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犹太人之谜-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限的领土让步”,以换取永久的和平。他信誓旦旦地许诺一旦获胜,便组成
一个基础广泛、维护国家利益并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的稳定的联合政府,保证


在9 个月内在被占领土实行巴勒斯坦人自治,与被占领土非巴解组织的巴勒
斯坦代表团进行公开谈判,暂停兴建犹太定居点。拉宾这一策略适应了持不
同政见的以色列人的观点:在那些希望和解的以色列人眼中,他是“鹰派中
的鸽子”——他提出的部分领土换和平,而且不放弃“安全定居点”原则,
美国人也为之喝彩。海湾战争一结束,美国为了自己在中东的利益即重提“以
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来解决长达40 年之久的阿以冲突,但执拗的沙米尔偏不
买帐,在领土、建居民点等问题上寸步不让,一硬到底,从而引发了沙米尔
政府同美国之间关于100 亿美元贷款担保的危机,使美以联盟跌入低谷。现
在布什总统从拉宾身上看到了解决危机的希望,便对拉宾大加赞赏,表示希
望拉宾能够上台并在阿以和谈中发挥温和作用,以取代沙米尔。这样,拉宾
亮出的筹码可谓在国际国内一箭双雕。

在国内经济问题上,拉宾紧紧抓住沙米尔的政策失误不放,穷追猛打。
近年来利库德集团把大笔资金用于被占领土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上,而忽视了
国内的经济问题,结果造成资金短缺,通货膨胀,全国失业率上升到11%,
而受这一后果之害最深的又是近40 万前苏联犹太移民,他们住房紧缺,失业
率高达39%。在这批移民中,选民有近30 万,精明的拉宾看到了这一可观
的“选票市场”,利用移民对利库德的不满情绪,有针对性地提出把修建定
居点的投资用于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住房条件和发展教育上,这一主张迎合
了许多移民的需求,自然把他们手中的选票拉了过来。

除了在内政外交上频频得手外,拉宾的工党还应天时、得人和。一方面,
执政15 年之久的利库德已失去原有的锐气,其内部矛盾重重,内耗严重,总
理沙米尔、住房部长沙龙和外交部长利维各拉一派,相互间勾心斗角,内讧
不止,在党内议员候选人选举中曾闹得不亦乐乎,使不少选民深感失望。另
外,利库德领导层老化,缺乏有感召力的新的领导人,加上政府官员的腐败
丑闻不断被曝光,造成以色列人民的不满,国内要求改变政府的呼声很高。
和利库德相比,拉宾领衔的工党领导班子更富朝气,年初选举产生的领导人
中包括不少思想解放,敢于创新的年轻人,且为了收复“失地”而增强了凝
聚力,达到了举党一致,从而改变了工党过去的形象,为工党在大选中“逐
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6 月24 日凌晨,以色列政坛爆发重大新闻,执政15 年之久的利库德集
团在决战投票中惨遭败北,工党夺得44 席,比利库德多出12 席,席位相差
之悬殊为过去的大选中所未有。国际舆论认为,大选结果体现了以色列人民
主张变革和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工党大获全胜、稳执牛耳消息传来,在特拉维夫一家饭店焦急等待结果
的拉宾喜出望外,他兴高采烈地对着簇拥在他面前的话筒和记者说:“一个
充满新希望的阶段已经开始。”出了怨气的工党成员纷纷走上街头,欢呼这
一来之不易的胜利,许多人不惜自己出钱买来糖果发给过路行人,让人们分
享他们15 年来从未有过的快意。而利库德集团却被失败带来的沮丧、愤怒和
无可奈何所笼罩,在其总部,几个党徒听到统计报道竟顿足捶胸大喊“这是
骗人!”而后潸然泪下,痛苦之状难以描述。而倔老头子沙米尔似乎对这人
们预料之中的失败思想准备不足,很为绝望之情所折磨,仿佛一下子衰老得
神色呆滞、举止迟钝了。

以色列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得意的“鹰爪鸽”重新拥有了飞翔的天
空。


可惜的是,在这位得意的“鹰爪鸽”刚刚大展鸿图之际,却遭到了极端
分子的暗杀,因而为世界和平献出了最后一滴血,同时被誉为和平卫士。

五、风流成性的“独眼将军”达扬

达扬从小主要受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文学爱好和好深思的性格使达扬养
成独处、沉思、独立的性格。由于达扬的父亲忙于犹太夏国主义事业,所以
很少回家,因而同达扬的关系很疏远。父子俩缺乏交流,不管达扬对他说什
么,他总是拒绝听,即使达扬是正确的。这就使得达扬学会了顽固和反抗。
还在达扬5 岁的时候,存一次因达扬未完成父亲分派的任务而被父亲锁进鸡
笼。父亲对达扬说:“你如不认错就将一直被锁在里边。”夜晚,鸡笼外传
来令人恐怖的豺狼嚎叫声,达扬被冻得嗦嗦发抖,害怕极了,但就是不屈服。
后来,父亲不得不放他出来。正是这种熏陶,使达扬从小就无所畏惧,否则
他将来也不会成为一名勇敢的斗士。

