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诊断学-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证候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辩证要点。感受外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水津失布,泛溢肌肤,风与水相博而成风水证。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所以水肿先见头面眼睑,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三焦具病,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所以来势迅速,肌表簿而光亮。风邪引起,故见恶风,恶寒,发热,关节酸重,咽痛等卫表症状。风水相博,其证属实,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为风水偏热、若水湿浸淫之阳水,则为脾土受困,运化失职而成,其肿渐及全身,来势较缓。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肢体沉重困倦;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脾病及胃,湿蕴中焦则脘闷纳呆;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苔白腻,脉沉,为水湿内盛之征。
    阴水以发病缓慢,来势徐缓,水肿以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赛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水势趋下,故水肿从足部开始,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不起。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白色淡;神疲体倦,水湿内停。中远失常则纳呆便溏。苔白滑,病本在里,故见沉脉。
    久病不愈,脾肾具虚,肾阳不足,膀胱不利,则小便不利;肾虚则腰膝酸冷;碎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阳虚水停则面 白;肾虚水泛则面色灰滞;阳虚水寒之气内盛,则舌淡体胖、苔白滑面脉沉迟无力。
    2、痰饮:分痰证和饮证两类。
    '临床表现'痰证,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甚者神昏癫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
    饮证;则见咳嗽气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肢浮肿,或脘痞腹胀,水声漉漉,食少纳呆;或胸胁胀闷作痛,咳喘引痛,舌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痰饮表现多端,“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临床有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之分。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喘,咯痰;气为痰阻,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痰滞于胃,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涎;痰阻清阳,则头晕目眩。若痰迷心窍,心神受蒙,则神昏癫狂;痰随气逆,则喉中痰鸣。痰阻经络,则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凝聚成块;在颈可见瘰疬;在肢体可见痰核;在乳房可见乳癖;在咽多发梅核气。苔腻多主痰,白腻为湿痰,黄腻为热痰,脉滑为痰之征。
    饮证多停于肺、胃肠、胸胁等部位,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胸闷;饮为阴邪,质地稀薄,故痰液清稀色白量多;饮阻气逆而不降,故喉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多反复,病久心阳亦伤,水饮凌心而见心悸;阴虚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肢;饮停胃肠,气机不畅,故脘痞腹胀,胃中有振水声;水饮在肠,肠间有漉漉水鸣声。水饮内停,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饮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胀闷不舒作痛;饮邪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饮为阴邪,故苔白滑;脉弦主饮,为水饮病常见的脉象。

复  习  思  考  题

    1、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及气逆证各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来分析这些证候?
    2、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的概念是什么?各有何临床表现?这些证候是怎样产生的?
    3、什么叫气血同病?有哪些类型?
    4、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并阐述各证的病因病机。
    5、气不摄血与血热妄行所引起的出血有何不同?
    6、气随血脱证的概念是什么?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危重证候?
    7、津液不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这些证候?
    8、阳水与阴水有什么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各自证候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9、痰和饮可以引起那些临床表现?怎样分析这些证候?


