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开始放声大哭:“哇!我们的牦牛被人偷了。”然后就扭在一起打架……在海边,我眼前一幕一幕浮现出自己的孩童时代。实际上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只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玩的都是飞机轿车,而我们那时候的玩具,全部是牛粪、石头、木块。
    孩童的这些执著,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在圣者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参加选举,自己不幸落选;有些人在宣传过程中,遭人恶意毁谤,事业无法展开;有些人在佛教的团体中,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使其名誉受损;甚至有些公司,被揭露出一些劣迹,直接影响到生意,间接也使工人的工资减少……人们遇到这些时,往往痛苦不已,绞尽脑汁去重建“沙屋”,希望通过各种宣传,令集体的名声或个人的荣誉得以恢复,且越来越高。实际上,在诸佛菩萨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来,这些名声全部是虚假的,跟小孩游戏一样没有意义。
    在世间八法 中,就包括了对名声的执著,这是一般人很难舍掉的。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说:“世间上的人,要么贪执财物很厉害,要么贪执名声很厉害。我现在已经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该有的名声都有了,我一点也不希求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为了世间八法。”有时候上师也给我们做这方面的开示,在座的老道友应该记得吧。
    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着帮助众生,整天都是搞世间八法、宣传自己的名声,那是值得惭愧的。因此,大家以后一方面尽量不要自我宣传,另一方面,名誉一旦受损时,也不要伤心难过,对别人生嗔恨心。世间上的名闻利养,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倘若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
    丑二、不应喜之: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此颂是讲对赞叹不应生欢喜心。世人为了荣誉不辞辛苦,假如得到一点赞叹,就非常欢喜。比如别人说“你的功德不可思议,你是世界第一慈善家”、“你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神变第一”,作为一个凡夫人,听到了这些当面吹捧,内心自然有一些得意。但以智慧来观察,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为什么呢?因为赞叹词是刹那性的,一会儿就销声匿迹、无踪无影了,所以从时间上看,贪著它并没有意义。同时赞叹声是无情法,它没有想赞叹你的心,与水声风声没有区别,犹如空谷声一般,只是耳根的影像而已。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乍听之下可能有点高兴,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吗?”但用第二个念头来分析,刚才的话犹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什么可欢喜的。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平息世间八法中平息名声的教言,这方面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观察方法。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在本论第九品中会讲。这里是讲以世俗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名声。正如刚才所讲,既然赞叹的声音无心,你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世间上有很多名人,一生中受过无数赞叹,接受过无数鲜花哈达,但他们离开人间时,还不是赤裸裸地随业力而奔赴后世吗?现在的这些名人,名声比一些高僧大德大多了。以前的高僧大德,像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他们的智慧,再多人聚在一起也比不上,但听说过他们名字的人,当时可能也没有一百万。而现在那些名人歌星,全世界的人对他崇拜赞叹,但即使有这么响亮的名声,死时也是空手而去。
    有些人说:“名声虽然不应该欢喜,但别人赞叹我,我心里非常快乐,它成了我欢喜的因,所以我喜欢名声。”那这样的话,你干脆录一句赞叹自己的话语,天天在耳边放好了。比如说,把“堪布,你非常好”录下来,然后做成念佛机,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重复,这样应该很快乐吧。或者到一个山谷里,对着空谷大喊:“你非常了不起!”回音也反过来赞叹你,这跟别人赞叹你的声音没有差别。但是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有任何实义。噶当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声来比喻赞叹声,尤其是博朵瓦格西,一听到赞叹就很不高兴,他说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之后,逐渐就会造作恶业。因此,别人的赞叹并不值得自己欢喜。
    若谓:“他人赞叹我的话,他们也会非常快乐,我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众生快乐,我愿意接受这种赞叹。”这种说法也很颠倒。别人欢喜不一定非要赞叹你,赞叹你的敌人或者赞叹大自然,如大海、蓝天、白云,这都是可以的。你的发心若真是为了别人快乐,那他们赞叹其他东西的诗词你听到后,也应该感到特别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赞叹你,你就喜形于色,讥毁你,你马上怒目相向,产生不乐意的情绪,这怎么是为了别人快乐呢?
    再者,你和别人是两个相续,按照佛经的观点,每个众生的相续各自不同。别人的快乐,只属于他一个人,你相续中一分也得不到。在《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自己面前显现的,唯一是自己的对境,而不是他人的对境,将分开的东西执为一体不合理。例如一个人叫天授,一个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极为快乐,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随喜以外,丝毫也得不到,相续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欢赞叹并不是为了别人快乐,而是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认可,对称誉生起实执心,其实这都是分别念在作怪。因此,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离此大妄念,汝恒得涅槃。”
    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与真理完全背道而驰。大家拼命地希求名声,但就像愚童追彩虹一样,越追越远。世间上的人成千上万,真正明白道理又有多少?如此殊胜的教言,哪个学校中有讲过?所以,人们缺少一种佛法的教育,若将此在各大院校中广泛传播,必对人类的未来、社会治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有重大利益。但这一点,短期内要想有所转变,也有一定的困难。
    总而言之,希求名声赞美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是分别念的一种虚妄影像。真正的修行人,当以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如果得到一些美誉,你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也可以,应以梦中获得王位的心态来对待。梦中的王位全是心的迷乱显现,一会儿就醒来了,没有什么可贪的。
    因此,大家拥有名声时,不要过于贪执傲慢,失去时也不要过于痛苦悲伤,应以平淡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假如你有一些胜义的境界,经常安住其中,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如果没有尝到这样的美味,却用一些虚假的东西来充实生活,能不能真正为今生来世带来快乐?这要打一个问号。
     
思考题
    537、“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538、你有没有分清楚生活与生活的意义?今后你有哪些打算?
