措危害很大。当企业在考虑如何调适自身的赢利模式时,一定要警惕这些潜在的陷阱。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在市场变幻中死守过时的赢利模式,或者虽然主动变革赢利模式,却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由此可见,在变化无常的市场竞争中,怎样才能保证企业一年甚至五年、十年之后仍安然无恙?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赢利模式。的确,动口容易动手难。如今,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就已经够难了。而避免陷入赢利模式的陷阱,同样重要。某些看似赢利的模式可能让企业陷入泥潭,挣扎数年方得脱身,甚至在不经意中沉没。为了避免掉入赢利模式的陷阱,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它,扫除它。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赢利的心态不正

    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利润是企业的命根子,赢利又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是,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些妨碍企业赢利的不良心态,虽然一时可能会给企业或投资人带来利润和收益,但绝不可能带给企业或投资人以长久的赢利。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妨碍企业赢利的不良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种:1。投机式的赢利心态——只想取巧多赢利打仗讲究“出奇制胜”,搞企业经营也确实需要善于取巧。比如,该抓的机遇就应该抓住,该拉的关系就应该拉紧,该靠的政策就应该争取,该使的招数就应该施用。但是光靠这些“奇、巧”的东西是干不成大事、赚不了大钱的。如果说上面所讲的机遇、关系、政策、招数等等是“奇”,那么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埋头苦干、不断学习等等就是“正”了。现实中,有些企业领导光知道空喊抓机遇,却不知道机会是难得一遇的,也不知道某些机遇跟自己是无关的;有些企业领导光知道拉关系,却不知道单凭几个关系是成就不了一项事业的;有些企业领导光知道靠政策,却不知道政策只能帮助发展而不能代替发展;还有些企业领导光知道使用一些招数,却不知道招数并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都能显灵的。古人讲:“天道酬勤”。人生在世,生活要勤、学习要勤、工作要勤、经营也要勤。不在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多下一番工夫,光想取巧是赚不了大钱的。有些企业之所以赚不了大钱,发展不起来,其实并不缺少资金、产品、技术、人员等企业生存的条件,只是缺少点儿务实、踏实、诚实的平常之心而已。2。急功近利的赢利心态——只想马上多赢利这种心态也就是所谓“短期经营思想”。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越早赢利越好,这种愿望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愿望不等于现实。现实情况是由于大家都想马上多赢利,都想挖个坑就见水,都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这类事情不光难找,而且更难干。试想一下,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事情呢。既然此类事情很少,那么一味地追求就势必增加寻求成本、减少成功机会。如果大家都干同一类事情,千军万马同挤一座独木桥,那么即使这类产190    
    第十六章赢利模式的常见误区品或服务问世,激烈竞争的结果,谁都不会赚到多少钱。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然而,农民因为知道只要人人都种枣树,那么就一定会出现货压价低的后果,所以决不会因枣树当年还钱就都种了枣树。而一些企业他们只想种枣树,不想种桃树、杏树和梨树。结果,不但难以收回短期效益,而且把中长期效益也断送了。因而,这些企业缺少的是长远之心。3。极端狭隘的赢利心态——只想自己多赢利企业的投资者如果只想自己多赢利,这是很愚蠢的。投资者要想多赢利,首先要赢得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合作者以及各个方面的支持。要知道投资人是人,各种利益的相关者也是人;投资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各个方面的人也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投资人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权利,各个方面的人也都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权利。投资人要是只想自己多赢利,不尊重各方面人的利益和情感,那么,想多赢利,就只能是一厢情愿,就难以变为现实。有些投资人很“聪明”,很会运用诸如高压、欺骗等不良手段,来获取短期的利润。要知道类似手段对自己多赢利尽管有用,但其作用的程度和时间毕竟有限。为什么有许多企业留不住员工?为什么许多企业抓不住客户?为什么许多企业拉不住合作者?为什么许多企业拢不住支持者?在很多方面就是因为企业的领导太自私了,他们缺少的是做人的仁厚之心。4。刚愎自用的赢利心态——只想恃才多赢利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能没有主见,但也不能固执己见;不能没有自信,但也不能自满。企业的领导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尤其是战略性的决策,其正确性和高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要是总做出错误或低下的决策,那是不可能多赢利的。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其决策是否正确和高明,191    