 
    第三节  脏腑辨证
目  的  要  的
    1、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辨证。
    2、掌握各脏腑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基本病理分析。
    3、注态各相似证候的鉴别。
    4、熟悉脏腑兼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分析。
主  要  内  容
    1、脏腑辨证的概念: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疾病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的辨证方法。
    2、临床意义:是辩证体系的核心,各科临证的诊断基础。
    3、脏腑辨证证候:三个部分,有脏病辩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其中以脏病辨证为最重要。总共涉及证候58个。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
    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 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
    '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有神动不宁诸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心血虚证,重在血的濡养不足,不能上荣,故见血虚症。
    心阴虚证,重在滋润减弱,阴虚阳亢,内生虚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象。
    在病理关系上,血虚渐进致阴虚,所以二证鉴别要点,是有无虚热证。虚而无热象,为心血虚;虚而有热象,为心阴虚。
    (三) 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此证三个特点,一是热扰心神症,心胸烦热,夜不能寐,甚狂躁谵语;二是火热津亏症,面赤口渴,溲赤便干,舌尖红绛,或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三是热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或气滞血壅,肌肤疮疡等。
    '证候分析'心火生成其因有三,或为外感,六气化火;或为内伤七情所致;或为肥甘厚味饮食所伤。
    心火亢盛,重点在舌、脉、神志之方面审证,其性质属实热证。
    火热内炽,上炎扰及心神,是有心神不宁等症;热能伤津,故有一派热盛津亏里热象。心主血脉,热壅血络,或迫血妄行而吐血、衄血;或血热壅滞脉络,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鉴别'心火亢盛与心阴虚证。
    二证均有心神不宁一般心病症状,并有热象。其鉴别要点,心火亢盛属实证,心阴虚属虚证。
    (四) 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主症为“痛”和“悸”,即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又因病因不同,而有以下四个分证,
    瘀血内阻:典型针刺痛,舌有瘀血征,其色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
    痰浊停聚:以闷痛为特点,全身症状重浊体胖身重困倦,痰多,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以寒痛为主,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与情志密切相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多在正虚基础上,由瘀血、痰凝、寒滞、气郁而发病,故性质属本虚标实的虚实挟杂证。
    正气已虚,阳气不足,血运失常,故心神失养,则心悸怔忡。因虚致实,可使血瘀不行、痰浊内聚、阴寒凝滞、气郁不畅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不通作痛。其疼痛沿心经循行部位发作,是诊断要点。
    心脉痹阻的四个分证病理常相互影响,混杂出现,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痰凝,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血瘀等,其中以痰瘀交阻为多见。
    (五) 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心神失常症,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昏不识人,二是浊痰内阻症,面色晦滞,脘闷呕恶,喉间痰鸣,舌苔白腻,脉滑,上述表现属痰厥证。此外,常见痰迷心窍,特殊可表现为癫、痈发作:
    癫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痫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病因多由湿浊酿痰,或气滞肝郁,生痰为病。
    辨证要点:神志失常,喉间痰鸣,苔白腻。主要病理为湿浊、肝郁生痰,痰涎闭阻心窍。
    痰厥证,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泛.胃气和降失常,上蒙清窍所致。
    癫证,为肝失疏泄,气郁生痰,痰随气升,上蒙心窍所致。
    痫证,为痰浊内忧心经,适逢肝风内盛,风挟痰浊上升,蒙闭心窍所致。风盛则动,故有明显肝风内动症。
    (六) 痰火扰心
    外感痰火扰心证: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特点。具体症,见有发热气阻,面红目赤,淡黄稠,喉间痰鸣,狂燥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内伤痰火扰心,轻证以心烦失阳为主,痰多胸闷,头晕目眩;重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狂躁妄动,不避亲疏,此为狂病。
    '证候分析'本证重在心神失常,面以痰、火轻重分外感和内伤两型。
    外感火热邪气,入里灼炼津液面为痰,痰火内扰,故见本证。火势内盛,则为发热,面红目赤,机能亢奋而见呼吸气粗;热盛伤津,则痰黄稠;痰火交结,上忧心神,则神失所主而失常。
    内伤气郁,久致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内扰心神,则可发病。轻者心烦失眠,清阳受阻,头晕目眩,胸闷多痰,重者痰火互结,气机逆乱,心神失常,故为狂病。
    '证候鉴别'痰火扰心与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三者均以神志症为主证。具体表现:
    心火亢盛证,以火热痰为主,痰症轻浅,故神志症轻而以热症突出。
    痰火忧心与痰迷心窍二证,均有痰闭心窍,有明显心神错乱表现,但前者其性属阳,临床多“动”;后者其性属阴,临床多“静”。
    (七) 小肠实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心火上炎和下移小肠,使津亏小便异常为特点。
    心火上炎症: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小肠热症:小便赤涩,尿道灼痛,或尿血。
    '证候分析'本证由心与小肠邪热上下移熏所致。
    心火下移小肠,失于分清泌浊,故小便短赤热痛,甚灼伤血络而尿血。
    心火上炎,伤津扰神,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病证候:有虚、实不同。虚证为气、阴不足;实证多为风寒燥热侵袭,痰浊内积犯肺。
    肺病症状:以呼吸系症的咳嗽、声音、气息及痰浊之症为主,症状多表现于口、鼻、咽喉皮毛等部位。
    大肠病证候:虚证有阳虚、津亏;实证有湿热下注。
    大肠病症状:大便异常。
    (一) 肺气虚
    '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症和气虚(含阳虚)症为主。呼吸系症,咳喘无力,气短声怯;气虚症,神疲乏力,面色 白,畏寒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诸症动则尤甚。
    '证候分析'本证辨证要点是以一般全身气虚不足为基础症,以咳喘无力为特点。
    气虚原因一为久病耗气,二是生化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肺虚则一身之气衰,神失所养,音不能彰,汗不能固,身不得温,鼓脉无力,故见诸症。动则气耗,故益甚。气不卫外,故易反复感冒。
    (二) 肺阴虚
    '临床表现'本证以津亏内燥和虚热症为主。具体表现为呼吸系症,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津亏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虚热症,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不足证,多由劳损,久咳及热病后期发展而成。
    临床以肺阴虚内燥症及阴虚内热症为要点。其病机可概括为,肺阴津不足,肺失清肃滋润,使气机上逆,故为干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