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私秘生活全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隋文帝私秘生活全记录-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看大哥太悲观了!”尉迟迥的二儿子尉迟惇也坐不住了。    
    “依我看,我们不战则已,战必取胜!何以言之?一是我们有强大的军队,我们仅相州就有精兵二十万,训练有素,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汉,勤哥的青州也有不下十万的精良之师,再有其他州府,可集合五十万大军;其二,我们有充足的粮草;其三我们有可借之兵。只要打出‘勤王’的旗号,向全国揭露杨坚改诏的阴谋,其他总管必然群起而响应。到那时候,我们的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还愁打不败杨坚吗?”    
    尉迟惇说完,得意地望着他的老父,希望能给他几句赞许。    
    “只可惜杨坚不是笨蛋。”一直默默无语的五儿子尉迟祐开口了。    
    “杨坚能熬到今天的地步,足见他有过人之处,据说他把很多能人笼络得团团转,什么高颎、李德林、杨素等人,个个都是人尖子。要想在军事上取胜确实不容易。”    
    “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尉迟勤大为不满。    
    “我的意思只是提醒一下,不可轻敌,不要掉以轻心,要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是我们能控制得了的了,这是一场命运的赌博,赌博就是冒险,我只是希望我们赢得多些,输得少些。”    
    “你说下去!”尉迟迥对五儿的话显得很有兴趣。    
    “我想,就两句话,取得广泛支持,激励军心民心。”    
    “好吧,这件事关乎我们家族的前途命运,让我考虑清楚再说吧,不过我们要从现在起,应做好应付危急的准备。”    
    正在这时,卫兵进来报告,京师来人。来人从京城带来了一份密函。    
    朝廷任韦孝宽为相州总管,尉迟迥回京候旨。    
    “终于下手了!来吧,老子可要好好款待一下这位新总管!你们各回各地,准备起兵!”    
    尉迟迥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叛大旗,这年十月,他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兵向杨坚宣战。十天之内,连下卫州、沧州等数城,至七月初,其兵马已掌控了中原十几座城。杨坚自然不可坐视其羽翼丰满,速遣韦孝宽、王谊等出兵讨伐。杨坚谋略、兵力均占上风,在八月初便歼灭了尉迟迥的大部人马,至八月十七,讨逆大获全胜,尉迟迥兵败身亡。    
    十天之后,王谊率军进逼郧州近效,司马消难连夜携妻子儿女及家私数担投降陈朝,荆郢诸州反抗的巴蛮遂告平定;杨素率精锐之师一举攻克荣州,宇文胄仓皇出逃,但被杨素布下的伏兵擒获。梁睿率二十万虎贲入蜀,连战连捷,王谦兵败被斩,益州全境平定。这样看上去轰轰烈烈的三方叛乱在杨坚强有力的指挥下,很快被荡平。    
    李圆通不仅武功超群,而且对杨坚忠心耿耿,一天晚饭后,孤独夫人派人把李圆通找来,语重心长地对李圆通说:    
    “圆通啊,你来相府已经多半年了,为隋王鞍前马后奔波,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累。现在四海升平,八方同乐,这不世之功里,也有你的贡献啊!”    
    听着这番话,李圆通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双膝跪地,泪水夺眶而出:    
    “隋王和夫人待圆通胜似父母,圆通虽肝脑涂地亦不足以报答。隋王干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圆通能追随左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气,何谈苦和累!”    
    独孤氏看着这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从心里感到喜欢,她想为李圆通物色一门亲事,便轻声询问道:    
    “圆通啊,你现在已到了成亲的年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和隋王都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不知你怎么想?”    
    猛一提到这事,李圆通心里一热,但他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看着李圆通欲言又止的样子,独孤氏料定其中必有隐情,便安抚他说:“圆通,有什么事就尽管说出来,有我给你做主呢!”“这——是这样……”    
    李圆通讲了一段自己真实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5节 陈老太爷

    李家堡的东三十里地有座大庄子,名叫陈庄,庄里有上千户人家,庄里绝大多数人家都是佃户,租种陈老太爷的土地,陈老太爷不仅是大庄主,还是一方的霸主。    
    李圆通的姑妈就住在陈庄里,自家有几亩薄山地,还租种着十亩山地。姑妈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像姑妈一样,四个女儿都非常漂亮,不但人美,手也很灵。    
    但是这个庄子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有了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无论是出嫁的姑娘,还是娶进的新媳妇,初夜权都必须是庄主的,据说这个规定有多年的历史了,庄上的人大都习以为常了。“这是什么规矩,难到就没有人反对?真是无奇不有!”独孤氏颇为惊讶。    
    “怎么没有,但谁反抗,遭殃的不仅是自己,还殃及全村人,神灵就会降灾。”李圆通继续讲述。“姑妈那年嫁过去,刚十六岁,她死活不愿屈从陈庄主,陈庄主恼羞成怒,招来几名打手硬是按住手脚,强行奸污,事后以触怒神灵为由,被剥光了衣服示众三日。要不是众乡邻死劝活劝,她早不知死过几回了。后来表妹出嫁也都是含泪忍辱。陈庄主七十多岁了,但他仍不改当年的恶习,不过,即使他死了,他的儿子中有一人还要继承这种特权。”李圆通缓了一口气,若有所思地道:    
    “我的表妹和我同年同月生,小时候就订了娃娃亲,但我一想起那个天杀的陈庄主,就恶心。”    
    “这种事情应该制止,我保证会给你一个完整的新娘。”独孤氏语气坚决地对李圆通说,“国家要安定,百姓要乐业,这是人心所向啊,你是个有志青年,要把眼界放长远一些。现在北周气数已尽,天下英雄都瞩目隋王,而隋王胸怀仁爱之心,不忍代周而建新朝,但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天下黎民百姓的意愿能违背吗?你如见到隋王,可把我的意思说一说,现在他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不进则退,希望他仔细考虑清楚,再努力向前大步走!”    
