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刊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脉诀刊误-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木行乘火。为顺。谓由母至子。其气顺也。李 范不知此论相乘。脉中夫妻母子。却作人身形之夫妻 
母子解之。理不能通。然脉诀引此以诊别男女妊形。据脉经别载于前。不载在诊妊娠之条。本只是 
取仲景所论相乘之脉。脉诀不能甄别。混引以歌妊娠。今姑根据仲景解之。此四句元在后。今移在此。 
与纵横逆顺从类。其纵顺二脉。改根据仲景元文。 
左手带纵两个儿。右手带横一双女。左手脉逆生三男。右手脉顺生三女。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 
一女分形证。 
以上十句。皆脉诀自撰之辞。恐难以诊妊娠男女之别也。且相乘之脉。乃五脏之邪。发为病证。 
见之于脉。妊娠乃阴阳和平。阳施阴化以成形。岂有逆于理。乘于脏。现于脉。用为男女之诊。又寸 
关尺皆应。即是左右手前后如一也。即脉经所谓三部浮沉正等之脉。何以应一男一女乎。以上系脉 
诀差取仲景所论相乘之脉。以论妊娠。今条其非如前。 
往来三部通流利。滑数相参皆替替。阳盛阴虚脉得明。遍满胸堂皆逆气。 
此言恶阻之证之脉。 
小儿足日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架构其中住。 
此亦谓恶阻证也。脉乱。盖谓滑数而躁疾也。非谓恶乱无次序者。此八句。皆谓妊娠病脉。 
有时子死母身存。或即母亡存子命。牢紧强弦滑者安。沉细而微归泉〔路〕(瞑。改以协韵) 
沉细而微。谓三部俱如此。凶兆也。此四句论妊妇生死脉证之别。 

卷下
妊妇杂病生死歌
属性:血下如同月水来。漏极胞干生杀胎。亦损妊母须忧虑。争遣神丹救得回。 
通真子曰。此只论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动胎之物。或因热毒之气侵损。或因入房劳损。 
损轻则漏轻。损重则漏重。但漏血尽则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动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 
若胎有不坚。致动。母因以病。但治胎。则母自安。 

卷下
妊娠心腹急痛歌
属性: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气绝命必倾。血下不止胎冲上。四肢冷闷定伤身。 

卷下
妊娠倒仆损伤歌
属性:堕胎倒仆或举重。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损未出血不止。冲心闷痛母魂孤。 

卷下
妊妇伤寒歌
属性:伤寒头痛连百节。气急冲心溺如血。上生斑点赤黑时。壮热不止致胎灭。呕吐不止心烦热。腰 
背俱强脑痛裂。六七日来热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结。 
见此证必损胎。而妊母亦或致死。治法详见活人书。 

卷下
产后伤寒歌
属性:产后因得热病临。脉细四肢暖者生。脉大忽然肢逆冷。须知其死莫留停。 
脉盛身热。得之伤寒。产后热病。脉必洪大。难便。以脉大为死证。必遵内经、仲景诸书。 
根据法汗下。若脉不为汗衰而仍大。是为阴阳交。乃可断死。汗后脉静乃可断生。岂可以病在表里。 
未行治法。遽以脉细为生。四肢冷暖。当参以病证。或阳厥而厥。或作汗而厥。今脉诀所歌。胶柱 
刻舟之论。 

卷下
产难生死歌
属性:欲产之妇脉离经。沉细而滑也同名。夜半觉痛应分诞。来日日午定知生。 
脉经曰。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欲生也。但离经者不产也。又云其脉离经。夜半觉。 
日中则生也。 
经者常也。谓离其常处为离经。假如妊妇昨日见左沉实为男之脉。今日或脉浮。是离其寻常之脉。而 
异于平日。又且腹痛。是知将诞也。通真子引难经一呼三至曰离经为解。李 范又引难经一呼一至 
曰离经以解沉细而滑。皆非也。难经言损至二脉。虽同名离经。其脉与理则不同。且脉经明言离经。 
其脉浮也。不曾引援难经之文。今脉诀因其言脉浮又添沉细而滑。同名离经。盖以前所诊男女脉。 
或云浮大为女。若只脉浮为离经。若平常见浮大为女之脉。何以辨离经。故又增沉细而滑。以见离 
浮大之常经为沉滑也。圣惠方云。夜半子时觉腹痛。来日午时必定生产。谓子午相冲。正半日时数也。 
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此言恐未为的。又曰腹痛而腰不痛者未产也。若腹痛连腰痛甚者即产。所 
以然者肾候于腰。胞系于肾。故也。诊其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生产有难易。痛来有紧慢。 
安可定半日。当断以活法。 
身重体热寒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及舌上冷子当死。腹中须遣母归冥。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 
死定应难。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总高KT 。面青舌〔青〕(赤)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 
能看应验。寻之贤哲不虚陈。 
脉指南作面青舌赤。盖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云子活。合以舌赤为是。若云舌青。则与前面赤舌青。 
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体热寒又频至此。并不用脉。 
只以外候参决子母生死。盖以临产脉不可考。但当以察色而知之。 

卷下
新产生死歌
属性:新产之脉缓滑吉。实大弦急死来侵。若得沉重小者吉。忽若坚牢命不停。寸口〔涩〕(焱)疾不 
调死。沉细附骨不绝生。审看此候分明记。长须念取向心经。 
脉经曰。产后寸口脉焱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今脉诀述脉经作歌。既用其文。不明 
其理。擅改焱为涩。其意以为涩滞疾驶并行。方可言不调。反以焱疾为非。是不知脉涩则不疾。脉疾 
则不涩。其不调者。以焱疾也。产后失血多。五脏虚。故以缓滑沉微不绝为脉应病。涩为少血亦应 
病之脉。惟焱疾不调匀。则脉形之速。焱浮于上。故云死。一字之差。生死顿异。 

