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医学实在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5-医学实在易-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虚而动痛也。注者,邪气着而痛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注阴而去来为阳 
耳,其实是小家伎俩,不必泥也。宜以上中下两旁部位分之,自心胸至胃脘为上部,宜宣其 
阳气。阳气虚宜黄 ,气实宜枳实,气结宜贝母、栝蒌皮,气逆宜半夏、薤白,气滞宜檀香 
、砂仁之类,自胃脘至脾为中部,宜调其阴阳。仲景理中丸,以人参(甘寒多液为阴分药、)甘 
草(味胜于气,亦阴分药。)补阴。以白术、干姜补阳,为万古准绳。即如通脉四逆汤,急于回 
阳,若有腹苦,必加苦寒如芍药以养阴。黄连汤重于清火,因有腹痛,不离辛热之姜桂以开 
阳。此理甚微,非熟于《内经》者,不可与语也。自脐下至阴器为下部,宜破其阴气,《金 
匮》名为寒疝(金人以睾丸肿大为疝,《金匮》则以腹中痛剧为寒疝。)所主皆附子、乌头、蜀 
椒大热之性,扶阳以破阴。若前痛彻后,后痛彻前,阴阳无分界限,宜加赤石脂一、二两以 
堵截之,而生姜当归羊肉汤,籍羊肉之浊气引入阴分以破阴,尤为神妙也。胁肋一带为侧部 
,宜利其枢转,肝胆之气,其行在侧,小柴胡汤为少阳之正药,当归四逆汤为厥阴之正药,或 
再加鲜橘叶四十九片则得矣。以上诸证,脉细而迟,寒也,以姜桂附子吴茱萸之类为主。脉 
大而数,热也,以金铃子、黄连、沙参、芍药之类为主。痛而利者,虚也,以附子理中汤之 
类为主。痛而闭者,实也,以小承气汤之类为主。亦有寒实而痛者,宜大黄附子汤以温通之 
。若吐虫,则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当归、川椒、黄连、乌梅。若食积,则先以平胃散 
加麦芽、山楂以消导之,否则以承气汤下之。若因怒气而痛,则以七气汤加贝母、抚芎、香 
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赘也。又《仁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药罔效,用和剂抽刀散如 
神。此方医家秘不轻传,嘉庆十八年,长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匮翼》载之。心腹为阴,故 
列于里证。 
(经义)《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滞而不行,客于脉 
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按∶经文极繁,此不过摘其要语。 

卷三里证
心腹诸痛诗
属性:痛分四面定医方,下主于阴上属阳,介在阴阳中部位,枢行在侧转斯康。 
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 
,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痰宜二陈汤,随寒热虚实加减,怪病老痰,宜滚痰丸。饮宜桂 
苓甘术汤,真武汤。二证愈后,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经义《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司天,四之气,民病饮发。”又曰∶“太阴所至,为 
积饮,痞膈。”又曰∶“土郁之发为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 
清冷,皆属于寒。”按∶《内经》言饮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卷三里证
痰饮诗
属性:痰病却缘水泛成,滚痰(丸)峻烈二陈(汤和)平,桂苓甘术汤同真武(一化太阳水府之气,一镇 
少阴水脏之气,)五饮源流一脉清。 