    “我一定把夫人的话禀告隋王,让天下百姓早沐浩荡皇恩。”李圆通激动不已,双目熠熠有神,面容泛着红光。    
    第二天趁杨坚难得的闲暇,李圆通沏上一壶好茶,直截了当地把独孤夫人的话原原本本托了出来,杨坚沉吟片刻,忽然问李圆通道:    
    “这样做,百官会同意吗?万民会接受吗?上天会接受吗?”    
    “隋王你革除了苛酷之政,更改为宽大的政策,删减了旧的法律,制订了《刑书要制》。百官怎能不同意?你躬行节俭,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了实惠,怎会不接受?至于说天意,夫人早就说过,隋王是前朝皇子转世,改朝换代正是上应天意,下顺民情,必然会受到上下的拥戴!”    
    “好小子,果然有了长进,不过像你这样对本王劝进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多了,刚刚离去的太史中大夫庚季才也是为此事而来,他还为本王选择了黄道吉日!”    
    “哪一天?”    
    “本月甲子日,按他的推算,本月十三日为甲子日,甲为六甲之始,子为十二辰之初,甲数九,子数又九,九为天数。这一天恰逢惊蛰,乃阳气壮发之时。的确是个难得的好日子!”    
    “既然如此,隋王何不早做按排!”    
    “我在等候我师父智仙法师的回音,我已差杨惠亲自去报告,待师父首肯,便做定夺。”    
    “智仙法师一向支持隋王的大业,这只是时间问题了。”登基大典如期举行。独孤氏被封为皇后。    
    三天后,智仙法师的徒弟来报,师父已在三天前在庵中坐化,遗容宛如生前一样。仔细算来,师父坐化的那一刻,正是杨坚登基受禅的那一时。杨坚心中隐隐感到,这一切似乎是人为,但又是天定,仿佛是师父的着意安排。    
    公元581年,也就是周静帝大定元年,春天的脚步似乎来得特别早,积雪正在消融,冰河已经开冻,红艳艳的太阳也暖暖地照着大地,迎春花已黄灿灿地开满了园子。    
    上午,杨坚格外兴奋,他又接到了朝臣劝进的表章。这次表章,朝臣中几乎所有人都签了名。杨坚细看一下,驻扎塞上的军事贵族与关陇河东的世家大族都表上有名,他屈指数了一下:李穆、韦孝宽、杨惠、李睿、、高颎、杨素、虞庆则、李长叉、李询、郑译、王韶、娄子干、窦荣定、皇甫绩、李圆通、李德林、韦谟、长孙宇、贺若谊、刘昉、宇文忻、梁士彦、卢贲、王谊等三十多人。杨坚大喜过望。    
    在此之前,杨坚的代周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五月二十四日郑译、刘昉等人矫诏杨坚辅政;二十五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总领百官,都督内外诸军事,九月二十九日,周废除左右丞相之号,仅设大丞相一职,由杨坚担任;十月十日,杨坚任大冢宰,总摄其他王府,集大权于一身;十二月十三日,杨坚进封为隋王以十郡为国。大定元年,二月初九,杨坚任相国;总有揆,加封十郡。    
    杨坚接到劝进的表章,免不了要谦虚一番,什么“无德无才,请择有德才的人受吧!”众人再劝,杨坚允诺。    
    李德林受命为静帝起草禅让诏书。诏曰:“朕自登位以来、天下大乱,幸好上赖祖宗神灵,才得以全保,然今仰观天象,下察民情,灾之数将,行运于杨氏。隋王辅位至今,德布四方,仁及万物,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万出现,嘉乐蔚生,这是上天的昭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朕欲效前贤禅让之举,禅位于相国隋王,以谢天下,望勿推辞!”静帝遣人送至隋王府,杨坚跪接圣旨,坚辞不受:“臣德薄才浅,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    
    如此,静帝三次降旨,杨坚也推让三次。这是旧例。昔日,魏篡汉,晋篡魏等,都是这般演戏。篡位者毕竟心虚,惟恐遭后世唾骂,总是惺惺作态。    
    吉日选在二月十三日甲子。根据术士庚季才的推算,历史上最强大,朝运最久的周、汉两朝,其登基之日都在二月甲子(或甲午),所以这一天,宜应命受天。这一天,终于来了。    
    清晨,一轮朝日,喷薄而出,染红了东方天际,万道霞光,穿云破月,洒遍了山山水水。    
