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君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母子君臣-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争当然不容易。这个差使归雷家世袭,固为事实,但当初让郭九出面承办,形同放弃,公家事务到底不同私人产业取舍由心。因而一面要争,一面不让,相持不下。    
    僵局的解消是由于正当此际,郭九一病而亡,才得顺理成章地“物归原主”。不过,雷景修争回样式房,恰在洪杨顺流东下,于金陵建号称国的时候,文宗虽好享乐,究竟不忍亦不便大兴土木。雷景修赋性勤劳,趁这差使不忙的几年,收集祖传的营造法式图稿和大大小小的“烫样”——用硬纸制作的宫殿模型,加上说明,编成目录,要用三间屋子,才能容纳得下。    
    咸丰十年八月,圆明园被焚。当时最心疼的,恐怕除了文宗,就是雷景修了!雷家数代心血,化为乌有,而自康熙至乾嘉,一百年辛苦经营的中国第一名园,遭此浩劫,估量国家财力物力,再无重复旧观之望。因此,雷景修从世居的海淀,迁家到西直门内东观音寺。其时诸子都已长成,最能干的是老三雷思起,文宗的定陵,就由他主持兴建,工成赏官,是个盐大使的衔头。    
    同治十三年重修圆明园,闹得天翻地覆,其实穆宗一半是为母受过。在慈禧太后亲自干预之下,雷思起与他的儿子廷昌,曾蒙召见五次,雷景修收集的图稿“烫样”,此时大得其用,“样子雷”的名声,再度传播人口。但随着“天子出天花”的穆宗驾崩,一切似都归于泡影,雷思起也就郁郁下世了。


第三章重修清漪园(2)

    如今雷廷昌又蒙慈禧太后召见了,是由内务府大臣福锟带领,磕头报名以后,慈禧太后问道:“你父亲呢?我记得你父亲叫雷思起。”    
    “是!”雷廷昌答道,“奴才父亲在光绪二年去世了。”    
    “你今年多大?”    
    “奴才今年四十一。”    
    “你弟兄几个”    
    “奴才弟兄三个。只有奴才在样式房当差。”    
    “你现在是多大的官儿?”    
    “奴才本来是候选大理寺丞。光绪三年惠陵金券合龙,隆恩殿上梁,奴才蒙恩赏加员外郎职衔。”    
    “普陀峪的工程,也有你的份吗?”    
    普陀峪就是慈禧太后将来的陵寝所在地,经营多年,耗资巨大,雷家在这一陵工上就发了一笔大财,所以听慈禧太后提到此事,赶紧碰头答道:“老佛爷的万年吉地,奴才敢不尽心?”    
    “是啊!你家世受国恩,如果再不尽心,可就没有天良了。”慈禧太后问道,“清漪园从前也是你家承办的吧!”    
    “是!”雷廷昌说,“清漪园在乾隆十五年改建为大报恩延寿寺,是奴才的太爷爷手里的事。”    
    “清漪园这个地方怎么样啊”    
    问到这话,雷廷昌不敢怠慢。他是早由立山那里接受了指示的,要尽力说得那地方是如何如何地好,只要讲得动听,尽管不厌其详。不过话虽如此,雷廷昌却怕慈禧太后不耐烦细听,讲到一半,嫌噜苏不让他再往下说。那一来,只怕就此失宠,以后再无“面圣”的机会了。    
    因此,他磕个头说“回老佛爷的话,清漪园的好处极多,来历很长,怕老佛爷一时听不完,是不是让奴才写个节略,等老佛爷闲下来有兴致的时候慢慢儿细看?”    
