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兵海外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葛红兵海外日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著名学者作家葛红兵新作《葛红兵海外日记》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记录了葛红兵自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近两年在行走在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地的心灵体验。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到近期热销的安妮宝贝的《清醒纪》,〃行走文学〃似乎一直是文坛的热门话题,而葛红兵却坚决不愿把自己的《海外日记》归为此类,并且批评所谓〃行走文学〃不过是个伪概念,〃只是行走,没有文学!〃    
    自从去年底小说《沙床》畅销并引起争议后,葛红兵一度从读者视线中消失。两年来,他游走在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地,回国后,将这一年的游走记录集结为《海外日记》。据该书责编  介绍《葛红兵海外日记》不仅记录了葛红兵在海外的生活见闻、思想历程,其中包括《沙床》在国内引起争议时,他在国外看这件事情的内心体验。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照片,都是葛红兵在国外生活时自己拍的,里面有葛红兵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法国、英国等等一路走来的足迹,有些则是他在国外工作时的生活照片。该书责编姚梅介绍说:〃本书的内容上说像是〃行走文学〃,而形式上则更像安妮宝贝的《清醒记》,都是日记体。〃    
     而葛红兵本人却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海外日记》归为行走文学一类,并且批评所谓行走文学只是一个伪文学概念,他们只有行走没有文学。葛红兵说,相对于那些为了写作而行走的文化苦旅,他的行走是没有目的的。这也是这本书叫〃日记〃,而不叫〃游记〃的原因,他没有写自己旅游的经历,而是潜心于写那些在异国生活时的对生活本身的〃体悟〃。他希望的是让海外的生活自己说话,而不是浮光掠影式景点扫描。葛红兵说,刚刚开始在国外生活的时候,就像老是会把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才能明白一样物品的价格一样,老是把国外的东西和国内比,后来在国外待久了缘故,他渐渐地体会到,不忘记国内就不会真正理解国外,特别是生活表面下隐含的深层的东西,比如宗教、法律等观念的根底。    
     葛红兵说:〃真正的行走文学应该是忘记自己、潜入异国生活的深层的文学,是放弃本土视野真正理解异国生活和文化的文学。    
    葛红兵中国当代新生代作家中少数几个享有国际影响的学者型作家,拥有中国、新加坡、英国等多所高等学府教授、研究员职衔,其小说、随笔《我的N种生活》、《未来战士三部曲》、《沙床》等因〃善于捕捉当代人的灵魂悸动,提供了真诚的解剖和超越的忏悔〃而成为书界长销不衰的畅销书。本书选录葛红兵教授近年在新加坡、法国、英国等地讲学、游历时的日记、随笔,文笔细腻优雅,思想深邃绵密,配以大量照片,深具越读和欣赏价值。    
    相对于那些为了写作而疾走的〃文化苦旅〃,他的漫游是且行且停的,这也是这本书叫〃日记〃,而不叫〃游记〃的原因,他没有平铺漫游中的奇闻,而是长时间地潜身于异国的日常生活,潜心于异国的精神内质,他是让那些异国的生活自己说话,而不是浮掠的图解。所以,他看到了日常故事和场景里的宗教、政治、历史、习俗,他看到了建筑、风景、人物里的精神和性灵……这是要见着一个资深学者和作家的功力的。    
    


第一部分:在南洋新加坡的礼让…(图)

      走到斑马线边上,自动地停下来,想让车先过,但是,新加坡人的车已经早早地停下来了,司机挥挥手。    
    这种情况在新加坡经常看到,是常态,却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到诧异。在国内从来都是人让车。    
    和王去芽隆。回来的时候实在渴了,买了一听可口可乐,一边喝着一边打卡进地铁。看到地铁工作人员向我们挥手,突然想起来,新加坡地铁里不允许吃东西。看到过罚款的通告,吃东西,罚款1000新元,上帝,那是5000元人民币啊。    
    不过,我和王想错了,他们不是来罚款的。地铁管理员跑过来,要了我们的卡,在计算机系统里重新做了一下,把已经打进去的卡退出来,然后友善地提醒我们到外面喝完水再回来。新加坡到处是罚款通告,但是,真正被罚款的,我一次都没有看到,国际上,有关于新加坡的传闻,说新加坡是罚款社会,其实,这其中多是误解。    
    不由想到在国内被一个老太太罚款的情形:那天我在路边刚刚把车子停好,一个老太太立即过来,要罚款10元。而那张关于禁止停车、违者罚款10元的通告,则被她拿在手上。她早早地看着我停车,但是就是不提醒我,她似乎是把那张罚款通告当成了收款指南了。    
    对于新加坡人的这种礼让,我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一、这里人口密度低,人和人之间直接冲撞的机会少;二、这里生活水平高,特别不顺、心情特别不好的人少;三、文化。恐怕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不如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我们要好好检讨。    
    10月5日    
    


