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易往而无人」,《净影疏》曰:「修因即去,名为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鲜,故曰无人。」又《嘉祥疏》曰:「只修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而行者希。故云“易往而无人”也。」嘉祥上言往生者多。今言希少,似相矛盾,而实无违。因从十方往生之人而言,确是无极。但就此秽土而论,则信愿往生之人,仍属希有。故云「无人」也。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首句谓彼国于各辈诸往生者,皆不逆不违。至于次句,古有二释:(一)净影曰:「其国不逆,彰前“易往”。自然所牵,彰前“无人”。娑婆众生,久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疏谓极乐于诸往生者,毫无违逆,故前云「易往」。但娑婆之人,久在烦恼盖覆缠缚之中,自然受其牵缚,不生厌离,焉能往生,故云「无人」。(二)另者,法住师云:「言自然所牵者,因圆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嘉祥云:「修因窍招果,则为此果所牵也。」(「窍」者,常云窍要、窍妙、窍门、诀窍,隐寓精要、巧妙、洽当、关键等义,故用以加强修因招果之语气。)二师同旨。皆谓修因得果,自然可以往生也。以上所说虽异,但皆能顺经意。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捐」者,弃除也。厌离心切,于世无求。心怀空寂,净无垢染,犹如虚空,故云「捐志若虚空」,亦即万缘放下也。「道德」者,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勤行求道德」,亦即一念单提也。「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世间无有真长生法,唯有往生,才得长生,经云「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于彼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见佛闻法,随意修习,直至成佛。故云:「寿乐无有极」。彼土名为极乐、安乐、安养,彼佛名为无量寿、无量光。胜妙如是,理应欣求。娑婆秽土,实应厌离,何更贪着世间俗事,譊譊而忧无常。「譊譊」喧也,争吵也。此指争竞喧闹之态。世人贪恋所有,咸欲常保,而实无常,故以为忧。但忧亦无济也。于是引出此下《劝谕策进品》之金文。
  本品显净土妙德,劝导求生。下品则示秽土恶苦,令知厌离。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恶,众生障重,三毒炽盛,因惑造业,苦报无尽,沉溺苦海,痛不可言。故哀劝厌离。诲谕众生止恶行善,精进行道,求生安乐。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上段首明此土众生普皆忧恼,劝令厌离。
  「共争不急之务」,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于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
  「剧恶极苦」。「剧」者,甚也。《浊世恶苦品》曰:「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又曰:「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恶是因,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为剧恶。造恶感受恶果,名为五痛五烧,如火烧身,故曰极苦。又《会疏》曰:「人世炎炎,犹如火聚,故云剧恶极苦。」
  「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会疏》曰:「营谓经营,专力于事云务。以是勤劳其身,故云动身。」「给」者,相足也。以物饶足为给。又「给」者,供给也。「济」者度也。故知经义为:勤劳其身,经营事务,求能自给自足,以度此生。如《会疏》曰:「士农工商,为给自身,故云以自给济。给,供给也。济,周济也。」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种种类类也。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财多者富,财少者贫;年老者长,年幼者少,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奔波劳碌,无有已时。故曰:「累念积虑,为心走使。」义寂师曰:「累念于既往,积虑于未至,故云累念积虑。常为欲心所驱役,嘈杂奔波,故云为心走使。」意谓思忆过去是「累念」,忧虑未来名「积虑」。故此心念,无有安时。因心有所欲,身必随之。例如欲购爱物,则不顾拥挤杂乱,奔波排队。故曰为心走使,指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舍」,释「累念积虑」。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盖谓积于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为心走使」。又憬兴曰:「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翳眼弄于空华,皆为爱水之心,不了病华,而走驰故。」阳炎即阳焰,乃沙漠中出现之幻相。远望似水,渴鹿渴马等求水心切,趋赴求饮,惟是徒劳。又如有翳之病目,于虚空中妄见空华,思欲把捉。不知本自无花,故云「为心走使」。「走使」者,即俗云奔波劳碌也。
  「无田忧田」,直至「忧苦万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积虑」一句之详演。「田」者田地。「宅」者家宅。「眷属」者,家属、亲属、佣仆等。「财物」者,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也。以上皆所忧之境。无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惧其无。亦复同忧。欲海难填,患得患失,故云「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者,例如已有一万元存款,见人有两万元,则思更有一万元;已有一电视机,见人有二,便欲更有一电视机,与之齐等。思而未得,故以为忧。思而能得,忧亦不止。因欲无止境,故永有不足之忧也。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也。「水火」,指水火之灾。「盗贼」,指抢夺与偷窃之祸。「怨家」,指与我结怨之家。「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如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恕家报仇,债主索欠。甚至俄顷之间,全非我有,旧日财富,荡然无余,故云「焚漂劫夺,消散磨灭」。《会疏》曰:「焚谓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谓漂流,洪水风波等难。劫夺,盗贼难。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也。」,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为顽固。财物有失,则心中更增愤恨,忧怨愁苦,意无解时,故云「无能纵舍」。「纵舍」者,放下也。