    “不要紧。”慈禧太后为“好处极多”这四个字所打动,兴味盎然地说,“你慢慢儿说好了。”    
    “是!”雷廷昌答应一声,由万寿山谈起。    
    万寿山在元朝叫做瓮山,南面的一片湖叫做金湖。地当玉泉山之东,圆明园之西。明朝在此地建有圆静寺和好山园,康熙四十一年,就此一寺一园改建做行宫,就是瓮山行宫。    
    乾隆十六年,高宗生母孝圣宪皇后六旬万寿,高宗特就圆静寺改建为大报恩延寿寺,祝禧颂圣。瓮山改名为万寿山,金湖疏浚拓宽,赐名昆明湖。临湖建园,题名“清漪”。    
    建大报恩延寿寺,是在乾隆十五年开的工,建清漪园及疏浚昆明湖,是乾隆十六年的事。这年正月,高宗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三月初一驾临杭州,初睹“西子”,惊为天下美景第一,湖山胜迹,题咏将遍,流连半月之久,方始移驾苏州。四月间回銮抵京,降旨修清漪园,导西山、玉泉山之水,广为疏浚昆明湖,形状即为西湖的具体而微,而清漪园的经营,有许多地方取法于西湖的名胜。西湖的苏堤与湖心亭,都出现在昆明湖中,最明显的是,万寿山前山正中所建的九层大塔,也就是报恩寺塔,与西湖雷峰塔的形状,极其相像。    
    万寿山分为前山与后山两部分,后山有一条小河,沿河筑一条街道,全仿苏州,颇具江南水乡的风味。这些景致,都成陈迹,雷廷昌并未见过,但他的口才来得,描绘得十分生动,真让慈禧太后听得忘倦了。    
    最后才谈到清漪园遗址的好处,一句话:有山有水。这句话听来平淡无奇,需要拿别处来比较,才见得“有山有水”四个字不容易做到。西苑虽有白塔山,其实不过一处丘陵;圆明园方圆二十里,有名的美景,就有四十处,但水多山少,格局散漫,不如清漪园背山面湖来得紧凑。    
    提到圆明园的散漫,慈禧太后颇有感慨,也深悔失计。当年重修圆明园,工费也用了一两百万,加上拆除的旧木料折价,总计要用到三百万左右,结果半途而废,仍是荒凉一片。就因为圆明园太大了,几百万银子花下去,看都看不见。如果用这三百万银子,另修一处园子,必定粲然可观。    
    就这一念之间,慈禧太后决定了,决定接纳内务府的献议,重修清漪园。    
    当然,这话不能谕知雷廷昌,回宫以后,要找李莲英来商议。    
    “听雷廷昌说得倒真中听。有几百万银子,花在清漪园上头,一定有个看头儿。”    
    “原是这么着!”李莲英对慈禧太后说话,完全是老管家对老主母的口吻,没有繁琐的称谓与虚文,是那种尊敬中含着亲切的味道,“而且修清漪园,也比修圆明园来得名正言顺。”    
    “怎么呢?”    
    “当年乾隆爷替老太后上寿,修了大报恩延寿寺,盖了清漪园,如今万岁爷不也该大报恩吗?”    
    一句话提醒了慈禧太后,意向越发坚定。倘或有言官不知趣,像当年谏阻圆明园工程那样,就由皇帝下一道上谕,引用高宗为孝圣宪皇后建寺修园祝禧的祖宗成法,狠狠地训斥一番,看谁还敢多嘴?    
    “你就说给福锟吧!让他跟立山核计,怎么样先叫雷廷昌画个图来看看。”    
    “奴才马上去传旨。”李莲英问道,“那里有山有水,怎么个把万寿山、昆明湖用得上?先得请旨,好让他们照老佛爷的意思去办。”    
    这是李莲英故意这样说的,其实已有草图。慈禧太后不知就里,想了一会说:“办事的地方总要有的。”    
    那是一定的。皇太后在园颐养,皇帝不得不随侍,召见臣工,裁量大计,不但要有正殿,还得要有臣下的直庐,草图上连这座召见臣工的正殿的名字都已拟好了,叫做“红寿殿”。不过,这时候的李莲英却只能答应一声:“是!”    
    “再要有烧香的佛阁。”    
    “是!”李莲英说,“那得离寝宫近的地方。”    
    “可也得在山上。”    
    “寝宫可不能盖在山上,上下不便。”    
    “寝宫就盖在山坡上,临着湖。”    
    “老佛爷的算计好。”    
    不是慈禧太后的算计好,是立山的算计好,一佛阁一寝宫的位置早就相度好了,正就如慈禧太后所指示的,建在仁寿殿之后,背山面湖的地方。    
    “我想到的就这两处。”慈禧太后说,“咱们在这儿瞎琢磨没有用,人家几辈子在样式房掌案,自然知道怎么取景,怎么样才新奇有趣?管保画来的图,比咱们想得要好。”    
    “是!”李莲英说,“奴才马上去说给福中堂,让他传旨,总在十天八天之内,把草图画得来。”    
    “十天八天怕来不及。给他们半个月的限吧!”    
    “那就更好了。”李莲英问说,“跟老佛爷请旨,这件事,要不要说给七爷?”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断然决然地说:“先不必跟他说,等我看了草图,让他们估一估,得要多少银子?有了准数,我自己来跟他说。”    
    “是!”李莲英答应着,心里在想,“新奇有趣”四个字,可千万不能忘掉。    
    李莲英当然了解慈禧太后的意思,甚至早就预料到必是如此处置,扩修三海的工程,马上就要大举进行,此时来谈重修清漪园,正好给醇王一个谏阻的借口,自非所宜。    
    但是,要瞒着醇王就有许多办不通的地方,因为他如今是“太上军机”,纵非大小事务一把抓,却是无事不可过问。李莲英心里在想,这个差使很难办,要能风平浪静地过关,着实得要费一番心思,目前决不能张扬,甚至连福锟都还不到可以商量的时候。    
    这时候,能商量的只有一个人:立山。


第三章重修清漪园(3)

    立山已经知道了召见雷廷昌的经过,而且已料到李莲英一定会来传达密谕,所以这天下午不出门也不见客,在家专候宫中的消息。    
    果然,下午两点多钟,李莲英来了。他是熟客,也是忙人,所以宾主都不作无谓的寒暄,一进立山那间摆满了古玩的精致书斋,立即便谈正事。    
    “今儿召见‘样子雷’,上头听他的话很对劲。”李莲英问道,“你知道不?”    
