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文化神秘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些印度人皈依了犹太教,一些部族民则在信奉着原始的萨满教。在信徒
眼里,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这块神秘的大陆上,几乎处处有神池,
户户有神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谁不了解印度宗教,谁也就无从深入
了解印度人民的精神状况、印度的政府与社会。


1。印度——一块培育“宗教的沃土”
有人说,印度是宗教孵生的温床,这句话实不过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的佛教便是诞生于这块美丽的大陆。那么,是什么滋润了这块“宗教的沃土”
呢?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多数学者
认为,印度的地理环境是宗教赖以产生和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印度之地理,如唐僧玄奘所说,“北背雪山、三垂大海”:东接孟加拉
湾、西临阿拉伯海、南津浩瀚的印度洋,北邻冰雪绝顶的喜马拉雅山脉,东
北是嶂气汾汾使人感到无比神秘的阿萨姆原始森林,西北是既无鸟兽、复无
水草的塔尔沙漠和高山插云、雪岭绵绵的苏来曼。远古时代,航海术、造船
术和生产力的水平尚很低下,这一切当给人们的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未必
有几位勇敢的开拓者能征服令人望而却步、仰之弥高的崇山峻岭和浩瀚无
垠、神秘莫测的汪洋巨泽。源远流长的印度河、恒河以及众多的支流虽然给
人们带来灌溉与舟楫之便,但也常常肆虐成灾。印度次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
气候更是终年给人类带来滂沦的暴雨和难挨的暑热。在这种封闭而险恶的地
理环境和无法驾驭的自然力量面前,人们感到宇宙的广漠和个人的渺小,感
到寻求一种足以安身立命的依托的需要。于是幻想着用祈祷、祭献或巫术来
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以获得嘉惠与庇佑,同时赋予这些神灵以神秘的超自
然的性质,由此产生了最初的宗教。

当然,除去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外,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其历史原因。
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了比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在人
们还无法理解它的社会根源时,便产生了人生的祸福命运皆由神操纵的观
念,并把这种主观认识无限地夸大和膨胀,使之脱离客观现实,脱离自然而
成为绝对人格化和精灵化的力量。此外,从公元前15 世纪开始,印度次大陆
不断遭到雅利安人、希腊马其顿人、匈奴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次
大陆内部也是战乱频仍。阶级压迫的出现和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进一步
提供了滋生宗教的沃土。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形态的出现和各种政权形式的
交错、更迭,更使人们感到世事如浮云,变幻无常;人生如梦境,四大皆空。
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苦海中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和未来,由此繁衍出各种不同形
式、不同内容的宗教和天界体系。一般人认为印度宗教十分复杂。这里所谓
的复杂,不外乎是指其历史悠久、变化繁多和内容广博而言。印度宗教信仰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 世纪,在当时史前社会后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中已出
现宗教崇拜的踪迹。公元前20 至前15 世纪左右,出现了印度第一个有文字
记载的宗教即吠陀教。得名于印度历史上早期吠陀时代的吠陀教是印度河流
域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和来自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两者宗教信仰的
混合物。严格说来,吠陀教只是一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达罗毗荼人和征服者
雅利安人把一切显著的自然现象都视为人格化的神而加以崇拜奉祀,计有天
神婆楼那,地神菩利迪维,日神苏利亚、弥多罗、沙毗特里,晓神乌沙散,
雷神和雨神因陀罗,风神亚龙,火神阿耆尼和酒神索玛等36 神。吠陀教虽属
多神崇拜,被崇拜的诸神也常有尊卑之分,但各神的尊卑却又因时因地而异。
因而如德国近代著名东方学者M。穆勒所说,吠陀教是一种真正的“交替神
教”。这时印度正处在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和奴隶制社会的孕育之中。较为原
始而朴素的吠陀教便是这种社会形态下的一种由原始宗教向阶级社会宗教演