卷三里证
附录
属性:痰饮之病源,皆水也。《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 
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古人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于《金匮要略》。余 
着有《浅注》,宜细辨之。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饮僻处胁下者,名癖饮;流移不定者, 
名流饮;沉伏于内者,名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因寒所伤者,名冷痰,因热所伤者 
,名热痰。总由于三焦失职,气道痞涩所致。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惟能宣通三焦 
之气,则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金匮》曰∶“当以温药和之。”此六字为金针之度也。所 
以然者,人之气血则温则宣流,反结而成病。尤在泾新立七法,授时医之快捷方式,余阅江苏顾 
西畴,徐炳南之治案多本于此,今姑录之,以见奇相赏疑与析,神交在三千里外云。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壅滞,久则倒流逆上 
,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 
逐之剂。 
x神仙坠痰丸x 控涎丹,礞石滚痰丸,十枣汤。 
二、曰消导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 
引而去之也。 
x青礞石丸x 竹沥丸,半夏丸。 
三、曰和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 
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x六君子汤x(按∶此汤宜入补方,此条宜香砂六君子汤。 
四、曰补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 
。攻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非明者不能知也。 
x济生肾气丸x x桂苓甘术汤 六君子汤x(余添加。 
五、曰温 
凡痰饮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呕,或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法当温之。盖 
痰本于脾,温则能健之,痰生于湿,温则能行之。 
x沉香伏苓丸x 本事神术丸。 
六、曰清 
或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交结不解相助为疟,昔人故言痰因火而逆上者,治火为 
先也。其证咽喉干燥,或寒或壅,头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热。 
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 
七、曰润 
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液结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清 
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 
x王节斋化痰丸x 
痢疾,伏邪之为病也。夏月受非时之小寒,或贪凉而多食瓜果。胃性喜寒,初不觉其病 
,久则郁而为热,从小肠以传大肠。大肠喜热,又不觉其为病。至于秋后,或因燥气,或感 
凉气,或因饮食失节,引动伏邪,以致暴泻。以致里急后重,脓血赤白,小腹疼痛,甚则为 
噤口不食之危证。当知寒气在胃,热气在胸,寒热久伏。而忽发之病,用芍药汤荡涤大肠之 
伏热,令邪气一行,正气自能上顾脾胃。如若未效,即用理中汤以温胃中之伏寒,加大黄以 
泄大肠之伏热。一方而两扼其要,红者可加地榆,白者可加木香,红白兼见者并加之。倘久 
而不瘥,可用理中汤原方以补之,或用真人养脏汤以涩之,或间用香连丸以坚之。此定法亦 
活法也。如初起而发热不休,方书皆云死证,其实非经络不和,即外感风寒所致。惟审其发 
热,而仍恶寒者,用当归四逆汤。发热胸胁满而呕吐者,用小柴胡汤和其经络,而下利自松。 
仓廪汤更面面周到,足补古人所未及。痢为肠胃之病,故列于里证。 
(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论疾诊尺篇》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 
。” 
《阴阳别论》曰∶“阴阳虚,肠 死。”《气厥论》曰∶“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 
”按∶《内经》所谓肠 ,即今之下痢,方书又名滞下是也。本经《惟评虚实论》谓∶“ 
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大奇论》谓∶“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 
者死 
。”又云∶“心肝 ,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者死。”《论疾诊 
尺篇 
》又谓∶“飧泄脉小,手足寒者难已,脉小,手足温者易已。”数句互异,而不知热与温有 
别,热者壮热,温者温和也。且痢与泻二证同而不同。 

卷三里证
痢疾诗
属性:痢分寒热各相争,张氏(号心在,近时人着《张氏医参》)伏邪论最精,肠热(肠喜热,日受 
热而伏为病根)胃寒(胃喜寒,日受寒而伏为病根)标(标热)本(本寒)异,暑过(炎暑已退,寒气欲动)秋 
至 
(新秋初至,余热犹燃)序时更,理中(汤)姜克贪凉病,加味(煎汤加大)黄令郁火清,初患尚轻休语 
此,止从芍药汤定权衡。 

卷三里证
痢疾救逆诗三首
属性:发热如焚痢可愁,当归四逆(汤)探源流,小柴(胡汤)治呕兼寒热,仓廪汤中再讲求。 
噤口垂危亦可医,大承(气汤)神妙少人知,芩连葛草(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相需用,夺 
出三关在片时。 
真人养脏(汤)直肠需(水谷直下不停,)间用香连(丸)止下趋,仲景桃花(汤)春有脚?个中识得反 
三隅。 
阴虚下痢、发热脓血稠粘及休息痢,用驻车丸。 

卷三里证
阴虚下痢诗
属性: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阿胶(三两) 黄连 当归(各一两半) 干姜(炒,一两)醋煮阿胶为丸,每服四、五十丸,昼夜 
三服,米饮下。“三车”运精、气、神,分治三焦,以调适阴阳。此因阳热过旺,阴精受伤 
,故用黄连以驻鹿车之骤,干姜以策牛车之疲,阿胶以挽牛车之陷,当归以和精气神之散乱 
也。张石顽此注甚超,全录之。 
奇恒痢。张隐庵曰∶“病生于外感,内伤,人所共知,而奇恒之病,知之者鲜矣。奇恒 
者,异于恒常也。即以奇恒之下利而言,乃三阳并至,三阴莫当,积并则为惊,风病起疾,至 
如砺,九窍皆寒,阳气旁溢,嗌干喉塞。痛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其脉缓 
小迟 
涩,血温身热死,热见七日死。盖因阳气偏剧,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涩。此证急宜大承气 
汤泻阳养阴,缓则不救。医者不知奇恒之因,见脉气和缓,而用平易之剂,此又何异于毒药 
乎。予故曰∶服平和之药而愈者,原不死之病,勿药亦可,服平和汤而后成不救者,医之罪 
也。 

