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道承认有九种实法——地、水、火、风为无常实,虚空、我、时间、微尘、方向为常实,而“我”常有遍于一切法,是无情性。若样承许,那“我”就像瓶子一样,怎么会有苦乐感受呢?任何一个人都认为“我是有生命的,我是有感觉的,我是有苦乐的……”,你们所谓的“我”与众生的执著相违,这种说法不合理。
    子二、破除周遍迷乱:
    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
    若我无变异,心于彼何用?
    对方辩驳道:“我”的本体上虽没有心识,但在享用对境时,心识是突然具足的。“我”和心的关系,就像海螺和海螺的白色、牦牛和牦牛的牛角一样,以和合的方式存在。“我”享用外境时,可与心识会合,使“我”具足心,由心识加持,“我”就可以感受苦乐了。
    驳斥:这种说法太荒谬了。如果“我”具足心识,那“我”是无情法之说如何安立?再加上,“我”若是常有,如同虚空一样,即使有心识,对它又起什么作用呢?虚空是一种无为法,远离一切作用,它里面来了多少孩童或牦牛,对虚空也没有任何危害。同样,你们所许的“我”是常有不变的,心识再多、和合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改变它,这一点依靠理证即可遮破。
    子三、摄义:
    无知复无用,虚空亦成我。
    “我”这样的无情法,是常有的,因而不能起任何作用,不起作用的话,那跟虚空有什么差别?你们把虚空当作“我”就可以了。对于这种低劣见解,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说:“呜呼!当瞧,吠陀宗(胜论外道)之劣智矣!”
    如今世界上有各种宗教,我们一定要观察他们所谓的“我”存不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宗教,如穆斯林、犹太教、基督教,并没有过于强调“我”,而是强调能监督一切、照见一切、人格化的造世主或上帝存在。其实,上帝之说来源于《圣经》的“创世纪”,后来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书中把上帝称为“造物主”;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文章的十一卷中,把上帝介绍得很清楚;笛卡尔等哲学家把上帝作成精神崇拜的依处……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但他们到底承不承认上帝是常有呢?这个问题以后需要观察。与胜论外道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说上帝就是所谓的“我”,而认为上帝是了知一切、创造一切的造物主。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破除它,毕竟承认上帝存在的观念,对社会的利益不可估量,但它离佛教所讲的不二解脱,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大家应长期依止善知识来修行佛道,若不懂得各种宗教的理念,稍有动荡就人心惶惶,这是不合理的。以理性的智慧取舍光明之道,前往今生来世都快乐的旅途,是每一个人应该希求的目标! 

思考题
    913、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你对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样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学佛,你会怎么做?
    914、就你所了解的各种宗教中,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比较相似的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应如何破斥?请举例说明。
    915、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为什么?你对此有何想法?
    916、六识从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从内观心识而言是一体的,这种观点,佛教和外道都承认,为什么佛教还要驳斥外道?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917、胜论外道承许“我”是常有的无情法,对此,中观师如何遮破?

第一百六十九节课
    《智慧品》正在讲人无我。前面破完了俱生我和遍计我,也就是说,众生与生俱来的我和外道所许的常我都不存在,下面遣除这方面的争论。
    壬三(遣除无我之争论)分二:一、遣除业果不合理;二、遣除悲心不合理。
    癸一(遣除业果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作答。
    子一、辩诤: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
    已作我既灭,谁复受业报?
    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常有的我必须存在。(“外道”主要指常见派,即执我为心识或无情法的宗派;“有实宗”则是声闻十八部中的五部,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我应该存在。)只有常有的我真实存在,即生造业,下一辈子才会感果。若如中观宗所许,俱生我不成立,遍计我也不成立,那么业果就无法安立,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比如说,你是人的时候造了善业,果报成熟后转生天界享乐,业和果之间以“我”为联结的纽带。假设没有常有的“我”,你在人间死了,作者就灭了,来世谁到天界感受果报呢?这样一来,所谓的因果不虚就不成立了。
    在内道中,如何建立因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前我讲中观时也提过,有部宗认为业因果依靠不失坏法而存在,经部宗认为依靠心相续得以成立,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才能安立,尽管有各种说法,但都认为胜义中有一个堪忍实体。中观宗并不承认这一点,但也不抹杀因果在名言中的无欺显现。
    作者站在中观应成派的立场,于前面反复剖析过,这个“我”无论是心识还是无情法、常有的还是无常的,在胜义谛面前,一丝一毫也没有。对此,有些人就产生怀疑:“佛教中提倡因果不虚,可是我不存在了,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那么由谁来承受业报?因果岂不是失坏了吗?”
    不相信因果的有几种人,一是学过宗派的有些外道徒,通过理论驳斥因果存在;二是没有学过宗派的有些世间人,因为受过不同的教育,认为这辈子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即生中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根本不怕造杀生、偷盗等恶业。这两种人都属于断见派。麦彭仁波切说过,虽然同属外道,但断见派不如常见派好,因为常见派承认“我”是存在的,来世也存在,解脱也存在,所以行为上有一定约束;而顺世外道(现世美)等断见派认为人死后灵魂消于虚空,“不许后世,无恶不作”,这是最可怕、最低劣、最危险的见解。大家千万不要持这种见解,即使有一些怀疑,也应该加入佛教团体用佛教的智慧去辨析,我们小小的智慧根本无法超越佛菩萨的深广智慧,所以务必要注意!
    本颂只提到了对方观点:“我”应该存在,否则因果怎么合理?这种想法,可能在座的道友也有。以前一个小和尚讲考时说:“我们学习《中论》后,这个也破了,那个也破了,一切都没有了,怎么办哪?”确实,很多人可能有这个怀疑,修习空性法门,不注意就会堕入断见。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子二(作答)分三:一、相同辩论;二、遮破辩答;三、遣除违教。
    丑一、相同辩论:
    作者受者异,报时作者亡。
    汝我若共许,诤此有何义?