    “我知道。雷廷昌到我这儿来过了。”    
    “那好,省得我再说一遍。”李莲英说,“图样怎么样?半个月之内能不能赶出来?大殿、佛阁照咱们核计的样子画,另外半个的景致,着实也要费点儿心思。”    
    “大哥请放心,错不了!草图已经有了。大哥如果今天能不回宫,我把雷廷昌找了来讲给你听。”    
    “不回宫不行,再说草图上也看不出什么来。”    
    “那,”立山问道,“大哥跟上头回一声,哪天我陪你上万寿山走一趟,让雷廷昌当面讲解。”    
    “雷廷昌是样式房掌案,讲装修他是专工,但哪里该摆一座亭子,哪里该起楼,哪里该凿池子架桥,又是一门学问。他行吗?”    
    “行!”立山答得异常爽脆,接着又说,“当然也另外找得有人。”    
    “好吧!我跟上头去回,就在三五天当中,抽空去一趟。你听我的信儿好了。”    
    “是!我随时预备着,说走就走,什么时候都行。”    
    李莲英点点头,然后正一正脸色说道:“现在要谈到节骨眼儿上来了。上头心很急,巴不得图样一定就动工,可又不愿意先让七爷知道,说等工料估出来以后,再眼七爷说。你看,怎么样?”    
    立山不即回答,反问一句:“大哥看呢?”    
    “如说要先跟七爷商量,就难了。就算七爷不敢不遵懿旨,只要一经军机处,或者海军衙门,事情就闹开来了。”    
    “是!只有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生米煮成熟饭,不就能吃了吗?”李莲英双手一摊,“柴米又在哪儿?如今是七爷当家,不跟他要跟谁要?”    
    “先不跟当家人要也不要紧。”    
    “怎么呢?不正应着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要紧!自有人能垫。”    
    这“自有人”当然是立山本人。李莲英听他口气太大,惊异之余,不免反感。“兄弟,”他用讥刺的口吻说,“你有多少银子垫?”    
    “大哥面前不敢说假话,我是苏州人说的‘空心大老官’。不过,大家都知道有大哥撑我的腰,就放心我了。”立山从容答道,“第一,兴工少不得几家大木厂,垫料垫工都愿意;第二,监工采办少不得在内务府还要用些人,他们在外面都挪得动,也垫得起。”    
    那一顶“有大哥撑我腰的高帽子”,将李莲英罩住了,他点点头说:“这还罢了!不过,垫款一时收不回,可别抱怨。”    
    “钱有的是。只要大哥得便跟上头回一声,知道有这笔垫款,要收回也容易。”    
    这短短两三句话,在李莲英便有两个疑问:第一是钱在哪里?第二是何以见得收回容易?当然,立山有一套解释。    
    钱在部库。他告诉李莲英说,从阎敬铭当户部尚书以来,极力扒梳剔理,每年都有巨额节余,详细数目虽无法知悉,但估计每年总有一两百万。    
    这笔款子,阎敬铭是仿照大清全盛时代的成例,积蓄成数,不轻易动用,专备水旱刀兵不时之需。因此,对外也是秘密的,甚至慈禧太后都不见得知道。自从总司国家经费出纳的“北档房”为阎敬铭力加整顿,打破满员把持的局面,指派廉能的汉缺司员掌理之后,他要有意隐瞒这笔巨款是办得到的。    
    这笔巨款,照立山的看法是可以提用的,只要阎敬铭不加阻挠,换句话说,户部尚书换一个肯听话的人,凭皇太后的懿旨,几百万银子,叱磋可办。    
    “原来如此!”李莲英还有些不大相信,“我也听说,阎尚书积得有钱,但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吧!”    
    “有!”立山断然决然地说,“我是听户部的老书办说的,错不了!”    
    “好,就算有。”李莲英又说,“就算上头肯交代提用,可是这笔款子交给谁来用?总得有个衙门出印领啊!”    
    这就是说,如果是由海军衙门或者工部出印领,再转拨奉宸苑领用,其间便费周折,对归还垫款,一定要先追根问底,如说是奉懿旨办理,懿旨却又何在?那时候慈禧太后亦不便出面说一句:“不错,是有这回事!”数目到底太大,不便这样子苟且。    
    理会得此中深意,立山深深点头。“大哥说得是!”他说,“这笔款子当然拨给内务府,现在咱们动工,亦当做内务府每年照例的修缮办理,不用动折子,也不用下上谕,一切都是面奉懿旨。不过……”立山欲语不语,似乎有碍口的地方。    
    “怎么?兄弟!”李莲英说,“在我面前,有什么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