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刊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脉诀刊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名:脉诀刊误
作者: 
朝代: 
年份: 



属性:昔朱子之论脉诀也。曰词最浅鄙。非叔和本书明甚。又曰世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 
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以俟明者而折中焉。朱子于此有隐词矣。其议之也。不过曰词 
最浅鄙。且曰俟明者而折中。则不以世医之委弃为然可知也。夫朱子之不能恝然于脉诀者。盖有以见 
夫作者之苦心。乃故作此浅鄙之词。不欲用脉经之深隐。使末学终无所问津焉耳。至其词有异于脉经。 
则又非无义而不足为大病何也。脉经且未尝尽合于古矣。岂惟脉经。即难经言四时脉状。且与素问大 
异矣。后人虽疑而辨之。卒不似排抵脉诀。直至欲取而焚之者。徒以脉诀文词浅鄙。易生轻侮耳。而 
孰知作者苦心。正在是哉。其私心之所得。临证之所见。确有异于古之所云。遂毅然恻然为后人告也。 
岂独滑亦有寒。脾亦候尺为义本先民耶。夫固不免偏驳矣。然自诋之太过。而濒湖李氏脉学。遂蹶起 
而行于世。而脉法且因之而愈微昔人谓脉诀行而脉经隐。我更慨脉学行而脉法坏也。其书极简。最便 
驽骀。而托本于脉经则名高。使明哲亦奉之而不以为陋。夷考其词。究于脉理何所发明。能尽合脉经 
之旨耶。人之便之者。徒以其较脉诀更简而已矣。岂真有以见夫脉诀之非。而欲由脉学而上溯脉经耶。 
余已刻脉经。复虑其词隐奥。不便俗学也。因取俗行张注脉诀视之。则注词浅陋。毫无所发。旋见石 
山医按中。有戴氏脉诀刊误。或释或辨。委曲详尽。诚可宝贵。虽其所辨不无过词。要亦执古太严。 
而于大义则无不赅洽矣。亟付剞劂。为脉经 
之羽翼焉。夫脉诀上较脉经已为简矣。不谓其后乃有李氏脉学。更简于脉诀。使天下靡然从之。并脉诀 
亦摈弃而无过问者。犹之讲伤寒者。其始犹知伤寒百问。至今日则但取陈修园时方妙用附录之。区区 
数版而已。夫天下事日趋于简便。人心日趋于儇薄。义理日趋于暗昧。典型日趋于紊乱。而其祸竟蔓延 
而至于医也。是书也。果得风行海内。习医者果恍然于脉理有如是之精且详。而耻以李学自 也。则医 
中少一屠刽。生民不止少一夭枉矣。戴氏之功。视叔和何如哉。 
x光绪辛卯夏五周学海记。x 



属性:昔朱文公跋郭长阳医书。谓俗间所传脉诀。辞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殊不知叔和所辑者脉经也。 
当叔和时未有歌括。此盖后人特假其名以取重于世耳。摭为韵语。取便讲习。故人皆知口熟脉诀以为能。 
而不复究其经之为理也。元季同父戴君深以为病。因集诸书之论。正于歌括之下。名曰脉诀刊误。 
乡先正风林朱先生为节抄之。予始闻是书于歙之旧家。彼视为秘典。不轻以示人。予备重赀。不远数 
百里。往拜其门。手录以归。然而传写既久。未免脱误。予于是补其缺而正其讹。又取诸家脉书要语。 
及予所撰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以扩刊误未尽之旨。诚诊家之至要也。将欲秘之以为己有。则有辜 
作者之盛心。欲梓之以广其传。则又乏赀以供所费。藏之巾笥。盖亦有年。我徒许忠因质之休宁师鲁 
程先生。先生转语其姻HT 吴君子用刻之以惠久远。且使是书不至于湮没也。自今而后。学人得见是书 
而用其心。则歌括之谬。一览可见矣。噫。使天下后世。举得以由乎正道。而不惑于曲学。未必不由 
是书之刻也。吴君之心之德。何其盛欤。视彼建琳宫塑佛像。费用于无益者。其相去殆万万矣。是知吴 
君之心。即仁者之心也。传曰仁者寿。又曰仁者必有后。岂欺我哉。必有验于兹矣。 
x嘉靖癸未春三月下浣祁门朴墅汪机题。x 