    中观宗以同等理破斥:作者和受者是异体的,受果报时作者已灭,这个道理你们也承许。既然是你我两宗共许的观点,争论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外道和有实宗都承认,造业者和受报者并非一体。当然佛教肯定承认,但外道承不承认呢?个别外道亲自承认,个别外道不得不承认。因为造业者杀生、偷盗、造五无间罪,来世定会在地狱甚至无间地狱感受果报,如果说人间的蕴聚和地狱里的蕴聚是一体,那在人间造恶业时也应同时感受地狱果报,或者在感受地狱果报时,同时也应在人间造业,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过失。
    即便是世间人,也不会把作者和受者认为一体。比如一个中国人30岁时杀了人,之后逃到美国避难,国籍也变成美国人,10年后他的罪行被发现,被关在监狱里。表面上看他前后是一个人,但若详加观察,这两个人并非一体。如果认为是一体,40岁被判刑的人就变成30岁了,而且正在杀人,因为是一体之故。
    当然,不严格的话,也可以把前后二人当作一体,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的,“我20岁时跨过一条河,40岁时也跨过这条河,”名言中可以这样说。但若严格分析,起初的作者与最终的受者绝对不是一体的。
    佛教中也认为作者和受者不相同,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看今生的感受就可以;若想知道后世会如何,看看今生的行为就可以,可见,前世的作者与后世的受者是分开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说:“众生寿命不可得,于此界没他世生,所作之业无失坏,黑白业报亦不亡。”众生的寿命不实有,在这个世界死后,又于其他世界投生,于此过程中虽然改头换面,但“众生之诸业,千劫不毁灭”,所造的善恶业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失坏。
    业因果虽然不是常有,但它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跟着自己。尽管眼睛看不到、身体接触不了,然而无论你造善造恶,果报都会成熟在自己身上,毫厘不爽。《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因此,大家一定要行善断恶。这不仅仅是佛教的要求,世间圣贤也是如此,荀子提倡“积善成德”,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天道酬勤”,都是劝导世人勤积善业,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但播种时的五蕴与收获时的五蕴,千万不能承许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佛教有能力、有智慧遣除过失,建立合理观点,而外道及有实宗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要承认“我”存在,就无法安立真实的因果。 
    大家未经观察时,认为“我”是实有也情有可原,但现在学了这部论典之后,若仍然固执己见,理论上肯定说不过去。你们也不妨想一想:既然造业的我和受报的我不是一体,“我”怎么会是实有的呢?
    下面辨析为何外道不能遣除这个过失,而佛教却可以遣除。
    丑二、遮破辩答:
    因时见有果,此见不可能。
    对方认为:“现世现报的顺现法受业,即生中造业,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业者和受报者可以是一体的。”
    破曰:虽然是有现世现报,比如在殊胜对境(如僧众)前以强烈的意乐作供养,未死之前即可感受这个果报,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体。不然,你在造业的时候,就应该感受果报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因时即有果,那父亲和儿子可以同时出生,种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时现前,这样一来,因果规律就被打破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今生造了善业,马上就应该现前果报。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与果之间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打个比方说,有些人年轻时杀人,五六十年以后才被发现、判刑,而有些人刚杀了人,马上就被抓住了。果报成熟的时间有长有短,业果也是如此,有些人今生造了业,今生就能受报,而有些人要再过千百万年以后,果报才可以现前。《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造了罪业以后,并不是像被刀割马上出血一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死亡临头的时候,痛苦必定丝毫不爽地现前。
    然而,现在有些居士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不顺就让别人给他念经,第二天没什么感觉,赶紧打电话:“你给我念了没有?我怎么还没好啊?你是不是昨天没有念哪?”其实念经又不是吃止痛片,吃止痛片还要过一段时间才有效,所以对因果奥秘一无所知的人,有时候说话特别可笑。当然,跟不信因果的人相比,这种人还算是不错了,至少不会对善恶之报根本不在乎。但若不明白道理的话,很容易产生邪见、恶见,甚至行为上做一些不如法之事。
    总之,对外教来讲,没有能力树立自己的观点,前面所讲的过失依然存在。而我们不但没有这种过失,还可以建立非常如理的见解。
    丑三、遣除违教:
    依一相续故,佛说作者受。
    对方辩驳道:“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很多佛经中都讲了造业者感受果报的道理,如果说‘我’不存在,怎么会自作自受呢?因此,你们声称‘我’不存在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现在也有些人明明不懂佛教,却喜欢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来驳斥别人。我听到有些人的辩论特别可笑,他连基本的辩论方法都不懂,就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什么什么……”自认为明白一点道理,就有资格指点江山,其实佛法广大如海,不懂装懂只能显露自己的无知。)
    对方还是很有智慧的,若是一些小小的邪见,寂天菩萨也不值得驳斥。破曰:不会相违。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应该存在于同一相续。比如我在人间布施,后于天界享受妙乐,人与天人就是一个相续。
    我们从小到老乃至死亡,身体可以说是一个相续;从被无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间,虽然在六道中流转无数,但心也是一个相续,就像念珠一样不断。这样的相续可假立为“我”,在名言中作为因果的所依,因此,胜义中没有因果并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靠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在座的人,不管是初学者也好,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也好,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牢牢掌握。现在有些人听到空性,就认为:“万法若是空,怎么安立因果呢?”“如果我不存在,造善业就没有意义了吧?”“我不存在的话,修加行干嘛?我都不存在了,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