变的过渡性宗教。

雅利安人征服北印度后,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开始由游牧转
为定居生活。他们除奴役被征服的氏族成员外,自身内部也发生了贫富分化。
公元前10 世纪初期,一批奴隶制城市国家相继出现。印度奴隶社会的显著特
点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阶级关系急剧变化并形成了以婆
罗门祭司为中心的种姓制度。在这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中,最低种姓的首
陀罗是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或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
料,或为雇工,或为奴隶。后来,又出现了地位较首陀罗更低下的“贱民”。
婆罗门集团为了加强对低等种姓和劳动人民的统治,便用宗教为精神武器以
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自己的特权地位,婆罗门教应运而生。宗教从此便和
印度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婆罗门教由吠陀教演化而来,但神的观念已发生改变,吠陀教诸神渐失
势力,而以“梵天”为全智全能的至高无上神,是万物的创造主。梵天被神
化了的属性几乎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不生不灭、不变不化、寂然立于万有之
上。多神崇拜的婆罗门教虽然不设庙宇、不拜偶像,但却发展出从私人日常
生活到国王即位时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理论和祭神仪式。婆罗门祭司被称为“人
间之神”,是当时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人民精神生活的指导者。他们不遗余
力地宣扬造“业”和“轮回”说。他们说,人的生前思想和行动可以造“业”
(即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的善与恶,从而决定人在来世的种姓之高与
低。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才能免罪超生,在未来世界中获得神的赦免并在
种姓轮回中转为较高种姓,反之则被降为低等种姓。其目的当然是劝说人们,
特别是劳动者和奴隶安于现状,忍受剥削和压迫。婆罗门教的造业和轮回思
想在以后出现的印度其他宗教中也被继承下来,成为长期束缚人民的精神枷
锁。婆罗门集团也是现实社会的中心,控制着大大小小的政治领袖,没有他
们出面主持就职仪式的祭典,任何政治领袖的社会地位是不被承认的。即使
是平时,他们也常常干涉政治领袖的行动。公元前6 世纪,北印度已经形成
了十六个较重要的王国和部落联盟。在这些国家和联盟的扩张战争中,以国
王和武士为代表的刹帝利种姓的力量不断强大起来,吠舍种姓中也出现了富
有的商贾。他们对把持着社会最高特权的婆罗门集团和维护森严社会等级制
度的婆罗门教日益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于是,在印度思想界出现了反婆罗门
教的、主张思想自由的沙门思想,并导致耆那教和佛教在北印度婆罗门教势
力较弱的地区相继产生。耆那教和佛教兴起时,正值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
展,城市国家大批出现,阶级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雅利安人此时早已东移
至恒河流域,他们对当地土著居民的奴役又产生了严重的民族矛盾。婆罗门
教已不能完全适应作为奴隶制国家的思想武器。低等种姓和奴隶们在普遍无
权、屈辱、绝望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产生了逃避尘世的幻想,企图通过宗
教来寻求自我解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样出身于王族刹帝利种姓
的大雄和释迦牟尼才创立了耆那教和佛教。这就是恩格斯所说:“创立宗教
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

到公元前3 世纪,佛教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印度历史上出现了第
一个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从瓶沙王起直到阿育王止
的历代帝王都是佛教的皈依者和支持者。以佛教王国著称的孔雀王朝不但在
印度境内广建寺塔,号召人们巡礼佛迹,而且还派出一批高僧大德到国外大
规模布教,从而对后世佛教见重于亚洲并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了深


远影响。当时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所谓“乘”即寻求解脱的“乘载工具”
或“道路”)不拜偶像,只拜舍利(即佛骨)和窣堵波(佛骨葬地),主张
个人修行以成罗汉。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佛教内部分化出大乘佛教,提出“菩
萨说”,认为菩萨也是一种神,并大胆主张神在“普渡众生”的同时也要轮
回,从而为大乘佛教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大乘佛教把小乘佛教视为现实世界
中传教者的佛租晋级为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全智全能、人格化了的神,并
为他杜撰了种种神奇的故事。佛教由此开始了偶像膜拜。大乘佛教宣扬的世
界如梦、现实世界苦难的不真实性,以及只有寄希望于彼岸世界的涅槃,按
照佛教教义持戒修行方可获得真正解脱的说教,正适应了君为国主、君权神
授、君命不可抗的意识,从而缓和了人民变革现实的阶级斗争。在这点上说
来,宣称普渡众生、人人成佛的大乘佛教的反动性,显然比小乘佛教更为昭
著。

