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导摇⑷说乐饕逭摺⒓图摇⒓壑德壅摺⑸裱а芯空撸蚱渌非罄秩せ蛑占康模╡nd…or enjoymentoriented)的人也绝少有用或者根本无用。这等于指责心理学对现代人贡献甚少。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一个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目的或价值体系。
    通过探索和应用表现性和应对性的区别——这同时也是“无用行为”和“有用行为”的区别——我们可以帮助心理学朝着这些合乎需要的方向扩大管辖权。这一章也是一个重要任务的必要开端:向所有行为都具有动机这一公认的看法挑战。我们将在第14章做这个工作,这一章专门讨论表现性和应对性的区别,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一些心理病理学问题。
    1.根据定义,应对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而表现则常常是没有动机的。
    2.应对更多地是由环境和文化的可变因素决定的,表现则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状态。由此可以推出,表现和深层性格结构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谓投射试验可以更确切地称为“表现性”试验。
    3.应对多半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表现几乎总是非学得的释放性的或不受抑制的。
    4.应对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压抑,约束、阻止、受文化移入的影响),表现则往往是不受控制甚至是不可控制的。
    5.应对的目的通常在引起环境的变化并且常常如愿,表现则没有任何目的,假如它引起了环境变花,那是无意的。
    6.应对特别表现为手段行为,其目的是满足需要或消除威胁。表现则往在就是目的本身。
    7.典型的应对行为是有意识的(虽然它可能成为无意识的),表现则更经常地表现为无意识的。
    8.应对需要作出努力,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需费力。艺术表现当然是一个特殊的、处于两者之间的例子,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富于表现要想放松则只要尝试一下就可以了。

应对和表现

    在应对行为的决定因素中,总是包括冲动、需要、目标、目的或职责。这种行为的出现是要完成某件事情。例知,走向某个目的地、采购食物、寄信、做书架.或者为薪水而工作。应对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努力去解决或至少应付一个问题(296)。因此,它表达了与某种超越它自身的东西的联系;它不是独立的。它或与直接需要有联系,或与基本需要有联系,它既与手段也与目的相联系,既与挫折引发的行为相关联,也与追求目标的行为相关联。
    心理学家迄今所讨论的表现行为的类型虽然是有起因的,但一般都是无动机的。(即虽然表现性行为有许多决定因素,但需要的满足不必是其中之一。)表现性行为只不过表现、反映、或者表达了机体的某种状态。其实,它往往就是那种状态的一部分,例如,低能者的愚笨、健康者的笑容和轻快的步态;和善深情者的仪表,美女的姣柔、颓丧者绝望的表情、委靡的姿态,肌肉的松弛,以及书法,步行、举止、跳舞、笑的风格,等等,这些都不是有目的的。它们没有目标。它们不是为满足需要而做出来的①。它们只是从属现象。
    以上尽管是事实,但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即有动机的自我表现(motivated self…expression)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特殊的问题。比较复杂的人能够没法做得诚实、优雅、仁慈、甚至天真质朴。搞过精神分析和处于最高级动机水平的人了解这种情况的来龙去脉。
    的确,这是他们唯一最根本的问题。自承和自发性属于最容易获得盼成就,如在健康的孩子那里就是如此,自承和自发性也属于最难获得的成就,这表现在自省型、自我改进型的成年人中,特别是表现在曾经是或现在仍旧是神经过敏的人的身上。但是,对于某些类型的精神神经病患者来说,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这类患者就象个演员,根本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只有一堆可以挑选的角色。
    我们可以举简单和复杂的两个例子来揭示有动机、有目的的自发性这个概念所包含的(表面的)矛盾,即道家的无为而治,放任自流,就象绷紧的肌肉或括约肌一样。至少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最适宜的舞蹈方式莫过于自然、流畅、自动地合着音乐的节拍,应和着舞伴无意识的愿望。优秀的舞蹈者能够姿意忘情地跳舞,变成任音乐摆布,任音乐弹奏的被动的乐器。他不必有愿望、批评、指导,甚至不必有自我。从非常真实有用的意义上说,甚至他在旋转、滑行,跳得精疲力尽的过程中,他可以一直很被动。这种被动的自发性或者说由衷的尽兴能够产生一些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就象在岸边任浪花拍打自己的身体,就象任人细心温柔地照料自己,让自己承受爱的抚慰,或者象一位母亲,任孩子吸奶,嬉戏,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
    然而,很少有人能这样跳舞。大多数人会做出努力,会受到指导,会自我控制地、有目的地去跳;他们会仔细地听着音乐的节奏,经过有意识的选择,然后合上拍子。一句话,无论从旁观者的角度,还是从主观角度来看,他们都将是不高明的舞蹈者,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把跳舞当作一种忘我的和有意抛弃控制的深切体验来享受。
    大多数优秀的舞蹈者不需训练就能跳得很好。不过教育在这里也能有所帮助,但那必须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内容是自发性和热切的纵情,是道家风格的自然、无意、不挑剔以及被动,努力不做任何努力。舞蹈者必须为此学会抛弃禁锢。自我意识、文化适应和尊严。(你一旦摒弃一切欲念,对外表不以为念,那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逍遥飘游——老子)
    对于自我实现的本质的检验提出了更为棘手的问题。处于这个动机发展水平的人的行为和创造可以说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和开放性,无所掩饰,不行修饰,暴露自我,因而也具有很高程度的表现性(我们可以象阿斯锐纳那样,将其称为“自如状态”)。并且,它们的动机在质量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与安全、爱或自尊的一般需要如此不同,我们甚至不应该同样用需要来称呼这些动机。(我已建议用“超越性动机”或“后动机’来描述自我实现者的动机。)
    如果把对爱的渴望称为需要,那么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就不该叫需要,而应换一个名字,因为它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与我们目前的讨论最为贴切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爱和尊重等可以看成是机体因缺乏而需要的外在的特性,自我实现并非这个意义上的缺乏或缺陷。它不是机体为自身健康而需要的外界的某些东西。例如,就象树需要水一样。自我实现是机件内已经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增长,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机体本身的增长。正如树向外界环境索取养料、阳光和水,人也向社会环境索取安全、爱和地位。但无论是对树还是对人,这里才是真正的发展,即个性发展的开始。树都需要阳光,人都需要爱,然而一旦这些基本要素得到满足,每一棵树,每一个人就开始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发展了,他们用这些普遍的要素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一句话,此时发展是从内部而不是从外部进行的。似非而是地说,最高级的动机就是达到非动机,即纯粹的表现性行为。换言之,自我实现的动机是成长性促动,而不是匮乏性促动。它是“第二次天真”、聪明的单纯、“适意的状态”(295,314,315)。

