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医学实在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5-医学实在易-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托之一法也。又或利止而忽然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多呕,此邪气欲从少阳而外出,宜小柴胡 
汤乘机以利导,或四逆散以顺接阴阳,一服而手足即温,此为少阳枢转之一法也。先圣所谓 
∶“从阴出阳者生。”阳指三阳而言也。若夫吐利不止,四肢冰冷不回,理中、四逆、吴茱 
萸之类随服随即泄去,俗名直肠洞泄,此胃脾俱败,两土同崩,卦取诸剥,此太阴内陷之死 
证也。若吐止利断,而咽痛声哑,两足挛急,是邪从太阴而传及少阴。《经》云∶“少阴之 
脉循喉咙,萦舌本。”又云∶“少阴之脉,循足阴股是也。”《伤寒论》云∶“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凡此为少阴寒化热化俱有之证,宜细辨而用大剂,可救十中之一、二 
。或面赤如朱,下寒而真阳上脱,名为戴阳。或身冷自汗,但躁不烦,欲卧于泥水之中,内 
寒而热散于外,名为格阳。二证为阴盛阳亡,真寒假热之证,非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姜附 
用至一、二两,水浸冷冻饮料,或间入人尿、猪胆汁,日夜服五、六剂,不能救之。或吐利后,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为少阴之水火不交,宜栀子豉汤,此烦躁兼见之中 
, 
而烦重于躁,为少阴热化之稍轻者。若心烦而至于不得卧,手足躁动不安,宜黄连阿胶汤。 
此烦躁兼见之中,而躁重于烦者,为少阴热化最重之证。至于热一阵则利止,厥一阵则又利 
,即厥阴之厥热相间证,不以日计,而以时计,得其意而变通可也。大抵热多厥少为顺,厥 
多热少为逆,若但厥无热,不可为矣。又须参《伤寒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证,以定为真厥阴证。盖此证以风木为本,以阴寒为标,以少阳 
之火热为中见,所以然者,三阴至厥阴为阴之已极,故不从标本,而从中见也。寒热二证,最宜 
细辨,如不得中见之化,则为寒证。《伤寒论》谓∶“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 
还者死。”若欲于死证求生,舍通脉四逆汤兼以灸法,万无生理。如中见之化太过,则为热 
证。《伤寒论》谓∶“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又谓∶“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 
汤主之。”又谓∶“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喻嘉言借用小柴胡汤。又谓∶“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主之。”又谓∶“下利 
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又谓下利 
谵语者,有燥屎故也,宜小承气汤。”又谓∶“下利后更 
烦,按之心下濡者,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余合前后各条,而细绎论中之旨,厥阴为阴之 
极,若不得中见之化,其死倍速于他经。故吴茱萸汤《伤寒论》本篇只治干呕吐涎沫,头痛 
之病。而余则以大吐,大利不止,若见吐蛔而厥者,恐乌梅丸力量有限,用此方加乌梅九个 
,往往获效。此又仲景法外之法,方外之方也。先圣谓从阳入阴者死,阴指三阴而言也。此 
旨甚微,非熟于阴阳大论及《伤寒论》者,不足以语此。 
门人问曰∶庚辰,辛巳岁,吾闽患此而死者不少,然皆起于五月,盛于六、七月,至白 
露后渐轻而易愈。且庚辰入岁大旱而热甚,人谓病由热逼,辛巳入夏大涝而寒甚,人谓病由 
寒侵。而两岁病形如一,其故何也。 
余曰∶此问正不可少。《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久风生飧泄。 
”此为伏气乘时而发之病。盖五月建午,阴生于午也。六月建未,阴至未而盛也。长夏之时 
,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阴盛生内寒,兼以受侮日久,中见无权,纯是阴寒用事,故 
吐泻多起此两月。亦有发于前后者,气之来去迟速主之也。至白露后,则为大瘕泄,又当别 
论。其不以旱潦寒热分者,以病自内出,在无形之气化,不在有形寒热之类也。病形略同, 
应时而作,所以谓之时(疫)。 
门人等退而喜曰∶小子等承诲,而知此证之所以然,又于夫子引“春伤于风”等句,而 
知吴茱萸汤一方,不止为厥阴证言也。盖脾坤土也,胃艮土也,吐泻无度,四肢逆冷,是脾 
败而胃亦败,两土同崩,其为《周易》“山地剥”之象乎?今得吴茱萸汤,养东方之生气 
而可与足太阴脾土,足阳明胃土合德,土木无忤,其为《周易》“地雷复”之象乎?此汤能转 
剥为复,所以为此证之神剂。 

卷三伤寒条
录《千金》孙真人治霍乱吐下治中汤
属性:道光三年,家君年七十一岁。于三月初旬,右胁之旁生一疮疖,大约有二指长,不及一 
