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克里先对内对外作了许多尝试。公元286年,戴克里先在亚美尼亚扶植君主, 

将原来被萨珊王朝处死的亚美尼亚王的儿子扶上王位,赶走了萨珊的势力。 

公元296年,萨珊王发兵进攻亚美尼亚,两军交战于两河流域的卡里,萨珊 

战败,双方缔结和约。萨珊王朝被迫让出底格里斯河以西地区和米底的一部 

分。 

     公元4世纪时,罗马与萨珊波斯之间又进行过几次战争。公元359年, 

波斯国王萨波尔二世率大军渡过底格里斯河,向罗马进逼。罗马皇帝康士坦 

提乌斯不得不到东方组织迎战。公元360年冬,巴黎的高卢军队发生政变, 

军事首领优里亚努斯被宣布为皇帝。康士坦提乌斯未予理睬,继续与波斯人 

作战。公元360年10月5日,康士坦提乌斯死于小亚细亚,优里亚努斯成为 

罗马统治者。 


… Page 71…

     公元363年,优里亚努斯在作了细心的准备之后,重又恢复了康士坦提 

乌斯已开始的对波斯人的战争。起初,形势对罗马比较有利,罗马军队迅速 

突入东方直到泰西封,不久,波斯人开始反攻,罗马军抵挡不住,不得不向 

后撤退。优里亚努斯被敌人的投枪击中,命丧沙场。 

     罗马军队立即选出统帅约维阿努斯为继承人。此时,波斯人已从四面八 

方压制罗马军队,罗马军面临即将覆没之险。最后,约维阿努斯答应退出戴 

克里先在美索不达米亚所占的几乎全部 土地,这才挽救了罗马军队。公元 

336年,双方订立了30年和约,萨珊波斯获得了公元296年丧失的地区。公 

元384年,双方瓜分了亚美尼亚。 

     进入公元5世纪,萨珊波斯与罗马的斗争逐渐缓和,在西亚维持均势。 

原因是,在西方,公元4世纪以后,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混战。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昔日强大的帝国已 

不复存在。此外,奴隶、隶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已汇成一股巨大的 

力量,给罗马以沉重打击。加之蛮族成批移入并大举进攻罗马,罗马已无力 

向外扩张争斗;在东方,嚈哒人的势力逐渐兴起,与萨珊波斯帝国发生冲突; 

