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我们每个人明明清清、起心动念的心识,在分析法无我时要抉择为不成立。当然,名言迷乱的现相中,谁都承认有一颗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万事万物的本体、特征、分类等,这样的心是存在的。此处抉择心不存在,是从万法真相的侧面来讲的,在胜义空性中,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远离一切四边八戏,这就是母般若的实相。
    要想认识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中观所用的是显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识指点,凭自己的信心即可了达心的本来面目。这两种不同的窍诀,所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只不过密宗的窍诀比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师殊胜的指点,不需苦行便可当下顿悟。这样的成就者,在禅宗和藏传佛教历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显宗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心到底在何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虽然都明白心没有颜色、形状,不可获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谁也说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详细诠释这一点。所以分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来抉择:“我这颗心要是存在的话,理证面前应该能成立,但若以理证无法建立,则说明它的本体是空性。”
    下面就开始具体分析: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为心没有形体、没有味道、没有颜色,而按照内道或世间的说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一个是有碍物、一个是无碍物,二者在本质上显然相违。或者按有些讲义的说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则可观察:心识与根的关系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说是一体,那眼根就成了眼识,这样一来,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可能,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么,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见的色法或耳朵听见的声音,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没有。因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而心就像刚才所分析的,它没有形体,这两者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说外境上有心,那心识就变成柱子、瓶子了。尽管我们到花园里去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说,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那么,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很多人认为心应该在身体里面,上师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心在大脑中,有些人认为心在心脏里,故有时候生嗔恨心,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真正来观察的话,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或者说,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肯定不会。但换心确实有一定影响,据说有一个年轻人,他移植心脏的时候,当时没有找到人心,无奈之下就用了猪心,结果手术成功之后,他经常喜欢跑到垃圾堆里吃不净物,表现出很多猪的习气,于是人们就认为心在心脏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提过,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过,喜欢钱的人天天都想着钱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钱包里去。)
    这样通过分析以后,有智慧的人就会慢慢了解,正如《宝积经》所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所谓的心,在里面也没有,外面也没有,内外二者的中间也没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不可得,并不是存在却得不到,而是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其本体原来不存在。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比如《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心是否在身内?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潜伏根内?心是否在暗内?心是否随所合处?心是否在根境中间?心是否无所著?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这样观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师或者书中的教言,当下便可斩断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么闻思、再怎么修行,始终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六祖在《坛经》中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我很喜欢这句话,现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说对般若空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古人珍贵的道德、善行和优良传统,他们也都一一践踏、置之不理。在这样的时代中,真正能证悟空性比较困难,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择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学问中都没有,佛教对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无法反驳。佛陀在《楞伽经》中说:“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一切万法表面上有自性,实际上本体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见解。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我们虽然不是学外道的,但对他们的见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从小学到大学也看过不少书,可是这些理论在佛法面前,尤其是进入因明和中观领域之后,简直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反驳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测的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从心识本身来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因为这不离前面所破斥的“与分支不相联的身体存在”等等;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过:“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或者依传承上师的教言慢慢安住来观其本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非常稀有,诚如龙猛菩萨所言,一旦认识到了它,就会觉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给大家讲心的本来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医生说完这段话,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他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其实我跟他也没什么区别,在你们这么多大智者面前开示心的本体,而自己相续中却没有点滴证悟,确实很惭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大家还是应该值得珍惜。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了金钱而奔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说以无生、无我的般若空性来调整心态,让自己处于无有执著的快乐当中。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
    言归正传,刚才说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 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不住涅槃,指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不叙述。总之,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悟并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空性有种总相上的体悟,而是彻底证达了诸法实相,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坛经》也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就像弥勒菩萨所说,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诸法的自体本来清净,它不是本来不清净,后通过修炼变成清净;也不是自性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有时候我坐在屋子里想:“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随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呢?”虽然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缘分、力气不足,今天发个誓愿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随另一个习气转变了。)
    实际上,轮回的本体跟涅槃无二无别,印度的大智者萨 哈巴尊云:“轮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讲《中论》的时候说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言。这些圣者们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体悟世间与出世间或者清净与不清净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以及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所抉择的窍诀,这几个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凡夫心进行搏斗,最终让迷乱的心从迷醉中醒悟过来。否则很多人都正在做梦,以般若空性来衡量,许多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发酒疯一样所作所为非常疯狂。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懂得中观、学习中观以后,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执著就会慢慢没有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数时间都在探讨中观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断串习,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种种执著定会逐渐减少、淡化,这一点从每个修行人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