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正表寂为根本,照用无穷。照而常寂,故表寿命无量。「信慧」,《会疏》云:「信心智慧,永断疑网。」《甄解》云:「明信佛智,无上智慧。」又本经中「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此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愿慧」表阿弥陀大愿之王,智慧广大,又可与信慧正士合参,正表净土以信愿持名为宗。「香象」菩萨乃东方阿闪佛国菩萨,曾于维摩会上,作同闻众。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弥陀愿力无边。「宝英」表弥陀愿海,乃无量功德妙宝之所庄严,能令凡夫,无功德者迳登不退,证入涅槃。是乃宝中之英,故曰宝英。「中住」,安往中道,不落二边,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净念相继,即念离念,是中住义。「制行」,表严持净戒,制恶行善。又念佛即是持戒,是制行义。「解脱」,表灭除结缚,故名解脱。如经云:「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又「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而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为会中无量无边、一时来集之在家菩萨中之上首。据《会疏》及《甄解》义:(一)普贤、文殊正是释迦会中上首。故举两大士总摄会中一切菩萨。(二)弥勒是当来贤劫成佛诸菩萨之上首。(三)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居家菩萨之上首。此说稳妥,故不采净影之说。彼将文殊、普贤亦并于贤劫成佛之菩萨中也。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本品从「咸共遵修……」至品末之「不可思议」皆是赞叹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
  「大士」者即菩萨,即大道心有情。士谓士夫。大者,即前释大道心之大,兹不赘。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行愿品》复云:「若人诵此愿者。……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从初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显「贤」。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余。《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又普贤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是即普贤自言,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乃以殊胜行愿功德,皆悉回向众生,同生极乐。普皆回向,乃成「普」义。弥陀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此愿留在第二卷中详释)由是可见,会中圣众,多是曾生极乐,被宏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辗转教化,辗转度脱,是故经中,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摄大乘论释》云:「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愿谓四宏誓与十大愿等胜愿。愿以导行,行以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具足」谓圆满无余。《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此正显从果向因,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无量超出十地诸圣之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无尽功德。《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法」者,梵云达磨。通于一切,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皆称为法。《唯识论》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指众生)解。例如「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
  「安住一切」者,《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前引《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故能安住于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是为八方,更合上下二方,名为十方。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具权宜与权变之义,俗谓通权达变。权亦即「方便」之异名。《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纵上经论,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妙契众生根机,导向究竟之果觉,名为行权或行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也。「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故来会赞助释尊也。
  「究竟」者,至极之义。「彼岸」者,《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是以净影师释「究竟涅槃」曰:「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谓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按《甄解》意,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两说同旨。)。是诸大士,圆证果德已,从果向因,遵普贤德,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
  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按彭氏之说,菩萨度生,须有方便。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国,见佛闻法,终不离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论,深得经旨。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赞大士之实德。今文及下文两段,则再赞菩萨,普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殊胜权德。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愿」者,誓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悕者,念也,愿也,故悕求同希求。)又「世界」者,世指时间,界指空间。《首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等正觉」见《唐译》,是为新译。《魏译》为等觉,是为旧译。等觉有二义:(一)等觉是菩萨之极位,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昙鸾大师曰:「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二)等觉即佛果。《往生论注》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智度论》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会疏》云:「等觉有二义。一、如来名等觉。二、一生补处位。」于是注经家于此经文,亦有两说。一谓,是住等觉位菩萨,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一谓,此乃果佛,从果向因,示现八相,乃成佛后之力用。总之,大觉妙用,不可思议,似不必于此二者强执一说,不妨并存。盖因菩萨众多,境界不一也。
  「舍兜率,降王宫,位出家,苦行学道……」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一)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二)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三)《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当之。(四)《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占察经》第四,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五)《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第五,佛后业用也。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若依今宗,此中无所属,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由上可见,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一般只知补处成佛所现。《甄解》则偏重为佛后。诸说不妨并存,五位不妨齐有。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于平等中,亦不碍于差别也。
  又「八相成道」指本师释迦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之通途。但诸经论因开合不同,所说亦异。或说七相,乃至九相、十相。今说八相者,乃从经论之多数也。再者八相之中,内容亦不尽同。《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一)从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但《四教仪》则为:「(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两相对照,便知《四教仪》是开《起信论》之「成道」为「降魔」与「成道」,合《起信论》之「入胎」与「住胎」于「托胎」。可见两者,只是开合不同,内容无别。
  《嘉祥疏》依《四教仪》判《魏译》之八相,甚合于今此会集本。故仍依之。经中「舍兜率」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与第三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降伏魔怨」是第五相。「成最正觉」是第六相。「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及以下诸句,是第七相。下段文中之「于此中下,而现灭度」是第八相。
  「舍兜率」即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也。」兜率「或」兜术「、」睹史多「本是一名,译音有异。其义为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中第四天。内院现为弥勒大士之净土。外院则为天众欲乐之处。《普曜经说法门品》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佛地论第五》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后身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此世界过现未三世之补处大士,皆从此天降生。
  「降王宫」降生于王宫,是中含摄第二相之托胎,与第三相之出生。本师释尊之托胎,如《因果经》云:「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至于出生则如《涅槃经》云:「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周行者,乃指四维上下之十方。《净影疏》曰:「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独出无畏。」又《魏译》曰:「从右胁生。」《释迦谱》亦云:「菩萨渐渐从右胁出。」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此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