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第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圆满的功德有什么用处?这个用处就是消除一切烦恼障碍,大乘经上通常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华严?出现品》里头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我们常常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统统消除了,确实没有了,这是什么?这叫圆满的功德。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障,「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断所知障,极其微细的障碍都没有了,这个才圆满成佛,「佛道无上誓愿成」。
  断烦恼是有层次的,不是一下就断得了的。古大德说得好,这桩事情是「理可顿悟,事须渐除」,顿悟是解悟,你都能够明了,虽然明了了,你习气在,你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把你的习气慢慢的磨掉,这叫修行。不是说理通明白了,习气就断了,没这回事情。譬如佛法里面常说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我们明白了,所有世间一切善法都从这儿生的。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会起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还是会起瞋恚心,你知道有什么用处?你烦恼还是会现行,断不掉,要在这里下功夫,功夫得力了,功夫深了,烦恼不生了。烦恼不生是德,你种种磨炼的那个叫功,功德是这个意思,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功德只有自己受用,功德不能分给别人,别人享不到,只有自己修自己得。福德可以送给别人,我有福报,我有财富,你缺乏,我可以送一笔财富给你,你可以享受,这福德,行。你没有房子住,我有这个福德,我送一栋房子给你,所以福德可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功德就没有办法了。功德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了,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别的。古大德跟我们说,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福德里头不一定有功德,佛教导我们要积功累德,佛不劝我们修福德,劝我们修功德。为什么?功德心是清净的,功德心是觉悟的。换句话说,它与觉正净相应。福德有时候跟觉正净相违背,还是迷邪染。我用这个来拣别,大家就很好懂。
  我们以最普通的例子布施供养,布施供养与觉正净相应是功德;布施供养要是与迷邪染相应,没有离开迷邪染,福德,这个大家好懂。你烦恼习气没断,这是福德。功德是肯定断烦恼习气,最低限度也把烦恼习气伏住了,小小的功,这不是大功德,小功德。绝对不要误会,在佛门里面舍点财就叫做功德了,去帮个忙也叫做功德了,不是的,统统是福德边事。
  岂不闻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说的那几句话,梁武帝当年在世,这是佛门的大护法,全心全力做这桩好事,替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我们今天讲道场)。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供养出家人十几万人,欢喜出家人,发心供养。一般人以为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他自己也以为他的功德很大。达摩祖师从印度过来,这见了面,他非常高兴,告诉达摩,我在这里替佛教做了这么多的事业,问问达摩: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真话,没有妄语,老老实实告诉他并无功德。为什么?如果真正有功德,梁武帝身心清净,不会问这句话。他会问这句话:我的功德大不大?他还在夸他的功劳,邀功,希望别人赞叹他。换句话说,他烦恼习气没断,他所希求的,福报。达摩祖师老实告诉他,并无功德。现在我们懂他一生做的这些事业,没有离开迷邪染,所以他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梁武帝要是问:我的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修的是大福报,不是功德。
  福报将来到哪里享?人间天上。我们今天很清楚很明了,他到哪一层天去享福?欲界天。为什么?他欲没有断,他不可能生到四禅天,他没有办法到色界,他在欲界,非常可能的,他的果报在忉利天或者在四王天,这非常可能。因为夜摩以上要有一点定功,这个定功叫「未到定」,确实有定功,定功不及格。如果他的定功及格了,他就到色界去了,到初禅、二禅、三禅,就到那里去了,不在欲界了。所以欲界上面六层天都有禅定功夫在,一层比一层殊胜,最高的到他化自在天,那个福报是真大,但是他那个禅定算不错了,还是不够条件,跟初禅比他还差一截。再往上提升他就出了欲界,欲是财色名食睡念头都没有了,五欲六尘摆在面前动不动心?不动心,这个人才能到色界天,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说身远离五欲六尘,不是,要不动心才行。
