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圆顶阅览室和铁制书库。由于他的努力奋斗,不列 

颠博物馆不仅赶上了巴黎的国家图书馆,而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 

馆。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法不是由国会统一制定的,而是各州、市自行制 

定的。1848年1月,波士顿市请求马萨诸塞州议会立法,依法建立波士 

顿公共图书馆。同年3月,州议会通过一项法令,同意波士顿市的要求, 

并规定图书馆经费从该市财政经费中支出,每年不超过5000美元等等。 

1854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随后各州纷纷通过公共图书 

馆法,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 

     社威是对美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他 1851年生于 

美国,1874年于阿默斯特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图书馆代理馆长。他是成立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秘书长。  1883年杜威任纽约哥 

伦比亚学院图书馆馆长,并创办第一所训练图书馆馆员的图书管理学 

校。杜威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他1870年发表一份分类表,并把 

书籍按主题分类排列。6年后,公布了划时代的《杜威十进分类法》,杜 

威采用0—9的阿拉伯数字代表目类,简单、明了、易懂,在近百年来的 

图书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分类法的问世是图书馆学和目录学史上 

的一个创举。 



                         4。中国的新闻出版业 



     (1)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出版机构 

     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主 


… Page 135…

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干涉,文化侵略也步步逼进。作为文化输入的一个 

重要方面,先进的印刷技术在中国出现了。 

     1807年春(清嘉庆12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为了在中国传 

教的方便,他到澳门后就开始研究中文,并推行适于汉字的现代印刷技 

术。他曾雇人秘密镌刻字模。1814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印刷所,收中国 

刻工印工数人,在几十年时间里雕刻20多万活字,印成了马礼逊自编的 

 《马礼逊字典》(亦称《华英字典》)600部和多种英华合刊的书籍,开 

了中文采用西式字模的序端。 

     道光年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澳门设立了一个石印印刷所,此间 

在广州也出现了外国人开办的石印印刷所。外国人为了在中国搞出版, 

开始考虑用字模铸造活铅字。最早有巴黎人赖各兰德在中国留学生帮助 

下,雕造字模2000多个。  1860年,上海美华书馆主持人姜别利用电镀 

方法制造华文字模获得成功,制成大小不同的铅字7种。此后姜氏又致 

力于华文排字架的改革。他雇佣两名中国学者调查华美书馆所印《新旧 

约全书》等27册书籍中的华文铅字的使用率。姜氏根据调查情况,将华 

文铅字分为常用、备用和罕用3类,并创制“元宝式”字架(俗称三角 

架或升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工效。商务印书馆印刷厂采用了这种排 

字架,并作了一些改进。 

     1884年,在上海创办《申报》报馆及点石斋石印书局的英商美查又 

组织了图书集成局,创制扁体铅字,称为“美查字”。这种字大而特扁, 

节省印刷篇幅。 

     外国人在华开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和创制的新型印刷手段,对中国人 

有很大影响。1843年墨海书馆在上海成立,成为上海有铅印设备的第一 

家。由于“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外国,不少知识 

分子出国考察学习印刷技术,同时也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华传授先进技 

术。商务印书馆曾聘请日本人木村今朝男为技师。一些出版机构还直接 

引进西方印刷机械。1872年,上海申报馆引进了手摇转轮印刷机。1898 

年,商务印书馆引进了铅版印刷机。20世纪初叶,手拍铸字炉、脚踏铸 

字炉和手摇铸字炉在中国印刷行业相继采用。在学习西方先进印刷技术 

的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出版印刷业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他们经办的企业诞 

生了。据1906年 (光绪32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 

第一期记载,入会的出版者已有22家。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初创时以印书业务为主,故名商务印书 

馆。在其全盛时期,不但在上海设有制度完备的总务处、编译所、发行 

所以及机械、技术完善的印刷总厂,还在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厂,在 

全国各省市和重要商埠设有85个分馆,在海外的新加坡和吉隆坡也设有 

分馆。它的规模之大为国内各出版机构所不及,在世界各国亦属罕见。 

它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颗明珠。此外,文明书局和中华书局也为保存我 

国古代文化和发展近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翻译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进步文化是世界各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我国近代的 

先进文化人士,努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并为全球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中西文化的交流首先是以书籍作为 


… Page 136…

媒体而出现的。鸦片战争前后我国开始兴起翻译出版事业,积极从事翻 

译的人员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鸦片战争前后到洋务运动前这一时期里,从事西方书报翻译工作并 

具有较深刻先进思想的人有林则徐、魏源等。林则徐主张翻译西书,他 

在广州领导禁烟期间,手下聚集不少译员。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 《四 

洲志》和《华事夷言》等。魏源曾为林则徐幕僚,清末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林则徐禁烟遭贬后,他继承林氏未就之业,在《四 

洲志》的基础上编纂成了《海国图志》,1844年出版,1848年又加以增 

修。这部著作成为当时东方国家了解西方和抵抗西方的宝贵典籍,对日 

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过影响。林、魏翻译出版西书表现了一种开放意识, 

从此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学习了解西方,进而抵御西方的侵略,力图 

 “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学家范文澜称林则徐是近世中国“睁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曾一度兴起洋务运动,并兴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之说。这一潮流也影响到翻译出版事业。这一时期建起了一 