集解序
属性:医流鲜读王氏脉经。而偏熟于脉诀。诀盖庸下人所撰。其疏谬也奚怪哉。戴同父儒者也。而究心 
于医书。刊脉诀之误。又集古医经及诸家说为之解。予谓此儿童之谣。俚俗之语。何足以辱通人点窜之笔。 
况解书为其高深玄奥。不得不借易晓之辞。以明难明之义也。今歌诀浅近。夫人能知之。而反援引高深 
玄奥者为证。则是以所难明解所易晓。得无类奏九韶三夏之音。以聪折杨皇花之耳乎。同父曰。此歌 
诚浅近。然医流仅知习此而已。窃虑因其书之误。而遂以误人也。行而见迷途之人。其能已于一呼哉。 
予察同父之言。盖仁人之用心。如是而着书。其可也。临川吴澄序。 
愚久见此序。而未见其书。岁乙巳秋。得之于金陵郝安常伯。即借而传抄之。慨予光阴有限。故不 
及全而节其要云。 
x朱升题x 


卷上
属性:六朝高阳生。剽窃晋太医令王叔和。撮其切要。撰为脉诀。蔡西山辨之详矣。世相因。人相授。 
咸曰王叔和脉诀。既不能正其名。又不能辨其非。讹承惑固。是以罔觉。今刊其误。题曰脉诀。 
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窃取灵素内经、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名医 
之书以证。又述诸家所解。集长辨短。知我者其惟脉诀乎。罪我者其惟脉诀乎。 