  身没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东西障碍?起心动念障碍。所以我们练功,练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之处,眼见色不动心,决定不起贪瞋痴,眼在色尘里面得定。耳在声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听不听?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定慧平等,这样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说你不接触,你不接触没用,你还会打妄想。
  所以《华严经》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善财童子参访的善友,他修禅定的,他那个禅定在哪里修?不在禅堂,不是在面壁,他在市场,在逛市场,我们现在讲的百货公司。他逛百货公司是修禅定,那是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那边看,在那里练功。看了怎么样?不动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看了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修禅定。人家在那些地方修,定慧等学,定慧均等,善财到那里去参访。一般人哪里晓得那是深位的菩萨,一般人只看到这个人常常到这里来逛,大概他很有空闲,天天来逛街。怎么知道他在那里用功?在那个地方那真的叫参禅。
  所以真正用功人跟凡人,在形象上你简直分不出来,没有两样,用心是完全不相同。你仔细去看,那真正用功人他有定、有慧、有戒,戒定慧三学圆满,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很随和,这个你就看出他修行有功夫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六根在六境里头,在境界里头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什么时候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道场,都是正法道场,都是在练功夫,这是「诸佛功德」。「轮」就是功德起作用,破障。轮就是车轮,车轮作用是什么?碾碎的作用,最明显的像我们现在修马路,这个公路上修马路,你看压路机把这个路压平,佛取这个比喻。凡夫有烦恼、有分别、有妄想,心不平,佛法的教学,你果然能用功夫,这个德就是把你不平的心压平了,烦恼没有了,心平了;分别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心平了。所以用轮做比喻。
  轮又代表圆满,什么是圆满?不二就是圆满,二就不圆满了。你看轮所代表的动静不二,它圆周是动的,圆心是静的,心不动,它周在动,心要一动那就不是圆了。像我们用圆规画个圆,那个圆心一定不能动,这才画成圆。那心要一动,不圆了,所以它代表动静不二,代表性相一如。心是性,那个轮是相,动静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也不是二,妙不可言。所有一切形象里头只有这个东西能够显示,佛用它来表法,称为转法轮,佛的教学叫做转法轮。他得「一切功德轮三昧」,这是十种里面第一种,我们应知应学。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六卷)  2003/1/13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36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种法门里面,我们看第二句,就是第二种: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注得很简单,意思很圆满。『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称为「陀罗尼」。这样说法怕初学的同学还是不能够理解,我们得用现代的话说,现在人讲纲领,陀罗尼就是纲领,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它当中还加一个『普门』两个字,门是法门,普是普遍,一切佛法普遍法门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就是「陀罗尼」的意思。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对於认知、理解愈详细愈好,对於真正修行用功愈简单愈好,把这个总纲领抓住,这个重要!这一句里面含义实在讲深广无尽,如果它里头没有「普门」两个字,那就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这个我们容易体会到。戒定慧三学就是一切佛法的陀罗尼,但是普门那就是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纲领,都有它的原则,这个多了!我们不说细的,在中国佛教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里面都有总纲领,都有总原则、总方向,这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净土法门这个法门的陀罗尼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信、愿、行」这三条,这是净宗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资粮。