第一部分:在南洋教师的“地位”太高

    南洋理工大学内到处是山坡、草坪和树林。林中有许多小鸟、松鼠栖息游戏,校园南侧的一片森林里甚至还有一群猴子在那里称王称霸。    
    从早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中学教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言辞激烈,还把学生的作业本撕碎了。这个过程被另一个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下来,并且传到了互联网上。报纸上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最后新加坡教育部表态,表示理解这名教师的举动。    
    由此想到,在儒家社会里;教师的精神地位可能太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什么的;对学生的精神威压很重。华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他们不是真理和知识面前平等的探求者。师生本应该合作着探求真理,老师只是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稍稍有些经验和积累,他可以把他的经验和积累传授给学生,但是,在真理面前,他并没有优先地位,他不能代表真理。    
    而在当今的华人社会中,老师扮演了真理的化身、知识的代言人角色,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    
    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可能质疑教师。连教师都不能质疑;他们还怎么能质疑所谓的“真理敗ⅰ爸丁保克腔乖趺茨懿环尤ㄍ⒁览等ㄍ?    
    他们只能墨守而不能创造,因为,创造知识的前提是对现有知识的质疑,是对权威的质疑。    
    华人教师的精神地位不是太低,而是过高,他们对华裔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构成了巨大的压抑。    
    10月21日


第一部分:在南洋动物保护

    最近,几则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一个中国留学生被邻居举报,饲养龟类宠物,违反了动物保护法。有关部门已经进入他的家,查抄和没收了这个留学生的宠物,而这个学生现在还在外地出差,他回国后将面临指控,可能要受到数千新币的罚款。    
    二、新加坡动物保护协会反对政府在受到居民投诉后捕杀野猫,呼吁建立野猫保护区,呼吁公众捐款保护野猫。    
    三、新加坡动物保护协会向圣陶沙海豚表演馆所有人提交抗议信,指责其虐待海豚:强迫海豚表演不自然动作,伤害海豚的自然属性,强迫海豚生活在非常狭窄的空间里,使海豚得压抑症,妨碍了海豚的身心健康。等等。    
    保护动物已经在新加坡深入人心了。但是,我也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报道:警察捣毁一巨大马蜂窝。警察的这个举动并未受到动物保护协会的指责。为什么呢?是马蜂窝伤害了居民利益?还是马蜂不属于动物?或者马蜂是低等动物不属于保护之列?    
    动物保护方面我们思想上还是有悖论的:我们用鸡鸭喂养鳄鱼,理由在哪里呢?难道鸡鸭就没有生命权了吗?难道仅仅是因为鳄鱼濒危,它就变得比鸡鸭高贵了吗?    
    中国的东北,据说,为了保护东北虎,也在这么做。假期里;许多游客到虎园来看东北虎;他们买活的山羊和小牛给老虎吃,看完老虎撕开了山羊的肚皮;吸食山羊的体液;他们兴高采烈地高傲地回家了,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了。    
    我们的动物保护很成问题,直到现在,《汉语词典》里“老虎”的条目下,还是“虎骨可以入药”、“虎皮可以做衣服”,是“老虎全身都是宝,人类可以随便拿来用”的思维模式。    
    生活在国外,可以看到,动物是如何被看重的。电视里几乎天天有蛇、蜥蜴、大象等的镜头,电视里的解说和动物学家的举动让人不可思议,他们和蛇亲吻和蜥蜴拥抱。    
    仿佛这些动物没有一点危险。    
    有个笑话:说美国的蚊子比中国的蚊子笨,原因是美国保护动物,人们见到蚊子只是赶走它,并不伤害它,中国的蚊子因为老是受人的伤害,所以非常狡猾。    
    昨天去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路上看到两条一米长的蜥蜴,它们横在人行道上,这个时候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援兵,我和何两个人只能等在那里,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被蜥蜴咬伤,那是活该,但是,如果我们主动进攻蜥蜴,可能要坐牢或者罚款。最后我们在那里等了20分钟,终于,蜥蜴有了新想法,它不晒太阳了,它下水去了。    
    10月25日