批翻译出版机构,如官办的外语学校兼翻译出版机构,洋务派官僚经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教会办的翻译出版机构等。 

     1860年洋务派奕訢奏请设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人才。1862年, 

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以后在上海、广州都设立了同文馆。同文馆成立 

后培养了不少外交人员,并且学生在学期间就开始进行翻译外国书籍的 

练习,使同文馆兼有学校和翻译机构两种职能。 

     洋务派官僚经办的翻译机构,要首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此外还有 

福州的船政学堂、北京海关税务司、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机器局、金陵 

制造局等。 

     教会洋人经办的翻译机构有墨海书馆 (1843年建于上海)、美华书 

馆 (1844年建于澳门)等。在洋人创办的翻译机构中最有影响的是广学 

会,原名同文学会,1887年由英国教士韦廉臣创建于上海。广学会翻译 

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如《泰西新史揽要》(李提摩太译)、《列 

国变通兴盛记》和《日本政变考》等书,曾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广 

泛流传,康有为还向光绪皇帝介绍过,并把它们作为变法维新的思想工 

具。 



     (3)新闻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首先是由外国人办起来的。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比欧 

洲资本主义国家要晚200年。中国近代报刊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外国资本 

主义国家的宗教宣传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来华创办了 

最初的报刊。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近200种中、 

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 

播基本上被外来势力所控制。 

     最早被派到中国传教办报的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 (1782 

—1834年)。他于1807年9月来到广州。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止外国人入 

内和传教的政策,他在广州的传教活动遇到障碍。  1813年,伦敦布道 

会又派出另一名传教士米怜 (1785—1822年)来华。他先在南洋群岛华 


… Page 137…

    侨聚居地散发马礼逊翻译出版的 《新约》,获得了很大成功。以后,他 

     向马礼逊建议在马六甲设置对华传教活动的总机关。 

         1815年8月5日,在米怜的帮助下,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 

    记传》在马六甲问世,这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在1815 

    —1821年的7年中,共出7卷84期。创刊号封面上刻有“嘉庆丙子年”, 

    并刊有孔子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编者还在创刊号上 

    解释了刊名的来源和函义,序文说:“既然万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 

    化,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 

    及万事万处万人,方可比较辨明是非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 

                                        ① 

    俗人道,至可能分是非善恶也。”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同时介绍各种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介绍世界各国 

    的情况,起到了传播新闻的作用。尽管这一报刊具有宗教性质,但与中 

     国的封建报刊大不相同,它有消息,有言论,面向社会,面向广大民众, 

    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之后,《蜜蜂华报》于1822年在澳门创刊, 

    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和澳门的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任主编,用葡文出 

    版,系我国第一家外文报纸。《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于1823年在巴达 

    维亚 (雅加达)创刊,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的教会报刊,是近代中 

     国第二家中文报刊。1827年《广州纪录报》在广州由英商马地臣和美商 

    伍德创办,它是一种商业报纸,也是在华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纸。1828 

    年,英国传教士吉得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教会报刊《天下新闻》(月刊)。 

      《中国丛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的创刊,尤令 

    世人瞩目。 

          《中国丛报》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年)于1832年5 

    月在广州创办与主编。这是一份英文报刊,主要向在华的外国人发行, 

    同时也销往美国和英国。该刊大量向西方提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情报资料,并为帝国主义 

    侵华制造许多舆论。例如要求英国政府向中国增兵,提出使用武力迫使 

     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望厦条约》的某些条款就是《中国丛报》提 

     出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1833年在广州创立,它是中国境内第一 

    家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郭士立(1803—1851年)。该刊已设有新闻 

    专栏,这是近代报刊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栏主要刊载国际新闻;也报 

    道中国的情况,并开创了报道社会新闻和商业消息的先例。如曾报道过 

    酒徒打人致死及105岁老翁与22岁姑娘结婚并生子的消息,报道过中外 

    贸易进口货物价目表等。郭士立是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创办的这一报刊 

    也表现出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的倾向。 

         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办并主编的《各 

     国消息》,是中国境内第二份近代中文报刊,主要传播各国新闻,介绍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政治情况等,并大量刊载商业贸易、航运、台 

    风消息。这些都与当时英国本身的需要有关,起到了为英国侵华政策服 

    务的作用。 



① 见《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1 卷,第1 期。 


… Page 138…

     到19世纪70年代初,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报界处于全面垄断地 

位;到19世纪末,其数量与中国人自办报刊相比,仍占明显优势。外国 

人在中国办报,是中国新闻史中的特殊现象,是帝国主义进行文化渗透 

的一种手段。 

     19世纪70年代,有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香港的《循环日报》和 

上海的《汇报》是主要代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 

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举起变法维新旗帜, 

创办了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报》等报刊,形 

成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走进新闻界,大量 

撰写文章,宣传新观念、新知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循环日报》由王韬和黄平伯于1874年1月在香港创办。这是中国 

人自己最早创办的近代报纸之一。王韬自任主编,宗旨为“强中以抑外, 

诹远以师长”。全报共分三栏,首栏选录京报,次栏为羊城新闻,最后 

一栏为中外新闻。报首常刊论说文,论说洋务方略和时政大事,颇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