  「命终弃捐」。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与此同旨。常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上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
  「敬爱」者,指恭敬与慈爱。「憎嫉」指憎恶与嫉妒。「有无相通」者,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言色」,言语与面色。「违戾」,「违」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也。
  以上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或时心诤」者,「诤」通作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斗诤,故云或时。」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恚怒」,嗔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嗔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故云「应急想破」。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也。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上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
  「爱欲」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爱不重不堕娑婆。世人举体沉溺于爱欲之中,于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纵使眷属满堂,于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者,憬兴云:「善变化即善趣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现在虽恶报,所作善则后生化享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又《嘉祥疏》曰:「恶因得苦,善因得乐。其报易前也。」「易」者难易之易。「前」者,进也。善恶感报疾速,故云「易前」。「追逐所生」。「逐」者,追从也。谓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随其业因,感得善恶之报。「道路不同」者,《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黑报以待之。作恶者,刀山剑树以待之。」因果各异,生处悬殊。故临终分手,竟成永别。三途一报历五千劫,辗转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识,故曰「会见无期」。于是世尊哀之,劝醒世人,何不趁此强健之时,「努力修善」,将欲待至何时耶?人老体衰,难于精修,如《涅槃经》云:「迦叶:譬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壮年盛色,亦复如是。既被老压,无三种味: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年老者失三种味,故应及时努力,切莫迟延。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
  本品明此土秽恶,众生三毒炽盛,造恶可哀。初段表贪毒,「贫富同然,忧苦万端」。次段显嗔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痴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经法」,「善恶之道,都不之信」。痴毒之祸,伤人慧命,且为三毒之本,故痴毒为患极深。(此下二段,复分举贪嗔二毒。)
  经义为,世人愚痴,不明何者是善,何者为恶。各逞己意,妄加分别。于善恶三世因果之恒规,不能生信。故云「世人善恶,自不能见」。既不知因,便不畏果,但图当时快意,不惧后患无穷。纵情恣欲,任意作恶,竞造恶因,不顾当来之凶祸,故云「吉凶祸福,竞各作之」。又《嘉祥疏》谓,世人以「死之祠祭杀生为凶,嫁娶等为吉。世人于此二事,竞各为之。」盖吉凶是因,祸福是果。杀生祭祀是凶,杀业所感三途之报为祸。世人皆以嫁娶为吉。但不知因喜庆而杀生,反成凶事,而招当来无穷之祸。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恶所招之恶果也。「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恶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闇。」又《净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闭。生死善恶,自不能见。」故知愚闇,即是痴毒。以愚痴故,心意闭塞,不能正信因果。不能信受经法,入于正道。对于外道邪说,反易信奉。故云:「转受余教」。如是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痴业。生死无常,以痴为本。故云「无常根本」。
  「蒙冥抵突」者,「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见也。憬兴云:「蒙又作蒙。蒙,覆不明也。冥,闇昧无知也。」「抵」者,兽以角触物。「突」者,冲也。又义寂释此句曰:「谓无所了知,触事违犯。如小儿夜行,狂犬妄走,无所不作也。」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经义。以抵触为性,乃好冲突,故于经法,不能信受。于是「心无远虑,各欲快意」。《会疏》曰:「不顾后世。但求现乐,故云“各欲快意”。」存心嗔恚,贪财好色,无有休止,故云「哀哉可伤」也。「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表祖上愚痴也。《净影疏》曰:「素不为善,明其无行。不识道德,彰其无解。」无解无行,愚痴之极也。世代相承,子受父教,都是邪说,不谈善恶果报。故云「无有语者」。先人痴顽,后辈无知,事乃必然。故云「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者,《净影疏》曰:「生死之趣,不能自见,不识果也。善恶之道,不能自见,不识因也。于因于果,自心不识。他无语者,故永不解。」是以「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殊不知生死之事,必自见之,父子、兄弟、夫妇,死别之时,互相哭泣,无得免者。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