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如果随风而飘,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今天信仰这个法、明天信仰那个法,今天对这个上师有信心、明天跟着那个上师跑……这样接受一个、舍弃一个,就像狗熊挖雪猪一样,最终肯定一无所得。所以,稳固的见解和信心非常重要。《入行论》从开头到现在,一直强调人要稳重,如果人很稳重的话,虽然智慧不是很高,但做任何事情非常可靠,修行也有成就的机会。
    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体在三宝面前顶礼,语言说一些敬语,心里非常恭敬,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从天而降。
    现在学《入行论》的过程中,有些人对佛法、传承上师真的非常非常恭敬,而有些人的态度是“把法本先给我寄来,不寄的话,我就不学”,这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别人听起来,也知道他没有恭敬心。一般来讲,对周围的任何人,我们都应当作诸佛菩萨来看待,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应该彬彬有礼、恭敬有加。有时候大家通过一面之交,对方的信心、见解、稳重、恭敬心等也会一目了然,大概知道他的修行如何。
    5、知惭:我们一定要知惭有愧。如果不知惭愧,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但若具足这种功德,正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护法神也会护持你的。
    《影尘回忆录》中有一个公案:有位妙高禅师,当初修行时非常精进用功,昼夜不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难免打瞌睡。妙高禅师看自己生死未了,天天打瞌睡耽误得不能用功,于是跑到妙高台边跏趺而坐,下面是万丈悬崖,如果打瞌睡一头栽下去就没命了,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打瞌睡。
    但由于他的工夫没有到家,仍免不了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时真的掉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次没命了。没想到,刚刚到半山腰,就觉得有人把他双手托着,送上台来。他很惊喜地问:“是谁救我?”空中答曰:“护法韦陀!”妙高禅师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陀菩萨当护法。”接着又问:“像我这样的修行人,世间上有多少?”答曰:“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的贡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闻罢,妙高禅师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原先我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陀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来护法了。”左思右想:“哎!反正是那么回事了,不管他护不护法,我还是坐在这里修我的。不成的话,一头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不久他又打瞌睡,(可见,前辈大德们的修行非常精进,不仅把白天全部用来修行,晚上短短的睡眠时间也不愿浪费。现在有些道友八九点钟还在打呼噜,木头房子外面也听得一清二楚。当然,这些人可能是发心太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不管怎么样,跟这些大德的精神比起来,真的非常惭愧!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历来有无数大修行者,他们的一生要么利益众生,要么自己修持,散乱的因几乎没有。而现在大城市里的有些人,时间都花在无意义的琐事上,真正修行的少之又少。想起这些,有时候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也不得不插这些话题。)一头栽下去,这次他认为决定没命了。可是当他快要落地时,又有人双手把他接着送上来。妙高禅师又问:“是谁?”空中答曰:“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了?”“因你一念惭愧心,已超过二十世了!”
    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自相续若产生傲慢心,对修行确实有一定障碍,但如果生起了惭愧心,自己非常后悔,特别不好意思,在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眼前也非常伟大。因此,我们作为凡夫人,一点过失都不犯恐怕有点困难,但至少要懂得知惭有愧。
    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对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怕因果,即使认为自己有所成就,那也只是痴人说梦而已。堪布云嘎曾说:“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应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那样,见解越高,取舍因果越细致。
    现在世间中有些人:“啊,我不用听这些,我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你们整天这样苦苦地听法学法,有什么用呢?应该像我这样自由自在。”他们口口声声这么说,自己也认为是证悟者,但真正证悟者的口里是不会出现这种话语的。因此,大家对因果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比如说身体寂静,通过走路和一些神态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清净的修行人,从来都不东奔西跑,平时安静地坐在家中;语言寂静,指通过语言、语气可以感觉到,这个人不说大话,依靠他淳朴的表达,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境界。所谓心寂静,相比之下有点困难,但如果心不胡思乱想,经常安住于如理如法的状态中,这也叫做心寂静。
    8、勤予乐:努力成办众生利益,使他们心生欢喜。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不要总惦记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到星期天,整天都是数日子:今天星期三,明天星期四……星期天我怎么休息啊,吃什么菜好呢?如果经常想这些,说明自己的菩提心非常微弱。真正有菩提心的人,对自我快乐的耽著非常鲜少,经常想方设法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为了一个众生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他也心甘情愿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做。
    现在许多法师为了弘法利生,身心非常忙,对此我很随喜,也很羡慕。尽管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但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种忙是值得的。在座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都应该发心利益众生。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在寂静处好好修行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接触很多人。其实真正要展开利他事业,必须要接触很多人,并通过现代的科技传媒,让更多人来了知佛法。
    当然,在此过程中,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到的,通过电视、网络等让众生了解佛法,希望大家都能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人帮助,一个人不可能做很多事情,除非是真正的得地菩萨,一身可幻化一百身,震动一百世界,但现在有些上师,显现上不要说震动一百世界,就连震动一个小房子也很困难。所以希望各方法师和居士尽力护持弘法利生的事业,不然的话,单单一位法师,发挥的作用也不一定非常大。因此,对哪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我们都应该帮助,通过这种帮助,自相续也能获得功德和利益。