    539、为什么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
    540、听到别人的赞美,我们自然会生起欢喜心,为什么作者说这不应理?

第八十八节课
    昨天讲到自己名声受损时,理应值得高兴,下面继续分析: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有些人进一步狡辩:“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萨,别人对我进行赞叹,我快乐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产生欢喜心。作为一个利益众生的人,众生快乐我也快乐,就像儿子特别开心时,母亲也必然会欢喜无比。所以我这种高兴,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
    对此作者驳斥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也应对天下无边的众生一视同仁。因为你发心的时候,并没有拣择“凡是赞叹我的人,我就帮助他、利益他”,而是说“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暂时赐予他们人天安乐,究竟将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应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随喜,为什么他人赞美你敌人的功德时,你却郁郁寡欢呢?你明明说快乐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要让别人欢喜,那别人对你的敌人赞不绝口时,心里肯定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加以随喜呢?
    有些人一听到赞叹自己的敌人,除了甜味外,恐怕苦、酸、辣的味道都会出现,脸色也会马上晴转多云。平时在交谈中也看得出来,我赞叹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的,他就比较认可,一直在旁边随声附和;如果跟他的关系势同水火,要么他闷闷不乐,根本不吭声,要么立刻站起来反对:“你这样赞叹是不合理的,他这个人如何如何坏……”自己的敌人被赞叹了,有些人就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居然受了表扬,简直气死我也!”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以菩萨的爱心来对待,很多矛盾冲突、包括心里的小疙瘩,都是可以逐渐化开的。有些人特别恨别人,有时候真正分析起来,应该说理由很小,就是因为他自己修行不好,总把别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牢牢记住,久而久之变成一块“心结石”,若没遇到有善巧方便的良医,很有可能逐渐化脓,最后发展为绝症,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所以,矛盾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尽量化解,尤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常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永远对别人恨之入骨,那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别人对你做了再大的帮助,你可能当下就忘了,也没有想去报恩,但为了一点小事,报仇之念始终放不下,这就是凡夫愚者的法相。要知道,以牙还牙的行为,是一种世间人的传统,在大乘佛教中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还有些道友发生矛盾后,两个人表面上虽然已做了忏悔,说自己心里不记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心里还有很多伤痕没有愈合,只不过是形式上敷一个泡沫而已。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对所有的众生充满爱心、平等对待,千万不能因为某人对我如何如何,就一直记在心里、恨在眼里,否则跟世间俗人没有任何差别。学习佛法的收益,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倘若行动上比以前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受益匪浅。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们受到称赞时,应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欢喜的境界中。凡夫人都有这样的习气,受到挖苦诽谤,心里实在受不了,连吃饭睡觉都不香;得到赞美荣誉,就飘飘然忘乎所以,欢喜之情无法控制。其实赞叹令我们心生欢喜,完全是特别耽著自己所引发,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并不值得如此。
    前面也分析过,赞美的声音无有实质,也没有心识,纯粹只是空谷声般的无情法,对这样虚幻的词句,有什么可让人高兴的呢?如果值得高兴,就像昨天所讲的一样,把赞叹词录在复读机里,整天放给自己听,那快乐可以一直伴随着你。但是这有意义吗?凡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谁都不会这样做。现在有些人很喜欢吹捧人,一见面就对你赞叹不已,别人也觉得非常受用,然而懂道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词句对今生来世均无实义,假如为此而沾沾自喜、欢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别高兴一样,完全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行为。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对智者来说,“有德何须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一般来讲,境随心转,是圣者的境界;心随境转,是凡夫的行为。我们凡夫人的心,有时随色法而转,有时随声音而动,有时随香气和味道而摇摆不定。但对有修行境界的人来说,外境中不管有什么痛苦快乐、兴盛衰败,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动,不会受到丝毫干扰。古大德说:“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为实执习气所牵,一直对贪嗔痴等外境牢牢执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后,一切显现均如梦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心的幻现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欢喜快乐或哀伤痛苦时,自己应当稳重自持。快乐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一副天要垮下来了的模样。外境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测试一个人证悟境界的高低。
    密法中,上师在对弟子直指心性时,会先用大量的美言来赞叹他,然后用猛厉的语气呵斥他,接着让他静下心来观察:刚才受赞叹时的心态与后来受呵斥时的心态,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假如没有任何差别,自己的心这样执著合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利根者当下就能开悟。
    所以我们凡夫人的习惯,跟高僧大德们的行为,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别。自己到底是趋入凡夫这条路、还是圣者这条路,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也应该好好观察。倘若一直随原来的习气转,则应马上加以制止,不要再继续前进了。尽量向解脱的方向迈步,才是每位欲解脱者的希望与期盼。
    刚才是讲受赞叹时生欢喜心不合理,接下来讲,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理应值得高兴。
    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此颂是观察:名声对修行人有帮助,还是有损害。一般来讲,没有受过大乘佛法教育的人,觉得有名声是个好事,理应值得高兴。前段时间,有个居士对我们这里一个出家人讲:“你应该到汉地去多赚一点钱,然后建个寺院,这样就会有名声,有了名声的话,别人便会恭敬你。”乍听起来似乎言之有理,有些人就觉得自己应该去赚点钱,为社会为寺院做一点贡献,有了名声就有恭敬,有了恭敬的话,也有一些不同的待遇。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也都在为了名声不断竞争,只要有了名声的话,做什么事情都方便,财产地位也会接踵而至。
    当然,这是世间的一种习惯,只要是凡夫人,争名夺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