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本草求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5-本草求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假物。(时珍曰。伪者皆以沙参荠 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 体 
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而味甘。微带苦。)其次百济所出。力薄上党。又 
其次高丽辽东所出。力薄百济。用皆忌铁。久留经年。须用淋过灶灰晒干。及或炒米同参纳 
入瓷 
器收藏。参须性主下泄。与紫菀当归之尾破血意义相同。滑脱则忌。参芦功主上涌。气虚火 
炎亦忌。但体虚痰壅。用之可代瓜蒂。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无补益。与于 
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绝不相同。另有义详党参论内。所当并考参观。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山草)补肺气实腠理 
黄 (专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 
气诸药 
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且着其功曰。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实则 
邪可逐。故见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见有汗能止耳。又着其功曰。熟则生血生肌。 
排脓内托。是盖指其气足。则血与肉皆生。毒化脓成。而为疮疡圣药矣。至于痘疮不起。阳 
虚无热。(机曰。保元汤用黄 。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减治痘。以其内 
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水。其症虽异。其理则同。故去白芍加生姜。改名曰 
保元汤。炙黄 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书言于耆最宜。皆 
是取其质轻达表。功专实卫。色黄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气于表。又言力能补肾。以治崩 
带淋浊。是盖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自止。然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 
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 
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之 
为异耳。黄 书言性畏防风。其功益大。盖谓能以助耆达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若 
使阳盛阴虚。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肝气不和。肺脉洪大者。则并戒其勿用矣。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震亨曰。宜服三拗汤以泻。)茯 
苓 
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血虚肺燥。捶扁蜜炙。发表生用。气虚肺寒 
。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芳草) 
当归(专入心)。辛甘温润。诸书载为入心生血上品。缘脉为血府。诸脉皆属于心。心 
无血养 
。则脉不通。血无气附。则血滞而不行。当归气味辛甘。既不虑其过散。复不虑其过缓。得 
其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号为血中气药。故凡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 
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则当用此主治。按当归头则止血上行。身则养血中守。尾则破 
血下流。全则活血不走。(出东垣)古方合白芍芎 地黄同用。名为四物汤总剂。盖谓得芎 
以 
为长养生发之机。地黄以为滋补化源之自。白芍以为救阴敛阳之本。则血始能以生。(张景 
岳曰。治血之剂。古人多以四物为主。然亦有宜与不宜者。盖补血行血。无如当归。但当归 
之性动而滑。凡因火动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湿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无如川芎。 
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带血上者忌之。气虚多汗。火不归元者。皆忌之。生血凉血。无如 
生地。敛血清血。无如芍药。然二物皆凉。凡阳虚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脉弱身凉。多 
呕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不可不察。)若血虚而气不固。则当佐以人参 
黄。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与夫营虚而表不解。则当佐以柴葛麻桂。卫 
热 
而表不敛。则当佐以大黄。随其病之所向。以为出入加减。要使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 
能润。血乱能抚。俾血与气附。气与血固。而不致散乱而无所归耳。书命其名曰归。即是此 
意。是以气逆而见咳逆上气者。则当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气则降矣。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 
者。则当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则和矣。血虚而见风 无汗者。则当用此以养血。血养而风 
则 
散矣。他如疮疡痈疽而见痛苦异常。肌肉失养而见皮肤不润。并冲脉为病而见气逆里急。带 
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侠脐上行至胸中。上 颡。渗诸阳 
。灌诸精。下行入足。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 
。)亦何莫不因血虚。气无所附之意。得此则排脓痛止。痈消毒去。肤泽皮润。而无枯槁不 
荣之患矣。然此味辛则散。气虚火盛者切忌。味甘则壅。脾胃虚寒者则忌。体润性滑。大肠 
泄泻者则忌。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至书既言当归入心。而又曰入肝入脾。无非因其血补。 
而肝与脾皆有统藏之意。(脾统血。肝藏血。)秦产(秦州汶州所出。)头圆尾多。色紫气香 
肥 
润。名马尾当归。其性力柔善补。川产尾粗坚枯。名 头当归。其性力刚善攻。只宜发散。 
收贮晒干。乘热纸封瓮内。宜用酒洗。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山草)补脾气燥脾湿 
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内 
经》)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且其性 
最 
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五脏各有阴阳。白术专补脾阳。故曰补 
气。)书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胎气系于脾。脾 
虚 
则蒂无所附。故易落。)止呕。(声物俱有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东垣云。生姜半夏。皆可以 
治表实气壅。若虚呕谷气不行。当以参术补胃。推扬谷气而已。)功效甚多。总因脾湿则汗 
不止。脾健则汗易发。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泻及胎不安。(胃之上口为贲 
门。水谷于此而入。胃之下口为幽门。水谷之滓秽自此而入小肠。又自小肠下一十六曲。水 
谷始下小肠下口阑门。水谷自此泌别。凡秽为浊。入于大肠。水之清。入于胱膀。如水谷不 
分。清浊不别。则皆入于大肠而成。李士材云。脾士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湿多成 
于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而为病。)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 
枳实则能治痞。同黄芩则能安胎。同泽泻则能利水。同干姜桂心。则能消饮祛癖。同地黄为 