第一部分:在南洋没有压抑,就没有“反抗”

    早上上班,看到《联合早报》上的新闻《湖畔同游、红豆寄思,南大相思情要传留》,照片是一个南洋理工大学女生抱着一只玻璃猪,里面注满了相思红豆。女孩的名字叫周云帆,她的父亲和母亲当年是南大校友,并且在南大校园“打铁”(恋爱)成功。    
    报道用大字打出南大校长徐冠林在南大毕业生协会理事会上的发言:“我希望南大校园不只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也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校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吃了晚饭,很少结伴兜南大湖。是不是我们的校园少树,没有树阴,浪漫的气氛不够?我们是不是应该营造一个更适合学生‘打铁’的环境?”徐校长要求南大校友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打铁”的经验,让南大的相思情韵流传下去。    
    看到南大校长为校园气氛不够浪漫担忧,提倡种树,为学生营造恋爱环境,我心里竟然莫名地为徐校长感动起来。前些天我和同事在校园里散步,他问我南大和上大有什么区别,我说,这里的校园可以说是一流的美丽,但是,校园里少了恋人们双双漫步的风景。南大非常美,南大人常常骄傲地认为南大校园是世界上最美的,校内山峦起伏,大片的草坡连绵不绝,但是,几乎没有恋人的踪迹。没有恋人们相拥而行的风景校园就没有生气了。    
    为什么呢?    
    看到校长为南大人不谈恋爱而担忧,想到中国大学的校长,他们对男生和女生交往的恐惧,他们常常下令隔绝男生和女生,男生不能上女生的楼,女生也不能上男生的楼。中国校长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实在很多,然而各种各样的失格事件反而更多,某大学还发生了“偷拍”学生性爱的事件。    
    这里呢?男生和女生是同一个楼住的,校方有意安排男生和女生搭配着住,甚至一间套间里会同时住男生和女生,可是呢?并没有听说什么男女事件发生。为什么呢?男女之间可以非常容易的交往,没有任何人阻碍你的时候,你反而希望慎重对待了。    
    我的结论是: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自律。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中国大学里,许多学生的恋爱是冲着逆反去的,他们把恋爱看成是一种反抗。    
    中国大学之所以恋爱风那么盛,不是因为中国大学生人品不好,也不是因为他们贪恋男女情欲,实在是中国大学搞男女隔绝的产物,越是隔绝男女关系的地方,人们在性上越是积极。国人那么热衷于黄色笑话、桃色新闻,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性的东西,它赤裸裸地放在广场上,谁都可以顺手摘取,这个时候那些摘取的人都会仔细地思量一下自己的行为,他会想自己是真的需要吗?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人监督他、禁止他,他要完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性的东西关进笼子,派人守着,这个时候就会有那些乐于冒险的人,他们并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是觉得既然你派人守着,把它关着,那肯定是好东西了,他就会冒险来拿。    
    新加坡允许有合法的红灯区,但是我去参观的时候,看到红灯区实际并不红火,冷冷清清,看的人有一些,实际消受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没有禁忌,没有人需要用到这里来显示自己打破禁忌的能量。    
    11月1日


第一部分:在南洋马六甲的郑和像

    马六甲,类似中国的南方小镇,有些旧。一切都微缩了的中国南方。到处可以看见中文标牌,只是它们都是繁体字的;有一条华街,全部是华人商店,在那里甚至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小吃。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特殊、不容易被同化的民族,在南洋各国旅行,去了许多华街,看得越来越真切了,这个民族的特性,无论到了哪里,呆多久,都不会改变。马六甲的中国景观,看起来像是没有经过改造的中国,道教庙宇、佛教庙宇,关公、大伯公、妈祖、观音娘娘在这里并行不悖,他们一起管理着华人的精神世界;三宝山上矗立着华人坟茔,福州会馆,里面供奉着仙逝者的遗体;街上的花生糖还是当初那个花生糖;古董店里的瓷器、木器还是中华的款式,它们甚至比今天中国大陆的更传统、更地道。建于1646年的青云庙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庙宇,据说建庙的材料和工匠均来自中国南方,庙宇的装饰以中国神话人物雕刻为主。    
    华人来马六甲活动非常早,中国明朝宦官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7次下西洋,有证据显示,他至少5次到达马六甲。今天,马六甲还保留了不少和郑和有关的遗迹,三宝山、宝山亭、三宝井等都和郑和有关。“三宝”是郑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