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要把学习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里讲得很清楚,看看诸佛菩萨怎么做的,我们凡夫人怎么做的,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吃亏的只有自己。
    癸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
    子一(真实宣说)分三:一、未见之过患;二、可见之过患;三、摄义。
    丑一、未见之过患(虽然现在看不见果报,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相当大):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因的话,果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觉的因。《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要搞明白。菩提心在成佛的过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谁的相续中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没有好好修自他交换的话,不要说成佛了;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为什么?前面也讲了,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如果没有利他心,怎么会获得人天快乐呢?来世虽然现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但一定要相信这个自然规律,假如没有修利他心,未来的佛果根本得不到。有些人想:“我上师非常了不起,上师一加持,嘣——,我马上就成佛了。”你又不是气球,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想得太简单了,成佛并不是“嘣——”,马上就开花结果了,它需要一种因缘,没有的话,肯定没办法。
    当然,你不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他众,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菩提心释》云:“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在茫茫无际的轮回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众,必须要一颗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气功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藏传佛教很多大德最精华的修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讲过嘎秋喇嘛,他曾给学院全体僧众灌过顶,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于2000年圆寂,接近圆寂的前一两天,他给眷属们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说:“我从小到现在,既处过卑地,也居过高位。现在死到临头,一切都没有用处,只有以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迎接死亡。”
    我看过他的传记,确实很感人。在文革期间,准备批斗他时,他就事先发愿:“我今天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忍辱,众生的痛苦由我来代受。”会场上有很多野蛮人对他拳打脚踢时,他不生一丝记恨,尽量安住于空性当中。批斗结束之后,有时间的话,他就默默地念《普贤行愿品》,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以批斗他的人为主的一切众生。有时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他就心里默默地回向:“今天我幸好没有对任何人生嗔心,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后来政策开放时他也说过,在那个时候,他的修行应该是很不错的。有些人平时跟道友交往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吵得不可开交,这种行为真的非常可笑。要利他的话,必须以生命和身体为代价,并不是讲各种条件、各种原因。
    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辈子就是修自他交换,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以此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不仅是高僧大德,一般的修行人也有这种情况。以前有个觉姆叫华措,法王在世时,她经常打扫我们的经堂。后来她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临死的时候,她一直在发愿:“我今天痛得特别厉害,但愿所有众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一边这样说,一边离开了人世。
    法王如意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有一次课堂上也说过:“没想到她有这么高的境界,她也不是法师,只是一般的出家人,平时给僧众做点善事而已。”后来法王跟嘎多堪布开玩笑:“你有时候认为女众修行不好、境界不高,你看华措圆寂时怎么样修自他交换的。你作为一个戒律法师,天天传戒,天天讲大乘菩提心,但是你圆寂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修持自他交换?”当时一边是开玩笑,一边也是提醒我们身边的人。有时候自己认为是法师,精通显宗密宗的教法,但连这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确实非常惭愧。所以大家在临死时,或者遇到违缘时,一定不能忘记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不能放弃。华智仁波切在竹钦时,有个大磐石,他说:“这个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纪念品,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菩提心。”你们也有些乱七八糟的世间纪念品,以前自己最执著的,可以全部扔到大海里,现在唯一的纪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纪念品。菩提心的纪念品依靠什么能提醒你,自己应该想一想。现在的在家人大多数都离不开手机,可不可以把手机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出家人的话,每天拿着的包或者什么,都可以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反正每天看见这个东西时,就要想到菩提心,想到利益众生。
    如果能像华智仁波切那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马上想起菩提心。否则,自己平时认为自己还可以,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暂时的违缘时,菩提心马上就荡然无存了。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难以对治的对境,那个时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过一会儿想起自己发过菩提心,觉得非常惭愧。很多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因此,没有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话,获得成就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看不见她的果报,但只要尽心地修持,绝对会功不唐捐。
    丑二、可见之过患:
    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
    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后世果报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么这个颂词中,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对现在的世间人讲多了,他们反而生厌烦心,起不到什么作用。世间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对后世的深奥道理,因为看不见、听不见,所以他们嗤之以鼻。因此暂时不谈来世果报如何,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比喻利他的重要性。