    一个人可以通过解决次级的优先的动机问题努力向自我实现接近。这样他就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求自发性。因此,在人发展的最高的水平上.象其他许多心理学上的两分一样,应对性与表现性的两分被解决了、超越了,努力变成了通向非努力的道路。

内在与外在的决定因素

    应对性行为的特点比表明性行为更多地受相对属于外在的决定因素的控制。它几乎总是对于紧急情况、问题或需要的机能反应,这些问题和需要的解决与满足来自物质世界或者文化世界。归根到底,正如我们看到的,它是以外界的满足物来补偿内在匮乏的一种努力。
    表现性行为与应对性行为形成对比,它的特点在于更多地受性格学因素的制约。(见下文)。可以说,应对性行为本质上是性格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它们靠共同努力相互适应,表现性实质上是性格结构本质的附带现象。因此,在第一例中可以发现物质世界和内在性格二者的规律同时起作用,而在第二例中,人们主要发现的是心理学或性格学的规律。表现派和非表现派艺术的对比可以说明这一点。
    下面是一些推论;(1)可以肯定,如果有人希望了解性格结构,可供研究的最好行为是表现性行为.而不是应对性行为。目前对于投射(表现性)测验的广泛经验证实了这一点。(2)说到什么是心理学以及什么是心理学的最好方法的长期争论,很明显,适应性的、有目的的、有动机的应对性行为并不是存在的唯一一种行为,对于它的研究也不是最富有成效的。(3)我们的这种区分也许同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的连续性或间断性这一问题有关系。原则上,研究自然世界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应对性行为,但是,对表现性行为却可能并非如此。后者似乎属于更为纯粹的心理学范畴,它可能有自已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最好直接研究,而不需要以自然科学为桥梁。

