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词赏析(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宋名词赏析(一)-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
            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
    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
    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
    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
    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
    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
    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
    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
    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
    “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
    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
    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
    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
    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乌夜啼②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
    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
    再度相会。
  
   【品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
    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
    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
    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
    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
    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
    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
    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
    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
    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
    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
    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
    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
    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
    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
    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
    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
    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
    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苏 幕 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
             追旅思,③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作者】
    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
    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
    任,历知 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
    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
    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
    黄叶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