丸。则能以治血泻萎黄。同半夏丁香姜汁。则可以治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麦麸。则可以治 
脾虚盗汗。然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谓其燥肾闭气。则其气益筑。( 
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白术能 
健脾。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 
表而出之。)又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谓其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 
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此又 
不得不稍变换于中也。(凡土亏水泛。必俟水势稍退。方进理中等药。)盖补脾之药不一。白 
术专补脾阳。(仲淳曰。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故病属阴虚。血 
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生 
则较熟性更鲜补不滞腻。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 
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苍术气味过烈 
。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出浙江于潜 
地者为于潜术。最佳。米泔浸。(借谷气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入清燥药。蜜水 
炒。(借润制燥。)入滋阴药。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胀药。麸皮拌炒用。(借麸 
入中。)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夷果)补心脾气血 
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 
(温则 
补气。)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润则补血。)故书载能益脾长智。(脾益则智长。)养心保血。( 
血保则心养。)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便血症不一端 
。然大要血清而色鲜。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如筛。其腹不痛。是为肠风无疑。便血而 
见腹痛。则为热毒下注。不痛则为湿毒下注。痛而喜手谨按。则为寒毒下注。并血而见鲜红 
为热。瘀淡为寒。瘀晦为积。鲜紫为燥为结。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与夫症见面色痿黄 
。 
大便不实。声短气息。恶心呕吐。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神气不爽。脉数能食。肠红下泄 
。腹痛便秘为实。而究不越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俱可用此为治。盖血 
虽属心生。而亦赖脾以统。思虑而气既耗。则非甘者不能以补。思虑而神更损。则非润者不 
能以济。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 
病矣!按古归脾汤有用龙眼肉以治心脾伤损。义实基此。非若大枣力专补脾。气味虽甘。其 
性稍燥。而无甘润和柔。以至于极之妙也。至书有言久服令人轻身不老。百邪俱辟。止是神 
智长养之谓。蛊毒可除。三虫可杀。止是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之谓。但此味甘体润。凡中满气 
壅。肠滑泄利。为大忌耳。桂产者佳。粤东者性热。不堪入药。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五果)补脾胃中气血 
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 
形不 
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脾胃既补。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九窍 
。口耳鼻目前后二阴。)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 
。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见肠 者。用此则安。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 
得 
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内用为向导。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仲景治奔豚。用大 
枣滋土以平肾。治水饮胁痛。用十枣益土以胜水。)不似白术性燥不润。专于脾气则补。山 
药性平不燥。专于脾阴有益之为异耳。但多食损齿。(齿属肾。土燥克水。)及气实中满切忌 
。(甘令中满。大建中汤减饧枣。与甘草同例。)北产肥润者良。金华南枣亦佳。杀乌附。忌 
葱鱼同食。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夷果)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营 
荔枝(专入肝脾)。味甘而酸。气温。故能入脾助气。(甘入脾。)入肝益血养营。(酸入 
肝。) 
然于血虚火衰则宜。若使病非虚弱。及素火盛服之。反致助火发热。而有衄血齿痛之病矣。 
(李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 及火病患 
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却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 
。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至核味甘气温。专入肝肾。散滞 
辟寒。双核形似睾丸。尤治 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治疝气如斗。用荔 
枝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用酒送下。)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 
意。然要皆属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出建产者良。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造酿)温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 
补中缓 
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 
补脾气之不足。(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之甘。以缓之也。)兼因甘润以制 
肺燥之有余。是以脾虚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 
虚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寒食大麦一升。 
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合。渴即饮之。)他如草乌毒中。其性横烈。固可用此以为甘缓 
。芒刺误吞。痛楚异常。更可用此以为柔软。然糖经炼成。湿而且热。其在气虚痰盛。中虚 
火发。固可用此湿除。若使中满气逆。实火实痰。非惟治痰。且更动痰。非惟治火。且更生 
火。(震亨曰。饴糖属土而成于火。火发湿中之热。寇氏谓其动风。言未而遗本矣!)至于小 
儿多食。尤易损齿生虫。(虫喜甘。齿属肾。土补而水克。)不可不慎。牵白者不入药用。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内容:(原禽)补肝火,动肝风 
鸡肉(专入肝)。补虚温中。载之本经。不为不是。然鸡属巽而动风。(巽生风。)外应 
乎木。 
内通乎肝。得阳气之最早。故先寅而鸣。(宗 曰。鸡鸣于五更。日至巽位。感动其气然也 
。)鸣必鼓翅。火动风生之象。(时珍曰。《礼记》云。天产作阳。地产作阴。鸡卵生而地产。 
羽 
不能飞。虽为阳精。实属风木。是阳中之阴也。故能生热动风。风火相扇。乃成中风。)风 
火易动而易散。人之阳事不力者不宜食鸡。是以昔人有利妇人不利男子之说。而东南之人肝 
气易动。则生火生痰。病邪得之。为有助也。故阴虚火盛者不宜食鸡。食则风火益助矣。脾 
胃虚弱者不宜食鸡。食则肝邪益甚。而脾益败矣。味者不察。既犯阴虚火动脾虚不食两症。 
又不撙节口腹。反执补虚温中之说。殊为可惜。至于妇人小产胎动。尤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