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张卿子伤寒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属性:干姜(辛热去皮三两) 黄连(三两去须苦寒) 黄芩(三两苦寒) 人参(三两 
甘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 
通寒格。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 
阳气得复也。令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紧为寒。设复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 
欲愈。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 
随利下。必便脓血。清与圊通。脉经曰。清者厕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 
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止由阳胜。非大逆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 
曰。下虚则厥。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 
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 
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 
而厥者。阳气太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白头翁汤方第一百零五
属性:白头翁(三两苦寒) 黄连(三两去须苦寒) 黄柏(三两去皮苦寒) 秦皮(三 
两苦寒)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下利胸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 
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汤。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罗天益云。少阴自利而渴。乃下焦虚寒。而用四逆者。恐不可以渴不渴分热寒也。 
正当以小便黄白别之耳。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 
虚。客于胸中。为虚烦也。与栀子豉汤。吐之则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盒饭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 
微热见厥者。阴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 
发其汗。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或云。吴茱萸汤。理中汤。 
活人云。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 
也。后部。大便也。 
活人云。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卷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属性: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 
则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霍乱轻者止曰吐利。 
重者挥霍撩乱。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 
利也。复更发热也。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者。本是伤寒。因邪入里。伤于脾胃。上吐下利。令为霍乱。利 
止里和。复更发热者。还是伤寒。必汗出而解。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 
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 
以然者。经尽故也。 
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伤寒脉微涩。则本是霍乱。吐利亡阳亡血。吐利止。伤寒之 
邪未已。还是伤寒。却四五日邪传阴经之时。里虚遇邪。必作自利。本呕者。邪甚于上。 
又利者。邪甚于下。先霍乱。里气太虚。又伤寒之邪。再传为吐利。是重虚也。故为不 
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利为虚。不利为实。欲大便而反失气。里气热也。 
此属阳明便必硬也。十三日愈者。伤寒六日。传遍三阴三阳后六日再传经尽。则阴阳之 
气和。大邪之气去而愈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 
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下利后。亡津液。当便硬。能食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为未和。到后经中。为 
复过一经。言七日后再经也。颇能食者。胃气方和。过一日当愈。不愈者。暴热使之能 
食。非阳明气和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恶寒脉微而利者。阳虚阴胜也。利止则津液内竭。故云亡血。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 
血。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头痛发热。则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欲 
饮水者。与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用水者。与理中丸温之。 

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理中丸方第一百零六
属性: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 
服。夜 
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加减法。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之甘。以缓脾气调中。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干姜之辛。以温胃散寒。 
后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脾虚肾气动者。脐上筑动。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桂泄奔豚。是相易 
也。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呕家不喜甘。故去术。呕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下多者。用术以去湿。悸加茯苓以导气。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缓之。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里虚则痛。加人参以补之。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 
被。 
胃虚则气壅腹满。甘令人中满。是去术也。附子之辛。以补阳散壅。 
活人云。或四肢拘急。或转筋者。亦去术加附子。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与桂枝汤小和之。外台云。里和表病。汗 
之则愈。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上吐下利。里虚汗出。发热恶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阳虚阴胜也。与 
四逆汤助阳退阴。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亡津液。则小盒饭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微为亡 
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四逆汤救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已下断。津液内竭。则不当汗出。汗出者不当厥。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 
脉微欲绝者。阳气大虚。阴气独胜也。若纯与阳药。恐阴为格拒。或呕或躁。不得复入 
也。与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胆苦入心而通脉。胆寒补肝而和阴。引置汤药。不被格 
拒。内经曰。微者汗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零七
属性: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根据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内经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新虚不胜谷气。是生小烦。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属性: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 
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瘥。未平复。 
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新病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 
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着。如换易也。其人病身体重。少气者。损动真气也。少腹里 
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感动 
之毒。所易之气。薰蒸于上也。与烧 散。以导阴气。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烧散方第一百零八
属性: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则愈。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 
张兼善云。易病之为合。阴阳感动余邪。而其人正气本虚。故能染着。同用烧 散。 
以诱安正气。正气安。余邪自平矣。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曰名复劳复。病 
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传。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劳复则热气 
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属性: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 
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散 
于表者。苦则发之。内经曰。火淫所胜。以苦发之。此之谓也。 
王宇泰云。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汗、吐、下。随宜施治。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 
脉沉者。热在里也。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 
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属性: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 
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 
三服。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辛。 
以苦泄之。蜀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与苦。以导肿湿。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