    但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不良心态也会造成决策的失误。他们在决策重大问题的时候,不喜欢听属下和社会专家的意见,尤其是不喜欢听反面的意见,把自己视为一名无所不能的英雄,殊不知每个人都会受到知识、信息、行业、地区、观念、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局限,不经过充分的酝酿、广泛的讨论,其决策往往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完全失败的。这些企业领导者缺少的是虚怀纳谏的谦虚之心。对一个人而言,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人在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做出决定,为人行事时能够全面、细致地思考,从容、果断地行动。作为企业领导者,其心态就更加重要,如果心态有毛病,不仅自己难以多赢利,而且还会对员工、客户等种种方面造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伤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企业的领导者,他们以为自己很能干,对自己心态上的毛病浑然不知,也全然不改,只知道怨天尤人,只知道让别人这么做、那么改,其结果是令大家都不满意。有人说市场竞争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有人说市场竞争是技术或知识的竞争,有人说市场竞争是体制机制的竞争,有人说市场竞争是人才队伍的竞争。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全面。我们说市场竞争也是企业领导综合素质的竞争,尤其是企业领导心态的竞争。企业领导既然都想使自己的企业快速发展、想让自己多赢利,那就加强对自己心态的研究与改造吧!这也就是说,企业领导要加强内功,内求财富。可以这样说,那些企业领导心态健康完美的企业,一定是未来市场上的胜利者。企业的财富增长与企业领导的赢利心态健康越来越密不可分。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执著于错误的客户

    对于企业来说,客户就是市场,客户就是利润的源泉,客户就是企业的命根子,但是,绝不等于说,所有的客户都是企业获取利润的目标。保险业很熟悉这类问题,最需要保险的人往往是最没有吸引力的客户,因为这样的客户大多是需要理赔的对象。现在,商业银行也陷入了同样的窘境。以某家商业银行为例。由于传统企业风险较小,该银行把大部分贷款发放给它们。随着经济的转型,这些客户关系变得不那么有价值,原因就在于这些客户不涉足任何有风险的活动,尤其对高科技领域敬而远之。因此,巩固与传统企业的关系,就意味着把银行束缚在低成长性的市场中。怎么办?是不是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身的赢利模式,以赢得自己想要的客户,而不只是留住现有客户?在价格竞争激烈的成熟行业中,这样做几乎就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不仅要看客户当前的赢利性,而且要评估其未来的风险和回报状况,尤其不要执著于错误的客户。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难就难在是糖饼还是陷阱不易界定;难就难在“人在江湖”,不易独善其身;难就难在历史的“遗传”,无法逃脱思维的惯性……下面把我们经过考察后,发现的共性问题列举一二,供企业家们参考。1。向高档客户售卖薄利产品在服务优、价格高的产品领域中竞争的企业,按理是应该获得高利润回报的,但是有时发现自己竟莫名其妙地陷入低利润的境地。193    
    单纯性地为了低价入市,单纯性地为了巩固跟长期或强势客户的关系,而在本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的行业或领域、不去大胆地获取高收益,实质上就是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因此而制定的赢利模式尽管也许是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其最终的结果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正如某家面向高档市场的保险公司在出售高利知名产品的同时,又推出低档企业产品。不幸的是,高成本结构肯定使这种价格竞争型的附加业务亏损。这样,公司的“最佳”客户反倒成了最无利可图的客户。但是重新把附加业务砍掉,回缩到赢利的核心产品,则意味着销售收入将大幅减少,这实在令人不快。如何避免这个陷阱?那就要让每项业务的成本结构都具有竞争力,在定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