  如果说法门,净宗里面也有很多法门,也不是一个。以念佛来说,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这就四大类。每一类里面又有许多不相同的。单说持名,持名的方法也很多,有人念六字,有人念四字;有人念得很快,一句接一句,叫追顶念佛,有人念得很慢,音调拉得很长,不一样。依靠的经论,净宗现在有五经一论,这个经论当中任何一种都可以,都可以依靠,你如果依靠两种、三种也行,五经一论完全依靠也可以,个人根性不一样,都能成就,都能够往生。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修的法门,我不要去勉强别人跟我修。为什么?根性不一样。选择法门的原则,也有陀罗尼,总的原则是什么?适合自己的程度。就是说这个法门,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说的方法境界,我能懂、能解,能解之后才能信,这个信才叫正信。还要跟我的生活环境能配合,我学起来方便。最重要的是要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从什么地方看?确确实实学习之后,妄念烦恼减少了,智慧增长了,心平定下来了,这叫功夫得力。在现前果报上来说,身体必定比没有学佛之前健康、轻安、自在、舒畅,样样能看得开,能放得下,这是现前果报。你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怎么不得轻安?身心健康,忧虑牵挂少了,境界一年比一年好;功夫果然得力,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境界月月不相同。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持住,要有定、有慧,那个戒定慧三学重要!决定不被外境诱惑,如果被外境诱惑,你就退转了。初学佛的人勇猛精进,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学没多久,二、三年大幅度的退转了,很多!什么原因?里面烦恼作祟,外面诱惑力量强大,禁不起诱惑。这个原因是什么?自己没有坚守戒定慧三学,毛病出来了。如果这一生当中小心谨慎,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定要抓住戒定慧,抓住觉正净,抓住十善十戒。我们今天不讲太多,我们只讲沙弥十戒,尽量去遵守威仪,一切时一切处认真的修学,学沙弥律仪,学十善业道,学三皈五戒,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这是在「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里面,我们举一个例子。
  我们初学决定不可以好高骛远,决定不可以学好看,尤其是学院学教的同学。学教就是一般人讲的学讲经,这个事情看起来容易,实在很难,不是那么容易,这一条路子是很长的道路,菩萨道!初学的人最重要的守规矩,那个规矩就是总的原则纲领,要认真修行。为什么?你所讲的跟你所行的要能一致,解行相应,心口一如。为什么讲得好?因为你行得不错,你是从真正行门里面得到了心得。展开经文,你做心得报告,这个言语是从你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当然不一样!诸佛菩萨讲经是从真心里流露出来的,你现在也用真心,藉著佛的经教把自己的真心也显现出来了。自己的真心跟佛的真心不二,所以佛法里面微妙的义理,你自自然然能够吐出来了,不是你准备的。你说出来的,不是你预先设想的,没想过自然就流出来了,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真正经讲得好是真正的修行。真功夫是讲经教的依靠,没有真正的修行,那个经教是道听涂说。找一堆参考书这个地方抄几句,那地方抄几句凑合起来,这不是办法,不但听的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实实在在的话。我初学佛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也是个出家法师,早年已经过世了,大概过世有二、三十年。真用功,我们同学当中像他那种用功的我没看到第二个,确实夜以继日学讲经,搜集许许多多参考资料,自己把它抄集起来做为讲义。在什么地方讲?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寺庙后面是个小山,他就在小山坡坐在石头上对这些树木花草讲,非常认真,一直到走也没能好好讲一部经。我们是好朋友。讲经要有法缘,他的法缘比较差一点,没人请他,听众不多,最多的时候十几个人而已,讲的确确实实,听的人听不懂。我就跟他说,我说你这个方法错了。他没有正式参学过,讲经这一套规矩他不懂,方法他不知道,以为把许许多多注解本子抄集出来这就行了,这是犯很大的忌讳。
  我们学讲经,老师对於这桩事情给我们讲得很多,为什么学佛要讲求师承?不但学佛,世间学术中国古时候都讲师承,师承是一个老师,你跟哪个人学的。一个老师,他是思想是一个路子,无论他讲什么经,他自己所修学的方向原则门径决定是一致的,不会换个经就有两个讲法,不可能。但是跟两个人学麻烦就大了,学不成功的,那两个人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对於一切事情的想法、看法也不一样,你到底走哪一条路?你找三本参考书就是三条路,找四本参考书那就是十字街头,参考书愈多愈糟。你讲得没错,他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他怎么讲的,到最后我们到底依哪一个?无所适从,这是讲经最大的忌讳。
  所以我们学讲经只学老师的,老师要带我们上路。我们没有上轨道,离不开老师,老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而且老师教学生、教初学绝对不是他在台上讲经那个方法,教初学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