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慢慢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妈妈慢慢来-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直到上学之前为止都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问题,成长的很好。
即使他们非常调皮捣蛋,孩子的母亲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并加以引导。所以,当他们进入学校后,他们良好的表现常常会让老师们感到吃惊。相反,有一些孩子的母亲则不是这样,她们性情急躁、常常生气发火、处理事情的时候有些神经质。这些母亲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注意力缺乏、多动症障碍〃(ADHD)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现在,我们就拿说话比较晚的孩子举个例子吧。如果是在从前,这不太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疾病。可是,因为现在孩子们很早就上了幼儿园,如果他在说话上显得迟钝的话,就会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这样一来他的这种症状很容易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这样的实例近来已有大幅增加的趋势。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庭气氛比较好,母亲也懂得如何很好地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就不会匆忙地给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进行专门治疗。反之(比如,尽管孩子说话比较晚,可是父母却并不因此而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诱导他们多说话,从而给他们以合理的刺激,而是只知道不断地训斥孩子),我就会积极地劝说他们进行治疗。

    因此,在判定一个孩子是否在正常地成长、有没有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就孩子本身加以判断,还要同时考虑孩子周围的环境。在这里,我还想再次提醒我们的母亲们:每个孩子发育的速度快慢是不同的,对这个事实必须有所认识!
一些母亲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和担心:〃邻居家的孩子早就能说话了,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行呢?〃,〃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会写字了,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对写字一点兴趣也没有,只知道成天地玩玩具呢?〃这些担心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母亲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问题呢?我常向前来找我咨询的母亲们引用这样一句话,即〃smiling on happy face〃(笑在脸上)。如果孩子能经常有一张笑脸、一副幸福的表情,那就意味着,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说,对于孩子在某个方面发展与否、程度如何,没必要过于敏感。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对孩子成长的过分担心也可能会毁了孩子。

    或许有的母亲会问:如果这样做的话,万一我的孩子落后于别的孩子,或者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该怎么办?我不妨先说出我的结论:这种担心完全是因为这些母亲还不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母亲们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成长的轨迹是一条斜线,只要努力就会不断地进步、持续地成长。但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孩子的成长轨迹一般来说是呈阶梯状的。
中间有停顿、也有受到刺激后的突变。也就是说,即使是努力了,在一段时间之内孩子也会表现的停步不前,然后在某一时刻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

    另外,我还要再补充一点,和母亲们通常认为的不同,人类的大脑直到少年时期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大脑发展到它的极致之前,在其发展过程中是有无数的变量在起作用的。如果母亲们以一种焦急的心态不断地让孩子学这学那,严厉地督促他们跟上学校功课的话,很有可能在某一瞬间,本来呈阶梯状发展的孩子的成长轨迹就会在那里嘎然中断,从而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所以我常常要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育儿的成果只有到最后才能看得出来。〃这就像对待一粒种子,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谁也不会知道它开的花到底是什么样子。
只有当它扎下了根,长出了茎和叶,结出了花蕾并绽放出了花朵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香气怎样,花开得漂亮与否。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关于孩子的潜力问题我常常要讲这样一句话,这就是〃Timetable〃(时间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在小时候本来挺聪明的,可是长大以后却不怎么样了〃,〃这个孩子在小时候连话都说不好,可是现在不管做什么都比别人快。〃确实如此,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期待和预想成长起来的例子可以说绝无仅有。随着孩子大脑发展的过程、孩子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气质等等的不同,孩子的潜在力会在谁都无法预测的某个时间突然呈现出来。

    所以父母可以做的事情只是:相信自己孩子的成长时间表,并设法去除掉妨碍这一时间表的各种因素。即你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使孩子身上那种肯定性的自我意识不要受到侵害,不要丧失自信心,使孩子不要丧失对我们这个世界和社会的信赖感。

    我想讲一件发生在我大儿子上幼儿园时的事情。当时,我大儿子特别讨厌变化,他在冬天穿的内衣一直穿到夏天还不肯换。这时人们都已经穿上了短衣短裤,长裤实在是没法再穿下去了。我就叫他把冬天穿的衣服脱下来,可是孩子又哭又闹,死活不肯。最后我们达成了妥协:在夏装短裤里面继续穿以前的内衣内裤。于是孩子就穿着这样的装束去了幼儿院,结果一整天都成了其他孩子追逐、嘲弄的对象。因为讨厌成为别人眼中的怪物,我的大儿子最终还是脱下了他那套冬天的内衣内裤。

    即使到了现在,当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他的时候,我仍能发现他对变化的强烈抵触情绪。但是我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担心。我会一直等待,直到他以自己一贯肯定的自我意识、并以这种自我意识为基础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潜在力时为止。这样做并不是否认自己孩子身上确实存在问题,也不是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而是在不间断地观察他的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以刺激。如果这样做还不行的话,我会寻找能够和孩子沟通的其他途径。但是,我决不会采取一些着急而轻率的行动。

    我本来想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但最后还是把他送到了公立学校。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把他放到那些所谓的天才儿童中间学习,整天地督促他做功课的话,他能迅速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吗?同时他的心灵又将会受到多么巨大的伤害啊!