    京城的大街小巷,一片欢腾。早得到消息的百姓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洒扫庭院,张灯结彩,好事的孩子们有的燃起了鞭炮,激情的小伙子还吹起了唢呐。    
    佳时已到,杨坚身穿黄袍常服,在前呼后拥中威仪地迈出了相府。在通往皇宫的路上,老百姓翘首相望,欢腾雀跃,“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文武百官已提前进宫恭候,他们伫立在御道两侧。杨坚缓步向宝座走去。这时,龙凤鼓响,景阳钟鸣,御香飘渺,气氛庄严肃穆。临光殿前的长长的御道上,仪仗旗帜,连续不断;大殿廊下,摆着各色乐器,一边是金钟,一边是王磬,还有笙、箫、琴、笛,等等。    
    杨坚头戴朝天冠,身披赫黄袍,腰横八宝镶珠带,足登无忧履。全副的銮驾:金抓、钺斧、朝天镫、指、掌、拳、横。前面有二十四个太监用银棍桃着金锁提炉引路。杨坚来到临光殿前,拜殿之后,走上龙台正中的宝座上落座。    
    太傅、杞国公宇文椿和大宗伯、金城公赵煚分别捧着册书和宝绂来到殿前,杨坚双手承接。交接完毕,文武百官跪倒叩头,山呼万岁。    
    殿外,金钟响,玉磬铿铿锵锵,悦耳动听。殿前,那排列有序的炉、鼎,都吐出袅袅香烟,缭绕宫廷。    
    文武百官文东武西,站立两厢。杨坚动情地望着百官,说:    
    “众位爱卿,朕今日登坐大宝,上赖黄天护祐,下蒙诸位襄助。相国司马、渤落公高颎位尚左书仆射兼纳言,相国司录、沁源县公虞庆则为内史兼吏部尚书,相国内部、咸安县男李德林为内史令,此三人分别负责尚书、门下和内史三省,为新朝宰相。韦业康任礼部尚书,元晖任都官尚书,元岩任兵部尚书,杨雄任左卫大将军,统领禁军。”建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元年,立独孤氏为皇后、杨勇为太子。其余各王、大小官僚各有升赏,大赦天下。    
    与此同时,杨坚又于南郊设坛,遣使柴燎告天。杨坚登基仪式结束后,又率杨氏宗亲赴宗庙拜祭。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沐浴在春光中的老百姓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他们期盼着新王朝催生新气象,带给万民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期盼着生活安宁,永无战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杨坚心里、眼里,和脸上无不充满着喜悦和亢奋,每一项活动都注入了极大的虔诚和真诚的向往。当他从王府从容地起步,到脚踏在皇宫的御砖上,当他跪拜在祖先的牌位前默念祈祷,与祖先们神交时,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荣耀和庆幸,几十年的忍辱负重,多少次的处心积虑,在这一刻全都升华成了那皇冠上的颗颗明珠。    
    登基大典是在热烈、隆重、祥和的气氛中进行的,但让杨坚稍感美中不足的是苏威的不辞而别。据说是回归故里、隐居田园了。杨坚起初很是不解,但他很快从那份署名的劝进表中找到了答案。老将军窦炽没有签名,他可是在平定尉迟迥的洛阳之役中立了大功的,杨坚恍然大悟。“气节”,不错,就是这东西在作祟。杨坚笑着对痛惜不已的颎说:“他会回来的!”大封功臣,人们纳罕的是李德林的排位。他理应排在虞庆则之上,无论是能力才能。李德林有苦难言。    
    那是在杨坚与众人商议如何发落北周宗室时,杨坚与李德林的意见几乎形同水火,使杨坚十分光火。建议首先是虞庆则提出的。他认为:“北周宗室当斩草除根。不除,便存在复辟的危险,一些旧臣也可能反复,远嫁突厥的千金公主也会力劝突厥南下进兵,以图复辟。只有把其宗室全部清除才可能断绝这一切危险。”    
    虞庆则的话重重敲在了杨坚的疼处。危险不是来自远方,岂容这种可能的后果的发生!杀人,这对于新王朝毕竟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但如果和失去的利益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