与学习的联系

    两相对照,理想的应对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而理想的表现性行为则是天然的。感到绝望、气色好、愚笨或者发怒是不必经过学习的,但是做书架、骑车、穿衣则一般必须经过学习。在对成就测验和对罗夏测验的反应的决定因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对比,另外,如果没有奖励,应对性行为就会趋向于消失,但表现性行为的延续不一定需要奖威来维持。前者为满足所驱使,后者则不然。

控制的可能性

    内在和外在决定因素的不同的决定作用,也以不同的敏感性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禁止、压抑、抑制)中表现出来。对于自发的表现很难驾驭、改变、隐藏、控制或者以任何方式加以影响。实际上,控制和表现在定义上就是对立的。这种情况甚至包括上面讨论的有动机的自我表现。因为那正是学习怎样不受控制的一系列努力的最终结果。
    对于书法、跳舞、唱歌、讲话、情感反应的风格的控制最多只可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对一个人的反应的监督和批评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这种控制或早或迟会由于疲劳、精神涣散、分心,或者注意等等,不辞而别,更深层、意识性更弱、更自动和更性格化的决定因素会取而代之(6)。全面地说,表现不是有意的行为。表现与应对的区别还体现为前者不需要费力,而后者在原则上需要作出努力(艺术家仍是特例)。
    在这里需要有一点警惕。在这个问题上,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自发性和表现性总是有益的,无论什么样的控制也总是有害的和不可取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然,在大部分时间里,表现性同自我控制相比,给人的感觉更好,更有意思,更为实在,无需任何努力,等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在同他人的关系上都是可取的,正如乔哈德(Jourard)所证明的那样(217)。然而,自我控制或者抑制有好几种意义,其中有的非常健康、非常理想,即使不提同外部世界打交道所必需的因素也是这样。控制并不一定意味着阻挠或放弃对基本需要的满足。有一种控制被我称为“协调化的控制”(Apollonizing control),它根本就不会对需要的满足提出丝毫疑问;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人们享受到更大而不是更小的满足,例如,通过适当的延迟(如在两性关系上),动作的优雅(如在跳舞和游泳时),审美的趣味(如对待食物、饮料),独特的风格(如在商籁诗中),通过仪式化、神圣感和庄严感,通过办事办得完美无瑕而不是办完了事。
    而且还有  一这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个健康的人并不是只会表现。他必须在想进行表现对能够进行表现。他必须能够使自己无拘无束。当他认为必要时,必须有能力抛开一切控制、抑制和防御。但他同样也必须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有延缓享乐,彬彬有礼,缄默不语的能力,有驾驭自己的冲动,避免伤害别人的能力。他必须既有能力表现出酒神的狂欢,也有能力表现上出日神的庄重;既能耐得住斯多葛式的禁欲,又能沉溺于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既能表现,又能应对,既能克制.又能放任;既能自我暴露,又能自我隐瞒;既能寻欢作乐,又能放弃欢乐;既能考虑现在,也能考虑未来。健康的或自我实现的人在本质上是多才多艺的,他所丧失的人类聪明才智比常人少得多。对于达到了极限的完备人性,他能够做出更多的反应,采取更多的步骤;也就是说,他具备人类所有的聪明才智。

对环境的作用

    应对性行为特别是作为改变世界的一种努力而出现的,并且在这方面多少会取得些成功。相反,表现性行为对环境却没有影响。何时它如果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那也并不是预谋的,主观促成的或有目的的,而是无意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正在进行谈话的人为例。这个谈话是有目的的。例如,一个推销员正在试图争取一份订货,谈话就是为此而进行的,大家彼此都很清楚。但是,推销员讲话的风格也许无意识地表现出敌意、势利或傲慢,他可能因此而失去这个订货机会。这样,他的行为的表现性方面就可能具有环境效果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讲话者并不希望有这些效果,他并非有意识地表现出傲慢、敌意,他甚至没有意识到他所给予的这种印象。表现性的环境效果,假如出现了这种效果,也是非动机性的,无目的的,属于从属的现象。

手段和目的

    应对性行为总是工具性的,总是达到一个明确目的的手段。反之,任何手段——目的的行为(上面讨论的有意抛弃应对的例子除外)一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