寸,其痛时竟如刀刺。城中诸外科无不延而诊之,每敷药而痛更甚。端午后肌肉渐消,饮食 
亦渐减,再后一月,日间只饮稀粥,多不过一、二茶钟。新秋以后病转剧,烦躁不宁,日夜 
不得安枕,水米不能沾牙者十余日(HT )不得已急备后事。忽于中秋夜半略醒(HT )以米汤半杯饮之 
,更见饱胀(HT )思天下岂有半月绝谷之人,尚能生存之理,婉劝家君,每日强饮稀粥数匙。三 
日后,每早晚可进一茶杯,精神甫定,即命(HT )曰∶我数年所着之书尚未完备,即霍乱吐泻二 
条,亦须重补。前三年患此病而死者十有八、九,其死为死于药。霍乱一证,今有无知辈以 
“绞肠痧”疾食谷则死之实证,妄名为“干霍乱”,以伤寒霍乱证名为“湿霍乱”,两峰相 
峙,其药互相通用,贻害岂止一、二人乎。命录仲景理中汤,孙真人治中汤,一以正群言之 
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也。 
x治中汤x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根据前 
作 
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予恐石 
膏味薄,再加三两,合前成六两(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心四两;吐多者 
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三两;渴欲饮水者,加术合前成四两半;腹中 
痛者加人参,合前共四两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共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七枚。 
服汤后一食顷,服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圣训煌煌不忌粥也。) 
张路玉曰∶“《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 
肠胃,则为霍乱。”多由寒邪传入下焦,中焦饮食因之不知,是即形寒饮冷者,三焦伤也。 
然质有阴阳偏胜,病有寒热乖暌,所以《伤寒论》首言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饮水 
者理中丸。《千金》更名“治中”列之三焦。理是理寒热不和,治是治挥霍撩乱。总取干姜 
之辛温,以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纡缓,与五苓散中用桂之意不殊,虽寒热多少不同, 
而温散之理则一。朱奉议加青橘二皮,以治饮食所伤,《千金》又增转筋一则,补《伤寒论 
》之未备。举世知转筋用木瓜,专取酸收夏秋之湿热伤脾。此因清气在阴,而走肠胃,故用 
干姜;浊气在阳,而扰筋脉,故用石膏,至于理中丸加减诸法,并宜确遵。观吐利止,而身 
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及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甘草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方,端不 
出《伤寒》、《金匮》厥气逆上诸治也。 
臌胀证。因食积而起者,宜胃苓汤加半夏、干姜、五谷虫、木瓜,以麦芽打糊为丸,陈 
米汤送下三钱。因热而起者,亦用前丸加黄连为佐,此皆实证易治也。惟有虚证,必用圣术 
煎加附子,守服四、五十剂方效,即单腹胀亦不外此法。更有因于吐酸而起者,宜理中加黄 
连名连理丸,以刚药变胃,不受胃变,此喻嘉言秘法也。心下结聚如盘者,宜桂枝汤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日服二剂,夜服一剂,取微汗,令大气一转,其结乃散,即以枳术 
汤,苦以泄其满,此仲景圣法也。此病属寒者多,故列于寒证。 
(经义)《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 
知二剂已。”《水胀篇》∶“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 
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则上,则生腹胀。”《经脉篇》 
曰 
∶“足太阴虚则鼓胀,胃中寒则胀满。”《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肾气实则胀。” 
《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太阴阳明论》曰∶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胀满闭塞。”《异法方宜论》 
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按∶治此病,必以经旨为主,取用仲景 
之方,方可全愈。唐以后各书,皆臆断驳杂,不可姑试。方书谓单腹胀为鼓胀,以如坚中空 
,其象如鼓也,又名蛊胀,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也。 

卷三伤寒条
臌胀诗
属性:骤然臌胀胃苓汤,虚证当知圣术前方,病起吐酸连理(丸)妙,桂甘麻附细辛(汤)良。 