卷三里证
奇恒痢疾诗
属性:奇恒痢疾最堪惊,阳并于阴势莫京,喉塞咽干君切记(嘉庆戊午夏,泉郡王孝?患痢七日 
。忽于寅午之交,声微哑,谵语半刻即止,酉则死。七月,榕城叶广文观凤之弟,患同前证 
,来延,自言伊芳弟痢亦不重,饮食如常,惟早晨咽干微痛,如见鬼状,半刻即止,时届酉刻 
,余告以不必往诊,令其速回看看,果于酉戌之交死,)大承急下可回生。 
泄泻之证,《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是也。宜以胃苓汤为主。如寒胜则下利清 
谷,加干姜、附子、吴茱萸。如热甚则下利肠垢,去桂枝,加黄连、黄芩、干葛。如食积加 
麦芽、山楂炒黑。如虚甚加人参。若五更后根据时作泻,名脾肾泻,宜四神丸去肉豆蔻,加人 
参、白术、罂粟壳、干姜、茯苓,以枣汤叠丸,临卧以姜汤送下四、五钱。久泻宜圣济附子 
丸。又《金匮翼》乳豆丸,治滑泄不止,诸药罔效。方用肉豆蔻(生为末)、通明乳香(以酒 
浸过)研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经义)《金匮真言》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泄。”又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曰∶“水谷之寒 
湿,感则害人六腑。”《脏气发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经脉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肝所生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厥 
论》曰∶“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 
泄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肺脉小甚为泄,肾脉小甚为洞泄。”《脉要精微论》曰∶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又曰∶“脉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玉机真 
脏论》曰∶“泄以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师传篇》曰∶“脐以上皮热,肠中热, 
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 
且泄。” 

卷三里证
泄泻诗
属性:泄泻病因湿胜来,胃苓(汤)旧法出新裁,四神(丸)固肾时传外,苦领酸甘效首推(此一句,非 
读十年书,治千百症者,不解其妙。 
秘结证。《金匮真言》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气厥论》曰∶“膀 
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 
液,通气也。”《杂病篇》曰∶“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读 
此则知秘结之证,除阳明结热,轻者用脾约丸,重者择用三承气汤外,无不由之于肾。盖肾主 
二阴,而司开阖,彼大小便不禁者,责其开而不阖,而大小便不通者,又当责其阖而不开。 
故肾热者,凉而滋之,肾寒者,温而滋之,肾虚者,补而滋之,肾干燥者,润而滋之。且滋 
肾而膀胱亦治,移热隔肠之病自已矣。秘结多由于肾,故列于里证。 

卷三里证
秘结诗
属性:秘结三承(气汤)慎用之,麻仁(丸,又名脾约丸)泽润不支离,须知肾脏为阴主,补泻寒温总 
是滋。 
隔食证。水饮可下,食物难入。高鼓峰专主阳明,用左归饮去茯苓,加生地、当归以养胃 
阴。此法从薛氏医按胸满不食以六味汤加此二味得来也。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 
顾阳明之速效也。用此方俾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而饮食进,胃阴下达,则幽门阑门滋润而 
二便通,十余剂可效。如若不愈,《人镜经》专主《内经》“三阳结谓之隔”一语,以三一 
承气汤节次下之,令陈卒去,则新物纳,此峻剂也。然此证多死,即勉治之,亦不过尽人 
事 
而已。又有朝食暮吐,名反胃,为中焦虚寒,下焦无火,宜吴茱萸汤,附子理中汤,加茯苓 
、半夏、川椒之类,或以真武汤、八味丸间服,然《金匮》有大半夏汤,主降冲脉之逆,为 
隔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