卷下
小儿生死候歌
属性:通真子曰。经云六岁以下为小儿。十八以下为少年。二十以上为壮年。五十以上为老年。其六岁以下。 
经所不载。是以乳下婴儿病难治者。皆无脉可以考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疾病生 
死相传习。有少小方焉。迄乎晋宋推诸苏家。又有巢氏作小儿病源候论。今脉诀此歌。乃万分之一尔。 
愚谓自宋以来。专小方脉者稍多。如钱氏、朱氏、张氏、幼幼新书、全婴书、婴孩宝鉴、活幼口议、冯 
氏妙选宝秘方。及诸家名方。必博览方可。况小儿之脉。当以大指展转分按三部。且其脉未定。当以察形色为 
上工。诸胎中、诸变蒸、五疳、急慢惊风、疮疹。与大人殊。其他杂病。与大人治疗则同。但药剂有 
大小轻重。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 
脉经曰。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 者。脉乱无苦也。 
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沉)只是不消乳。 
脉经曰。小儿脉沉者食不消。脉诀云缓。非也。 
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脉紧乃是风痫痼。) 
脉经曰。紧为风痫。本事方同。今脉诀作虚濡非。 
利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 
此非脉经小儿脉内所述。已详解在下利微小却为生下。脉经略举数脉立证以备其书。是一脉自 
为一证。李 范乃总为吐后脉证。何见之不明。且小儿吐有数等。今脉乱之吐。乃歌变蒸之候。 

卷下
小儿外证十五候歌
属性:眼上赤脉。下贯瞳人。囟门肿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视。睹不转睛。 
指甲黑色。忽作鸦声。虚舌退场门。啮齿咬人。鱼口气急。啼不作声。蛔虫既出。必是死形。用药速急。 
十无一生。 

卷下
附录辨奇经脉
属性: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阳阴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 
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否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两手阳脉浮 
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此家曾有病鬼魅。厥死。苦恍惚 
亡人为祸。诊得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脊强痛。不得俯仰。 
大人癫疾。小儿风痫。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颠。小儿痫。尺寸 
脉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以上元具浮脉条下。 
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小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失溺。胁支满烦。 
横寸口边丸丸者。任脉也。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 
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以上元具实脉条下。 
吴先生云五脏六腑之经。分布手足。凡十二脉。鱼际下寸内九分。尺内十分者。手太阴肺经之一 
脉也。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肾脉非也。两手三部皆 
肺脏脉。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焉耳。其说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而其所以之故。则秦越人 
八十一难之首章。发明至矣。是何也。脉者血之流派。气使然也。肺居五脏之上。气所出入门户也。 
脉行始肺终肝。而后复会于肺。故其经穴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一身之害必于是占焉。 

附录
诊脉早晏法
属性: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 
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机按。诊法以平旦。主无病者言。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 
为拘也。于此又知前圣决死生之分。不专于脉。必须察色观形。以此相参伍也。今世专尚诊脉。 
而不复问其余。是不知前圣垂训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后人。)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终始。故取法于寸口。 
(机按。此以气口决死生者。谓气口为五脏主也。难经四难言。五脏皆以胃气为主。其脉在关上。是人 
之生死亦系于关上。八难十四难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是生死又系于尺脉也。可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故越人所以错综其义也。) 

附录
寸关尺
属性:脉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 
动于尺。(机按。难经曰尺寸。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于一寸 
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一难言。寸口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 
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尺阴寸阳。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 
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说古法寸部占九分。关尺部各占一寸。 
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根据此法。则头指诊在关部。次指诊在尺部。第三指诊在闲处。如何 
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为准。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也。) 

附录
五脏六腑脉所出
属性:(以轻重分脏腑) 
左寸。心小肠脉所出。 
重按至血脉。浮大而散者。心脉也。属脏。或谓浮涩而短。轻按至皮毛。浮滑而长者。小肠脉也。 
属腑。 
左关。肝、胆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弦紧而浮长者。胆脉也。属腑。 
左尺。肾、膀胱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迟者。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膀胱脉也。属腑。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 
微重按于皮肉。浮短而涩者。肺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肠脉也。属腑。 
右关。脾、胃脉所出。 
重按至肌肉。缓而迟者。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微缓而稍疾者。胃脉也。属腑。 
右尺。命门、三焦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实而疾者。命门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三焦也。属腑。 
机按。命门三焦。配合右尺。刊误辩之详矣。兹不复赘。但此与刊误。并以轻重而分诊脏腑 
之脉。不知何所据也。意者脏属阴主沉。腑属阳主浮。故以义取轻重为诊式耶。他本又谓内以候脏。 
外以候腑。其义亦犹此也。然考之脉经。及素难诸书。只论五脏之脉。于六腑之脉。虽言之而不详。六腑病脉。 
虽间或言之。诊法轻重亦未之及。盖谓脏脉可以兼腑欤。抑谓能知脏脉。而腑脉无劳诊欤。或病在 
六腑为轻。而脉无要紧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论五脏脉状。及六腑脉状。与下编大不相侔。亦 
不知其何所本也。故着之以俟明者。 

附录
五脏平脉
属性:心脉。浮大而散。 
心合血脉。故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 
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余仿此。机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脉。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故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 
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脉。弦而长。 
肝合筋。故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脉道与筝弦相似为弦。次稍 
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脉。缓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 
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脉。沉而软滑。 
肾合骨。故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按之。脉道无力为软。 
举指来疾。脉道流利者为滑。凡此五脏平脉。须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