    总之,对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应该比较精勤,不要整天想着:“我什么时候休息啊?真希望任何事情都不做,吃吃喝喝多快乐!”这是小乘心态。小乘行人始终希求自己获得寂灭的快乐,但我们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不管后悔还是不后悔,既然加入了这个团体,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原来我在学校读书时,有个同学早上睡懒觉,被值班老师用鞭子一直打,边打边教育他:“你既然上了这个学校,早上就必须去参加锻炼。”后来那个同学求饶:“不要打了,我今后会早起的。”没想到,第二天他睡得更香了。当然,每个人的行为也跟自己的业力习气有关,不管怎么样,大家发了菩提心以后,希望经常想到众生利益,不要觉得自己快乐就可以。这一点,就是《入行论》的教义,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以上讲了八种善事——信心、见解、坚稳、恭敬、知惭有愧、畏因果、寂静、利益众生,这对修行人来讲相当重要,你们应好好观察自相续,尽量具足这些功德。当然,我让你们好好观察,似乎自己从来不需要观察一样,有时候我观察自己,心里真的不舒服:“哎,作为一个修行人,为什么这些都不具足啊?”但有时候自己觉得还可以,修行不算最差,也不算最好。不管怎么样,这八条大家还是要好好思维,观察自己具不具足。具足的话,应当随喜;如果不具足,要想尽办法在自相续中具足。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难全部满意,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生厌烦,要想到他们是因为烦恼而不由自主,这样思维以后,不但不会心生嗔恨,反而会以更慈悲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世间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意乐根基各不相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传八万四千法蕴,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由于众生的意乐很难一致,所以不可能尽如其意。比如我赞叹一个人,对方也许高兴,也许不高兴。最近学院发心人员非常辛苦,一年的发心基本上圆满了,今天我本来想给他们发点东西,但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人会高兴,有些人会不高兴,后来想算了,干脆全部放下来。众生的确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今天赞叹他人,有些人就特别高兴:“上师表扬我了,我以后要好好地发心!”有些人反而不高兴:“我想默默无闻地做点事情,你为什么赞叹我?”
    所以众生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人看见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始终没办法满足,开始产生厌烦心,就像当初的舍利子一样,认为度众生非常困难,以后不度了,自己学一些小乘行为。其实,我们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心,三十头牦牛有六十只角。”做任何一件事情,让所有众生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凡夫人极难以取悦,有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高兴,结果总有一些事让他不高兴。比如有的组长非常积极,认真负责,有些人就看不惯,说他想当先进分子;如果组长不积极,有些人说这个组长没有什么用。积极不行,不积极也不行!还有些人如果闭关,别人就觉得:“这个人真麻烦,天天都不出来,好像有毛病。”如果他不闭关,又认为:“这个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肯定有问题。”所以不管你怎么做,众生的心也不可能满意。
    我平时讲课如果讲快了,很多人都抗议:“你讲得太快了,我们听不懂。”然后稍微慢一点,有些人又说:“这么慢的话,听起来特别累。”后来我想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随着自己的因缘做吧,要让所有众生都满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些管家也常跟我抱怨:“我这样做好多人都不满意,我可不可以不干了,不然会得罪很多人。”听到这种话,我有时候就会想起这个颂词。其实不要说我们,就连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对他不满,还有外道诋毁佛陀戒律不清净。以前的百丈禅师,从传记和有关介绍中看,曾有人毁谤他是“破戒僧”;憨山大师、倓虚大师等也受过各种委屈和诋毁。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再清净,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对他吹毛求疵。尤其当一个法师的利生事业逐渐广大时,相当一部分人会站出来无缘无故毁谤,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别人说什么,假如有理由,我们可以虚心接受,但若纯属无因诽谤,自己也不要特别执著,凭良心去利益众生就好。
    有些人什么都不敢做,总怕别人说三道四。其实别人说什么无所谓,自己没有错的话,他们说是他们的事情,没有必要计较太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可怜众生,在烦恼驱使下无自在地造口业,不但对他们不应嗔恨,反而更生悲悯之心。佛陀在《富楼那请问经》中说:“见众生造恶业时,要尽量劝导他们,恒时满怀慈悲心,不应对彼起嗔恨。”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说:“众生无有自主地恒时造罪,作为智者,不要执著这是他们的过失,而应认为他们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行持颠倒之事,对此自己的悲悯心更为增盛。”所以我们平时遇到恶人时,不但不要嗔恨他,反应生起大悲心。
    记得华智仁波切在涅塘讲《入行论》时,有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六七天之后,华智仁波切离开该地,一个小偷曾看见他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一天晚上,当华智仁波切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仁波切身旁放着一个小口袋和一个茶壶,这是他所有的家当。(看到华智仁波切的故事,觉得我们这里有些修行人真的很轻松,什么财产都没有,有吃有穿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用不着。)小偷小心翼翼地搜袋子,摸索声惊醒了华智仁波切,他叫道:“喂,你在做什么?半夜三更在我的口袋里找什么?”小偷答道:“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唉,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回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行囊中,而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华智仁波切传法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欲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只有恶业,将来我肯定会下地狱的。”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仁波切。好不容易找到时,华智仁波切问:“你又来干什么?”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说:“对不起,我找到了银子,但却没有认出您是一位大成就者。我原先打算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乞请您的原谅。”华智仁波切说:“不要向我忏悔,只要经常祈祷三宝就行了。”当时,华智仁波切身旁的弟子捉住那小偷,并准备打他。华智仁波切大声呵斥道:“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就好像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
    与此相反,我们有些人遭遇小偷时,嗔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