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张卿子伤寒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 
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 
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 
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 
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 
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 
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 
懊。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 
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 
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属性: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 甘遂(一钱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 
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 硬。夫间有遂以通水也。 
甘遂若夫间之遂。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 
王宇泰云。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正。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 
利药之中。此驶剂也。伤寒错恶。结胸为甚。非此不能通利。剂大而数少。须其迅速。 
分解邪结也。 
朱丹溪云。此证经曰胃中空虚。曰短气、躁烦。曰脉浮。此汤不可轻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 
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以心下痛。按之实硬。是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 
张兼善云。经言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不云下后。则云伤寒六七日。结 
胸热实。此亦不因下早而结胸者何也。夫下早结胸。事之常。热实结胸。事之变。其热 
实传里为结胸。乃法之关防不尽者。故仲景述其证以注方于其下也。此可见古人用心。曲 
尽其妙。且如下章以水结胸胁。但头汗出者。以大陷胸汤主之。亦在常法之外。故条列 
其证以彰其理也。亦或其人本虚。或曾吐下而 
里气弱。外邪因入。故自为结胸者也。然所入之因不同。其证治则一理而已。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 
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是可下之证。复往来寒热。为正邪分争。未全敛结。与大 
柴胡汤下之。但结胸无大热者。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于胸胁。谓之水结胸。周身汗出者。 
是水饮外散则愈。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蓄而不行也。与大陷 
胸汤。以逐其水。 
活人云。水结胸。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牡蛎汤。亦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 
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则内外重亡津液。而邪热内结。致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也。 
日晡潮热者。属胃。此日晡小有潮热。非但在胃。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是一腹之中。上下邪气俱甚也。与大陷胸汤。以下其邪。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热气犹浅。谓之小结胸。 
结胸脉沉紧。或寸浮关沉。今脉浮滑。知热未深结。与小陷胸汤。以除胸膈上结热也。 
王宇泰云。上文云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是不待按而亦痛也。此云按之则痛。是手 
按之。然后作痛耳。上文云。至少腹是通一腹而言之。此云正在心下。则少腹不硬痛可 
知矣。热微于前。故云小结胸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属性:黄连(一两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味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 
王海藏云。大陷胸治热实。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 
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邪在表也。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者。以心下结满。卧则气壅 
而愈甚。故不能卧。而但欲起也。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今脉微弱。知 
本有寒分医见心下结而反下之。则太阳表邪。乘虚入里。利止则邪气留结。为结胸。 
利不止。至次日。复如前下利不止者。是邪热下攻肠胃。为挟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 
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 
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此太阳病。下之后。邪气传变。其脉促者。为阳。若下后脉促。为阳胜阴也。故不 
作结胸。为欲解。下后脉浮。为上焦阳邪结而为结胸也。经曰。结胸者。寸脉浮。关脉 
沉下后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阴。经曰。脉紧者。属少阴。内经曰。邪客于少阴之 
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所以脉紧者。必咽痛。脉弦。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阳。经曰。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耳。所以脉弦者。必两胁俱急。下后邪气传里。 
则头痛当止。脉细数。为邪未传里。而伤气也。细为气少。数为在表。故头痛未止。脉沉 
紧。则太阳之邪。传于阳明。为里实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阳明里实。故必欲呕。 
脉滑则太阳之邪。传于肠胃。以滑为阴气有余。知邪气入里。干 
于下焦也。沉为血胜气虚。是为协热利。浮为气胜血虚。是知必下血。经曰。不宜下而 
便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 
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为邪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反以冷水 之。灌洗。热被寒水。外不得出。 
则反攻其里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气。客于皮肤也。意欲饮水者。里有热也反不 
渴者。寒在表也。与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气。若不瘥。是水热相搏。欲传于里。与 
五苓散。发汗以和之。始热在表。因水寒制之。不得外泄。内攻于里。结于胸膈。心下 
硬痛本是水寒伏热为实。故谓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外无热而热悉收敛于里也。与小 
陷胸汤以下逐之。白散下热。故亦可攻。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属性:文蛤(五两味咸寒)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咸走肾邪。可以胜水气。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白散方第五十三
属性: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 贝母(三分味辛 
苦平) 
上件三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 
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 
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 
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王宇泰云。右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不拘寒热。但用陷胸汤不瘥者。用枳实理 
中丸。应手而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 
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之脉。络头。下项。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心 
下痞硬者。少阳里病也。太阳少阳。相并为病。不纯在表。故头项不但强痛。而或 
眩冒。亦未全入里。故时如结胸。心下硬痞。此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刺大椎第一间肺 
俞。以泻太阳之邪。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邪在表。则可发汗。邪在半表半里。则不 
可发汗。发汗则亡津液。损动胃气。少阳之邪。因干于胃。土为木刑。必发谵语。脉弦。 
至五六日。传经尽。邪热去。而谵语当止。若复不止。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 
胆之气。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 
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表邪传里。则入腑而不入血室也。因经水适 
来。血室空虚。至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更不入腑。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 
凉者。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热入血室而里实。期门者。 
肝之募。肝主血。刺期门者。泻血室之热审看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 
华学士云。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肝。方未受孕。则下行以为月水。既 
妊。则中蓄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以为乳。皆此血也。今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 
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 
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 
室虚。入于血室。与血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 
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汤。以解传经之邪。 
王三阳云。经水适来。血虚甚矣。而邪气入之。热除。身凉。胸满、谵语者。则邪 
尽入里。里有实邪。又难下。故刺以泻之。经水适断。则血尚未尽。为邪热相搏。而结之 
不行。续得寒热发作有时。邪在半表半里。故用小柴胡汤以彻其邪也。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 
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虚空。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谵 
语为邪客于腑。与阳争也。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邪不入腑。入于血室与 
阴争也。阳盛谵语则宜下。此热入血室。不可与下药犯其胃气。热入 
血室。血结寒热者。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此虽热入血室而不留结。不可与发汗药。 
犯其上焦热入血室。胸胁满。如结胸状者可刺期门。此虽热入血室。而无满结。不可刺 
期门。犯其中焦。必自愈者。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血下也已。则邪热悉除而愈矣。所为 
发汗为犯上焦者。发汗则动卫气。卫气出上焦故也。刺期门为犯中焦者。刺期门则动荣 
气。荣气出中焦故也。脉经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岂谓药不谓针耶。 
王宇泰云。犯胃气。谓下之。犯上二焦。谓发汗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 
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支、散也。呕而心下结者。里证也。法当攻里。发热 
微恶寒。支节烦疼。为外证未去。不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 
王宇泰云。支节。犹云枝节。古字通也。支结。谓支撑而结。若训作散。则不能结 
也。 
南阳云。外证未解。心下烦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属性: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 
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娄氏云。病虽属太阳表证。而有里证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外证未 
去。其兼心下支结。则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 
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 
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 
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 
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 
津液而助阳也。 

卷四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五十五
属性:柴胡(半斤味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干姜(三两味辛热) 栝蒌根 
(四两味苦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牡蛎(三两熬味咸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表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 
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 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