卷三伤寒条
蛊胀诗
属性:蛊胀由来少的方,山风卦内得津梁。艮安止息能(胃能二字,出《医贯》)均废(胃其有能, 
一于止,则其能废隳矣,)巽则顺从气弗扬(此证须振肝木之气,以冲开胃土,方得治法。庸医 
尚云∶法取平肝,可发一叹。)参透生机原主动(其止也,当矫之以奋发,)须知大气本乎刚(其巽 
也,当矫之以刚果,先甲三日在辛,谓自新也,后甲三日在丁,谓叮嗌也,此《周易》治蛊 
之道也。今医用肾气丸,一派静柔之品,杂以些少之桂附,不死何待。)仲师心下如盘训,宜 
苦宜辛二法详(气无形也,宜散之以辛,水有形,宜泄之以苦也。此证不出方,恐泄天地之秘 
,亦恐人轻其道。 
疝气者,睾丸肿大而痛也。大抵属于任脉与肝经之病,而他经亦有之。七疝之名,亦不 
必拘。后贤于此证加一“气”字,可知治此症以调气为主,统以五苓散作汤,加小茴、木香 
、木通、金铃子主之。如痛甚者,须防其溃烂,加金银花为君,再加乳香、没药为佐。如麻 
木不痛者,恐其为 疝,难治。数年后如升如斗,宜加桃仁 、附子、荜茇、沙参、蒺藜 
蜜丸,盐汤送下。此证多属寒气凝滞,故列于寒证。 
(经义)《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 
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长刺节论》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得之寒。”《经脉篇》曰∶“足厥阴肝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肝所生病,为飧 
泄狐 
疝。”《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小 
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 
,皆为疝。” 

卷三伤寒条
疝气诗
属性:疝为任病与肝经,茴(小茴香)木(木通,木香)金铃是典型,合入五苓汤散妙,锻石(捣如米大 
入棉布中,以线缝好,包肾囊,隔夜再易之)外法亦神灵(素臬台云∶此方屡试屡验。 
厥证者,四肢逆冷是也。伤寒寒厥,初病即厥,表宜当归四逆汤,里宜通脉四逆汤。伤 
寒热厥,多见于传经之后,轻者宜四逆散,脉长者宜白虎汤,脉沉实大便闭者宜承气汤,详 
于伤寒门不赘。若《内经》之论厥多端,阳气衰于下,则手足寒。亦名寒厥,宜桂附八味丸 
,阴气衰于下,则手足热,亦名热厥,宜六味地黄丸。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气复还则生,不还则死。此不能以药治,当徐俟之,或半夏末搐鼻取嚏,厥回后议药 
。尸厥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宜还魂汤,方用麻黄三钱,杏仁(去皮尖)二十五粒,炙草一钱, 
水煎服。如药灌不入,分病患发,左右捉搦,按肩引之令服,取效。煎厥者,阴亏阳扰,心 
如火燎,不必手足逆冷,病在于中,宜白虎加人参汤。搏厥者,气血俱乱,相搏成厥,似大 
厥而稍轻,病在气血,宜生蒲黄一两,黑豆二两(炒),以清酒淋下取饮。血厥者,似大厥而 
亦稍轻,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方用白薇、人参、当归各二钱,炙草一钱,水煎服。气厥 
者,因怒气而得,宜七气汤。痰厥者,痰涎如涌,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制南星、竹沥、 
姜汁。食厥者,因过饱而得,宜平胃散加莱菔子三钱,煎服探吐。酒厥者,醉后发厥,宜五 
苓散去桂加黄连、黄芩、干葛,皆是昏不知人而名之,其实为风 之类。近医于猝倒之厥, 
多混认为伤寒热厥,误人不少。《内经》寒热二厥,虽手足合言,究竟寒热先从足起,知其 
阴阳先衰于下,不待手寒手热,皆当以厥论也,说本张心在《附经》。此证虽寒热俱有,而 
仲景每指肢冷而言,仲时称名,从仲景而不照《内经》,故列于寒证。 
(经义)《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调经论 
》岐伯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以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 
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为实,无者为虚,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阳明脉解篇》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按∶《内经》论厥,不能尽述,而 
此数节,可以挈其大纲。盖内者,肾也,夺者,精夺也,厥者,气逆也。喑者,口哑也,痱 
者,足废也。今厥虚而厥,口不能言,以肾脉挟舌本也,足不能行,以肾脉循阴股也。次章 
谓∶血气并走于上,则下之空虚,可知神气俱失其根,所以暴脱欲死。三章言连经者,病在 
肌表,故轻而生,连脏者,病在根本,故重而死。人之根本维何,肾中之水火也。三章互相 
发明。火虚者用刘河间地黄饮子,水虚者用骆龙吉接命丹。附录接命丹方,用人乳二酒盏, 
好梨捣汁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