在萨珊波斯王朝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无暇顾及其它。 


… Page 72…

                             7。马资达克起义 



     马资达克起义是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出现于伊朗地区的人民运动。 

     公元4世纪至5世纪,是萨珊波斯帝国奴隶制没落、封建因素发展的时 

期。在帝国最富庶的省份,即两河流域中下游,奴隶和农村公社自由农民被 

束缚于土地上,他们日益隶农化;同时,由于赋税、兵役和宗教费用的压迫, 

生产者大量逃亡,许多村庄成了废墟。农民失地后,不得不投靠大土地所有 

者,沦为依附农民,受其剥削;在城市,又开始形成封建等级关系,出现了 

城市公社和雇佣劳动者。萨珊王朝的统治已不适应城乡封建因素的发展,统 

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连年的战争破坏,使萨珊内部的阶级斗争 

和民族矛盾日益剧烈:公社农民大量逃亡,反抗交纳重税和袄教的压榨;萨 

珊的基督教徒大多为劳动人民,他们反抗迫害,拒绝当兵,抗缴捐税,亚美 

尼亚人民则不断争取独立,反抗袄教,举行起义。 

     在上述形势下,终于在公元491年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马资达克”起义 

 (因起义领袖马资达克而名)。马资达克起义是在宗教掩盖下的广泛的人民 

运动。当时,人民群众对统治阶段极为不满,表现为反对正统袄教的异端运 

动。早在公元4世纪初,袄教就分化出一个流派,公元5世纪末由僧侣马资 

达克领导,称为“马资达克派”。马资达克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改变现实状况, 

反对贫富不均,主张人人平等并恢复原始公社制度。宣称黑暗占优势是偶然 

的,而光明取得胜利则是必然的。因此号召人民消灭贫困,把富人的财产拿 

出来交还给穷人。他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被奴役的公社农民、奴隶、 

手工业者、城市贫民都参加了这次运动。 

     公元491年,起义者展开大规模的攻势,在京都泰西封捣毁大臣和贵族 

奴隶主的粮仓,然后又占领了贵族的土地和庄园,杀死大批地主和奴隶主, 

没收其财产分发给穷人。运动迅速地波及各省,遍于伊朗全国。形势对起义 

者十分有利,一些商人甚至小地主也加入起义队伍。但不久他们便发现,起 

义运动中提出的平分土地的要求对他们不利,于是便又纷纷离去。尽管如此, 

起义仍不断发展。国王卡瓦德大为震惊,恐慌万状。为了保全自己,利用人 

民起义的力量抑制贵族势力,卡瓦德假装同情并赞成马资达克,由此引起贵 

族势力的不满。萨珊贵族联合反对卡瓦德,于公元498年发动政变,将卡瓦 

德囚禁在“遗忘堡”,并另立新王。 

     公元501年,卡瓦德逃离囚禁之地,到嚈哒人那里寻求援助。公元503 

年,嚈哒人将卡瓦德重新扶上王位。之后,卡瓦德立即与贵族妥协,敌视人 

民起义,迫害起义者。公元529年,萨珊统治者残酷镇压了马资达克运动, 

马资达克本人被杀害,起义者死难8万人之多。 

     此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力量强大。国王卡瓦德采用两面手 

法欺骗人民,先是利用起义者削弱贵族,后又与贵族言归于好,相互勾结镇 

压起义;马资达克运动“仅仅拥有一部分劳动居民,就是波斯人”,但却“脱 

离了可能得到的同盟军——被压迫的非伊朗的各族人民大众,致使自己陷于 

孤立”①。 


… Page 73…

                          五、秦汉时期的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中国领土上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 

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 

年)。之后,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其疆土不断扩大,秦王朝的版图 

东至海,西及甘肃高原,南抵岭南,北到河套、阴山、辽东,成为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国家。 

     秦朝末年,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 

被推翻之后,随之诞生了新的王朝——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西汉王朝经历了12个皇帝,历时214年,汉武帝统治时国力最盛,出现了中 

国封建社会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峰。在西汉后期,社会黑暗,阶 

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外戚纂权,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9年~23年)。 

     在王莽统治时期,施行“托古改制”,企图通过恢复中国先秦时代的制 

度来解决西汉时期积累起来的众多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挽救当 

时的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致使农民起义不断涌现,最后被 

起义火焰所吞并。 

     一位名叫刘秀的汉朝宗室趁农民起义之机,打着“复汉兴刘”的旗号, 

摘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恢复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于公元25年建立 

了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 


… Page 74…

                             1。军事领导体制 



     秦汉统一局面形成之后,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体形 

式,其军事制度同样体现中央集权的这一原则,形成军事集权的领导体制。 

     秦汉王朝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是其封建国家的主要支柱。皇帝将 

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在皇帝之下,设有将军作为 

军队的高级将领,如秦国的国尉和汉代的太尉,各种类型的将军,位为列卿 

的卫尉、中尉以及郡尉等。他们均受命于皇帝,由皇帝亲自任免。皇帝还拥 

有调动军队、决定和战等大权。在调动军队方面,秦汉制定有玺、符、节等 

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在秦朝,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须经皇帝批准。下达命 

令时颁布的文书,上面须盖皇帝的玺和各级军将的印。调动军队必须合符为 

证,一般远距离的军事行动,还必须持有通行证,方可放行。汉代亦大体如 

此①。在军事指挥方面,秦汉的军队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指挥系 

统由皇帝任命的太尉和将军组成,负责部队的具体战斗部署。但皇帝也经常 

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任命将军及其组织的幕僚。例如,秦设将军统兵,但又往 

往以其他官职统兵出征。身为内史的蒙恬,便受命统兵戍守长城。在两汉时 

期,皇帝也时常根据战时形势所需临时设置一些将军职务。如西汉汉武帝在 

征战匈奴时便设有骁骑将军、护军将军、轻车将军、材官将军、骑将军、伏 

波将军、楼船将军、贰师将军、浚稽将军等。东汉时临时设立的各类将军亦 

不少,据载有40类以上①。各将军在战斗过程中组织有自己的幕府。他们招 

揽人才以为僚属,僚属人数多少不等。幕府主要是参与谋议、出谋划策、协 

助将军处理军务。战争一经结束,士兵即返回各自原有的部队,统兵将领的 

管理权随之消失。 

     在皇帝控制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基础上,又出于对军队管理的方便,建立 

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军事领导体制。 

     秦汉军事武装可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大类。其中,中央军主要指皇帝 

的警卫部队和京都卫戍部队两部分。在秦朝,皇帝的警卫部队又可分为两部 

分:皇帝的贴身侍卫,由郎中令统帅,负责禁卫 (省内)宿卫;皇帝的亲军 

 (称为卫士或卫卒,多由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以外的各郡国选调。) 