阿育王死后,中央政权的瓦解为宗教信仰提供了自由放任的机会。衰微
了近千年之久的婆罗门教徐徐苏醒,并在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某些内涵的基
础上演化为印度教。4 世纪时,旃陀罗·芨多一世首先扬弃佛教,建立了享
有“印度教王朝”之称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注重于宗教理论的发展。但它
热心于追求烦琐空洞的理论论证的作法使佛教逐渐脱离广大徒众,导致佛教
占主导地位的状况逐渐结束,佛教进入了最后的密教时期。密教是大乘佛教、
印度教和地方民间信仰的混合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式为特征,
宣扬口诵真言咒语、手结契印、心作观想(即语密、身密、意密)同时相应,
即可立地成佛。八九世纪时,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的极度腐败、内部派
系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佛教开始衰微,到13 世纪时已基本消
亡。

印度教经过8 世纪时商羯罗的改革,恢复了婆罗门教时代通用的梵文,
开始重新重视并致力于研究吠陀经典。印度教把宇宙间的力量归纳为三种,
并从婆罗门教诸神中提取出三大主神加以崇拜:创造神梵天、破坏神湿婆(原
型为因陀罗)和保护神毗湿奴。人们对三位主神的偏爱与疏远,自然地产生
了印度教的三大主要教派,天神们利益均沾,人间方得相安无事。新兴的印
度教也采用了轮回说、创业说,重视牺牲祭,如佛教一样重视圣地巡礼、偶
像膜拜和广社庙宇。实际上,印度教是印度旧有宗教的集大成者,它不但包
含有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成分和哲学精神,而且也将各教教主和
神抵推崇为印度教的圣人。正因为如此,印度教才能日见兴旺,最终成为印
度的国教,使佛教、耆那教的香火日沦一日。

公元712 年,伊斯兰教教徒穆罕默德·伊本·哈希姆首次将伊斯兰教传
入印度西北海岸。众所周知,伊斯兰教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集政治、军事
和宗教于一身的体系。这一性质,决定了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何处,便迟早
要在那里建立起伊斯兰教政权。印度由印度教时代转入伊斯兰教时代,足足
经历了8 个世纪的历程。信奉伊斯兰教的德里王朝(公元1206—1526 年)和
莫卧儿帝国(公元1526—1859 年)统治印度长达650 年,伊斯兰教的势力在
印度日益繁殖,以至根深蒂固,成为印度的第二国教。印度固有的宗教颇受
摧残,特别是佛教的塔庙寺院,几乎被毁灭殆尽,印度佛教因之绝灭。耆那
教也受到严重影响,唯有根基坚固的印度教在民间得以一息尚存。

伊斯兰教使印度的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乃至行政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伊斯兰教有很多不同于印度教传统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伊斯兰
教的现实主义精神。伊斯兰教要求全体穆斯林不分种族、家族和部落,统一
在伊斯兰的星月旗下。因此,伊斯兰教对徒众的控制和统治远较其他宗教为
强。伊斯兰教最初不仅仅是宗教,也是一套代表阿拉伯封建主利益的政治、
经济、法律及文化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通过“舍利阿”(即伊斯兰教律)
的形式得到充实与巩固。这样,伊斯兰教一直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其宗教
影响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顺从全能全智的真
主安拉的安排,顺从安拉的使者和代表安拉发布命令的人,以便适应现实,
而非逃避或否定现实。伊斯兰教也崇尚武功、肯定战争,认为参加保卫伊斯
兰教的圣战可使穆斯林获得真理而升入天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不但强调
个人行善与仁爱,而且尤为注重团结合作,互助御外。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在
印度固有的传统宗教社会里所鲜见的,它使得穆斯林社会在印度表现出明显
的组织性和斗争性。

在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受到其它宗教势力的顽强抵抗。但
是,军事力量支撑下的穆斯林政权通过给予穆斯林某些经济、法律特权,通
过征收沉重的异教人头税和广建寺院等措施,迫使许多印度人改宗伊斯兰
教。同时,伊斯兰政权推行的维护私有制的种种措施也逐渐赢得了印度封建
主的欢心。居民中伊斯兰教徒大增,西北印度尤为显著。除了南端还散存的
一些独立的印度教小国外,伊斯兰政权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但是,由
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
家。

据说早在4 世纪后,基督教就从西亚传入了印度西南海岸,但基督教大
规模传入印度却是在15 世纪末随着“地理大发现”一起到来的。1498 年5
月20 日,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西南印度的卡利库特,此后,西方人便纷至
沓来。他们在印度贸易殖民之初便祭起了基督教的旗帜。1541 年,果阿出现
了印度近代第一个耶稣传教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