    有些人没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单位去打工,做事情。(仆人不一定非要扫地,其实为别人做事情,就是仆人。我们是众生的仆人,现在的领导、公务员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公仆的话,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不太好。)他为什么给别人打工呢?就是为了自己谋求一点利益,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做事的。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这个很重要。作为主人的话,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实际上就是想自己事业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应该有利他心。
    没有利他心会有什么损害呢?如果仆人一味地想着钱,根本不顾主人的事业,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盗,或者以狡诈的行为来骗取利益,结果一旦被发现,他自己的饭碗也丢了。作为主人的话,有些主人很吝啬,一直想着事情做圆满,却不愿意给别人支付薪水,用轻视的目光来对待他,这样之后,工人不可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些手脚,最后主人的事业也不能成功。从两方面来看,假如主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不能圆满;假如仆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温饱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去汉地的城市,每到机场就喜欢看书,在那里买书。买书的时候,有一大堆书是讲企业家怎么搞企业、老板怎么对待下属、下属怎么应付老板……其实只讲一个就可以了,就是要互相负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仆人不仅是赚钱,还要帮助老板,对他负责任,老板也想“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我应该尽量帮助他”,彼此都会有圆满的结果。
    我认识一个人,真的非常好。她办一个厂,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看到很多下岗的人很可怜,就给他们找一条出路,让他们有饭吃,对他们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比其他厂的工人高,这样之后效益自然而然增上。她不是一味想赚钱,一方面是帮助别人,一方面也是得一点生活资本。但那些人也毕竟是人,大家都知道:“老板对我们如是慈悲,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因此即使她不在厂,他们还是很自觉地工作。
    现在的社会就是缺少利他心,如果没有这颗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心地善良的人,处处都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以前喜马拉雅山有许多修行人,有个老喇嘛和道友在那里修行了很长时间。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每天有很多小虫掉进去,老喇嘛一见这种情景,就支撑起衰老的身躯,马上去把这些小生命救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日复一日,他不断地这样,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
    老喇嘛天天晃来晃去,终于有一天,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
    一个年轻人关心地说:“你不要天天救小虫,还是打坐吧,如果你打坐开悟了,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
    还有个年轻人说:“你闭着眼睛,就看不见了。”
    另有一个人说:“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对你修行好一点。”
    老喇嘛听完他们的劝告后,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实在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众生被水淹死。你们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
    这句话真的特别感人,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不管你闭着眼睛也好,到别处去也罢,或者口口声声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些都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平时在路上看见一只小虫,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问你某某地方在哪里,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样——“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这样的行为不是特别如法,应该有个温和的态度。
    当然,指路也要掌握分寸。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出家了,家里人来抓他时,跟你打听某某师父在不在,“在在在,你跟着我吧。”这样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们这里有人想出家,她丈夫跑过来了、他妻子跑过来了,巧言花语说:“听说他没有钱,我是来送钱的。你看我钱包里装的钱,你可不可以帮我找到他?”有些人就发善心,把他送到门口上,结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那个时候就不是送钱的了。
    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学院当中,有些人出家后有一些违缘,这方面我们要看那个人的眼色,是来送钱的还是来抓他的,先研究一下该不该指路。如果无利无害,问你坛城宾馆在哪里,你就可以把他带过去,顺便把行李送上去,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话,你一定要问清楚,让他盖手印,开玩笑!
    总之,做善事和做恶事有很大差别,佛经中云:“从诸善业感安乐,得见无边诸佛土;从不善业感众苦,堕诸恶趣燃烧处。”行持善法能感受快乐,甚至现见诸佛菩萨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则感召一切不顺,来世堕入恶趣受无量燃烧之苦。这些现象,其实在今世也看得出来。
    
思考题
    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
    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么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第一百四十节课
    听讲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发心。做任何一件善事,修加行、放生、闻思等等,最初都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行持善法,最后要作一个回向。串习了这样的大乘窍诀之后,无论做什么善事,都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三殊胜”,包括我们这里为僧众、为众生发心的有些道友,刚开始也一定要发心。
    前两天,我在录像上看到了加拿大菩提学会的考试场面。考试的时候,很多地方设了摄控,看他们的表情,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录下来了。很多人发完卷子之后,先是大概看了一下,接着是发心,合掌默默念了很长时间,然后就开始答试卷。完了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闭着眼回向。
    我当时确实很高兴,因为做一件善事,如果这样有头有尾,那就成了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功德和利益,第一品已经讲过了,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所以共同学习也好,私人修行也罢,三殊胜千万不能忘,假如凡事皆以三殊胜来摄持,功德无法以言语来描述。
    丑三、摄义:
    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前面讲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生遭受痛苦,来世也遭受痛苦,从两方面已经叙述了。反过来说,如果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利益他众,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快乐。一切快乐是从利他而生,倘若从现在开始修自他交换,平时在生活中认认真真去行持,自然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想:“自他交换不能修太多,不然别人的痛苦、病魔出现在我身上,那多可怕呀!我现在还没有这种胆量。”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菩提心的本体不会让众生受苦,只要这样修,获得成就非常快,自己身心也不会有痛苦。菩萨修一下自他相换,并不是病人就马上好了,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