达扬的恋爱开始于16 岁,在失败两次后,他终于和一个叫鲁思的姑娘确
衷了恋爱关系并发展到准备结婚。但是,中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鲁思的一个德籍好友威廉明娜,在1934 年春到达巴勒斯坦,她的签证秋季到
期,然后就必须回到纳粹德国。当时,大规模的迫害犹太人的活动在德国愈
演愈烈,威廉明娜实在不愿回去。但如果不回德国,她就必须在巴勒斯坦结
婚。然而,威廉明娜在巴勒斯坦并不认识多少人,鲁思出于慈悲和犹太复国
主义的热情,认为达扬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她建议达扬和威廉明娜结婚。
或许是达扬太爱鲁思的缘故,他终于答应了鲁思的要求,并在鲁思的一手安
排下,同威廉明娜结了婚。婚礼结束后,二人各奔东西。后来,当达扬准备
和鲁思一块去英国留学时,便和威廉明娜迅速办了离婚手续,然后又和鲁思
结了婚。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政治形势日益复杂,在英国委任统治政府的支持
下,犹太移民猛增,犹太秘密武装哈加纳得到空前发展。达扬也在哈加纳中
崭露头角。并成为哈加纳领袖和英国教官的得意门生,这为他后来形成独特
的军事思想垫定了基础。

□死里逃生和因睡觉轰动全军
正当达扬在哈加纳春风得意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中断了达扬的军事
生涯:1939 年秋达扬因英国政府取缔哈加纳而被捕,连同其部下43 人。从
1939 年入狱到1941 年出狱后参加二战是达扬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两年
多也是达扬人生最为痛苦的时期,但就是这痛苦的折磨,使达扬更加成熟。

在狱中,由于达扬的无所畏惧和巧妙应对使英国狱吏也不敢对他们施以
酷刑,并通过勇敢的斗争而迫使狱方改善了许多生活条件。正是达扬的自信
和坚强,感染和鼓励了狱中的同伴,增加了他们生存和斗争的勇气。达扬的
领导气质也充分显示了出来,从而赢得了同伴们的尊重和爱戴。

两年后,由于法西斯出兵侵占了几乎整个西欧大陆,危及到英国,英国
政府才决定再次与哈加纳合作,以便共同抵抗纳粹,因而达扬等43 人才重新
获得自由。不久,达扬被任命力突击连连长,并迅速参加了配合英军进攻叙
利亚的战斗。战斗中,达扬非常英勇,以致于忘记了对面还有敌人,被敌人


的子弹击碎了望远镜,望远镜的碎片导致了他左眼失明,并被迫佩带黑色眼
罩。

配上黑色眼罩可以掩盖他失去左眼后剩下的令人恐怖的空荡荡的眼窝,
可是这眼罩所招来的众人注意却是达扬无法忍受的,他认识到黑色眼罩将伴
随他一生,他那海盗般的形象将成为他的新特征。住院期间,眼窝中流下来
的滴滴脓水和模糊的视线,剧烈的头痛和心理负担,使他整夜都难以入睡,
情绪恶劣到极点,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安眠药度日。
但是,达扬毕竟是达扬,他从小就是坚强的人,他不仅迅速摆脱了痛苦,并
使这黑色的眼罩和他的生命一样辉煌。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达扬奉命组建一个突击营。结果队员全是新兵
显然不符合达扬的胃口,达扬放出口风:“如果哪个战士敢于违背命令加入
到我的部队,那么这个人就是第89 突击营的合格人选。”结果,一大批士兵
冒着被关进监狱的危险,投到达扬的麾下。人员齐备后,该筹措装备了。战
争的紧迫使达扬无暇过多考虑,对于不拘于形式的达扬来说,既然可以从其
他部队挖战士,那么为什么不能“借”军事装备呢?他怂恿他的士兵去偷民
用吉普车,开回基地后,立即刷上颜色挂上军用牌照。在战争年代,这是最
为简便的办法。这种行为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他的士兵在特拉维夫的一家
饭店偷一辆外国记者的吉普车时被当场抓获。此外,第89 突击营在管理上也
完全是达扬式的。达扬把以前英国教官的思想带进了突击营:没有军衔徽章,
没有人行军礼,军服是本国做的,五花八门,达扬自己就带头穿着凉鞋和开
扣汗衫。当正规的副营长努力按照军队的一般惯例为该营制定一套规章制度
时,达扬不仅对之进行了无情的嘲笑,而且还带头破坏部队的纪律。