由卫尉统领,其职责是分八屯驻于皇宫内四周,负责宫门守卫和巡逻。京都 

卫戍部队的统帅是中尉,主要负责京师安全工作,他们分驻京城内外各重要 

地区,守卫京畿及京内各重要官署、仓库,其士卒多由三辅选调。这三支部 

队人数众多、阵容庞大、武器精良、素质较高,乃是全国军队的主力。秦国 

的地方军平日均分布于各郡县,由各地郡尉统帅。郡尉仍由皇帝任命,主要 

负责地方的治安和操练。遇战事时由皇帝征调和命将,参加战斗。在两汉时 

代,中央军主要为四类:一是宫中殿内的警卫,即皇帝的贴身警卫,负责皇 

帝安全,统归郎中令管辖;二是宫内殿外的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墙内 

的保卫安全工作;三是京内城中的卫兵(又名北军,因其屯兵驻守长安城内 

北面而名),初由中尉统领,后在汉武帝时改革北军,设八校尉负责各部分。 

这些卫兵主要负责京师守卫工作,战时有一部分人随皇帝任命的将军出征; 

四是京师内外的戍军。汉武帝时设有执金吾一职,统一节制这部分戍军,这 

是一支单独卫戍长安的驻军。西汉地方军称为郡(国)县兵,由郡太守、都 

尉、县令长、县尉组成指挥系统。发兵权由皇帝控制,皇帝发郡国兵时,用 

铜虎符为验,无符不得发兵。此外,西汉时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住较前更 


… Page 75…

为密切,也时常有一些战争发生。因此,为了防备少数民族,西汉统治者还 

建立了边郡兵、屯田兵和属国兵。边郡兵设于边地郡县,由太守、都尉、侯 

官、障尉、侯长、队长组成一个指挥系统。屯田兵则多设于河西走廊、湟中 

和西域一带,主要对付匈奴、羌人并保护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由边郡特设 

的农都尉统帅。属国兵指在降汉的匈奴人和羌人地区驻守的兵士,这种地区 

共有6个: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和金城。属国兵归中央设立的典 

属国统领,协助边郡兵守卫边疆,有时候也奉召出征。东汉光武帝时,对地 

方兵制作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使军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地方无常驻之兵。到东汉后期,由于朝廷腐败,朝政混乱,中央权力削弱, 

地方军阀割据,地方军杂乱不堪,无统一指挥系统,为军阀混战创造了条件。 

     在秦汉时期,其军事集权领导体制还表现在皇帝进一步发展了早在春秋 

时代便已萌生的监军制度。皇帝为了时刻控制军权,监视军队的行动,便派 

出由太子、宠臣或御史等亲信心腹充任的监军者到中央军和地方军以及出征 

的部队中间,负责皇帝军令的贯彻和对违法将帅的监督等,遇将帅出缺时, 

还可替代将帅之职统兵。秦始皇便曾“使扶苏北上监蒙恬于上郡”①。由此, 

皇帝加强了对军事的控制能力。 


… Page 76…

                          2。军队编制与兵役制度 



     从秦汉时期的军队编制来看,军队由两大军种组成,即陆军和水军。陆 

军又可分为步兵、车兵、骑兵等兵种。步兵则包括甲士步兵、强弩步兵、轻 

装步兵,前两者又叫重装步兵。汉代的骑兵有轻骑兵与重骑兵之分。秦至汉 

初,车兵为一独立兵种,至西汉中期,逐渐被骑兵取代。水兵又称“舟师” 

或“楼船士”。 

     具体说来,陆军中的步兵 (文献中又称“材官”或“材士”)在秦汉时 

期非常普遍,各郡国皆有,主要分布在不产马的内郡①。而骑兵则在秦代便 

已有之,到汉代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统治者为了对匈奴等善骑射的少 

数民族作战,特别重视骑兵建设,使骑兵建制迅速发展。汉武帝时期还大规 

模兴建骑兵集团。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创建了屯骑、步兵、 

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七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