    我的二儿子和他的哥哥完全不同。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而且还善于接受别人的想法,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不论对于什么东西,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去学习。

    有一次,这个孩子看到我正在给我上小学的大儿子读一本英语童话,便缠着我说自己也要读。结果他把那篇文章一字不拉地背了下来。这种积极的态度是与生俱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针对孩子的特点不断地推动并鼓励孩子去满足自己的这种好奇心和成就欲。不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一定要学会调节,凡事都不可以操之过急。

    从表面上看,我教育两个孩子的方法好像完全相反,可是在根据孩子的特点顺其自然地加以引导这一点上却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不能逆孩子自然生长的趋势而动。虽然现在在许多方面,我的小儿子要比大儿子优秀,可是谁也不敢断定将来他们中间谁会更为成功,因为他们自然成长的轨迹实在是太不相同了。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阶段,大儿子的潜在力就会显露出来,在成就上超过二儿子。在这件事上谁又能说的准呢?
    因此,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的父母们必须要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
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

    就像日本一位有名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所谓人生就是背着沉重的行李去赶一条长长的路,着急是绝对不行的。”
早期教育中的慢速培养含义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早期教育就无条件地不好。孩子越是幼小,就越容易吸收各种学习经验。如果这种学习是在适当的时期进行的话,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对这一点,我从来都不加否认。

    问题并不在于早期教育本身,而在于实施这种教育的方法。

    说到早期教育,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首先都会浮现出婴幼儿用的各种教材,或者那些所谓教育天才的机构,并想到要把在幼儿园或小学才学的知识过早地就灌输给幼儿们,这样他们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成长和发展起来。我遇到的大多数母亲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她们确实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他们英语和母语了。

    但是,这种过早地教孩子学习的方式并不总是能行的通,在教孩子学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你要清楚在这时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与其他年龄孩子学习时完全不同的一些特点,对这些特点一定要很好地加以利用。孩子们在婴幼儿时期,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总是本能地想要去探索一些新东西。也就是说,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本能,因此每当他们看到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感到特别高兴。孩子们的这种探索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当他们看到周围有一个新的东西,跑过去摸它的时候,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学习。

    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吧。在孩子面前有一个锅盖,孩子们在看到这个圆圆的东西之后,会感到很新奇,他们会想:〃它的样子长得真古怪啊,妈妈用它盖什么呢?为什么要盖呢?〃以这种好奇心为基础,孩子们会得到大人们难以想象的知识和信息。

    以婴幼儿的这一特征为基础提出的早期教育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One step behind 〃(晚一步)理论,另一种是〃One step ahead〃(早一步)理论。

    〃One step behind 〃(晚一步)理论指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要稍微慢一拍地去应对。也就是说首先要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的行动,当孩子对什么东西显示出好奇心以后,母亲再因势利导加以推动就可以了。简单一点儿地说,就是你只要去附和孩子就可以了。

    与之相反,〃One step ahead〃 (早一步)理论指的是要比孩子的行动提前一步作出反应。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坐在一碗米饭前,正在说:〃佛,佛,佛……〃的时候,一旁的妈妈可以提前一步十分明确地说出〃饭〃这个词。

    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适当地加以应用的话,就会取得最佳的早期教育效果。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应该〃One step behind〃(晚一步),什么时候应该〃One step ahead〃 (早一步)。既有错过了孩子最佳学习时期的母亲,又有过于着急,在孩子对学习还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就提前让他进入了学习过程的母亲。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平时就把自己的全部爱心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的那些母亲是既不会错过、也不会在孩子最佳学习时期到来之前就过早地进行早期教育的。

    既然如此,那么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母亲们最关心的母语、英语等方面的学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
    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那些首先要求以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为前提的学习来说,一般要等孩子长到4…5 岁的时候进行才能收到效果。因为起码要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们的大脑皮层才能发达到足以吸收并消化这些知识的程度。

    在孩子还只有两岁的时候,就有不少母亲试图教自己的孩子认字。但是,这时孩子对字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它们的样子是圆的这样一种程度。当然,孩子在母亲的强迫下也完全可以把这些字背下来,并能阅读它们。但是,这和鹦鹉学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确实也有一些在认知力(认识并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发育比较早的孩子,有一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探求欲望特别高的孩子。对于他们,即使没有母亲的强迫,他们也会对认字这样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了这种兴趣的话,就没必要阻止他。如果你对孩子在学习方面是否有兴趣、以及这种兴趣到底有多大不太清楚的话,只需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孩子讨厌这种学习的话,就应该立即中止。

    有一天,我妹妹很兴奋地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说她的女儿能认字了。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这个孩子在她经常去的地铁站上,看到写着站名的标志牌,就大声念了出来。开始的时候,大人们还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可是,后来即使到了其他地方,只要是有写着那个车站名字的文字出现,她都能准确地念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刚刚才两岁的孩子就能够〃识文断字〃了呢?
    原来,这个孩子的外婆就住在她最初读出站牌的那个地铁站旁边。孩子平常就特别喜欢去外婆家,来回都会听到列车播音员多次播报这个车站的站名,去了几次之后,就在无意之中把它记了下来,然后孩子把站牌上写的字和听到的车站名联系起来,并把它背住了。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能够识文断字,其中的秘密完全在于儿童那种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天真无邪的关心。

    可是,在电话里兴奋了半天的妹妹却正式宣布说:〃从现在开始,我要正式地教她识字了!〃我对她详细地说明了孩子之所以能够识字的原因,提醒她,强迫孩子学习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的。然而,对孩子充满了期望的妹妹根本听不进我的话,马上就开始教连话都说不流利的孩子学习母语了。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没过多久,妹妹又打来了电话,告诉我说:只要她一把识字卡片放在孩子的手里,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把卡片远远地扔在一边。没办法,她只好放弃了教孩子学习母语的想法。

    尽管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我也曾这样想过:万一孩子在这个妈妈强加给她的学习过程中对认字产生了兴趣,说不定也是可以提前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的。因为只要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