□“大出风头”和“跟我来”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本一古里安为了削弱哈加纳帕尔马契成员控制
国防军领导权的势力,将34 岁的达扬提升为少将和南方军区的司令。尽管达
扬也曾是帕尔马契的成员,但本一古里安对他的才能很欣赏。

1950 年到1951 年期间,是以色列的大发展时期,达扬除了率领他的部
队参加了帮助安置源源不断的犹太移民的活动外,还参加了总参谋部举办的
营级干部培训班,从而揭开了以国防军正规化建设的序幕。达扬即使在训练
班也让人感到吃惊和与众不同。首先他对下级训练上级毫不介意,不仅认真
学完了半年的训练课程,而且还自修了通常二年才能完成的法律课程。认真
刻苦只是达扬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他与众不同的主要是他的反传统观念,
他嘲笑纸上谈兵的理论,主张灵活机动的进攻和防守。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演
习都被他搅得一塌糊涂,他根本没有按预定的时间进入预定的地点,而是发
动突然袭击,并根据实际需要进攻“敌人”。达扬的“偷袭”战术引起了许
多人的不满和指责。此外,达扬还带头违犯纪律。 1952 年以色列国防军总
参谋部开展交通安全运动,总参谋长指示宪兵,凡时速超过70 公里者,无论
军衔高低,一律严惩,有一天,达扬因时速达到120 公里而被押上军事法庭。
宪兵说:“阁下,你注意到你的时速了吗?”

达扬回答说:“呀,可能是因为我一只眼睛的缘故吧,究竟看哪里好呢?
是看速度表,还是看道路?”

总参谋长听说此事后,只好说:”既然这样,那就允许他吧。”相反,


此后在英国高级军官学校的3 个月学习期间,他却更加认真,没有出过一次
风头。

1952 年12 月,达扬离开军区,到总参谋部担任了作战部长。达扬的高
升引起了许多人的议论,甚至连本—古里安对自己的选择也缺乏自信,然而,
达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切。

达扬上任之初,为了打破以军内流行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深入部队
基层,密切联系实际,将主要精力用于军队的整顿。为密切官兵关系,他自
己亲自带头到只有中校以下军官才使用的机关食堂吃饭。一次在炮兵部队视
察时,途中遇到一片桔子林,他下车越过栅栏摘了许多桔子,与卫兵一起吃。
到达基地后还剩下两个,仪仗队举行欢迎仪式,一名上士向他举手敬礼,他
随手将两个桔子扔给了那个上士,口中喊着:“接着!”达扬从来都是不拘
小节,他关心的是军队的战斗力,他深知以色列不是可以讲排场的国家,它
处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弹丸之国必须建立一支能打善战的军队,否则
国家就很难生存,而要想能打善战,就不能被形式主义所累。就这样,达扬
依靠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证明了他自己的存在,也使全军知道达扬少将与
其他将军截然不同。

此外,达扬还主张以色列军队的每一个士兵都应随时准备打仗。他从不
原谅失败的官兵,他不愿意找任何借口来解释失败的原因。在他看来,没有
不可能的事,只有不可能做到的人,他还对撤退的条件作了规定,即至少在
部队伤亡一半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后撤,他认为,失利的作战几乎都是由于指
挥官远离战场而导致的,因此他更加强调指挥官的作用,他说:“指挥官不
是部队中最宝贵的人物,不需要特别保护。”“对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其
目标敌人。统帅部队不是依靠空洞的说教或传递情报,而是要靠身先士卒的
模范带头作用,应该是‘跟我来’,而不是‘给我上’”。自达扬以后,“跟
我来”就成了以色列国防军干部的口头语,在此后的每次战争中,以军军官
的伤亡率都相当高,或许也是因为这一原因。

由于达扬的好斗精神和强烈的危机意识以及锋芒毕露的个性,正好代表
了当时大多数的以色列人的心愿,因此达扬在军队的前途更加光明。 1953 
年12 月6 日,本—古里安终于力排众议,任命38 岁的达扬担任了以色列国
防军总参谋长。

达扬上任后,为了使军队的作风来一个根本转变,他首先取消了总参谋
长侍从参谋的职务,把侍从参谋的房间改作自己的房间,而把那间宽大、陈
设精美的原总参谋长办公室改成会议室。他认为对一个人口很少,装备很差,
同时还面对着众多敌人威胁的国家来说,总参谋长不应该是一个独断专行、
高高在上的国王般的存在,而应该接近和爱护士兵,只有这样,每一个士兵
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强大的敌人英勇搏斗。因此,达扬常常去战地视察
部队,穿上士兵的劳动服同士兵一起滚一身泥土。他最讨厌官僚作风,从来
不喜欢逐级上报的材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