卷上
诊候入式歌
属性: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 
十二经动脉循环无端。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一昼夜五十周。朝于寸口。会于平旦。内经诊 
以平旦。难经独取寸口。寸口者。即手太阴之经渠穴也。上古诊法有三。其一。各于十二经动脉见 
处。分为三部。 
天地人以候各脏腑。其二。以寸口与人迎参之。以验阴阳四时之大小。以决其病。其三。独取寸口。 
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身形。斯王叔和之所取。以为寸口。脏腑之位。脉诀述之有差。脉经两尺 
并属肾与膀胱。今脉诀以命门列右尺。通真子注。又以三焦为命门合。并属右尺。是不可以不辩。 
十八难曰。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亦未尝言手心主少阳 
火在何部也。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灵枢铜人并同。又未尝以三焦合命门也。且持脉 
有道。因动脉而有别。假使以右肾为命门之脏。外无经络。其动脉何在。且命门之说。始于扁鹊。 
亦不分男女左右。考之内经。肾固已分为两脏。未尝有命门也。惟铜人有命门穴。在十四椎下。 
灵枢言两目为命门。既无动脉。何以为诊。又非正脏。何以列部。肾有两枚。均为肾。尺内以候肾。 
同列左右尺。斯黄岐之正论。习医者。不本内经。而信末世昧理之谬论。安能悟其非而造其妙。 
三因方以右肾居右尺中。属手厥阴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则又差之甚矣。心主非右肾也。手厥 
阴虽与三焦经合。其起于心中。出属心包络。终于手小指次指。其经不行尺部之下也。何以列在 
右尺。黎氏曰。扁鹊以心主与三焦为表里。而脉诀以命门与三焦为表里者。以肾为精之舍。三 
焦为精之府也。命门虽系一脏。外别无经。与肾俱属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相为表里。以此推之。 
三焦之气与命门通。而三焦之经不与命门合也。扁鹊之论为正。然则寸口之部位以何为正也。脉 
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内以候肾。尺外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 
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寸口部之定位也。或曰 
必以动脉为诊。则手厥阴少阳二经。当列何部也。曰。经云手少阴独无 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也。 
故治病者治包络之经。无犯其经。则手厥阴同手少阴经部诊也。手少阳为三焦。则各分于上中下部 
以诊也。则十二经动脉。皆可诊于寸口矣。洁古以地道自右逆行。言脉三部自手少阴君火心始。逆 
而至厥阴风木肝。逆而至太阳寒水。外应十一月。内应于左尺肾与膀胱。接右手。肺应九月。居右 
寸。逆至太阴。土为脾。应右关。又逆至手厥阴与三焦。以愚考之。此乃地六气之步位。故岁首于 
春初之气。亦始厥阴风木君火不任令。退居二气。而少阳相火当夏为三之气。四气太阴。五气阳明。 
六气太阳。乃取地之六气。根据四时而至。难以言寸口三部之位。且六节气位。乃地理之应也。经曰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虽始以君火。亦顺 
次而行。未尝逆。杨仁斋以右尺其经手厥阴。其藏心包络。其府三焦。其名命脉。决非右肾之命门。 
以愚考之。十二经脉。自上古立名。今不悟脉歌非王叔和之本经。又立命脉以附和之。且观于内经 
尺内以候肾。原不曾分左右。是合左右之尺。皆以候肾。亦无所谓命脉矣。仁斋直指于医方发明甚高。 
惜乎于此未明。 
〔女人反此背看之〕(男女脉形有异同。)尺〔脉〕(位)第三同〔断〕(肾)病。 
歌首二句。只言部位未论脉。女人反此背看云者。原其惑于男左肾右命门。女右肾左命门。故言反此。 
又断之曰尺脉第三同断病。则反此背看者。只论尺脉耳。男女有异同者脉形尔。如男脉关上盛。女 
脉关下盛。男左大右小为顺。女右大左小为顺。男女脉位即无异同也。以十二经脉所行之终始。 
五岁之定位成形。则一也。惟茎户及胞门子户。精血之不同尔。安可言脉位。女人与男子反而背看乎。 
脉诀之误。因于肾与命门有男女之别。不知肾有两。其左为肾。右为命门。难经虽有左右之别。 
亦无男女左右之分。其实皆肾脏非命门也。至褚氏遗书。则又以女人心肺自尺始。倒装五脏。则 
谬又甚焉。或曰南政北政。三阴司天在泉。而尺寸亦或易位。褚氏之论或原此乎。曰不然也。 
司天在泉。以天之六步为客脉也。故随南北政以分尺寸之不应耳。其地之六步为主脉。即随候以 
见而不移也。心肺在上。肝肾在下。脾脉在中。自三才分而为人。亘古今何尝异。无求子曰。 
所谓反者。男子尺脉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常盛。今反弱。故谓之反耳。李 范因之。虽于 
反字义明。不同于众论。然反盛反弱。乃男女之病脉。今入式歌。方言部位。而遽以病脉牵解。 
似非本旨。特作歌者不善行文。故以反此背看传惑于世耳。今刊而改之如上。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居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然。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 
此脉诀重分左右寸关尺部所出也。其曰命门还与肾脉同。以此句观之。命门即肾也。既知其非动 
脉。前何必以命门为脏而列部邪。察病指南以右手尺为命门。却又曰一名手心主包络则又差。以命门 
为心主也。心为脏。小肠为腑。以腑配脏者。实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二经脉相接。故同 
一部。其余脏腑同部皆同。然脏腑之脉。实以浮沉之位别之。腑阳也。故因浮而见。藏阴也。故因沉 
而见。然以难经一脉十变推之。如云心急甚者肝邪干心。心微急者胆邪干小肠。是又以本脏之脉微甚。 
别脏腑也。察病指南以七难六气循甲子旺脉分六腑者非也。阳明脉浮大而短。安得为胃脉形也。浮大 
而短。阳明燥金脉也。 
〔若诊他脉覆手看要自看时仰手认〕(诊脉皆须仰手看。覆手反诊用不应。) 
古人诊病必仰病患手而诊。医者覆其手。以三部九候菽重之法取之。惟反其诊者不然。盖南北二政 
之岁。三阴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应者。反其诊则应矣。不应者。脉沉不应诊也。覆病患手诊之。 
则脉见也。沉者为浮。细者为大。舍此之外。无覆手之诊。 
升按脉诀之言。谓诊他则覆手。自诊则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误盖误认歌意。以医之覆手诊人。 
为覆病患之手也。自此以后有似此者。节去之而不辩。 
三部须教指下明。 
难经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 
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 
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蔡氏曰。手太阴之脉。自腕中横纹至鱼际。横纹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 
横纹前尽一尺为阴之位。自鱼际后一寸为阳之位。太阴动脉。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腕中横纹 
九寸。故古人 
于寸内取九分。尺内取一寸。冥契阳九阴十自然之数。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也。 
索氏曰。 
诸家论脉部位。或曰尺寸。或曰寸关尺。或曰三寸为三部。或尺寸三部通论。其不同者何 
也。素问言脉之部位。止言尺寸。未言关也。至扁鹊难经。乃言有关部。在尺寸之交。盖扁鹊 
假设关位。而寓于尺寸之交。以为三部也。其实只有尺寸而已。逮仲景本论。及王叔和言脉之部位。 
或以尺寸通论某脏某腑受病者。是确言诸脏腑之脉只一之意也。乃合黄帝之说矣。或以三部分 
论某脏某腑受病者。是假言诸脏腑之脉各出之意也。乃合扁鹊之说矣。今究仲景叔和。既宗黄帝。 
言只有尺寸。又从扁鹊三部之说何哉。盖黄帝言尺寸者。约度之义。扁鹊言三部者。亦约度之义。 
仲景叔和所以兼取并用。非疑而两存之也。千金载黄帝问曰。何谓三部脉也。岐伯曰。寸关尺也。 
今考黄帝书无此说。盖思邈假托耳。通真子曰。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三部。言身之上中下部。 
非谓寸关尺也。 
九候了然心里印。 
素问曰。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乃各于动脉现处候之。分九候。今脉诀所歌。以寸关尺三部。 
每三部内有浮中沉三候。浮以候腑。中以候胃气。沉以候脏。通一手三部为九候也。 
大肠〔共〕(供)肺为传送。 
素问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传送者大肠之职。非与肺共也。 
大肠以肺为脏。供送应副而已。 
〔心与小肠为受盛〕(小肠受盛与心应。) 
素问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